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利用冬麦区冬小麦生长期间农业气象要素、气象卫星植被指数,地面观测站网的农情资料,对1998/1999年度冬麦区农业气象条件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98/1999年度冬麦区虽受秋冬季干暖天气气候的严重影响,小麦长势极不均衡,但入春以后小麦关键期的光温水条件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尤以4月份以后的气象条件最为优越,在产量结构中以粒重见长,最终获得了较好收成.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产区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站实测气象资料和作物发育期资料,计算冬小麦和油菜生长季的气候适宜度和灾害指数等参数,评价该阶段气象条件对夏收粮油作物的利弊影响。结果显示:2021/2022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光热充足、土壤墒情适宜,冻害、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偏轻,气候适宜度高于上年和近5a平均值,气象条件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成熟收获期间多晴好天气,收获进度快、质量高。但北方冬麦区秋播期多雨渍涝,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冬前壮苗比例偏少、分蘖不足。江南和贵州等油菜产区冬季持续阴雨寡照,影响油菜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3.
小麦生长发育模拟模型在华北冬麦区适用性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小麦生长发育模拟模型(WheatSM)在华北冬麦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发育模拟模型(WheatSM)对冬小麦生育期及产量的模拟有较高模拟精度,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良好,且适用性较佳。  相似文献   

4.
2020/2021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降水充沛、热量充足、光照适宜,干旱、湿渍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病虫害影响程度偏轻,冬小麦灌浆成熟期间以晴好天气为主,强降水、干热风影响偏轻,冬麦区气象条件好于上年度。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贵州等产区秋播期和春季阴雨寡照及冬季冻害较为突出,影响油菜适时播栽和产量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中下旬的强降水天气影响油菜适时收获和晾晒。  相似文献   

5.
<正> 冬小麦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籽粒千粒重三大要素所构成。在当前农业生产水平情况下,小麦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气象条件所支配。一九八二至一九八三年度冬小麦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如何?对小麦产量的形成有何利弊?现根据安徽省小麦主产区代表县的气象资料和有关调查、考种材料,从大范围上加以分析。一、秋播期和冬前苗期水热条件适宜,利于播种、出苗和盘根分蘖安徽省小麦主要产区的宿县、阜阳两地  相似文献   

6.
2008/2009年度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光照基本适宜,利于大部地区越冬作物的安全越冬和生长发育。北方部分冬麦区发生农业干旱,但冬小麦越冬基本未受到影响,仅黄淮西部部分未冬灌的冬小麦受到一定不利影响;2月份几次大范围明显降水过程有效缓解了北方冬麦区的旱情,对冬小麦安全越冬、苗情转化升级和返青生长十分有利。2月中旬后期-3月初,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致使部分地区油菜等作物生长发育迟缓,长势偏弱。冬季中前期,寒潮天气和阶段性低温影响,对部分地区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但总体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根据河北省多年冬小麦产量和冬麦区气候资料,采用改进的气候产量分离方法,分析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河北省冬麦区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a上升0.5℃,春季气温也是升高的,但不如冬季升温明显,平均每10a上升0.3℃;冬小麦产量与冬季、春季降水量相关不明显,而与冬季、春季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北省冬小麦实际单产呈逐年增加趋势,每10a约增加1125kg/hm^2;而气候产量与冬小麦实际单产变化明显不同,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产量波动性逐年增大,近年气候产量波动幅度达到±300kg/hm^2.从总体看,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产量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a减少52.7kg/hm^2。气温造成小麦产量波动幅度一般在±10%之间,但随着小麦实际单产逐年提高,气候变暖对小麦单产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新品种长6388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干旱和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及种植面积的不断缩减,限制了小麦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亟需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小麦新品种。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2008年选用自育旱地冬小麦品种长8744作母本、水地冬小麦品种长4738作父本进行杂交,后代采用水旱交叉选育法、入选单株评鉴采用田间选择和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育成了冬小麦新品种长6388。2016 — 2018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5 472.0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9.8%。2017 — 2018年度参加山西省中部冬麦区旱地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4 525.5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5.1%。该品种株高88 cm,穗长7.8 cm,平均成穗数675万穗/hm2,穗粒数30粒,千粒重42 g。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抗旱性1~2级。适宜在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及北方生态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一九九七年度(1996年12月~1997年11月)全国农业气象条件概述娄秀荣沙奕卓(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1997年度,冬春季全国大部地区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夏秋季北方大部地区持续干旱,秋季粮棉生长发育和冬小麦苗情受到严重影响。其...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充分发挥河套自流灌区的自然优势,减轻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和总产量,从1975年起,我们较系统地开展了以“干热风”为主的不良农业气象条件对小麦粒重和产量影响的研究,并同时进行了防御措施的调查总结和试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夏收粮油作物主产区内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农业气象站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冬小麦、油菜生长季气候适宜度和灾害指数等,评价生育期内气象条件对夏收粮油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2023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分地区光热充足,大部时段农田墒情良好,湿渍害、晚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病虫害影响偏轻,成熟收获阶段多晴好天气,夏收总体进展较快。但陕西南部、黄淮南部及江汉东部等地,冬小麦成熟期出现持续连阴雨和强降水天气,导致麦收延缓,小麦品质有所下降,局地出现发芽霉变现象,河南影响最严重。长江中下游及贵州等地伏秋连旱导致油菜播种出苗推迟,后期长势偏差。西南地区南部冬春持续干旱,影响冬小麦和油菜产量形成。总体上,2022/2023年度冬小麦和油菜生长季内气候适宜度略低于上年,气象条件略偏差。  相似文献   

