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植物-温室白粉虱-丽蚜小蜂”三级营养结构中寄主植物如何影响丽蚜小蜂的寄生作用.[方法]分别在田间和人工气候箱内测定5种温室白粉虱主要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寄生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丽蚜小蜂寄生温室白粉虱的作用机理.[结果]在寄生蜂1∶10的放蜂量情况下,丽蚜小蜂在刀豆叶片上的寄生率最高,达85.7;.不同植物对丽蚜小蜂生殖和发育及个体大小均有较大影响.[结论]寄主植物叶片腺毛较少,叶面积较大,叶间距较小,更有利于丽蚜小蜂的寄生.  相似文献   

2.
人工繁殖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田间放蜂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丽蚜小蜂放蜂量和不同放蜂点对新疆地区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为今后利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不同放蜂量实验设置3个处理,依次为5000、10000、20000头/棚;不同放蜂点实验设置3个处理,依次为4点、8点、12点;对照设置1个棚.[结果]在标准面积的温室中,放蜂点为10个点,随着放蜂量的增大,丽蚜小蜂对白粉虱的防治效果越好,20 000头蜂的处理虫口减退率最高,达48.31;.放蜂量为10 000头,不同放蜂点处理下,8个放蜂点的防治效果要好于其他处理,虫口减退率达41.84;.[结论]在标准面积的温室中,放蜂点设置为10个,放蜂量越大,防治温室白粉虱的效果越好;放蜂量设置为10 000头,8个放蜂点的处理对防治温室白粉虱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少设施蔬菜化学药剂的使用,本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个放蜂量处理,即5 000头/棚、10 000头/棚、15 000头/棚,放蜂点10个/棚,设不释放丽蚜小蜂为空白对照(CK)。通过调查计算丽蚜小蜂不同释放量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率、校正寄生率和相对防效,进一步探索温室白粉虱的生物防治技术。结果表明,丽蚜小蜂释放量15 000头/棚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率最高为64.1%,校正寄生率最高为63.2%,相对防效最高为47.3%,和释放量10 000头/棚的相对防效差异不显著,但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见效较慢。因此,应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和利用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防治十分必要。丽蚜小蜂是温室白粉虱的专性寄生天敌,对温室白粉虱控制效果突出。为明确越冬番茄温室利用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的关键技术,以普通的化学农药防治为对照,比较了不同益害比(2∶1、4∶1和6∶1)放蜂对白粉虱的控制效果,以及3月5次放蜂与11月2次放蜂+翌年3月5次放蜂(放蜂益害比均为6∶1)对白粉虱数量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益害比放蜂处理的温室白粉虱数量均低于对照,尤以6∶1处理控制白粉虱效果最好;3月放蜂处理能将温室白粉虱数量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且效果与11月放蜂+翌年3月放蜂处理差异不显著。在衡水越冬番茄温室内使用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时,应将释放天敌集中在年后温室温度刚开始回升、害虫发生数量较少时进行。  相似文献   

5.
以虫治虫1.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烟青虫、菜青虫。赤眼蜂寄生害虫卵,在害虫产卵盛期放蜂,每亩每次放蜂1万头,每隔5至7天放1次,连续放蜂3至4次,寄生率80%左右。2.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此虫寄生在白粉虱的若虫和蛹体内,寄生后,害虫体发黑、死亡。当番茄每株有白粉虱0.5至  相似文献   

6.
