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甘肃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孙家岔流域为例,在分析研究区百年一遇暴雨资料的基础上,推算了研究范围内的洪峰流量,重点研究了暴雨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特点。结果表明,在暴雨条件下,坡度12°的农坡地土壤侵蚀量大于坡度24°的荒坡地,为荒坡地的7.5~10.4倍;坡度24°左右的荒坡地相对于坡度12°~14°的农坡地,因其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易于产流产沙,更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基地,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坡耕地由特大暴雨所产生的面蚀模数和坡面径流模数分别是多年平均值的109倍和7.3~7.6倍,而荒坡地面蚀模数和坡面径流模数分别是多年平均值的6.95倍和2.9~3.0倍。  相似文献   

2.
借助RS和GIS技术获取研究区土壤侵蚀的相关影响因子,运用RUSLE土壤侵蚀模型,计算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进行侵蚀强度分级,并探讨不同坡度和坡向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173.755 t/(km2·a),年侵蚀总量约9.56×107t;约96%的区域为微度侵蚀;轻度以上侵蚀主要发生在西部和北部的低山丘陵区,侵蚀土壤面积占总面积的3.32%,但泥沙流失量的比重为72.024%,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区域;随着坡度的增加,侵蚀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大而后又减小的趋势,8°~15°坡度带是土壤侵蚀状况的转折点;不同坡向条件下,土壤侵蚀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半阳坡、阳坡、阴坡和平地,半阳坡侵蚀面积约占总侵蚀面积的50%。  相似文献   

3.
对大通河流域的土壤侵蚀进行估算和定量评价,以期为该流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对大通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估算,并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大通河流域土壤侵蚀总面积为12 683.66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83.83%,年均侵蚀模数为6 274.76 t/km~2。侵蚀强度整体表现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草地,侵蚀面积占比高达55.50%,灌木林次之。在0~25°坡度范围内,侵蚀面积随着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在25°时达到最大侵蚀面积。微度侵蚀主要发生在0~10°坡度范围内,中度以上侵蚀等级的侵蚀面积均在25°坡度范围时达到最大值。林草过牧滥伐、城镇无序扩张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适度控制人类活动、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流域内今后土壤侵蚀治理及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对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考察表明,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输沙模数为4000t/km~2a多,河水含沙量3.41kg/m~3。土壤侵蚀以基岩侵蚀为主,侵蚀类型主要有鳞片状面蚀,沙砾化面蚀,岩石泻溜、滑坡,泥石流及沟道侵蚀等。并提出了水土保持林配置的原则和造林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利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评估锦州市2010年水土流失量和土壤侵蚀强度,并且对锦州市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锦州市2010年土壤侵蚀面积为7 284.87 km2,占锦州市总面积的70.7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8.27 t/(hm2·年),属于轻度侵蚀;15°~25°和6°~15°2个坡度带是研究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发生区域。锦州市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农村居民点和旱地2种土地类型,两者的侵蚀量占锦州市2010年总侵蚀量的60.97%。未来应加大对这2种土地类型的治理力度,将其列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对象。以上研究分析可以为政府制定水土保持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利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评估锦州市2010年水土流失量和土壤侵蚀强度,并对锦州市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锦州市2010年土壤侵蚀面积为7284.87 km2,占锦州市总面积的70.7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8.27 t/(hm2·年),属于轻度侵蚀;15°~25°和6°~15°2个坡度带是研究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发生区域。锦州市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农村居民点和旱地2种土地类型,二者的侵蚀量占锦州市2010年总侵蚀量的60.97%。未来应加大对这2种土地类型的治理力度,将其列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对象。该研究可为政府制定水土保持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1丹凤县水土流失的类型全县总面积2 438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 329.7 km~2,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515 km~2,占流失面积38%,中度流失491.7 km~2,占流失面积23%,就侵蚀类型,属于水力侵蚀为主,其侵蚀形态主要以面蚀、沟蚀为主,其次是重力侵蚀。1.1面蚀。面蚀多出现在大暴雨时节,由于降水来不及下渗,极易形成坡面泾流,顺坡而下,产生侵蚀。  相似文献   

