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正池塘网箱培育刺参苗具有生态环保、成本低、易管理、产量稳定、不使用药物等优点,培育的刺参苗体质健壮、成活率高、抗逆性和抗病能力强,深受养殖单位喜爱。池塘网箱培育刺参苗根据池塘水温等条件,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放养幼、稚参,10月份收获。2014年,笔者进行了冬季池塘网箱培育刺参苗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以供参考。1试验条件1.1池塘条件池塘有效水面3.47 hm~2,硬泥底质,最高水深  相似文献   

2.
正2014-2015年,威海市文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引进黄海水产研究所选育的"高抗1号"耐高温型刺参幼参,在刺参养殖池塘利用网箱进行中间培育,开展和本地区未经选育的刺参在出苗量、成活率、生长速度等指标的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试验条件1.试验地点试验池塘位于威海市文登区五垒岛湾养殖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网箱或聚乙烯网衣在刺参养殖池塘中培育刺参苗,目前正在胶东半岛悄然兴起,年培育400头/kg左右的刺参苗达数千万千克。在刺参养殖池塘培育刺参苗,具有刺参苗健壮、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生态无药残、中间培育成本低、池塘养殖效益好等优点。现总结培育模式如下,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刺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刺参工厂化人工育苗发展迅速,目前,刺参苗95%以上是工厂化人工培育的,但人工育苗逐渐改变了自然水域中野生刺参的自然属性,育苗过程中使用大量药物控制水质及病害,导致刺参种质退化,人工参苗质量下降。室内育苗用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海,严重污染环境,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刺参产品质量安全和刺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而利用网箱在刺参养殖池塘中培育刺参苗,进行立体化养殖(中上层养参苗,底层养殖成参),充分利用养殖池塘的水体空间,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工厂化保苗是目前刺参保苗的主要方式,面临着投入大、成本高、池塘放苗成活率低等诸多问题,再加上参苗的价格持续走低,已接近或跌破工厂化保苗的成本,研究开发新的刺参保苗方法已成当务之急。为推动刺参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刺参苗种,我们自2012年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刺参保苗方式—池塘网箱生态保苗。我们首先到山东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并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进行了刺参网箱生  相似文献   

6.
李明 《河北渔业》2005,(6):53-53
日前,由山东西港水产集团公司承担的“刺参海上网箱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项目在高区威海试验成功。 此次培育刺参苗的网箱22个,每个网箱容积为100m^3。根据威海市科技局组织专家进行的现场验收,22个网箱共培育250多万头参苗,平均每个网箱11多万头.每m^3出苗1100多头。。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刺参养殖面积的不断增加,对刺参苗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所需的参苗大多是从育苗室培育出来的,育苗室培育出的参苗多数经过室内越冬,其具有成本高、培育时间长的缺点。而利用网箱在刺参养殖池中培育刺参苗能充分利用养殖池水域的有效空间,实现立体利用水面(上有参苗、下有成参),达到了刺参养殖池增产、增收与资源节约的目的。由于在自然环境下天然饵料充足,节省饵料、节省能源、不使用药物,培育的参苗健壮、抗病能力强,用于养殖成活率高,因此很受养殖户欢迎,且参苗出售价格高(比室内培育的参苗价格高10%~15%)。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刺参养殖产业发展迅猛,刺激了刺参育苗和中间培育产业也快速发展。在室内进行刺参苗中间培育,饵料和人工等成本很高、病害发生频繁、用药量大、培育的刺参苗抗逆能力较差。近年来,利用浮动式网箱在刺参养殖池塘进行刺参苗中间培育,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培育的刺参苗健壮、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笔者总结经验如下,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选择规格为600头/kg的刺参幼参随机分为4组,分别投喂海带比例为20%、40%、60%和80%的饲料,实验室内养殖60天后转入池塘网箱养殖。结果表明:室内保苗期,刺参增重率随投喂海带比例增大而增加,存活率随投喂比例增大而降低,且各比例海带投喂组对水质和刺参消化率指标影响不显著;池塘网箱养殖期,小比例海带投喂组(20%和40%)在生长和存活上较大比例海带投喂组(60%和80%)均具有优势。建议在室内保苗期投喂海带比例在20%。40%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仿刺参与日本对虾混养的试验,探索了参池中仿刺参和日本对虾混养的可能性。试验结果:混养池中日本对虾生长迅速,终末平均体长比初始体长增加了205.4%,终末平均体质量比初始体质量增加了29.8倍。混养池中仿刺参的体长增长率为155.6%,体质量增加了9.06倍;对照池中仿刺参的体长增长率为119.4%,体质量增加了6.54倍;混养池中的仿刺参比对照池中的生长更好。试验结果表明,混养池中日本对虾的粪便和残剩的配合饲料等供仿刺参直接摄食,增加了仿刺参的食物来源,有利于其生长;仿刺参能清除池塘中日本对虾的粪便和残饵,净化池塘的水质和底质,促进日本对虾的生长,且参池的水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显著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底管微孔增氧机在刺参养殖池塘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对底管微孔增氧技术对参池环境和刺参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参池中合理使用底管微孔增氧机可显著增加参池溶氧,并显著提高刺参重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增氧技术。  相似文献   

