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给城市绿化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如何将传统的风景园林理论与科学的生态观综合起来,保护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建设新型的生态园林,是此项研究的主要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及归纳总结的方法,阐述了生态园林的发展过程和功能特性,明确了其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生态园林的指导原则包括:生态平衡原则;生态位原则;乡土化原则;互惠共生原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其规划方法的依据是:斑块及边缘生态效应理论;廊道与斑块关系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以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茱萸湾风景区是扬州市著名的园林,建设生态园林是当前的主流。以生态园林的内涵为出发点,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应遵循生态位、生物多样性、和谐的原则,探讨了因地制宜选择植物资源、强化动物活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尽快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园林、倡导生态旅游等具体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了解和分析生态园林的基本现状,以及生态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作用,分析发现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可以有效的推动城市生态园林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生态林建设主要是指人们按照生态发展规律要求,运用现代造林技术和生态学理论知识,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人工造林,逐渐恢复被人类破坏的森林系统,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活环境改善奠定坚实基础。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提高生态园林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进一步促进生态园林自身生态调节等综合能力提升,从而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环境。1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生态园林中植物的设计配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离不开美学和生态学。文章提出在植物配置上要注重生态学的原则、配置方式、艺术手法、植物种类的选择,并论述了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时应注意遵循自然规律、互惠共生原理、突出地方特色以及坚持文化原则,以期为现代生态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态林建设主要是指人们按照生态发展规律要求,运用现代造林技术和生态学理论知识,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人工造林,逐渐恢复被人类破坏的森林系统,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活环境改善奠定坚实基础。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提高生态园林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进一步促进生态园林自身生态调节等综合能力提升,从而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生态园林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生态园林的特征及构建原则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生态园林具观赏性、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和生态结构的合理性等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园林的构建应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遵从“生态位”和“互惠共生”原则,尽量保护原有森林植被和自然地形地貌,按植物生态环境要求进行合理配置。人工设施必须充分考虑人居条件与绿色环境的和谐、历史民俗文化风情与现代城市相协调,营造出多种植物种类混交和结构层次丰富的仿天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园林。  相似文献   

8.
生态园林观及其实施发展途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综合前人有关生态园林论述的基础上,对发展的生态园林内涵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分析探讨,并认为要发展生态园林不仅要加深理论认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发展一些生态方法在园林中的应用,促进生态园林观的真正实施和发展。本文提出应用长期规划、整体控制下的景观规划和动态规划等生态规划的方法,并提出应用风险-效益综合预评价的方法来进行设计方案的多方案选优决策。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论述了建设生态园林型石油化工城市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方法,开创石油化工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新模式;建设生态自然、植物多样、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系统,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园林在历史上功不可没,但在现代遇到了技术发展的瓶颈。生态园林作为传统园林的发展方向和高层模式,有其独特的学科领域、技术组成、生态功能以及遵循原则等特点。生态园林对于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和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绿地系统植物配置不够合理,人文环境不够协调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艳萍  张义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709-6710
从承德避暑山庄园林建筑特色出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避暑山庄园林建筑教学价值与应用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园林中的山石、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江南私家园林等案例的美学布局和营造规律进行详细介绍与总结,从和谐、超然、整体和含蓄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同时又对中国园林做了深入的文化透视。最后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对当代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意义,指出了未来应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内涵融入到我国城市道路景观改造、小区规划、主题公园和乡村改造等景观规划项目中去。  相似文献   

13.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范例,与颐和园、留 园、抽政园并成为中国四大名园。意境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明清时期意境的理论也已经发 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承德避暑山庄可以说是那个时期已经集大成的园林作品。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承德市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2007~2009年笔者对河北省承德市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记录鸟类186种,隶属于17目49科98属;避暑山庄区具有最高的鸟类物种多样性与科属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表现为避暑山庄区〉农田果园区〉武列河水域区〉居民建筑区,科属多样性变化趋势表现为避暑山庄区〉武列河水域区〉农田果园区〉居民建筑区;城市单纯的居民建筑不利于鸟类群落,而市区园林化建设对丰富鸟类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海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540-7541
[目的]研究杜梨瘿螨在杜梨树上的自然发生规律,并观察评估杜梨瘿螨对其他果树、蔬菜为害的可能性。[方法]野外调查结合室内观察了解杜梨瘿螨在杜梨树上的自然发生规律 室内人工接虫饲育观察杜梨瘿螨对其他多种果树、蔬菜为害的可能性。[结果]基本摸清了杜梨瘿螨在杜梨树上的自然发生规律,杜梨瘿螨在承德一年发生2代,以成螨于杜梨芽鳞内越冬,春季4月中旬在杜梨树初展叶时,越冬螨虫开始出蛰活动 7月下旬叶面上的虫瘿数达到最高峰,8月上旬后螨虫开始蛰伏越冬。接虫饲育试验表明,杜梨瘿螨仅在桃、山楂叶片上能存活较长时间,但不能形成虫瘿,在所有的供试果树和蔬菜上均不能最终成活。[结论]杜梨瘿螨活动为害期集中在4~7月,具有生态脆弱性,属单食性害虫,只能在杜梨树上形成虫瘿,对供试的多种植物不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特征与休闲环境开发的分析,结合对南京鹞子山休闲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介绍,探讨城市边缘区休闲环境的生态规划途径,促进边缘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魏胜林  徐梦萤  张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411-10414
笔者以苏州部分现代住区为实例,以《园冶》古典宜居环境和生态理论为依据,重点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宜居环境的山水理景艺术手法在现代山水型生态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宜居环境和生态理论与现代生态住区规划设计之间存在许多内在的连系。生态社区是新型人类聚居模式,代表我国今后住宅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生态社区的最主要类型;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宜居环境的代表。两者的本质特征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的核心是宜居和融于自然。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铜梁·桂园都市生态农业园区规划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田  秦华  王显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456-14458
以重庆市铜梁·桂园都市生态农业园区为例,对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规划主题定位为“都市生态农业园”,通过对园区总体布局规划,产业项目策划,园林景观专项规划,将城郊型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相关规划理论融入实践, 以期为以现代都市为依托的城郊型生态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廖莹  沈一  李燕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09-6011
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分析了现代田园城市思想的演变过程,并提出以消极景观为基点的景观复兴之路。从生态破损型和功能变化型两种消极景观的典型类型出发,举出成都市十陵镇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规划和北京798工业区重建为艺术区这2个实例,说明消极景观再生不仅是单纯的景观再生,更重要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再生,是物质再生到人本心灵的文化再生,是田园城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20.
对于城市广场这一异国文化现象的盲目移植造成了城市空间的浪费和自身特色的缺失.为了提高现代城市广场的利用率,营造生态、人性、亲和的城市广场空间,通过对城市广场发展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山水园林理念的阐述,结合现代城市园林发展的现状,提出将自然山水式园林理念引入到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并以长沙高岭组团兴联东路市民广场醉樱园的设计方案为例,说明自然山水式城市广场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