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豆脂肪酸组分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海龙  李文霞  李文滨 《作物学报》2006,32(12):1873-1877
利用5个大豆品种配制20个杂交组合,采用广义种子遗传模型分析了大豆脂肪酸组分的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3套遗传体系的基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效应。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是以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为主。亚麻酸和油酸的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相近。在脂肪酸组分的遗传主效应中,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是以胚主效应为主。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细胞质主效应为主。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中,脂肪酸组分以极显著的胚互作方差为主。亚麻酸含量是以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以基因的显性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棕榈酸含量和油酸含量是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硬脂酸、亚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在普通狭义遗传率中,棕榈酸含量、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细胞质普通遗传率和母体普通遗传率为主。在互作狭义遗传率中,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胚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亚油酸含量以母体植株互作遗传率为主。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以细胞质及母体选择响应和互作选择响应为主,亚麻酸含量的胚普通选择响应和互作选择响应为主。  相似文献   

2.
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采用朱军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效应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吐丝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性状的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遗传表现除了受制于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母体效应等遗传主效应外,还会明显受到遗传主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遗传主效应中以显性效应(VD)为主,加性效应(VA)次之。互作效应中以显性效应×环境互作效应(VDE)为主,其次为母体效应×环境互作效应(VME)。叶片叶绿素含量性状在早代不同环境中选择均具有一定的成效。在遗传育种中需要注意各种基因效应在不同环境中的差异,根据各亲本的遗传效应预测值,选用遗传主效应表现良好以及在不同环境下互作效应表现较为稳定的优良亲本组配杂交组合,育成适应不同地区或某一特定地区的新品种,提高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3.
玉米叶片保绿度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叶片保绿度性状的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采用朱军提出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效应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玉米叶片保绿度的遗传除了受制于基因的加性效应(VA)、母体效应(VD)遗传主效应外,还会明显受到显性效应×环境互作效应(VDE)的影响.组配杂交组合时根据各亲本的遗传效应预测值,选用遗传主效应表现良好以及在不同环境下互作效应表现正向较为稳定的优良亲本做母本,提高选择效果;自交系沈137具有较高的正向加性效应和母体效应,是选育保绿性玉米较好材料.  相似文献   

4.
摘要:采用朱军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效应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玉米叶片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叶片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腊熟期、成熟期)分别受到不同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育种中需考虑不同遗传效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差异。关键词:玉米;蛋白质;遗传效应;基因型×环境互作  相似文献   

