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鉴定野生兰属植物内生菌根真菌种类,以6种代表性兰属植物春剑、春兰、蕙兰、送春、建兰、莲瓣兰为材料,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其内生菌根中分离得到30个菌株。通过菌落特征和光学显微特征观察,将30种内生菌根真菌初步鉴定为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柱孢霉属和瘤菌根菌属4个种类。  相似文献   

2.
对西双版纳香荚兰上分离到的18个炭疽菌菌样进行种的鉴定,结果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为12个菌样,兰科刺盘孢C.orchidearum Allesch.为6个菌要。  相似文献   

3.
从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的共生营养关系、兰科植物菌根的营养效应和营养特性三方面对近年来兰科植物菌根营养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兰科植物菌根营养机理、菌根菌剂研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兰科植物菌根生物资源应用于兰科植物的园艺生产和保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湖北省野生兰科植物2个新分布记录属——带叶兰属(Taeniophyllum Blume)和带唇兰属(Tainia Blume),以及4个新分布记录种——带叶兰(TaeniophyllumglandulosumBlume)、带唇兰(TainiadunniiRolfe)、河南卷瓣兰(Bulbophyllum henanense J. L. Lu)、小小斑叶兰(Goodyera yangmeishanensis T. P. Lin),对其形态特征进行简要描述,且提供彩色照片。这些兰科植物新分布类群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湖北省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而且对进一步研究湖北省兰科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海南八门湾8种红树植物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物种资源的分布。结果表明:8种红树均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但侵染程度各不相同;经初步分离、鉴定,共确定丛枝菌根真菌4属16种:分别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6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2种,球囊霉属(Glomus)7种,Fuscutata 1种。其中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为优势属,首次在红树植物根际分离到巨孢囊霉属和Fuscutata两属真菌,Fuscutata savannicola为我国丛枝菌根真菌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广西百色市芒果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对广西芒果主产区的芒果根际土壤及根系样本进行AM真菌分离,并比较不同施肥制度下芒果根际土壤的AM真菌种类和根系菌根侵染情况。采集5个主施有机肥的芒果园(OT)和5个主施化肥的芒果园(CT)根际土壤,采用湿筛倾析法分离土壤中的AM真菌孢子,通过富集和诱导培养纯化其中的AM真菌,进行分子和形态鉴定。采用墨水醋染色法对根系样本进行染色及内生真菌侵染率的测定。共分离出6种AM真菌,OT处理分离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sp.)1种,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 sp.)1种,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 sp.)1种;CT处理分离出无梗囊霉属2种,近明球囊霉属1种。2种施肥制度分离出的AM真菌种类较少,且分离出的AM真菌种类均较常见,并无特有种。根系染色发现,OT处理菌丝分布较多,AM真菌结构丰富,可明显观察到丛枝和泡囊结构,还发现有少量的深色有隔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DSE);CT处理的菌丝相对较少,泡囊结构和丛枝也较少,DSE相对较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施肥类型、芒果品种和树龄对AM真菌的根外菌丝、泡囊结构以及孢子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施用有机肥较化肥对AM真菌的根外菌丝和泡囊结构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本研究筛选所得菌种丰富了我国AM真菌菌种库,并为筛选果树高效AM真菌菌剂奠定物质基础,也为果园管理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澳洲石斛(Dendrobium kingianum)属于兰科石斛属植物,在我国作为观赏植物被广泛种植。近年来,广东省澳洲石斛生产上发生一种疫病,该病害为害茎杆和叶片,引起受害部位变褐腐烂,植株死亡,对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从发病的澳洲石斛上分离获得一种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显示,该菌可以侵染健康的澳洲石斛盆栽植株引起发病,表现出的症状与大田症状相似。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再次分离得到的菌株与接种菌的形态特征一致,说明原分离菌为引起澳洲石斛疫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 tub)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该菌株的形态学特征与棕榈疫霉(Phytophthorapalmivora)基本一致。BLAST比对分析发现,本研究中的2个菌株(SHL918和SHL921)的tub基因序列与棕榈疫霉的相似性均为99%。在基于tu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研究菌株与棕榈疫霉聚在同一分支上,支持率为100%。因此,结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引起澳洲石斛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棕榈疫霉(P.palmivora)。棕榈疫霉侵染澳洲石斛引起疫病为首次报道。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青枯病抗、感桑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差异,分析根际真菌群落与桑树青枯病抗性的相关性。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青枯病抗性桑品种‘抗青283’ב抗青10’和易感桑品种‘强桑1号’根际土壤真菌群落ITS1-ITS2区域进行扩增、测序,分析了2种桑品种根际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1)‘抗青283’ב抗青10’根际优势菌门主要为囊菌门(54.86%)、担子菌门(24.67%)、接合菌门(3.17%),优势菌属主要为淡紫拟青霉属(5.71%)、镰孢菌属(5.43%)、旋孢腔菌属(1.29%);‘强桑1号’根际优势菌门主要为囊菌门(68.04%)、担子菌门(15.12%)、接合菌门(1.90%),优势菌属主要为腐质霉属(8.46%)、镰孢菌属(5.44%)、旋孢腔菌属(2.22%)。(2)抗性品种根际土壤中起重要作用的真菌群落为:海壳科、小皮伞科、球囊霉目_f_uncultured,而易感品种根际土壤中起重要作用的真菌群落为:毛孢壳目、赤壳科、干朽菌科、Cantharellales-fam-incertae-sedis。(3)抗性品种根际检测到淡紫拟青霉属和丛枝菌根真菌球霉菌目均为广泛应用的生防菌,推测与其抗性有直接关系。虽然2种桑品种根际土壤优势真菌群落丰度无显著差异,但抗性品种根际检测到丰度更高的淡紫拟青霉属和丛枝菌根球霉菌目,可能与其抗性有关。该研究结果为海南桑青枯病拮抗真菌的筛选与防控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沈瑞清  张萍 《麦类作物》1998,18(2):52-54
1991 ̄1992年间,从宁夏自治区各地收集大麦种子250份,共分离得到真菌12属16种真菌,其中以镰刀菌属真菌最多,分离出3种:Fusarium graminearum、F.arthrosporioides和F.Conglutinans;链格孢属次之,共2种:Alternaria tenuls和A.triticicola。对这些菌的致病进行了测定,其中5属7种真菌具有致病性,约占整个测试真菌的4  相似文献   

