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7~10月分别在芋头、茄子、梨等多种作物上进行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的示范应用.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诱捕成虫效果明显,性诱区田间落卵量及幼虫密度均低于化学防治区,且平均每667m2减少用药2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更科学、更高效的甜菜夜蛾性诱剂用于田间防治,验证甜菜夜蛾是否存在地理区系的差异性,进行了甜菜夜蛾性诱剂地理区系适用性筛选。通过在上海3个区(县)田间对比试验、示范筛选,确认在上海地区适用的甜菜夜蛾性诱剂地理区系诱芯主型号为D型,还有少量混用E型和B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斜纹夜蛾性诱剂与频振杀虫灯对烤烟斜纹夜蛾诱捕试验效果比较表明,二者所诱到的成虫数量消长规律基本一致,但斜纹夜蛾性诱剂的诱蛾量显著高于频振杀虫灯的诱蛾量,防控效果比较,性诱剂防控区比常规农药防治区虫口密度平均减退79.78%.频振杀虫灯防控区比常规农药防治区虫口密度平均减退65.34%.性诱剂防控区比频振杀虫灯防控区虫口密度平均减退44.06%.  相似文献   

4.
性诱剂诱杀蔬菜甜菜夜蛾试验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凤英  陈齐信  余昌喜 《江西植保》2003,26(2):90-90,79
制作不同的诱捕器和使用不同数量的性诱剂诱芯(1、2、3个)诱杀甜菜夜蛾成虫。从中筛选出水盆诱捕器和1个性诱剂诱芯的诱杀甜菜夜蛾成虫效果最好.累计诱蛾量l枚诱芯为1145头、是2枚诱芯(707头)的1.6倍,是3枚诱芯的(460头)2.5倍:性诱区卵块数量明显低于对照区2.75倍。  相似文献   

5.
性诱剂监测玉溪烟区烟草上夜蛾类害虫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玉溪烟区烟草夜蛾的为害规律及防控对策,在自然条件下利用性诱剂对斜纹夜蛾、小地老虎、烟青虫进行多年诱捕监测,并对诱蛾量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溪烟区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在冬季能正常羽化,诱蛾量为斜纹夜蛾小地老虎烟青虫;斜纹夜蛾最佳诱蛾期为4月下旬—5月下旬和10—11月,其次是6—9月;小地老虎最佳诱蛾期为2—3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中旬和12月下旬;烟青虫有效诱蛾期主要集中在5—6月。诱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表明,斜纹夜蛾诱蛾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多;小地老虎诱蛾量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增多,随空气相对湿度和日最低气温升高而降低;烟青虫诱蛾量随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诱蛾量增多。防控策略:防治斜纹夜蛾于整地理墒或烟苗移栽后在田间安置诱捕器诱杀,8月中旬(中部叶采烤期)结束;防治小地老虎于前茬小春作物花期(2—3月上旬)在田间安置诱捕器诱杀,5月底至6月上旬(烟株团棵期)结束;防治烟青虫于整地理墒后在田间安置诱捕器诱杀,6月底至7月上旬(烟株封顶7 d后)结束。  相似文献   

6.
在山东莒南县花生田利用生物食诱剂和性诱剂对常见夜蛾科害虫成虫进行虫情监测,并对食诱剂防控夜蛾科害虫的效果进行研究。食诱剂和性诱剂监测结果表明,花生田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黄地老虎、小地老虎等夜蛾科害虫成虫的发生高峰期均出现在7月12日;性诱剂仅能诱捕到雄性成虫,食诱剂可同时诱捕到雌性和雄性成虫,其诱捕到的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地老虎雌雄比分别为1∶0.68、1∶5、1∶3和1∶1.4。食诱剂撒施、化学防治、食诱剂诱捕盒技术与化学防治组合处理后第10天花生叶片受害率分别为9.51%、6.73%、6.24%,百株虫量较对照降低68.68%、76.39%、85.87%,食诱剂诱捕盒技术与化学防治组合应用防控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7.
应用性诱剂监测芦笋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发生动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性诱剂连续3年监测了武汉芦笋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发生动态,并与频振式杀虫灯比较了监测斜纹夜蛾的情况。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性诱剂能够及时准确监测斜纹夜蛾和甜莱夜蟥的发生动态,斜纹夜蛾性诱剂与频振杀虫灯的监测情况基本吻合;芦笋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主要发生班均在7月份至10月份,发生高峰期在8月份和9月份。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斜纹夜蛾性诱剂对斜纹夜蛾成虫有很好的诱集作用,诱蛾量最大为前7d,持效期可长达42d,使用28d后,诱蛾量明显减少,此时更换诱芯.每667m2悬挂诱捕器3个比悬挂诱捕器1个的诱蛾量多,可在虫情监测和生产上应用.在生产上持续使用,并要规模和连片,同时辅助其他防治方法,防效才会更好.  相似文献   