8.
崔玉荣 《甘肃农业》2007,(12):71-72
放牛沟流域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郊,涉及藉口镇8个行政村,属藉河流域中上游北岸支流,总土地面积3308.58公顷,有农业人口6266人,1272户。多年来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草地退化,林地退缩植被覆盖率逐年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流域面积33.09平方公里,水上流失面积29.29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88.52%,每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模数4200吨,侵蚀总量12.3万吨,土壤侵蚀方式以水力侵蚀为主。  相似文献   

9.
土壤侵蚀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江上游地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汉江上游文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DEM为数据源,分析了文川河流域2011年土壤侵蚀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文川河流域土壤侵蚀程度为21.62%,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低山丘陵区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发生区。占流域面积35%的低山丘陵区,其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65%;流域内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区域,特别是15°以上的区域,且呈现出随坡度增大,侵蚀越严重的特征;坡耕地、草地和低山丘陵区的林地土壤侵蚀严重。仅占流域面积6%的坡耕地,其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30%。研究结果说明汉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的土壤侵蚀不容忽视,应作为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加强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加快植被恢复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以保障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工程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0.
古浪县是一个国扶贫困县,县境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多变,海拔高程在400~3000m之间,构成山区、平原、荒漠三大地貌特征。气候干燥、降雨稀少且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多集中在7~9月。全县土地面积约5287km2,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林草覆盖率非常低,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根据全市水土流失普查表明,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4.40%。主要侵蚀类型有面蚀、沟蚀、风蚀等。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阻碍了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现在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  相似文献   

1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黄河中游地区在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其中切沟侵蚀是产沙量最大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严重破坏耕地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中等流域切沟空间分布问题,以陕北岔巴沟流域为例,基于2020年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选取32个小流域,结合野外实测,对切沟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岔巴沟流域中游切沟最多,切沟长度密度主要集中在7~11 km·km2,切沟长度主要在50 m以内,切沟面积主要在500 m2以内;古代沟谷长度密度与切沟长度密度无显著相关性;切沟密度与坡面坡度、流域坡度、流域坡长等呈显著正相关,与正负地形面积比和流域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切沟在阴坡的分布密度略大于阳坡。研究结果可明确黄土高原中等流域尺度切沟形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为切沟侵蚀治理及耕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RUSLE模型理论支持下,以山西省永和县岔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野外实地调查及观测数据,在ArcGIS软件环境下建立土壤侵蚀定量计算模型,生成小流域土壤侵蚀分布图,并分析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流域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98.52%;流域最高侵蚀模数为4377.82 t·km-2·a-1,未达到强度侵蚀分级;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较大的区域集中于坡度大于8°的荒坡及无植被覆盖的居民点用地等.通过定量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及土壤侵蚀分级,为流域侵蚀防治及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较全面了解凉山州土壤侵蚀状况,本研究以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为基础,对凉山州1990-2018年侵蚀模数进行计算与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全州土壤侵蚀主要以微度和轻度为主,约占总面积的70%,侵蚀整体处于轻等水平;西部和北部整体的侵蚀状况相对良好;土壤侵蚀与坡度关系密切,仅剧烈侵蚀分布面积始终与坡度呈正相关变化关系,除剧烈外的等级均以25°为变化转折点;整个研究期内,微度和中度的面积占比分别减少2.65%和0.56%,其他类别的面积比例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近30年内,该地区强度等级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各时段约有75%的地区强度未发生等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研究了黑水河流域土壤侵蚀量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遭受土壤侵蚀的潜在因素。【方法】运用INVEST模型对黑水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对流域土壤侵蚀因素进行权重分析。【结果】(1)黑水河流域轻度侵蚀占47.7%,中度侵蚀占22.3%,强烈侵蚀占15.5%,极强烈侵蚀占9.7%。(2)采石挖沙、水域设施用地、养殖、裸地和建设用地的泥沙平均输出量分别为59.94、54.87、73.88、32.5 t/hm~2,是土壤流失的高危险区域,而林地、耕地、梯田泥沙侵蚀量相对较低。(3)黑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分布差异性大,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及坡度密切相关。【结论】研究成果为黑水河流域进一步水土流失调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水库管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制定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闽南地区地形坡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GIS的支持下,研究了闽南地区地形坡度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力侵蚀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土壤侵蚀类型,其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97.4%;水力侵蚀中有1/3的面积分布在≤5°的坡地上,而且>25°坡地的土壤侵蚀面积最小;大部分的风蚀和工程侵蚀分布在≤5°的坡地上.  相似文献   

