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茶业界人士来皖茶区实地考察由松永正治先生一行六位日本茶业界人士组成的"日本访问中国安徽省、浙江省茶业视察交流团",于1995年1月16日至18日,到安徽省江淮茶区考察茶业,由省茶业学会理事长王镇恒、常务理事史生南、省农垦总公司农业处处长李卓民陪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茶的故乡,婺源是中国最早产茶的地方之一。2005年是婺源茶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7月1日,该县正式启用了“婺源绿茶”原产地证明商标,从这天开始,该县要求全县茶叶企业统一使用“婺源绿茶”商标,其主打品牌“婺源茗眉”于同年10月1日上市。从此,“中国茶叶之乡”婺源县告别了无统一商标,无主打品牌的历史,进入了一个以统一品牌为抓手,全面振兴茶业经济的时代。1市场竞争促品牌统一婺源有着不凡的茶叶史。婺源茶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早在唐朝,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载:“歙州茶生婺源山谷”。…  相似文献   

3.
全国著名茶业专家、茶业教育家、世界农业科技名人、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于1999年11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92岁。他的仙逝,是我国茶业界的巨大损失。他从事高等茶业教学和研究60余载,是我国制茶学学科奠基人,为我国茶业科学的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才;撰写近40部著作,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约1000多万字,是茶界空前的;几十年来坚持深入茶区,帮助茶农恢复历史名茶9种,创制10多种新名茶。《陈椽论文选》一书,可以看出他一生的突出贡献和光辉业绩。他于1908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的一个小商家庭,1934年从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在茶…  相似文献   

4.
新春致辞     
《茶业通报》在广大作者、读者和一切关心刊物成长的朋友支持下,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回眸1998年,《茶业通报》加强了与国内茶业界知名人士的联系,约请他们为本刊撰写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许多读者来...  相似文献   

5.
李连清 《贵州茶叶》2009,37(3):4-7,10
中国近代以来,茶叶是对外贸易的大宗,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是赚取外汇的拳头产品之一。茶业在近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不能不研究中国近代的茶业史。茶,中国悠久的文化之一,从古到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近代,它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近代茶业的研究是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机械化制茶和种茶使用化肥 ,是茶业进入近代以后的事情。如所周知 ,中国是茶业和茶文化的肇创国 ,中国有悠久的茶业历史 ,但近代茶业 ,则不是中国 ,而是从中国引进茶种、学习种茶、制茶刚刚开始 ,建立和发展茶园的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 ,边建边发展起来的。世界近代的历史 ,一般是以 1 6 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始的 ;中国的近代 ,则是以1 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为起点。但是 ,茶业的近代发展 ,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 ,都是与历史分期 ,不相匹配的。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历史稍有接触的人都知道 ,中国饮茶、业茶的历史虽早 ,但传输国外的历史甚迟 ,与…  相似文献   

7.
致茶人     
春又来临,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推动下,我们又迎来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碧绿的茶芽已经萌发、生长,它在人们的企盼与培育下茁壮成长,形成了一片片绿色的海洋,在春风细雨中招展、呼唤。它代表着茶人的希望,代表着中华茶业将更加欣欣向荣,祖国的茶业必将有一个比往日更辉煌的明天!《茶业通报》为能培育这碧玉般的嫩芽而奉献一份微力感到自豪,也感到任重而道远。茶&通报》自1957年创刊以来,e经有40个春秋了,四十年来在广大读者、作者和一切关。C本刊的茶人支持下,已出版103期,发行20余万册,成为茶业工作者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刊…  相似文献   

8.
切忌重现万历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自振 《茶业通报》2002,24(3):46-48
我们这里所说的“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其时间由公元1573年至1620年,共四十八年。《茶业通报》是茶业科技杂志,在国内,是办得较好、水平较高的不多几家茶业学术性刊物之一。所以,毋庸费思,我们所说的“万历风”,自然是一种与茶有关,反映中国古代传统茶学、茶业文化之风。那末,中国茶业主要是中国古代茶学和茶叶科技的万历之风具体又怎样呢?简单来说,也就是“撰写茶书成风,相互抄袭成风。”但不管怎样,从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时期,如同现在一样,是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文化(其时,当然是古代茶业科技…  相似文献   

9.
贵州发现世界上唯一的茶种化石,标志着贵州的茶历史在100万年以上,分布着各类野生及栽培茶树品种资源600余种,我国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尤其是湄潭苔茶和石阡苔茶两个品种,是中国茶树品种的优良品种。同时,贵州是茶树和茶业经济的故乡,明清以来,茶业是贵州省的一大产业。本文就如何将全国茶叶资源大省和传统产茶大省贵州,发展为茶业大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茶业通报》2011,(1):19-19
1月15日,淮南茶文化协会成立。它的成立对繁荣淮南市茶业经济,弘扬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当日,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丁以寿教授讲授了茶的文化史。  相似文献   

