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2012年河间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风、深层地温等资料,对河间气象站迁站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所使用仪器设备不同、站址周围环境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造成观测数据有一定差异。新旧站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5~0℃,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0.2℃,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8~0℃,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1.1~0.6℃,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1.2~0.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新站均低于旧站,年极端最高气温新站高于旧站,年极端最低气温新站低于旧站;新旧站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2%~6%,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4%~5%,年最小相对湿度新旧站相同;新旧站月2 min平均风速差值为-0.1~0.4 m/s,月最大风速差值为-1.2~2.2 m/s,月极大风速差值为-2.0~2.8m/s,年最大风速新站与旧站基本相同,年极大风速新站比旧站明显偏大;年风向频率新站小于旧站,年最多风向新站为S,旧站为SSW;新旧站4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1~2.5℃,8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4~2.1℃,16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5~2.7℃,32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6~1.1℃,40、16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均高于旧站,80、32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低于旧站。  相似文献   

2.
许丽景  李海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39-5841,5918
利用2011年青县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风、深层地温等资料,对青县气象站迁站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新旧站址周围环境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造成观测数据有一定差异。新旧站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2~0.2℃,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0.4℃,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4~0℃,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0.6~0.9℃,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1.9~0.9℃,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新旧站均相同,年平均最低气温新站略低于旧站;年极端最高气温新站高于旧站,年极端最低气温新站明显低于旧站。新旧站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1%~5%,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3%~3%,年最小相对湿度新站高于旧站。新旧站月2 min平均风速差值为0.5~1.2 m/s,月最大风速差值为2.5~3.7 m/s,月极大风速差值为1.3~5.1 m/s,年最大风速、年极大风速新站均比旧站偏大;年最多风向新站为SSW,而旧站为SW且年风向频率新站小于旧站。新旧站4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3~1.9℃,8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2~1.9℃,16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0~1.8℃,32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0.5~0.8℃,各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均高于旧站。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科技》2016,(8):216-218
为了解铜陵气象站迁址前后气象要素差异,以铜陵县城关镇北郊箬笠山站(旧站)1996—2007年气象要素月、年平均值为参考,对比分析旧站(2008—2011年)与新站(2012—2015年)的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等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差异。结果表明:旧站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新站年平均气温比旧站(2008—2011年)低0.2~0.4℃;新站相对湿度较旧站高7个百分点;新旧站主导风向在NE到ENE之间,新站风速大于旧站(2008—2011年)风速;新旧站月平均降水量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差别不大,呈"单峰型"分布特征。造成新旧站气象要素差异原因主要与探测环境、海拔高度、下垫面性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李奎兰 《吉林农业》2015,(6):115-117
本文对容县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两址,2012年1~12月份的对比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雨量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新、旧站的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4℃~-0.6℃;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异范围在0.0℃~-0.5℃;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在-0.6℃~-0.9℃;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异范围在-0.3℃~1.9℃;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异范围在-0.2℃~-0.9℃;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0%~4%;月平均风速差异为0.0~0.5米/秒;月平均最大风速总体上要高于旧站,偏大范围为0.1~3.7米/秒。  相似文献   

5.
林群星  郭丹  张寅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0):145-147
为了解安徽铜陵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址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数据差异,分别选取2011年7月、10月及2012年1月新站和旧站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要素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利用旧站近20a和新站1a相应观测资料月、年平均值进行连续性检验。结果表明:新旧站气温差值范围在-0.5~0.8℃之间;新站相对湿度较旧站高3~9个百分点;新站风速较旧站偏大,新旧站最多风向及频率略有偏差,但主导风向未变;通过t检验发现:除8月份风速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余要素均无显著差异。造成气象观测数据差异主要与新旧观测站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海拔高度及下垫面性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霸州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站址2012年全年对比观测数据,试图找出各气象要素存在的明显差异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新站与旧站相比各统计项差值变化存在一定规律,气温新站较旧站明显偏低,且差值呈现随气温的升高逐渐减小趋势;湿度新站高于旧站;月平均风速差值不大,极大、最大风速新站比旧站偏大明显;地面温度及各深层地温的全年平均温度新站均低于旧站。  相似文献   

7.
淄博市新旧站对比观测资料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英  张勇  李君  韩国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569-10572
对淄博市2008年7月、10月和2009年1月3个月的新旧站地面对比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温、压、湿要素的对比观测中,气温和气压新站均较旧站偏低。其中,极端最高气温新旧站出现日期均一致;极端最低气温出现日期不完全一致;平均本站气压新旧站日变化趋势较一致。相对湿度新站较旧站略偏高;在风向风速的频率对比观测中,两站最多风向及频率不一致,3个月中风速新站均较旧站偏大,最大风速频率不一致。气象要素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两站方位和周围环境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许丽景  李海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52-7254
利用2009年1月~2010年12月河间自动气象站和人工观测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资料,对其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探讨两者差值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观测值月平均气压差值为-0.2~0.3 hPa,月平均最高气压差值为0~0.5 hPa,月平均最低气压差值为-0.4~0.3 hPa,月极端最高气压差值为-0.2~0.9 hPa,月极端最低气压差值为-0.6~0.6 hPa;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0.2℃,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0.2℃,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1~0.4℃,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0.2~0.6℃,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0.3~0.6℃;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3%~3%,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9%~3%。气象要素对比观测差值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观测仪器和观测原理的差异、数据采集时间与方法不同、感应器安装位置及所处环境不同以及人工干预与观测误差等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九台区新、旧两气象站2014年1月、7月、10月三个月的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站日平均风速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存在显著差异;冬季两站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相差较大,夏季两站极端最高温度差异明显;新站相对湿度较旧站略高;新站风速整体高于旧站,秋季最为明显;年最多风向频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商毅  刘青  吉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580-2581,2636
利用本溪县新、旧站点搬迁前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降水量等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对新旧站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并建立了新站与旧站气象要素的订正模型。结果表明,站点搬迁造成环境变化大,常规观测要素气温、风速和降水量等差异明显,新站比旧站气温低,湿度、风速偏大;新站与老站温度、湿度、降水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订正模型回代误差小。  相似文献   

