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通过多次试验改变培养基的配方及比例,对每个操作环节的关键技术严格控制、降低污染率。结果表明用木屑或棉籽皮、米糠代用料栽培香菇,明显缩短了香菇的生产周期,从接种到出菇只需3个月左右,至采收结束约为11个月,并且优质菇产量高。  相似文献   

2.
杨树木材加工废弃物替代硬杂木屑栽培香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杨树木屑和杨树皮屑替代硬杂木屑作为主料进行香菇栽培试验,为杨树木材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不同配方对菌袋成活率、菌丝生长、鲜菇产量的影响。[结果]用杨树木屑或杨树皮屑完全替代硬杂木屑栽培香菇,菌丝生长较慢,香菇产量低;用50%杨树皮屑和50%硬杂木屑的混合料栽培香菇,菌丝生长较快,香菇产量接近硬杂木屑的常规配方。[结论]利用杨树皮作为部分主料替代硬杂木屑栽培香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香菇玉米秸秆袋料春季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玉米秸秆袋料春季栽培香菇的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全部或部分代替木屑栽培香菇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春季栽培具有不与农活争劳力、栽培时间充裕、菌丝生长期长、营养积累丰富、出菇期长等优点。试验显示,培养料中木屑含量在40%左右时,香菇产量与纯木屑栽培相近,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4.
袋料香菇栽培一直采用春栽秋、冬菇模式,出菇期主要集中在10月至翌年3月,而4~9月为产菇空白期,鲜菇总量不能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近年来庆元县竹口镇已摸索出一套反季节袋料香菇覆土栽培的新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非常适宜菇农规模生产,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仅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和田为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降雨稀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风沙频繁。该地区利用常规居室栽培香菇难以保持湿度,野外栽培难度更大。1989—1991年,和田地区气象处陈建军在和田市进行半地下式菇房栽培香菇试验,三年栽种香菇10 000袋,获得了单朵重达70g,生物效率高达80%以上的好成绩;1992年我们用此法栽培香菇8 000余袋,产鲜菇3 245kg。现将此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节木代料香菇的生产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以玉米秸秆或棉杆为主料栽培生产的香菇,其菌丝生长发育、出菇时间、产量、品质、蛋白质营养价值、经济效益等生产性状,与纯木屑代料香菇无显著差异,某些性状和指标甚至优于纯木屑代料香菇。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条件对香菇甲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的木屑种类、香菇品种、出菇管理模式等对香菇中甲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香菇的主要原料木屑中存在微量甲醛,树种不同其甲醛含量不同;不同树种木屑培养料栽培获得的子实体中甲醛含量差异不显著,且明显低于木屑中甲醛含量;香菇不同品种间子实体中甲醛含量差异不显著;栽培模式不同,香菇子实体中甲醛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大棚式栽培最低,为15.10mg/kg,层架式栽培模式为16.50mg/kg,覆土式栽培模式最高,达22.13mg/kg。  相似文献   

8.
不同培养料配方对香菇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菇素有"山珍之王"的美誉,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栽培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木材资源。丽水市莲都区农业局于2012—2013年连续2年开展莲子壳栽培香菇试验。结果表明:在香菇生产配方中添加部分莲子壳能适宜香菇生长且不影响香菇的产量和品质。适宜栽培配方为杂木屑48%、莲子壳30%、麦麸20%、石膏1%、糖1%,香菇总产量可达388.3 kg。可以替代部分杂木屑的新型可再生的栽培基质具有重大意义,利用莲子壳替代部分木屑,可以变废为宝,节约生产成本,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生态立市具有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脱脂处理后的针叶木屑代替50%-60%的阔叶木屑栽培香菇、60%-70%的阔叶木屑栽培滑菇,生物转化率72%以上,应用于香菇、滑菇生产,合理利用林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香菇覆土畦栽是香菇栽培模式的一种革新,它利用土壤和荫棚调节温度、湿度,促进夏季出菇,为香菇周年生产、反季节栽培、均衡鲜菇上市创造了条件,其优点在于管理方便、省工降本、优质高效,且不受海拔限制。2002年我县覆土畦栽香菇60万袋,产鲜菇45万千克,产值24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农技服务》2018,(6):67-68
为了解香菇辽抚4号在贵州省黔西南州的栽培表现,在黔西南州笃山镇开展夏季栽培香菇工作,本研究比较香菇辽抚4号在笃山镇3个栽培地点不同接种时间的菌丝生长情况、转色时间,脱袋与袋内转色后第一、二潮菇产量及鲜菇分级差异。总结该地区夏季栽培香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经验不足且计划开展菌类栽培的同类地区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以翠冠梨树枝(屑)部分或全部替代硬杂木屑栽培香菇试验结果表明:(1)栽培香菇的基质中,翠冠梨木屑占主料50%比较适合,即杂木屑38%,翠冠梨木屑38%,麸皮20%,玉米粉2%,石膏粉1%,白糖1%;(2)该配方栽培香菇,菌丝生长快、浓密粗壮、洁白,产菇量、生物转化率与纯杂木屑无显著差异,产出的香菇蛋白质、多糖含量高,脂肪、纤维素含量低,该配方有较高的推广价值;(3)添加了翠冠梨木屑的试验组,香菇产量集中在第一、二潮,有利于缩短出菇周期,便于工厂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罗凡 《农技服务》1998,(3):29-30
<正> 香菇夏季栽培,是根据市场需要,错开常规生产季节,把出菇时间安排在市场上鲜菇甚少的6~10月,从而在夏季蔬菜淡季满足人们对鲜香菇的需求,大大提高生产经济效益。笔者曾于1995~1996年  相似文献   