5.
玉米果穗出籽率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采用朱军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果穗出籽率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出籽率主要显性效应遗传体系控制,其次受加性效应遗传效应控制,同时还受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母体×环境互作效应等不同遗传控制体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对果穗出籽率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宜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育种中根据亲本果穗出籽率在不同环境中遗传效应预测值组配杂交组合,育成适应不同地区或某一特定地区的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6.
玉米穗高系数遗传主效应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朱军提出的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穗高系数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穗高系数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母体效应遗传体系共同控制,同时还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母体×环境互作效应等不同遗传控制体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对穗高系数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宜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育种中根据亲本穗高系数在不同环境中遗传效应预测值组配杂交组合,提高穗高系数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7.
海岛棉单株成铃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分析了两年的海岛棉7个亲本及其21个F1组合不同发育期的单株成铃数资料。遗传方差分析表明,成铃前期遗传主效应与遗传×环境互作效应所占比例相当;成铃中期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影响降低,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及母体×环境互作效应增加;成铃后期遗传×环境互作效应在8月2日上升至最大,之后逐渐下降但仍然起重要作用。控制单株成铃数的基因在成铃前期到7月17日表达比较活跃。同一遗传效应的非条件遗传相关多为显著的正值,而条件遗传相关则检测到显著负值与正值。两种分析方法的结合能充分阐明海岛棉成铃发育中的基因活动特点。结果表明:海岛棉单株成铃性状的发育遗传特点与陆地棉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及非条件和条件的分析方法,研究多环境条件下玉米自交系叶片保绿度不同发育时期的遗传效应及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在吐丝后某一发育时期叶片保绿度与该时段有关基因的遗传表达有关,也与它在该时段以前的叶片保绿度表现有关,同时还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在不同发育时期和环境条件下,控制玉米自交系叶片保绿度基因的表达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王瑞  徐新福  李加纳  唐章林  谌利 《作物学报》2007,33(12):2001-2006
利用甘蓝型油菜4个显性纯合两用系与7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广义种子遗传模型分析甘蓝型油菜硫苷组分的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3套遗传体系的基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硫苷组分性状受制于基因主效应,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作用较小。2-羟-3-丁烯基、3-丁烯基以胚主效应为主,分别占75.21%和58.25%。4-羟-3-吲哚甲基、苯乙基以细胞质效应为主,分别占74.19%和69.54%。4-戊烯基由胚主效应和细胞质效应共同控制,分别占50.29%和38.12%。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中,4-羟-3-吲哚甲基仅受制于细胞质互作效应,其余硫苷组分均以显著的胚互作效应和细胞质互作效应为主。5个硫苷组分均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互作狭义遗传率较低。在普通狭义遗传率中,2-羟-3-丁烯基、3-丁烯基以胚遗传率为主,分别为71.61%和53.76%。4-羟-3-吲哚甲基和苯乙基以细胞质遗传率为主,分别为68.21%和68.47%。4-戊烯基以胚遗传率和细胞质遗传率为主,分别为47.81%和36.24%。在互作狭义遗传率中,5个硫苷组分以细胞质互作遗传率为主,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亲本遗传效应值预测表明,选用D3AB、D21R作为硫苷品质改良亲本有利于降低杂种后代油菜籽中2-羟-3-丁烯基和3-丁烯基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玉米耐低钾特性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在低钾土壤上研究耐低钾基因型玉米植株茎秆长度性状和苗期叶片耐性指数的遗传模型及其关系。结果表明:耐低钾基因改变了植株高度、穗上茎长和穗位高度的各遗传效应;在所有遗传效应中,降低玉米耐性的遗传效应占主导地位;玉米耐低钾特性受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控制;主效基因是由增强耐性和降低耐性的两种基因类型构成,其互作增加玉米耐性,微效基因及其互作降低耐性。  相似文献   

11.
与二倍体水稻相比,同源四倍体水稻杂种具有强大的生物学优势,目前对同源四倍体水稻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存在较强优势的遗传基础还不清楚。此研究利用一套4×12不完全双列杂交的亲本和F1 2个世代的同源四倍体材料,采用加性-显性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同源四倍体水稻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农艺性状受到遗传主效应与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共同控制;其中株高、穗长以显性效应为主,剑叶宽以加性效应为主,有效穗数和剑叶长性状以显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株高、穗长和剑叶宽的HN和HB均分别比HNE和HBE大,表明这3个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的影响较小;有效穗数和剑叶长的HN相对较小,HNE相对较大,说明这两个性状的选择效果因环境而不同。此研究为在杂种配制和后代选择中有效地利用同源四倍体新种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稻核心种质及成恢448回交后代的稻米延伸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列入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的73个水稻供体品种的稻米延伸性进行测试分析,并对其中的部分品种与成恢448(CH448)不同回交世代的自交种进行整精米长(HRL)、饭粒长(CRL)和稻米延伸性(CRE)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这73个品种之间的CRE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性,可聚为6个类型;在10个亲本与CH448的BC2F2群体中,HRL与CRL具有正相关性并存在差异,9个群体的HRL与CRE的负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成恢448/Basmati370的BC2F3、BC2F4及BC3F3群体中,随着育种世代增加,HRL与CRE从负相关性趋向于0,增加一个回交世代只在一定程度上对HRL和CRL的相关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BC2F4群体可以对CRE开始单株选择。在不同供体品种与CH448的BC3F2群体中,不同回交组合内CRE的变异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龙岩市杂交早稻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基于龙岩市1997-2002年连续6年在新罗、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和漳平6个不同生态条件的杂交早稻联合区域试验数据资料,应用AMMI模型和相应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产量、生育期、有效穗、株高、穗长、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9个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结果表明,环境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对考察的9个性状影响较大。其中,株高以基因型效应为主,产量、穗长、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以环境效应为主,生育期、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以基因型与环境间互作效应为主。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产量的稳定性在多数年份都是最低的,受栽培环境及G×E互作效应影响较大;千粒重、穗长、生育期和有效穗则相对稳定,受栽培环境及G×E互作效应影响较小。今后选育、引种和利用适合龙岩市杂交早稻品种时,需考虑性状的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间互作效应,才可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4.
籼粳交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陈建国  朱军 《作物学报》1999,25(5):579-584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籼粳交组合的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粳交组合中,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表达主要受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控制,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直接显性、母体显性和细胞质效应方差分量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基因型×环境互作主要表现为直接加性×环境、母体加性×  相似文献   

