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RNAi沉默BcMF3基因对菜薹花粉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乐承  向珣  曹家树 《园艺学报》2007,34(1):125-130
根据从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var. communis) 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中分离到编码果胶甲酯酶( PME) 的雄性不育相关基因BcMF3 cDNA序列设计引物, 从白菜花蕾cDNA中扩增出一短一长两个片段, 分别反向和正向连接至双元载体pB I12 l中, 得到了RNAi (RNA interference) 植物表达载体pB I2B3R, 并导入农杆菌LBA4404菌株中; 通过组织培养途径转化菜薹(B.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var.parachinensis) , 分子检测证明B cM F3片段单拷贝整合到转基因菜薹的基因组中; 50%转基因菜薹植株的花粉畸形, 花粉离体萌发率为32。3% , 出现畸形花粉植株的花药PME活性降低了13。5%。这一结果从转基因植株后代的表型和酶活性上证明, 采用RNAi技术沉默BcMF3基因, 可能通过影响PME活性而引起转基因菜薹植株部分花粉的败育, 从而证明BcMF3基因在普通白菜和菜薹等植物的花粉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双T-DNA载体系统获得无选择标记转基因菊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具有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菊花,构建了一个双T-DNA超级双元载体pCAMBIA1301-gus,其中一个T-DNA结构域中含有选择标记基因hpt,另一个T-DNA结构域中含有目的基因gus,而且两个T-DNA结构顺序相连,中间没有其他插入序列。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菊花幼嫩茎尖薄层细胞,共获得506个抗性植株,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共转化率为38.4%,对其中17个同时整合了hptgus基因的植株自交获得的T1代株系进行检测,发现约有15.8%的T1代植株中不含选择标记基因hpt,结果表明双T-DNA载体系统能有效地用于培育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菊花 [Dendronthema ×grandiflora (Ramat.) Kitam.] 的转基因育种提供诱导型启动子,借鉴5′RACE策略,利用锚定PCR步移的方法克隆了甘菊 [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 (Fisch. ex Trautv.) Makino] 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BADH)基因的4个启动子序列,分别命名为DBP11、DBP12、DBP21和DBP22(GenBank登录号:DQ497620~DQ497623),序列长度分别为1 230、1 249 、1 273 和574 bp。4个启动子序列对应区域的同源性在89%以上。其中DBP12和DBP21分別是甘菊BADH基因DlBADH1和DlBADH2(GenBank登录号:DQ011151和DQ011152)的启动子序列,DBP11和DBP22为甘菊BADH基因家族中其它成员的启动子序列。序列分析表明,上述启动子序列中均含有多处与水分胁迫和脱落酸诱导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在表达载体pCAMBIA1305.2的基础上,用所克隆的4个甘菊BADH基因启动子序列分别置换驱动其报告基因表达的35S启动子,建立了新的植物表达载体。用其转化农杆菌,并用叶盘法侵染甘菊,瞬时表达的结果表明,这些启动子序列均具备驱动报告基因表达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利用基因枪法向高羊茅导入P5CS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基因枪法, 以豇豆(V igna aconitifolia) 的Δ1 - 吡咯啉- 5 - 羧酸合成酶基因( P5CS ) 的突变型P5CS-F129A基因转化高羊茅的下胚轴愈伤组织, 获得25株经PCR检测和Southern blot分析为阳性的转基因植株, 转化频率约为1.4%。脯氨酸含量测定表明, 转基因植株的脯氨酸含量比对照高31% ~83%。对植株的抗旱性初步检测表明, 转基因植株比对照耐旱。  相似文献   

5.