9.
二点委夜蛾是玉米的新害虫,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暴发,已经成为该区夏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2012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对二点委夜蛾A、B两种性诱芯的诱蛾性能进行了田间测试.结果表明,在6月21日至8月17日,B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是A诱芯的2.49倍,显著提高了诱蛾数量.B诱芯的单盆单日最大诱蛾量达到280头,而A诱芯最高仅为85头.两种诱芯的田间有效期均达58 d,对二点委夜蛾的诱蛾量季节动态基本一致,且B诱芯的蛾量高峰较A诱芯早、峰值更明显.可见B诱芯的诱蛾性能比A诱芯具有明显优势,可应用于二点委夜蛾成虫的动态监测和诱杀防治中.  相似文献   

10.
江苏沿海地区斜纹夜蛾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纹夜蛾在江苏沿海地区如东县年发生5代,其中三代是主害代,发生量大,常年在8月底、9月中旬出现2个产卵高峰,第二个卵高峰持续时间可达5~7d。种植业结构调整和8、9月高温、干旱是近年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化学防治试验和示范表明,用5%氟啶脲EC(抑太保)、10%虫螨腈SC(除尽)、5%氟虫腈SC(锐劲特)防治斜纹夜蛾效果好,药效期长,且对作物安全。用防虫网全程覆盖等农业防治措施,可减轻其为害。  相似文献   

11.
二点委夜蛾化学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点委夜蛾是夏玉米区新发生的一种害虫.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而使其扩展迅速,为害渐趋加重,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探索二点委夜蛾的有效防治方法,本试验通过不同化学防治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防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9种供试药剂在二点委夜蛾2龄期进行田间喷雾试验总体防治效果较好,其中50%辛硫磷乳油防治效果高达95.03%,明显高于其他药剂;采取不同的施药方法研究表明,选用有效农药喷雾或配成毒饵、毒土顺垄撒施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毒饵、毒土效果最好,而顺垄喷淋灌根防治效果最差,仅为30.10%.  相似文献   