12.
作物产量是由作物本身生长发育的特征、气象条件和栽培技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产量与上述三者的相互关系,并通过模式加以确定就可以作出产量预报。作物本身生长发育的特征和栽培技术这两项对产量的影响可以通过时间趋势项来处理。本文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差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95年度(1994年12月~1995年11月)全国农业气象条件概述娄秀荣,王春乙(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1995年度,全国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赣、湘、辽、吉、陕、甘等部分地区旱涝灾害较严重,农业生产受到较大损失;其它大部地区农...  相似文献   

14.
一、世界农产品2008伪年度总产量预计将会上升 小麦:尽管干旱使中东地区的冬小麦大幅减产,美国农业部预测全球2008/2009年度小麦产量仍然要比上一年度高很多。根据预测,2008/2009年度的小麦产量将比上一年度增加0.656亿t,增加8%,达到6.708亿t。预计种植面积将增加到2.25亿hm^2,增加3%,平均每公顷产量较2007年增产5%。比较显著的增长区域预计在欧盟、美国、乌克兰、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要麦区小麦氮素吸收及其产量效应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目的】掌握小麦氮素的吸收特征及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指导小麦区域合理施肥,提高氮肥肥效,维持小麦增产稳产。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小麦氮素吸收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及其产量效应。【方法】收集了2000年以后我国小麦田间试验产量、 籽粒和秸秆氮含量的文献数据,统计分析了黄淮海冬麦区、 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产量、 地上部氮吸收、 籽粒氮含量、 秸秆氮含量、 100 kg籽粒需氮量的区域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下100 kg籽粒需氮量、 籽粒氮含量和秸秆氮含量。【结果】小麦产量、 籽粒氮含量、 秸秆氮含量、 地上部吸氮总量和生产100 kg籽粒需氮量的波动范围大,变异性较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田间试验的小麦平均产量为6.18 t/hm2(n=5484,变异系数34.37%),其中以黄淮海冬麦区最高(7.06 t/hm2),西北冬春兼播麦区最低(4.71 t/hm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居中(5.60 t/hm2); 生产100 kg籽粒需氮量的全国平均为2.87 kg (n=5073,变异系数25.43%),其中以黄淮海冬麦区最高(2.98 kg),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偏低(分别为2.60 kg和2.84 kg); 籽粒氮含量、 秸秆氮含量、 地上部吸氮总量全国平均分别为2.17%(n=3456)、 0.55%(n=2460)、 180.9 kg/hm2(n=4962),变异系数分别为23.96%、 38.18%、 44.50%。籽粒氮含量、 秸秆氮含量、 地上部吸氮总量均以黄淮海麦区居高,分别为2.24%、 0.56%、 211.1 kg/hm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偏低,分别为1.92%、 0.5%、 146.7 kg/hm2和2.14%、 0.53%、 138.0 kg/hm2。生产100 kg小麦籽粒需氮量、 籽粒氮含量和秸秆氮含量随小麦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产量范围4.5、 4.5~6.5、 6.5~8.5、 8.5~10.5、 10.5 t/hm2,生产100 kg籽粒需氮量分别为2.79、 2.80、 2.91、 3.03和3.05 kg, 对应的籽粒氮含量分别为2.01%、 2.11%、 2.27%、 2.26%和2.40%,秸秆氮含量分别为0.46%、 0.53%、 0.58%、 0.61%和0.63%。【结论】温度、 水分等气候条件、 土壤类型、 主栽品种及田间管理技术等差异,造成了小麦氮素吸收特性的区域间差异,因此小麦施肥应根据各区域的小麦产量、 小麦氮素需求规律因地制宜地科学施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结构中,小麦是关键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处于基础地位,不仅与民生息息相关,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有效提高经济产量是现阶段小麦种植过程中面临的主要任务,基于此,分析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和制约小麦经济产量的因素,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几点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度全国农业气象条件评述(1993年12月~1994年11月)娄秀荣,沙奕卓(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1994年度,全国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北方地区除受短时旱、涝灾害影响外,其余大部地区光热条件丰富,雨水充沛,可谓雨热同季、高...  相似文献   

18.
2021年春季(3−5月),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平均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略偏少。北方冬麦区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春播区大部水热条件良好,利于作物播种出苗,春播进度总体略快于常年。但春季北方多大风沙尘天气,南方部分地区强降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发,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阴雨寡照,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给局部地区夏收粮油作物产量形成和春播作物苗期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22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1℃,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其中3月上旬、中旬和4月上旬气温异常偏高,5月中旬气温明显偏低,为典型倒春寒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54.0mm,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四川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649.2h,接近常年同期。北方冬麦区光热条件适宜,墒情较好,播种期推迟的冬小麦苗情持续转化升级,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春播区大部水热条件适宜,阶段性低温影响偏轻,利于作物播种出苗,春播进度总体快于上年,幼苗长势良好。南方冬麦区大部成熟收获期多晴好天气,麦收进展顺利。辽宁西部等地出现明显旱情。春季后期江汉东部、江淮南部、华南西部和西南地区等地出现强降水。西南地区南部多阴雨寡照天气。春末华北东部、黄淮等地部分麦区出现干热风天气,对部分地区春播和冬小麦后期灌浆有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16年春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春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华南入汛早,南方强降水过程多。北方冬麦区大部水热条件适宜,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干旱范围小,影响偏轻。东北地区水热匹配较好,春播进展顺利。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多强降水天气,对农业生产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