农杆菌介导三价融合基因Rirol转化八棱海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以口蹄疫病毒FMDV 2A序列融合多基因在八棱海棠遗传转化上的应用,将DREB,IRT1和rolC融合三价基因(Rirol)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八棱海棠,获得了一批nptⅡ抗性植株,经报告基因检测、PCR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融合基因成功导入到八棱海棠中。对转基因八棱海棠相关性状分析表明,转基因八棱海棠比对照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在表型上,表现节间缩短,分枝性强,侧根发达,证明外源融合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得到表达。试验初步证明了利用FMDV 2A序列进行多基因转化八棱海棠的可行性,为苹果等果树多基因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商陆抗病毒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化辣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获得抗病毒病的辣椒材料,为选育抗病毒病辣椒品种奠定基础。根据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中国商陆(Phytolacca acinosa)叶片基因组DNA扩增克隆缺失无毒型中国商陆抗病毒蛋白基因(PacPAP1,构建该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辣椒,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TMV及CMV的人工接种鉴定,接种25d后,统计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缺失无毒型PAP基因PacPAP,大小为714 pb,与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基因(PamPAP)的同源性为99.7%;得到了PacPAP1整合入辣椒基因组中的阳性植株;接种TMV、CMV阴性对照植株都明显发病,转PacPAP1基因植株未出现症状,说明转PacPAP1辣椒植株可获得抗TMV和CMV材料。  相似文献   

7.
ERF转录因子新成员JERF3提高百合的耐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麝香百合鳞片愈伤组织为受体,通过对农杆菌浓度、培养时间及抗生素敏感性的比较试验,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麝香百合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优化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将ERF转录因子JERF3基因导入百合中,通过PCR、RT-PCR及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JERF3已整合到百合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上表达。对T0代转基因株系耐盐性鉴定表明,与未经转化的对照相比,转基因百合的耐盐性能明显提高,说明JERF3基因的超表达能有效提高转基因百合抵抗盐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马铃薯品种(系)地上部分糖苷生物碱(SGAs)的含量,增强其抗逆性并改良块茎的品质。克隆了马铃薯茄啶鼠李糖基转移酶基因(sgt3)cDNA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小亚基基因启动子(rbcS P);对sgt3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该蛋白不具有叶绿体转运肽、线粒体导肽和分泌信号肽序列,推测可能位于细胞质;将克隆的sgt3 cDNA片段及rbcS重组到pCEPSP载体上,构建了具有草甘膦抗性标记的绿色组织特异表达sgt3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和‘夏波蒂’进行转化,共获得了12株抗草甘膦的阳性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植株的目的基因表达水平和SGAs含量分析发现,地上部sgt3基因相对表达量较未转化植株提高1.3~3.0倍,SGAs含量增加20%~37%,而转基因植株的块茎中SGAs含量变化不显著。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培育枝、叶中高SGAs而块茎中低SGAs的马铃薯抗性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辣椒Me3基因介导抗根结线虫相关基因的SSH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辣椒(Capsicum annuum L.)双单倍体HDA149为试验材料,接种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12、24、36 h的根尖材料作为测验方(Tester),相应的未接种根尖材料作为驱动方(Driver),构建一个南方根结线虫诱导Me3 基因表达早期的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通过高密度点阵膜杂交差异筛选,获得了309条表达序列标签(EST)。通过测序,除去重复序列共得到259条EST序列,在GenBank上进行BLAST分析,30个EST片段未发现同源性基因,229个为具有同源性的已知基因,其中71个为功能未知的基因。在显微观察和抗性相关EST表达谱分析的基础上,推测在Me3基因介导的不亲和互作中,编码NBS-LRR结构的抗病基因参与了寄主对根结线虫的识别,激发了过敏性坏死反应的信号基因, 同时多种抗性相关的转录因子基因表达, 使以代谢为基础的防御反应和保护机制发挥抗线虫作用。  相似文献   

10.