12.
正由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主持的中央财政《刺参优质健康苗种生态繁育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于2014-2015年在我地区实施。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刺参网箱与网笼不同模式的暂样试验"。项目顺利完成,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刺参的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刺参是我国常见海参种类中营养价值最高、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 ,名列海味八珍之首。近年来由于浅海贝类、对虾等养殖品种的经济效益很不稳定 ,刺参养殖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山东、辽宁等省的不少地方兴起了池塘养参热。现根据笔者的生产经验并参照各地的实际情况 ,将刺参的池塘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池塘条件应选择在附近海区水质清新、无污染、无淡水注入的地方建池。以沙泥或岩礁池底为好 ,池塘要求进排水方便、常年水深保持 >1 .5m ,一些较浅的旧塘也可在池底挖上环沟 ,池塘面积一般 5~ 5 0亩。2 放苗前的准备2 .1 池塘清整旧塘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刺参养殖主要有池塘养殖、围堰养殖、网箱养殖和网笼养殖等方式,其中又以池塘养殖最为普遍,本文总结了剌参池塘养殖中需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以期为刺参的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亲参的选择 1.1亲参的选择 池塘养殖的刺参与自然野生刺参质量并不相同,最好选择池塘养刺参,因为它发育较同步,比较肥满。首先皮肤无损伤,未排脏,其次个体大小在250~350g2.间。性腺指数是刺参性腺发育程度的主要指标,占体重15%以上;体壁指数是亲参肥度的主要指标,占体重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由于刺参养殖规模的扩大及不规范养殖方法的泛滥,加之市场消费疲软,商品刺参价格出现回落,导致刺参养殖这一优势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对刺参养殖业造成较大冲击.现在,如何减少养殖成本成为刺参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池塘刺参网箱保苗具有投资少、易管理、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现已经成为养殖刺参菌种的主要来源.为了更好地拓展这一产业,笔者探讨冬季在海汊港渠内进行刺参网箱保苗试验,经过几年的试验探索,现已初具规模、效益显著,现将试验情况归纳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池塘刺参养殖对底质的要求比较严格,研究表明,在硬泥沙或硬沙泥底质的池塘中养殖刺参的效果较好。而在实际生产中典型海区环境条件下存在大量软相底质的养殖池塘,尤其是在河口型海域中软相底质池塘更多。如何开发软相底质池塘养殖刺参的生产潜力,是提高养殖产量的关键。本文提供了一种软相底质池塘刺参优质健康苗种培育方法,旨在为典型软相底质池塘刺参养殖提供技术参考。1参苗筛选  相似文献   

18.
潮间带围塘养殖刺参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在潮间带岩礁地带,围塘进行刺参养殖试验。通过建造刺参暂养池和养成池,提高放苗成活率和商品参回捕率,并实行轮捕轮放,1个养殖  相似文献   

19.
<正>经多年的实践表明,放流参苗的规格越大,则成活率越高,而且放养规格越大,生长越快,抗病和适应环境生存能力越强。很多地方采取海上或池塘中间育成,池塘需要大潮时每天换水,保证一定的水质和饵料的质量。参苗的生长和成活率易受环境的影响,有条件的地方,可把当年培育的1cm左右的参苗放在网箱中暂养,此网箱由网眼0.4~0.5mm的双层网衣所构成。在网箱中可加入黑色波纹板供参苗附着用(波纹板上钻有均匀的小孔透气用),把网箱放在水泥池中流水养殖,培育出大规格的参苗,再放入海中养殖。实践  相似文献   

20.
<正>近几年,成品刺参价格下滑,而人工、物资则逐年上涨,刺参养殖利润空间逐渐压缩,许多产量低的池塘出现亏损现象。为改变现状,保证刺参养殖产业的稳健发展,2014年,威海市文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了刺参、日本对虾、点蓝子鱼和刺参苗网箱中间培育的立体生态混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养殖试验报告如下,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