在临夏高寒阴湿地区,进行了温室白粉虱丽蚜小蜂田间最适释放量和释放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标准面积温室内,丽蚜小蜂每亩设8个释放点,次放蜂3 000,每隔7 d释放一次,共释放5次,每棚累计释放15 000头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丽蚜小蜂对寄主的偏好及其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若虫的防控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选择性试验,研究了丽蚜小蜂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1~4龄若虫的寄生与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在各龄期中,丽蚜小蜂均更偏好寄生温室白粉虱、偏好取食烟粉虱,并且寄生2~3龄粉虱若虫数较多、取食4龄若虫数最多;丽蚜小蜂对2种粉虱若虫的总致死量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在规模化繁育丽蚜小蜂时,应选用温室白粉虱2~3龄若虫为寄主进行接种;应用丽蚜小蜂防控粉虱时,其对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的防控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大棚甜瓜的种植过程中温室粉虱常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丽蚜小蜂是对温室粉虱最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之一,为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本研究对丽蚜小蜂释放量10 000、15 000、20 000头·667 m~(-2);3、4和5次放蜂频率进行两因素组合试验,计算寄生率、校正寄生率以及防治效果,筛选适宜的放蜂方案。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人工成本、防治成本、投入产出比和田间防效等相关因素,大棚甜瓜生产中释放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粉虱采用放蜂量15 000头·667 m~(-2),分4次释放,每次间隔7 d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与丽蚜小蜂(E. formosa)的种间竞争及其对粉虱控制作用的影响。【方法】以番茄为寄主植物,温室白粉虱为寄主昆虫,浅黄恩蚜小蜂与丽蚜小蜂以10 : 0、8 : 2、5 : 5、2 : 8及0 : 10进行混合释放,每20 d抽样1次,调查浅黄恩蚜小蜂、丽蚜小蜂及粉虱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2种寄生蜂以不同比例混合释放60 d后,丽蚜小蜂在寄生蜂中的百分率始终保持在50%左右;不同比例混合释放或单独释放,均能将粉虱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5 ES﹕5 EF混合释放后,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粉虱的百分率始终高于83%,对温室白粉虱表现出长期稳定的控制效果。【结论】在温室白粉虱作为重要寄主时,浅黄恩蚜小蜂并不能竞争取代丽蚜小蜂,浅黄恩蚜小蜂的存在没有干扰粉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设施条件下人工释放丽蚜小蜂与黄板联合使用对番茄上烟粉虱的控制作用,探讨设施农业烟粉虱的生物防治技术.[方法]每株烟粉虱成虫不超过3头,若虫不超过2头左右释放,每5-7 d释放一次,连续释放5次,每次5 000头/667 m2.[结果]丽蚜小蜂平均出蜂率均在84.5;以上,最高寄生率达73;.从起始释放到其建立种群历时约35 d,约两个月后控制烟粉虱种群.丽蚜小蜂在番茄上的分布调查表明:垂直方向上,在番茄生长旺盛期,丽蚜小蜂主要分布于植株的中下部;而当番茄生长中后期,丽蚜小蜂随着烟粉虱分布的上移逐渐分布于植株中上部;水平分布由东向西(棚室进门向内)依次表现为高→低→高→低→高的规律性.[结论]人工释放丽蚜小蜂为主结合黄板诱杀对番茄上烟粉虱防治效果显著.黄板可有效地降低烟粉虱成虫数量而对丽蚜小蜂的诱杀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温度及低温贮存天数对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成虫羽化率的影响,为贮存和指导田间适期释放丽蚜小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不同温度[(10.0±0.5)、(15.0±0.5)、(25.0±0.5)、(30.0±0.5)℃]对被丽蚜小蜂寄生的烟粉虱(Bemisiatabaci Gennadius)褐蛹成虫羽化率的影响;测定丽蚜小蜂褐蛹在(10.0±0.5)℃下低温贮存10、15、20、25、30 d后分别放入(25.0±0.5)、(30.0±0.5)℃恒温培养箱后的成虫羽化率。[结果]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羽化率和羽化速率相应提高,在(10.0±0.5)℃下10 d羽化率仅为15.3%,而在(30.0±0.5)℃下7 d羽化率即达92.5%;低温贮存20 d后,在(25.0±0.5)℃和(30.0±0.5)℃下羽化率可分别达92.9%(11 d)和90.9%(7 d),而贮存25 d后羽化率只有31.2%和41.8%(11 d)。[结论]温室温度应在20℃以上时放蜂,且放蜂时应增加10%放蜂量;丽蚜小蜂褐蛹低温贮存时间最长为20 d。  相似文献   

12.