樱桃矮化砧木''吉塞拉6号''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吉塞拉6号'甜樱桃矮化砧木(Prunus cerasus×P. canescens)离体叶片外植体,在再生培养基附加生长素的条件下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HA105(p35SGUS intron)介导研究了β-葡萄糖醛酸酶基因(GUS)的瞬时表达、稳定表达和转基因植株再生,证明了培养基中生长素(IBA或NAA)的存在可促进基因转化,转化效率比对照提高2倍以上.将500个叶片外植体与EHA105(p35SGUS intron)株系在含有生长素的培养基中共培养,获得了11个转基因株系.采用PCR分析和Southern Blotting核酸杂交,确定GUS基因已整合到矮化砧木'吉塞拉6号'植株的染色体上.组织化学染色确定了GUS基因在植株体内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在大白菜中的表达和抗蚜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gna)导入了大白菜自交系282。分子检测和抗虫试验表明gna基因已整合进大白菜基因组,转基因植株较非转化对照植株有一定的抗蚜虫能力,抗虫性好的植株可以检测到较强的gna基因转录产物;后代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大白菜植株282-3和282-9的T1代呈3:1的孟德尔分离比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北京有机桃园地表自然生草、夏至草和紫花苜蓿混合种植及黑色地膜覆盖加驱避植物(大蒜)对桃园3种蚜虫的综合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自然生草处理和地膜覆盖加驱避植物(大蒜)处理而言,种植100%紫花苜蓿处理小区和种植70%紫花苜蓿+30%夏至草处理小区的桃蚜、桃粉蚜和桃纵卷瘤蚜总体数量显著降低;种植100%紫花苜蓿有利于桃蚜种群数量的控制;种植70%紫花苜蓿+30%夏至草有利于桃蚜、桃粉蚜等3种蚜虫种群数量的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13.
在获得耐抽薹大白菜-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单体异附加系AC4的基础上,以其为母本分别与不同基因型的2个耐抽薹大白菜自交系和2个易抽薹自交系杂交,利用根尖染色体计数法结合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相对于大白菜的特异分子标记鉴定,对杂交后代进行筛选,在每个杂交组合后代中分别获得了2个2n = 21和2个2n = 20植株。抽薹现蕾时间鉴定结果表明每个杂交组合后代中2n = 21的植株均较2n = 20的植株抽薹现蕾时间推迟。对杂交后代及其父本植株中BrFLCs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rFLCs基因表达量不是影响大白菜抽薹现蕾的唯一主要因素,基因组背景对抽薹现蕾时间效应大于BrFLCs基因,同时外源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的添加对BrFLCs基因表达的效应受大白菜基因组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早春拱棚栽培‘菊锦’大白菜为试材,无色棚膜为对照,研究有色棚膜对春大白菜光合特性、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光量子通量密度(PFD)下,紫膜和红膜处理的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低;蓝膜和绿膜的气温较低,而空气湿度略高。各处理大白菜叶片光合速率(P_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型,紫膜和红膜的P_n显著大于对照,而蓝膜和绿膜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早春棚栽大白菜的光饱和点(LSP)为1133.4~1217.5μmol·m~(-2)·s~(-1),紫膜和红膜的明显高于对照,蓝膜和绿膜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各处理大白菜的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CO_2补偿点和饱和点差异不大,但紫膜的羧化效率(CE)显著高于对照,绿膜的明显低于对照。晴天中午红膜和紫膜的光呼吸速率(P_r)低于对照,光能利用率(LUE)高于对照。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和转酮醇酶(TK)的活性多以紫膜和红膜较高,绿膜较低。与对照相比,紫膜和红膜的生长量较大,而绿膜的较小,蓝膜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紫膜和红膜的经济学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5.1%和7.8%,而蓝膜和绿膜的比对照低6.4%和15.5%。可见,紫膜和红膜可提高大白菜叶片的光能利用效率,增强光合碳同化能力,从而促进植株生长,产量明显提高;绿膜处理的结果相反。  相似文献   

15.