16.
以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降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为基础,通过GIS和RS技术,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估算宁乡市的土壤侵蚀模数,模型指标包括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侵蚀性因子(K)、坡度坡长因子(LS)、植被覆盖度因子(C)、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宁乡市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1 410.64t/(km2·年),属于中度侵蚀等级状情况,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微度侵蚀、剧烈侵蚀和轻度侵蚀,侵蚀面积分别为1 548.87、434.16和397.91km2,占侵蚀总面积的53.84%、15.09%和13.88%。土壤侵蚀模数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宁乡市的沩山、长冲等山地、丘陵地区。系统分析出宁乡市土壤侵蚀与USLE模型的相关影响因子的关系,海拔高程与土壤侵蚀强度成正相关关系,与侵蚀面积成负相关关系,在200m海拔高程地区微度侵蚀面积范围最大。县内土壤侵蚀面积最大地区是在25°以下的坡度带,土壤侵蚀面积总体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和林地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其次是城镇用地草地水域裸地。根据宁乡市土壤侵蚀现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以期为政府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的涪江流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定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RS和GIS与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利用ArcGIS 9.3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涪江流域上游土壤侵蚀量的预测和估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侵蚀主要为微度侵蚀,且占总面积的85.65%,轻度侵蚀占总面积9.13%,中度侵蚀占总面积2.89%,强度侵蚀及以上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2.33%.涪江流域上...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和GIS的新疆艾比湖区域土壤侵蚀强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艾比湖区域土壤侵蚀特征分析.[方法]采用3S(RS、GIS、GPS)技术手段,根据新疆艾比湖区域2007年(TM)遥感影像、2006年DEM数据,综合多年气象数据、土壤类型等资料,裁出同一坐标投影(WGS1984UTMZone44N)下的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四个主要因子(植被覆盖度、坡度、风速及土壤可蚀性k值)30 m×30 m的栅格图像,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研究区土壤侵蚀特征.[结果]研究区以中高侵蚀为主,其中中度侵蚀面积最多,占总面积的56.58;;强度侵蚀次之,占总面积的25.87;;其它侵蚀强度分布面积从多到少依次为:轻度侵蚀8.43;,微度侵蚀5.91;,极强度3.15;,剧烈侵蚀分布面积最少,占总面积的0.06;.[结论]新疆艾比湖区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但分布相对规律,对土壤侵蚀的防治与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与水土流失耦合关系,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新宾县为研究对象,建立定量表征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与水土流失间耦合关系的指标体系,探讨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与水土流失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新宾县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385×104hm2,主要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为主,中度侵蚀以上的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9.6%。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有关,农村居民点越密集,则反映人们活动强度越大,从而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越强烈。距离农村居民点1000m范围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强度侵蚀以上等级水土流失比例较高,93.57%的强度侵蚀、93.95%的极强侵蚀和95.02%的剧烈侵蚀分布在该范围内。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居民点分布特征和水土流失之间的耦合关系可知,斑块密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正向性的,随着斑块密度的不断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有所降低,斑块个数、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维度、聚集度和居民点规模等6个指标因子对水土流失面积的影响为负向性的,指标值的上升会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在微度和轻度侵蚀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74286.96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0.31%;农村居民点面积为630.27hm2,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1.00%。居民点的聚集度、斑块密度和平均斑块面积较低,导致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对该地区的植被和土壤产生影响强度虽然很低,但范围却扩大很多,从而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面积。  相似文献   

20.
基于防止土壤侵蚀为目标富屯溪最佳森林覆盖率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富屯溪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以防止水土流失为目标的最佳森林覆盖率。从富屯溪流域土壤侵蚀现状图中分不同侵蚀强度依次提取侵蚀模数,并利用富屯溪流域森林资源分布图,提取出相应区域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计算各对应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建立富屯溪流域及所属7个县市的现有森林覆盖状况与水土侵蚀状况的关系,确定出基于防止土壤侵蚀为目标富屯溪流域的最佳森林覆盖率为6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