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UV-B增加对几种不同作物影响程度的种间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大田群体试验方法,研究了UV-B增加对小麦、大豆、棉花及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强度增加1.00W·m-2,不同作物对紫外线UV-B增加的敏感性存在很大的差异。作物的产量和反应指数均表明,作物对紫外线增加的敏感性为棉花>大豆>小麦>玉米。初步分析了不同作物对紫外线敏感差异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基于FY3热红外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中分辨率大气辐射传输模式MODTRAN模拟风云三号卫星(FY3)热红外通道数据,基于模拟数据,利用分裂窗温度反演方法,建立地表温度反演模型。利用平均比辐射率方法确定像元比辐射率,并将该反演模型用于江苏省3个时次(2012年1月23日、2月3日和2月11日)的地表温度反演。将反演结果与MODIS的温度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反演模型的系统偏差,并对反演模型进行修订。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修订后模型反演的地表温度与MODIS温度产品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877,均方根误差为1.33 K;相比于同时期的FY3温度产品,所建模型反演的地表温度与MODIS温度产品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湿度适宜范围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小麦的主要生育期进行了不同土壤湿度和不同持续时间的水分胁迫,研究了土壤湿度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经济产量、叶面积和单株干重与土壤湿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小麦对水分胁迫最敏感的生育期为拔节-开花期;而且不同生育期的适宜土壤湿度范围不同,并据此确定出南京地区小麦不同生育期适宜的土壤湿度范围。其结果对定量评估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和小麦生产中合理控制土壤湿度范围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UV-B增加对小麦及玉米物候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观察了UV-B增加对小麦及玉米物候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增加对小麦及玉米物候期具有明显的推迟效应,且这种推迟效应可能与UV-B增加影响作物的营养供给无关;UV-B增加对小麦群体内小气候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气温和土温显著升高,UV-B增加对小麦物候期的推迟效应与UV-B增加条件下作物群体内小气候的变化无关;初步探讨了紫外线UV-B增加对作物物候影响的机制,并提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1979-2012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气温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1979-2012年全球月平均地表气温格点资料(2.5°×2.5°),截取25°~40°N,75°~105°E作为青藏高原研究区域.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EOF)、旋转自然正交函数分解(REOF)方法,对其年平均、冬季平均及夏季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青藏高原夏季平均气温分为柴达木盆地、西部、中东部及南部4个型.冬季分为东北部、西北部及南部3个型.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在夏季受热力作用天气系统影响;冬季受到动力作用天气系统作用.分析青藏高原气温1979-2012年变化趋势表明,青藏高原夏季中东部型和南部型有微弱下降趋势,其他型呈上升趋势并有所减缓.分析同纬度带年平均地表气温距平变率分布状况得出,青藏高原地区能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较为迅速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1961—2008年华北地区降水变化内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立生  闵锦忠  史印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69-13274,13324
使用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的3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对华北降水内在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受季风影响,华北降水高度集中在夏季,占年降水总量的65.0%。华北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76d,夏季为35d。年降水量减少不是由于雨强变化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雨日减少的影响,雨日减少主要发生在夏季,其中夏季暴雨雨日减少造成的雨量减少最为重要。这为改进华北夏季降水预测提供了思路,即要改进华北夏季降水预测技术,应把着眼点放在暴雨过程预报上,应分析是否会出现有利于暴雨发生的环流形势,不应该简单地通过平均环流来预测夏季降水量偏多或偏少。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根据河北省多年冬小麦产量和冬麦区气候资料,采用改进的气候产量分离方法,分析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河北省冬麦区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a上升0.5℃,春季气温也是升高的,但不如冬季升温明显,平均每10a上升0.3℃;冬小麦产量与冬季、春季降水量相关不明显,而与冬季、春季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北省冬小麦实际单产呈逐年增加趋势,每10a约增加1125kg/hm^2;而气候产量与冬小麦实际单产变化明显不同,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产量波动性逐年增大,近年气候产量波动幅度达到±300kg/hm^2.从总体看,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产量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a减少52.7kg/hm^2。气温造成小麦产量波动幅度一般在±10%之间,但随着小麦实际单产逐年提高,气候变暖对小麦单产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微气象条件对蔬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菜秧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几个微气象因子条件下保鲜效果的研究,定量分析了微气象条件对蔬菜保鲜效果的影响,筛选出蔬菜保鲜的最佳微气象因子配置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蔬菜在低温、高湿、避光的环境中可以延缓衰老腐烂、延长保鲜期,并可以减少病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减少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夏季降水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了气候突变,近55年线性减少趋势显著,平均每10年减少15.5 mm.在地面上,青藏高原地区、华北地区气温下降造成华北低压系统活动减少,不利于降水.在850 hPa层上,东亚中纬度的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南部的偏东风、西北部的西南风异常减弱,使得西南气流输送水汽很难到达30°N以北的地区,而副热带高压西部外围偏东南、偏南气流输送到华北地区的水汽也大量减少,水汽不足造成华北夏季降水偏少.在500 hPa高度场上,80年代欧亚遥相关型表现与50年代相反,变为欧洲( )、乌拉尔山(-)、中亚( )形势,这种环流使得乌拉尔山高压脊减弱,贝加尔湖至青藏高原高空槽变浅,纬向环流表现突出,不利于冷暖空气南北交换.同时在500 hPa气温场上,80年代,西伯利亚至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冷槽明显东移南压到蒙古至华北地区,锋区位于华北以东以南位置,使得华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少,降水也因此减少.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UV-B辐射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增加UV-B,对小麦品种宁麦2号的有关性状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UV-B增加能显著降低小麦产量,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币口单位面积穗数下降,粒重的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比较小麦同一花位的粒重,UV-B增加导致小麦粒重显著下降,同时导致粒重较低的高花位籽粒数减少。由于UV-B增加显著降低小麦粒重的效应被高花位籽粒教减少所抵消,所以最终平均粒重的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