10.
从胡椒科的胡椒、假蒟、蒌叶3种植物叶、枝条(茎)、根、花和果实共1624个表面消毒的组织块中,分离获得1648个内生菌株,包括内生细菌81株,内生真菌1567株。其中,内生真菌分属于9目、10科、20个属,主要归属于半知菌类和子囊菌门。结果表明: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p.)为5种组织中的优势属,于叶片、茎及果中最多;炭角菌(Xylaria spp.)在叶片、茎及果实中仅次于刺盘孢属的优势属;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 sp.)为花轴及根的优势属;芽枝霉属(Cladosporium sp.)只在叶片中分离到;多节孢属(Nodulisporium spp.)仅在茎部组织中分离到;青霉属(Penicillium sp.)只在根组织中分离到。3种植物的不同组织中定殖率最低的为蒌叶根,仅25.00%;最高的为假蒟叶,高达96.23%。胡椒的分离率以茎最高,为1.3681,蒌叶、假蒟均以叶最高,分别为1.1667和1.5112。5种组织中多样性指数为叶、茎最高,花轴与根相似性最小,叶片与果相似性最大;3种植物中,胡椒与假蒟的相似性大于与蒌叶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掌握区域本底植物资源特点对植物区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兰科植物是现存被子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其分布调查及种群特点均是研究的重点.西藏为我国兰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区域,尤其在世界第一大峡谷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其兰科植物本底资料尚不清楚,近年来有诸多新分布及新种陆续报道.为进一步摸清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的兰科植物分布,西藏农牧学...  相似文献   