张新  赵莉  陈娟 《北方果树》2011,(2):10-11
通过8种药剂对桃蚜室内毒力测定表明,24h后对桃蚜活性较高的药剂为新烟碱类和苏云金杆菌类的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活性较低。其中必喜表现出对桃蚜极高的活性,其LC50值仅有0.019mg/L;其次为阿维菌素、优化Bt、吡虫啉,其LC50值为0.038~0.309mg/L。48h后各药剂的毒性均增大。其中必喜LC50值最小,为0.014mg/L;其次为阿维菌素、优化Bt、吡虫啉,其LC50值为0.036~0.26mg/L。  相似文献   

16.
利用煤矸石基质进行小白菜无土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白菜为材料,分析了脱硫煤矸石基质对小白菜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脱硫煤矸石基质上,幼苗成活率在90%以上;植株的生长速率、光合速率、产量均高于土壤,与炉渣相接近.且脱硫煤矸石中的小白菜品质高于土壤中,表现为NO-3含量降低和维生素C含量的提高.脱硫处理的煤矸石作为无土栽培基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甘蓝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的生殖隔离程度是否与甘蓝的变种类型有关,以2份Ogura CMS芥蓝和4份Ogura CMS结球甘蓝为母本,分别与2份含有Ogura CMS育性恢复基因Rfo的甘蓝型油菜杂交,获得的种间杂种加倍后,再分别与母本芥蓝和结球甘蓝回交,调查F1、BC1两个世代材料的结实性和Rfo基因的传递效率。结果表明,芥蓝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F1代、BC1代的亲和指数都显著高于结球甘蓝(P < 0.05),是结球甘蓝的2倍以上,且在芥蓝材料中Rfo基因的传递效率高于结球甘蓝。进一步比较BC1回交后代Rfo阳性单株的育性、遗传背景回复率,芥蓝的育性大多显著好于结球甘蓝(P < 0.05),26株BC1单株遗传背景回复率在0.50 ~ 0.84之间;而结球甘蓝两个BC1单株(15Y1和15Y4)遗传背景回复率分别为0.53和0.59。上述结果说明,芥蓝较结球甘蓝更易与甘蓝型油菜杂交获得后代,且异源目的片段的传递效率更高,因此芥蓝可作为结球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的桥梁材料,加速甘蓝型油菜中优异性状的转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对反义MLPK基因在甘蓝柱头特异启动子SLR的驱动下,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其导入高度自交不亲和甘蓝材料‘TF’。转基因甘蓝T0代植株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转MLPK反义基因单株内源MLPK mRNA积累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转基因植株花期柱头内源MLPK mRNA积累量明显低于野生型对照。花粉原位萌发的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转基因甘蓝植株花期自交后,吸附在柱头上的花粉粒大量萌发,且穿过柱头的花粉管明显增加,并导致花期自交结籽数上升,转基因植株花期和蕾期自交亲和指数均明显高于野生型对照植株。结果表明,下调MLPK基因表达能部分打破甘蓝自交不亲和,提高其花期自交结籽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白菜转修饰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获得抗虫植株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以大白菜3 d 苗龄带柄子叶为外植体, 经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 aciens) 介导, 将修饰的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ck) 导入大白菜自交系‘GP-11’和杂交种‘中白4号’, 并获得了卡那霉素抗性植株。PCR 检测和Southern blot 杂交证实, sck 基因已整合进大白菜基因组中;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检测表明, 大部分转基因植株都对牛胰蛋白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对照未转化植株抑制活性很低。室内离体叶片饲虫和田间自然抗虫性鉴定进一步证明, 转基因植株对菜青虫(Pieris rapae L. ) 具有一定抗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 ,评价了阿维菌素与吡虫啉的混配制剂 1.4 5 %捕快可湿性粉剂对几种蔬菜害虫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 ,捕快在室内对小菜蛾、桃蚜、瓜蚜、红蜘蛛和棕榈蓟马有优良的杀虫活性 ,与 0 .6 %海正灭虫灵 (阿维菌素 )乳油相当 ,但明显优于 10 %一遍净 (吡虫啉 )可湿性粉剂 ;在田间对小菜蛾和棕榈蓟马亦具有优良的防效。捕快是一种防治蔬菜害虫较理想的新型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