丽蚜小蜂防治设施番茄烟粉虱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释放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防治设施蔬菜害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的效果。[方法]在不同地点释放丽蚜小蜂,放蜂后按规定时间分别调查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数量以及丽蚜小峰成虫羽化数量和被粘死数量。[结果]放蜂第3周和第4周,两地对烟粉虱若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1%、90.9%和77.4%、94.6%,控制成虫效果分别为35.1%、61.2%和58.0%、76.0%;21 d(3周)后,成虫平均羽化率为89.4%,粘死率为7.2%,实际出蜂率为82.2%;控制烟粉虱的效果在放蜂后第2周开始显现,第4周能有效发挥防治作用。[结论]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效果较好,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在烟粉虱发生初期,提前10~15 d放蜂,且应增加10%的放蜂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寄生、发育、存活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气候箱内测定了5种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寄生、生长发育、存活以及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间丽蚜小蜂的寄生率差异显著,5种寄主植物中,丽蚜小蜂在番茄上的寄生率最高(84%),其次为菜豆、烟草、棉花,黄瓜上寄生率最低(26.9%)。不同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的生长发育、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有较大影响,寄主植物间差异显著,但对其存活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对荔枝果园中平腹小蜂的田间扩散行为和扩散距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平腹小蜂的活动高峰时间是在中午11:00到下午17:00,其主要在60m范围内扩散飞行,少量个体可扩散100m远,这种扩散飞行是不连续式渐进性的;距放蜂点60m以内处植株上寄主卵的寄生率与60m以外的寄生率有明显的差异,故其有效的扩散寄生范围约为60m,而方位和植株的高度对平腹小蜂的扩散和寄生行为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安全避障是目前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是无人机避障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无人机飞行过程中机械振动的特性以及对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提高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的精准度,改善无人机作业稳定性。【方法】通过采集无人机不同油门开度的振动数据,进行多信号分析,得到无人机振动强度的空间和频域分布,并根据振动强度的空间分布,测定无人机振动对于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的误差影响。【结果】随着离无人机中心距离的增加,无人机机臂上振动强度的空间分布存在减弱和加强交替出现的现象,离无人机中心最远处出现最大振动强度;振动幅度随着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无人机在载桨运行过程中对于机载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水平测距影响最大,最大误差达到0.69 m,垂直方向的误差最大为0.20 m。【结论】随着离无人机中心距离和油门的增大,振动强度增大;调整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可以减少无人机振动对传感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超声波传感器在农业无人机安全避障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彭勇  方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48-22349,22389
[目的]揭示胡瓜鱼鳍在短颌鲚鳃上的分布规律。[方法]调查不同大小短颌鲚上胡瓜鱼鳋的数量,研究胡瓜鱼鳋在短颌鲚鳃上的分布规律。[结果]宿主短颌鲚的体长与胡瓜鱼鳋的感染数量之间没有相关关系。胡瓜鱼鳋的感染率和丰盛度在不同大小的宿主中有显著性差异,以鱼长24.0~27.0cm宿主鳃上较高。胡瓜鱼鳋在短颌鲚左、右两侧鳃上的分布符合1:1的比例,但是在4片鳃上的分布分别占总虫数的46%、26%、18%和10%,第一片鳃上的分布最多。胡瓜鱼鳋在寄主种群中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在不同大小的宿主中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该研究为胡瓜鱼鳋的种群生物学研究和寄生虫群落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7.
烟粉虱在非露地越冬地区的田间扩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系统调查和定点观察,对在非露地越冬地区田间烟粉虱的扩散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江苏兴化市(烟粉虱的非露地越冬地区)烟粉虱可在双膜覆盖的大棚内越冬,6月上、中旬大棚揭膜后从温室向大田扩散,扩散时间持续35~45 d,扩散距离1000~1500 m,田间虫口密度随着距虫源距离的增大而降低,在500 m以内的区域内虫量较大。田间种群动态与距虫源距离有关,500 m处的虫口高峰比10 m处迟13 d左右。风向对烟粉虱的扩散方向有明显影响,而高大障碍物对烟粉虱的扩散有明显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古巴蝇人工繁殖技术及其对二点螟的寄生能力。[方法]通过人工接种试验,研究了不同蝇蛆与大蜡螟幼虫接种比例对古巴蝇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室内低温储藏试验,研究了低温对古巴蝇蛹羽化率的影响;通过室内、田间比较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湿度、阳光)对古巴蝇蛹羽化率的影响以及古巴蝇对二点螟的寄生能力。[结果]蝇蛆与大蜡螟幼虫的最佳接种比例为3∶1和4∶1,古巴蝇产蛹量分别为279和327头;10℃条件下进行短期贮藏对古巴蝇蛹的羽化率影响较小,但贮藏时间不宜超过15 d;室内、田间寄生试验结果表明,古巴蝇对二点螟的寄生能力较强,寄生率达33.3%~50.0%;在甘蔗拔节期和成熟期寄生率分别为47.8%和41.7%,苗期几乎不能寄生。[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人工大规模繁殖古巴蝇及其田间释放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