12.
以16种广东省特有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资料查阅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观花性状、观叶性状和观株性状3个方面选择了12个评价指标对其观赏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适用于园林园艺花卉的兰科种类。结果表明:在各约束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值中,花径所占的权重最大;根据综合评分结果将16种广东省特有兰科植物划分为3个等级:Ⅰ级(2.8~3.0),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共计3种;Ⅱ级(2.5~2.8),观赏价值中等的种类,共计8种;Ⅲ级(2.5以下),观赏价值低的种类,共计5种。其中,深圳香荚兰、紫金舌唇兰和蕉岭石斛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极高的观赏价值,为优良的野生花卉,建议引种推广。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海南发展热带兰花的有利条件,分析海南热带兰花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综述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热带兰花期调控中的应用,包括花芽分化、花梗长度与粗度、开花质量等方面的调控现状,并指出热带兰花期调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15.
分析当前国内外兰花发展趋势,结合湖南省兰花产业发展实际,探讨湖南省发展兰花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07~2008年,对海南主要兰花种植基地进行病毒病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兰花病毒病症状复杂,以斑驳花叶型和坏死型最为普遍。调查还发现,兰花的病毒病发病率与龄期呈正相关,文心兰、石斛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蝴蝶兰。病原血清学检测表明,海南兰花病原病毒主要为建兰花叶病毒、齿兰环斑病毒,以及二者复合感染,检出率分别为29.5%、2.3%、15.9%。其中文心兰和蝴蝶兰带毒率较高,石斛兰带毒率最低,石斛兰上未检出齿兰环斑病毒。  相似文献   

17.
罗金水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8):1113-1119
通过间接酶联免疫检测和电镜观察对从福建省漳州市采集的卡特兰病样进行检测,证明样品感染了建兰花叶病毒。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并克隆病毒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随后将目的基因插入pET-29a(+)中构建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目的蛋白经诱导表达及纯化后免疫家兔并获得了特异性抗血清。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抗血清与诱导表达的CyMV外壳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表明,抗血清可检测病汁液的最低稀释度达1∶51200,最佳工作浓度为1∶1000,病汁液灵敏度为0.39mg/mL,而与TMV等11种同源或异源病毒均无明显的血清学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8.
海南兰科植物新记录5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5个海南兰科植物新记录种:尾萼无叶兰(Aphyllorchis cuadata Rolfe ex Downie)、中越双唇兰(Didymoplexis vietnamica Ormerod)、粗茎苹兰[Pinalia amica(H.G.Reichenbach)Kuntze]、绿叶线柱兰(Zeuxineagyokuana Fukuyama)和黄唇线柱兰(Z.sakagutii Tuyama.)。其中尾萼无叶兰和中越双唇兰为腐生兰,粗茎苹兰为附生兰,绿叶线柱兰与黄唇线柱兰为地生种类。凭证标本均保存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植物标本馆(HSNU)。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兰科植物区系的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南岛是我国兰科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有78属214种。其中,中国特有种31种(包括海南特有种14种),非中国特有种但在中国仅见于海南岛的有20种。种数在10种以上的属有羊耳蒜属(Liparis)、石斛属(Dendrobium)、毛兰属(Eria)、石豆兰属(Bulbophyllum)和兰属(Cymbidium)。海南岛兰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2个分布型和变型,其中热带亚洲成分占总属数的51.3%,热带分布属有71属,占绝对优势。海南岛兰科植物的生活型多样,附生兰有43属,地生兰有32属,腐生兰5属(其中羊耳蒜属和兰属中存在附生和地生2种生活型)。多个种在叶型和花色上变异较大,可作为优良育种材料。与邻近地区相比,海南岛兰科植物与西双版纳共有属最多(为56属),其次依序为台湾、广东、广西和福建。虽然海南岛与台湾和西双版纳同处热带北缘,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但其兰科植物在属、物种和特有种的数量上比后两者要少。总的说来,海南岛的兰科植物区系较为多样,与亚洲热带兰科植物区系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建兰花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检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石斛兰病株中获得一个病毒分离物,利用曼陀罗进行分离纯化和繁殖,并通过梯度离心获得提纯病毒,经生物学、血清学鉴定及电镜观察,鉴定该分离物属于建兰叶病毒。分别用纯化病毒及SDS-PAGE回收病毒外壳蛋白免疫家兔。获得2种特异性抗血清,并用SPA-ELISA方法对兰花样品进行了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