11.
根据海拉尔国家基本站海拉尔区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新站)和海拉尔国家基本站市区河东(以下简称旧站)2010年4-12月和2011年1-3月平行观测期自动观测温度、风向风速、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相对湿度、D0(地面0cm)、K40(深层地温40cm)和人工观测的冻土、积雪各极值等资料对比分析表明,新站气温、D0、K40、本站气压等数据比旧站偏低;平均风速、相对湿度、冻土深度等要素比旧站偏大或明显偏大。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两站的地理位置、下垫面性质和探测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油橄榄的生物学特性,用极端最低气温-20℃作为引种的北限,以一月平均气温15℃为引种南限,又用模糊数学方法选取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春季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日照时数五个因素,用20个中国站和地中海站求相似程度,把中国适宜引种油橄榄的区域划分为四类适宜引种区。  相似文献   

13.
周幼婵  王传辉  周顺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70-10973
[目的]分析1960~2009年贵港地区气温日较差的演变趋势。[方法]利用贵港地区1960~2009年来具有连续完整记录的3个气象台站的平均气温、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等资料,对该地区气温日较差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地区气温日较差的演变趋势。[结果]年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最高气温上升幅度小于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夏秋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春季,各月变化呈单峰单谷型;气温日较差空间变化倾向值形成以北回归线为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小趋势;远离北回归线的台站极端日较差减小幅度最大,显著性强;靠近北回归线的台站极端日较差减小幅度较小,甚至呈弱增加趋势,但显著性水平不高。不同因子对日较差影响不同,日照与日较差正相关显著,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降水量与日较差负相关显著,而与平均风速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了解贵港地区气候变化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德栗  刘敏  鞠英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72-1375,1512
根据2010年12月~2012年5月三峡气候梯度塔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和气压的观测数据,分析其月、季、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气候梯度塔10~100m各层平均风速逐月变化基本一致,呈“W”型,且各层年平均风速相差不大;各层年平均最大风速与极大风速变化趋势相一致,7月最大,11月最小;各层全年及各个季节ESE为主导风向,全年及各个季节无正南风;各层年平均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各层气温逐月变化呈单峰值,1月气温最低,7月最高,就季节而言,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层年平均相对湿度8.5~50.0m随高度升高而降低,50~100m则随高度升高而上升;8.5m高度气压曲线逐月变化呈“u”型变化,1月最高、7月最低,冬季最高、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南糯山生态无人观测气象站2010—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南糯山单站近9年来气候特征变化及南糯山普洱茶种植气候适应性。结果表明,2010年以来南糯山站除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总体下降外,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值温差都有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降水量总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年平均风速有减弱趋势,但主导风向西风出现的概率呈现增大趋势;2010—2018年南糯山总体气候特征十分有利于该区普洱茶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近50 a地面0 cm温度及年气温、蒸发、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系数法系统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近50 a地面温度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趋势及极值变化等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了影响地面温度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受天气系统、地形地貌以及海拔高度等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地面温度低海拔平原区大于高海拔山区。各地年、年代地面温度呈很显著上升趋势,年地面温度的时间序列存在着6~9 a的准周期变化;月地面温度变化比较一致;各地各季节地面温度也呈上升趋势,春、夏季上升率大于秋、冬季;各地年极端最高和最低地面温度也均呈上升趋势,极端最低地面温度的上升率大于极端最高地面温度的上升率,因此冬季增温对年地面温度升高贡献大于夏季。河西走廊东部地面温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其次是降水、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最高气温的影响较弱,蒸发的影响最弱。地面温度与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相对湿度以及平均风速呈负相关,与蒸发无相关性。影响各地地面温度的主要因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利用呼伦贝尔市1961-2013年16个气象台站53年逐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资料,采用显著性检验方法对该地区逐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逐月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除了1月和12月部分台站呈下降趋势外,各站其它月份平均最高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5、7、8、9月的上升趋势显著,最显著是8月,绝大多数台站通过了0.001显著性检验;逐月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除了1月的满洲里、额尔古纳的变化趋势为下降外,各站其余月份变化趋势均为上升,且除了1、2月和12月的西部几个台站不显著外,大多数台站各月都通过了0.01显著性检验,其中3、4、5、6月最显著,均通过了0.001显著性检验;平均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12月中除了8月和9月的大部分台站的变化趋势为上升,绝大多数台站其余月份变化趋势为下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呼伦贝尔市各地各月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比最高气温更明显,变化率平均约高出0.20-0.40℃·(10a)-1之间;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显著减小,是最低气温的升幅明显高于最高气温所致;全市各站各月的气温日较差均在11-17℃之间,其中北部以及东部台站较大,在15-17℃之间,其余地区在11-13℃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