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豇豆是海南最主要的冬季瓜菜之一。2019年,调查发现豇豆贮运期间出现一种严重的软腐病。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该病原菌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落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30~35 ℃,最适生长温度为35 ℃,菌落致死温度为50 ℃、10 min;适宜生长的pH为7.0~9.0,最适pH为9.0;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不同光照条件对菌落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首次报道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引起豇豆的采后病害。  相似文献   

2.
剑麻茎腐病菌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病剑麻植株中分离到了一株茎腐病茵的突变茵株,并对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与已报道的黑曲霉菌明显不同的是:该茵在PDA平板上茵丝丰富、白色、产孢速度慢,其分生孢子表面有瘤状突起.该茵茵落生长与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5 ℃~40℃,最适为35℃;菌落生长的最适pH值为9,各pH值条件下产孢无显著差异;全光照条件下茵落生长和产孢速度显著快于光暗交替和全黑暗条件.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0℃~45℃,最适为35℃;pH值4~时,孢子萌发率最高;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min.  相似文献   

3.
玉米穗腐病样本中温和镰孢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华  李坡  郭宁  石洁  张家齐  张海剑 《玉米科学》2020,28(1):177-183,190
为明确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一种不常见镰孢菌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对采集的镰孢菌穗腐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ZBSF002为温和镰孢菌(Fusarium temperatum),是玉米穗腐病的致病菌。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温和镰孢菌的最适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酵母浸粉,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30℃。在pH值为4~11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和产孢,在pH值7~10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且产孢量较大。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影响不显著,菌株在光照、黑暗、交替光照3种培养条件下均能生长和产孢,连续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快,且产孢量较大。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5℃、10 min。  相似文献   

4.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颖  薛春生  姜晓颖 《玉米科学》2009,17(2):136-139
以不同致病类型玉米弯孢菌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温度、pH值、碳源、氮源利用和光照等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致病类型玉米弯孢菌菌落形态、最适碳氮源、最适pH值不同。但最适温度范围和光照条件相同。  相似文献   

5.
建兰炭疽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漳州和福州地区的建兰炭疽病病株为试验材料,分离、鉴定病原菌,优化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建兰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病原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0,最适光照为完全黑暗或12h光暗交替,最适碳源为蔗糖或淀粉,最适氮源为NH4NO3.  相似文献   

6.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生物学特性,在实验室里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菌营养生长及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在5℃~35℃均可进行营养生长并产孢,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为25℃;在pH4~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并产孢,在pH7的条件下生长最快,产孢最多。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而持续光照不利于菌丝生长,尤其不利于产孢。最适的碳源、氮源分别是可溶性淀粉、牛肉膏。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  相似文献   

7.
甜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三亚发生的甜瓜棒孢叶斑病的危害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采用致病性试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同时采用菌落生长法和玻片法测定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甜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 Curst.)Wei];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为大豆培养基,最适温度为 24~28 ℃,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5 ℃、15 min,最适pH为 8~10,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NaNO3;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4 ℃,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0 ℃、20 min。  相似文献   

8.
红毛丹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毛丹炭疽病病菌进行分离,鉴定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研究培养基、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红毛丹炭疽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在PDA、CA和CZ培养基上生长较好,10~35℃下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在pH3~11都能生长,pH5~8生长较好,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最佳pH值为7;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99%时不能萌发;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55℃,10min;PDA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糖对病原菌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鼠李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甘露糖和木糖最好;PDA培养基中添加2%的不同的无机氮源对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杧果畸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杧果畸形病(Mango malformation disease)是世界各个杧果产区的重要病害。对发生在中国的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为1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值为5。病原菌能够利用试验的各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果糖最好,氮源以蛋白胨最好。连续光照处理菌丝生长速率高于交替光照或持续黑暗处理。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20min或者60℃,5min。  相似文献   

10.
鉴定山竹蒂腐病的病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根据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等特性,认为引起山竹蒂腐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为28~32℃;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为28~32℃;在pH值3~11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7;在全光照条件下,该菌菌丝生长最快;在供试碳源中,仅D-木糖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其它7种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氮源中,牛肉  相似文献   