1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大入侵性害虫。自2019年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以来,我国植保工作者在其生物学和发生规律、迁飞与种群监测、生态调控和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基本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发生规律,建立了以监测预警、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应急化学防控为一体的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总体研究概况及在灾变和治理研究中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展望了农民接受、社会认可、生态可持续的草地贪夜蛾安全治理工作,以期为提升我国草地贪夜蛾的安全治理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大面积应用性信息素诱捕甘蓝斜纹夜蛾及田间控害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应用性信息素大量诱捕法对秋甘蓝斜纹夜蛾开展了大面积诱杀试验,并就配套应用技术及其田间控害效果进行了评估。性信息素防治区内,在外围、中围和内围以及上风口、下风口等不同点位上的斜纹夜蛾雄成虫的单瓶诱集量差异明显,上风口的诱集量大于下风口,且增加幅度从外围往中心依次递减;在不同点位上的斜纹夜蛾雄成虫的诱集量差异跟田间虫口发生量呈正相关,虫口密度越大,外围成虫诱集量比中内围的增幅也越大。性信息素防治区在减少药剂防治2次的情况下,斜纹夜蛾落卵量比化防区和空白对照区分别减少27.5%和65.3%,田间累计幼虫发生量分别下降70.9%和94.3%。本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大面积诱捕能有效控制甘蓝斜纹夜蛾的危害,可为蔬菜的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2019年新入侵我国的一种重大迁飞性害虫,在灯诱监测过程中,草地贪夜蛾成虫易与旋歧夜蛾Anarta trifolii(Hufnagel)、陌夜蛾Trachea atriplicis(Linnaeus)、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Linnaeus)、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4种夜蛾的成虫混淆。本文通过制作标本进行形态鉴定,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翅面颜色、斜纹位置和长度、顶角特征等有助于几种夜蛾的区分,此外,前足基部明显膨大也是识别草地贪夜蛾的关键特征。草地贪夜蛾的雄性外生殖器容易与斜纹夜蛾的混淆,与其他两种有明显区别。掌握关键分类特征,可以准确识别上述5种夜蛾,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性诱剂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是黄陂区十字花科蔬菜、豆类、莲藕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常呈暴发性发生为害,由于其食性杂、食量大且抗药性强,造成在蔬菜上防治难度大、化防成本高,给蔬菜产量和质量带来一定损失.本试验旨在观察诱蛾效果,为无害化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性诱剂对斜纹夜蛾自然种群控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冬兰  李东  郑永利 《植物保护》2007,33(3):136-138
通过田间试验,初步研究了性诱剂对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斜纹夜蛾3~4代期间诱杀区比对照区的平均落卵量下降了60%左右,田间幼虫发生量减少了50%~60%,且可减少药剂防治2~3次,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均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一种新的重要苗期害虫,为摸清二点委夜蛾在山西省的发生规律及动态,在山西设置了4个试验点,通过田间定点调查与随机普查、性诱和灯诱等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发生世代和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可在本地越冬;在山西南部冬小麦-夏玉米复播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出土,第1代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2代成虫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根据调查和诱虫结果,绘制了二点委夜蛾在山西临汾的年生活史;二点委夜蛾的分布范围不仅在山西南部夏玉米区,在山西中北部忻州市的春玉米区也有发生,但种群数量很少,不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8.
性诱剂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示范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蔬菜是嘉鱼县支柱产业,全县蔬菜种植面积每年3.33万hm2。推广性诱剂防治蔬菜害虫能有效的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保护天敌,减少农药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蔬菜产品品质,促进蔬菜产品达到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增加蔬菜市场的竞争力,使示范区及示范辐射区蔬菜经济效益提高10%以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按照省植保部门的部署,我站开展了性诱剂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示范,现将示范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利用性信息素诱蛾防治蔬菜斜纹夜蛾试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性息素诱蛾防治蔬菜斜纹夜蛾试验,结果表明,性息素诱蛾性能强,45个诱捕点68d共诱蛾32217头,其中以中围诱虫最多,其次为外围,中心区,以分别占总量的39.31%、32.04%、28.65%;试验区、化防区、对照区株平均虫量分别为0.19头、0.60头、2.43头,平均有虫株率分别为11.4%、27.73%、64.07%,试验区、化防区的防效分别是92.18%、75.31%,试验区比化防区减少2次化学农药的使用,每667m2蔬菜一季可节省防治费用18.67元.  相似文献   

20.
14种杀虫剂对苜蓿夜蛾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夜蛾Heliothis viriplaca(Hǖfnagel)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棉花、大豆、苜蓿、蔬菜、甜菜、甘薯、玉米、花生、向日葵和烟草等作物,在我国分布广泛,日本、印度、欧洲等地也有发生.由于该虫具有偶发性,各年度发生轻重差别较大,长期以来一般不作为目标害虫进行化学防治.近年来,由于作物改制和保护地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等原因,致使该虫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甜菜、棉花上有加重发生趋势.本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为防治苜蓿夜蛾推荐有效药剂,在对该虫尚未广泛进行化学防治之前,通过对不同背景种群的毒力测定,也可为今后抗性监测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