11.
会员信息     
《茶业通报》2017,(4):162-162
安徽省茶业学会2017年11月3日理事会讨论通过金寨县职业技术学院沈业军、安徽茶言茶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蒋敏为学会个人会员,黄山紫霞茶业有限公司为学会团体会员。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茶的知识过去我们非常缺乏了解。日中两国恢复邦交后,通过派遣茶业视察团、研究者相互交流等,得到了相当正确的情报,对于中国茶业的现状以及中国茶的分类已有大致的了解。然而对中国茶的一般化学成分尚缺乏了解。笔者之一将积于1980年视察中国茶业时,得与安徽农学院的陈椽教授交流。1983年获得了在日本鲜为人知的中国产白菜、黄茶、青茶以及黑茶等13个样品,在农林水产省茶业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本校毕业的茶业专业校友相互间的联系、交流,为共同搞好我国茶叶生产,为“四化”建设服务,总结几十年来茶业系办学经验,特请凡属原复旦大学茶专科,安徽大学农学院茶专科、安徽农学院茶业科、系等培训班、进修班的校友,将姓名、籍贯、年  相似文献   

14.
正丁俊之教授,优秀共产党员。1950年入读于复旦大学农学院茶科,学茶业茶,与茶结缘逾六十年(1950~2013年)。他对茶叶的"产、制、销"或者说"产、学、研、贸"都有长期实践。尤其成功运用交叉科学于茶业领域,为国内外茶界所尝识。他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书刊上发表著论达100万字,大部分汇总在2013年12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丁俊之茶文选集》。我们综览之余,概括本书的茶业新论和精彩观点摘要如下:1关于中国茶品牌、标准、质量安全21世纪的饮品已进入茶的世纪,品牌是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综合性因素,而茶品质量安全是品牌的生命,中国茶最缺失的是品牌、标准,如果我们对  相似文献   

15.
明清茶书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日本布目潮氵风先生赠送我们他精编的一套《中国茶业全集》。我们浏览过后,交换看法时,有这样二点共同看法:一是当时国内茶界还未曾重视到我国古代茶书,作为中国和世界传统茶学或古代茶叶生产技术经验及历史、文化的一库宝藏,日本学者倒率先研究和开始整理,这无疑对我国茶叶界特别是茶史爱好者是一种促进和鞭策。第二是仅仅将明代喻政《茶书全集》汇编的28部茶书,再加日本现藏的宋·徽宗,明·冯可宾《山介茶笺》,清·刘源长《茶史》,清·陆廷灿《续茶经》等七书和日人研究《茶经》详说,图解3种共48个不同版本影印出…  相似文献   

16.
论安徽茶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茶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根据我省茶业的特点 ,实施低耗高效综合生产技术、推进良种化进程、建立“生态型茶园”、开发有机茶以及通过制茶技术的创新和茶新产品的开发等 ,实现可持续茶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浙江茶讯与新世纪华茶发展战略浅见陈观沧(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310000)这次承蒙安徽省茶业学会和王镇恒理事长的热情邀请,来参加学术讨论会,我深表感谢。我来参加会议,主要是考察和吸取安徽省茶业界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的好经验。乘此机会介绍一些浙江茶业。一、...  相似文献   

18.
新春致辞     
新春伊始,《茶业通报》在各位作者、读者和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下,迎来了新的一年,为此我们谨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羊年吉祥如意。2002年《茶业通报》承蒙广大读者和作者关心和支持,已成为作者与读者交流学术思想、探讨科学理论、生产技术工艺与方法、交流生产经验的窗口;本刊还约请国内茶学界知名专家,就茶业界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撰稿论述,很多读者来信表示获益匪浅。根据国家出版局的要求,编辑委员会发表了《稿约》,要求作者按国家标准和刊物要求规范撰写稿件,可能对部分作者要求过高,但为了保证刊物质量和规范,还…  相似文献   

19.
《茶业通报》2014,(3):138-138
2014年8月25日,由中国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在台湾新竹举办,会议以“永续茶业,合作成长”为主题,围绕茶生产与管理、茶经济与行销、茶科学与保健、茶艺术与人文等四个专题展开研讨。这场由两岸茶业界联合举办的最高水平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茶学是一门返老还童的科学。自发现茶树到唐朝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由陆羽总结茶业科学技术的成就,写出《茶经》专著。自唐至清,茶业科学的论述,虽一朝胜过一朝,但研究的实质,还不如今日发达旺盛。建国后,农业院校设立茶业专业,茶叶生产集中的省区,建立茶叶研究所或茶叶试验场。茶业科学工作者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劳动,同心协力,促进我国茶业大发展。茶叶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实现《茶业通报》(1958年第1期)社论,五年超斯里兰卡,十年赶印度一文中提出的目标。茶叶产量由世界第三位跃居第二位。我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有利于茶业大发展,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超过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