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分别用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毛尖绿茶与黑毛茶进行纯种散茶“发花”,测定不“发花”茶叶、“发花”后去掉“金花”的茶叶、“金花”颗粒及液态发酵前后茶汤中的游离氟含量。结果显示:冠突散囊菌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均使黑毛茶的游离氟含量升高,分别较不“发花”的对照茶样提高7.94%和10.47%,但均对毛尖绿茶的无影响;“金花”颗粒含一定量的游离态氟;冠突散囊菌能少量吸收茶汤中的氟,且吸收量与茶汤中游离氟的原始含量无相关性;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因茶叶的含氟水平不同而异,对氟无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2.
黑毛茶氟含量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阳是黑茶的主要产地之一。通过对益阳黑茶原料主产区的黑毛茶样品分析,表明黑毛茶氟含量与原料嫩度呈负相关,适当提高原料嫩度和进行合理拼配是解决黑茶氟含量偏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品种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础。本研究对槠叶齐等7个湖南主栽茶树品种进行了黑茶适制性评价和氟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槠叶齐和湘波绿2号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和还原糖等含量较高,粗纤维含量较低,黑茶感官审评综合评分优于其他品种,且氟含量远低于300 mg/kg,适合作为优质低氟黑茶品种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4.
黑茶中的氟及低氟黑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力争  刘仲华 《茶叶通讯》2007,34(4):9-11,14
氟是对人有益的微量元素之一,但氟摄入量过高会引起氟中毒.本文综述了黑茶中氟的来源、氟的浸出率、黑茶降氟技术与低氟黑茶产品研发的最新动态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砖茶水浸出氟含量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前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中 ,只规定了食品中全氟的测定方法 ,对水浸出氟含量的测定方法 ,还没有制定。砖茶的原料较粗老 ,含氟量较高 ,人们通过饮砖茶摄入的氟较多。由于饮茶与饮食不同 ,饮食是将食品全部吃入体内 ,因此测定食品全氟含量具有意义。而饮茶只饮茶汤 ,茶渣并未食入 ,即通过饮茶摄入的氟只是茶汤中水浸出的那部分 ,茶渣中的氟并未摄入 ,因此 ,测定砖茶的水浸出氟含量比测定全氟含量更有意义。2 测定方法根据边区少数民族饮砖茶的习俗 ,先将茶与水一起煮熬一定时间 ,一般是半小时左右 ,然后倾出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氟对人体的危害、茶叶中氟的来源和分布、茶叶降氟等3个方面对黑茶降氟进行综述并进行展望,提出适当提高砖茶原料嫩度,并结合应用微生物制剂处理是今后黑茶降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硫酸铝用量对水稻植株及稻田土中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植株对氟存在着奢侈吸收的现象,各部位氟浓度的顺序为稻壳>糙米>根>茎叶。在相同氟浓度下,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水稻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0.4%、0.6%硫酸铝处理下出现最低值,并且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土壤中自由态氟和水溶态氟含量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而呈逐渐降低趋势。线性分析表明两种氟与硫酸铝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残余态氟则与硫酸铝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虽然土壤中可交换态氟含量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并在0.2%硫酸铝处理下出现最大值,但是统计分析表明, 0%和0.2%硫酸铝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在0.2%~0.8%硫酸铝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这说明铝对交换态氟的作用以抑制为主;络合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及有机态氟的含量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0.4%、0.6%硫酸铝处理。相关分析表明,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与土壤中铁锰结合态氟和有机束缚态氟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当硫酸铝用量为0.4%~0.6%时(相当于氟铝的质量比为6∶1~4∶3),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较低,降氟效果较好;而且此时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氟含量相对较低,铁锰结合态和有机束缚态氟含量相对较高,能够减少氟向地下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人畜通过地下水和米饭所摄入的氟量。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叶氟含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究适合茶园降氟和改善茶叶品质的方法,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施肥、施用土壤调理剂、喷施微生物菌剂的不同组合试验,考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理化性质,以及7月、8月茶树一芽三叶和一芽五叶的氟含量,并对其品质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4种施肥模式以降低土壤水溶态氟含量及提高茶树新梢持嫩度的方式有效降低茶树新梢氟含量,但降氟的程度不同;其中T4处理(每667 m2施茶树专用肥160 kg+土壤调理剂60 kg+3次叶面喷施微生物菌剂)对茶树新梢降氟效果最好,7月、8月一芽五叶的氟含量相对于CK分别降低了85.76 mg/kg、173.66 mg/kg;此外,T4处理整体上(除8月31日一芽五叶)可以促进水浸出物、茶多酚等茶叶品质成分的积累。综合考虑茶树新梢的氟含量以及茶叶品质,T4处理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9.
茶树对氟富集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氟电极分析了31个茶树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季节茶树叶片和不同茶树器官的氟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成熟叶片平均氟含量为1499.2mg/kg,其中乌牛早氟含量最高,为2163.2mg/kg,浙农138氟含量最低,为805.7mg/kg,前者为后者的2.7倍。6个品种夏季不同叶位间氟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芽氟含量最低,平均为88.6mg/kg,第六叶氟含量最高,平均为1010.1mg/kg,除第五叶与第六叶氟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叶位氟含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时春季新梢不同叶位氟含量为26.0mg/kg-700.8mg/kg,均低于夏季新梢对应叶位氟含量。鸠坑茶树植株主要器官氟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叶片氟含量最高,其次为嫩茎和须根,主根最低,不同树龄茶树主要器官间氟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茶叶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叶片氟含量变化情况,选取安化千秋界10年以上的有机茶园,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益阳地区主栽茶树品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采摘嫩度茶鲜叶的氟含量存在差异;茶叶嫩度与氟含量呈负相关,氟含量为:第5叶>第4叶>第3叶;‘槠叶齐’、‘尖波黄’2个品种不同季节的茶叶氟含量均较低,适合作为益阳地区的低氟品种推广;大部分品种夏茶新梢的第3、4叶氟含量低于标准最高限量值,夏梢第5叶可与第3、4叶进行拼配以符合氟含量的限量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