14.
香菇是重要的食用菌之一,原野生,在800多年前由我国最早开始人工栽培。代料栽培就是用木屑、桑枝粉、棉籽壳等人造菇木代替菇木栽培香菇。该方法资源广,产量高,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非常适合广大农民栽培。  相似文献   

15.
<正> 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科学地利用较高海拔(700米以上)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于冬、春作为栽培制袋适期,促成4~11月份出菇。该技术填补了夏季无鲜菇的空白,并与常规秋季栽培相配套,使香菇形成春、夏、秋、冬四季长菇的能力。1992~1994年在福建、浙江等地推广应用2亿袋,表明香菇反季节栽培对调节市场  相似文献   

16.
在广西环江县进行桑枝屑不同添加比例栽培香菇试验,探讨香菇培养料中添加不同桑枝屑比例对香菇菌丝生长、鲜菇产量、生物转化率等指标的影响,以筛选出最适合的桑枝屑添加比例,为开发利用桑枝资源生产食用菌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4个添加桑枝屑的培养料配方均能正常出菇,但从各配比的菌丝生长、鲜菇产量、生物转化率以及原料的取材来源...  相似文献   

17.
香菇出菇期较长,一般从秋季开始出菇,直至第2年春末,历经秋、冬、春3个季节,约10个月.一般8~9月接种,11~12月出菇,12月份以前生长的香菇叫秋菇.根据河南气候、生产情况,将秋季香菇菌袋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反季节香菇栽培是指其栽培出菇季节与大面积代料常规栽培季节相反。通常代料香菇出菇期为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4、5月,而采取反季节栽培法,香菇的出菇期为每年的4、5月至10、11月。反季节代料香菇栽培突破了夏季出菇,与代料常规袋栽出菇期相配套,形成周年生产,以提高经济效益。采用该栽培法的技术关键是,选择海拔较高的地区为栽培区,选择适宜的菌种,以及掌握好全年的气候资料。根据商洛高寒山区多年栽培经验,反季香菇工艺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9.
辽东地区食用菌生产原材料以阔叶木屑为主,每年要消耗大量的阔叶林木资源。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林木砍伐受到严格限制,使香菇、滑菇等生产原料相对减少,不仅本地木屑紧缺,外地木屑也供不应求。针叶林资源储量大,但因其含苯酚类、烯萜类和具有芳香油类物质,对食用菌菌丝体生长起抑制和致死作用,可导致菌丝体培养失败,即使能出菇,其畸型菇也较多。多年来针叶木屑在食用菌生产上未得到开发利用。为了节约阔叶林资源,充分利用松杉木屑,2004~2005年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在针叶木屑栽培香菇、滑菇技术方面进行了研究,将经物理与化学方法处理过的松杉木屑70%与30%阔叶木屑混合,进行半熟料、全熟料菌棒栽培,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本地区推广应用。松杉木屑的开发利用为食用菌产业开辟了一条资源利用的新路。  相似文献   

20.
草料和食用菌栽培废料的香菇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生产成本较低的草料作为主原料,结合麸皮、糖、石膏配以少量碎木屑以及回收利用的蘑菇栽培废料等多种原料进行香菇栽培试验;初步探索香菇在草料培养基中的生长条件、生长情况和出菇率.单纯的草料培养基和食用菌栽培废料提供的营养较少,导致香菇生长速率较低或者死亡.在草料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碎木屑可提高香菇的生长速率和出菇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