11.
对福建省分离的荔枝酸腐病菌的形态学特征、生长速度、产孢、分生孢子萌发及侵染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荔枝酸腐病的病原菌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pH值为8~9,光照时间为12~20h,最适生长与产孢培养基为PDA,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5℃,10min;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与pH值、培养基、光照时间、温度及营养成分等有关,其中该菌在24~32℃,光照时间为16~20h,培养15 d时所产生的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该菌不同培养时间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及不同温度条件对其侵染荔枝的能力也不同,培养10d所产生的分生孢子侵染力最强.侵染最适温度为28~32℃.该菌除了寄生荔枝外,人工接种还能侵染胡萝卜、番茄、水蜜桃、龙跟、葡萄、茄子和黄瓜.试验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降香黄檀叶枯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为深入了解该病菌特征,本研究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以期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对降香黄檀叶枯病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rDNA-ITS序列测定,确定该病原菌为天门冬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asparagi (Sacc.) Bubak]。通过观察该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光照等4种环境因素中的生长情况,发现该病原菌在马铃薯果糖琼脂培养基(PFA)中菌丝生长最快;菌丝在10~30 ℃均能生长,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 ℃;最适宜的pH为6;光照对该病原菌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芒果树回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芒果树回枯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芒果树回枯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 ℃,致死温度为60 ℃、10 min,最适pH值5~9;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木糖不适于该菌生长;最佳氮源是蛋白胨;全光照有利于该菌生长。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海南省橡胶树臭根病病株上采集的病根样本,采用菌索组织分离法获得菌落后,进行子实体诱导产生分生孢子,再经单孢分离纯化获得菌株HNDZ001,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确定菌株HNDZ001为引起橡胶树臭根病的匐灿球赤壳菌(Sphaerostilbe repens Berk.&B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HNDZ001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近圆形,表面黄白色,致密,背面呈深褐色至浅黄色,后期会产生黄褐色菌索和孢梗束;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条件为温度25~34℃、p H 7~9,最适生长条件是温度28℃、pH值为8、甘露醇为碳源、牛肉浸膏为氮源、完全黑暗,且在黄瓜汁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5.
芒果可可球二孢蒂腐病菌生物学培养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芒果可可球二孢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的生物学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30℃;菌丝生长最适pH值5~6,孢子萌发最适pH值7~10;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棉子糖、葡萄糖,最佳氮源是牛肉浸膏、蛋白胨:光照及振荡培养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30 min或65℃,10 min,孢子的致死温度50℃,15min.  相似文献   

16.
对鱼尾葵叶斑病病原(Coniothyrium palmarun Corda)进行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致病菌CW6对发病有明显影响;CW6为棕榈盾壳霉(C.palmarun Corda);该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8℃;生长的适宜pH值为5;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L-果糖,最佳氮源为L-脯氨酸;致死温度为40℃.  相似文献   

17.
从热研2号柱花草等10种不同牧草中筛选出9株无机解磷细菌及6株有机磷细菌,并利用平板溶磷圈法、钼锑抗比色法对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测定,最后得到解磷效果最好的解磷细菌株,牧草根际解无机磷细菌解磷能力最高达216.57 mg/L.选定2株具有代表性的解无机磷细菌GI2-6(Bacillus spp.)和GI9-4-3(Serratia spp.),通过单因子试验对其解磷特性和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解磷细菌GI2-6以蔗糖为碳源、KNO_3为氮源、pH为7.5、温度为30℃,解磷细菌GI9-4-3以葡萄糖为碳源、KNO_3为氮源、pH为7.0、温度为30℃时,两者的菌体量最大,解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大豆根腐病拮抗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筛选出的对大豆根腐病拮抗效果较好的8株细菌(B01c、B021a、B04b、B06、B072b、B09、B131和Bl)为研究对象,对其适宜生长温度、pH、氧气、渗透压、生长速度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测试温度中,B01c、B021a、B04b和B131适宜生长温度为(30±1)℃,B06和B09适...  相似文献   

19.
由疮痂病菌(Elsinoë arachidis) 引起的花生疮痂病,近年来在辽宁省大面积发生,严重制约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花生疮痂病菌生物学特性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疮痂病菌在PSA上菌落褶皱、隆起,生长缓慢,在最适培养基PSA上培养30d菌落直径仅为28.1mm,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半乳糖和酵母浸粉,最适温度25℃,pH4~6时菌丝长势良好,黑暗有利于该菌的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4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5,最适温度为25℃,最适碳源为1%葡萄糖,最适氮源为1%丙氨酸和1%甘氨酸,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显著,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