15.
水稻品种外观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基于AMMI模型,研究了18个水稻品种外观品质性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对参试品种的品质性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以6个外观品质性状表型值及相应的品种稳定性参数为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据此对供试品种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品种与环境互作效应在1%水平显著,外观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随品种而变化较大;随水稻品  相似文献   

16.
 根据ADAA遗传模型分析了7个转基因抗虫棉亲本、两个非转基因抗虫亲本和36个半双列杂交F1的纤维品质性状的两年资料,估算各项遗传方差和成对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纤维品质的5个性状受加性、显性和上位性的共同控制,其中麦克隆值、2.5%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以基因显性效应为主,麦克隆值和纤维整齐度以上位性效应为主。除纤维比强度外,其余4个纤维品质性状都受到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且影响较大。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纤维比强度与2.5%纤维长度的基因型相关和表型值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加性相关未达显著水平,显性相关达极显著水平。比强度与麦克隆值的基因加性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但表型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利用亲本和F1的资料预测了F2的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F2代的麦克隆值、伸长率、2.5%纤维长度、整齐度、纤维比强度的中亲优势分别为1.0%, 8.5%, 0.8%, 0和2.9%, 无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铃形和纤维品质的遗传和相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文英  梅拥军 《作物学报》2004,30(8):816-820
采用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8个陆地棉亲本的F1代15个组合的铃长、铃宽、铃长/铃宽(长宽比)等3个铃形性状以及5项纤维品质指标的两年资料,进行了遗传方差分量分解和成对性状间的遗传效应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铃形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显性效应也有较大作用;铃长与长宽比的广义和狭  相似文献   

18.
Yong-Jun Mei  Zi-Hong Ye  Zun Xu 《Euphytica》2007,154(1-2):29-39
A genetic model with additive effect, dominant effect, additive × additive effect,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environment effect (GE)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2-year data of F1 and F2 hybrids from 5 × 4 diallel cross, whose parents were Sea Island cotton with different fruit branch types. Unconditional and conditional genetic variances were analyzed to demonstrate genetic impacts of fiber sugar content on fiber characters. Results of unconditional genetic variances showed that dominance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 and additive × additive epistatic effects mainly controlled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fiber sugar content, and environment influenced the inheritance of fiber sugar content. Fiber uniformity, fiber elongation, and fiber micronaire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dominance × environment effects. Fiber strength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additive × additive epistatic effects and the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ndicated that the varieties or hybrids with high-fiber sugar content had short fiber, low-fiber uniformity, strength, and fineness, which indicated the close co-variation between fiber quality traits and fiber sugar content. Relatively better fiber quality traits could be obtained effectively through selecting parents with low-fiber sugar. Fiber sugar content of different parents had different genetic effect on fiber quality traits.  相似文献   

19.
彩色棉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选用了5个产量、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彩色棉品种以及1个白絮棉品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交配设计(6×5/2)产生杂交一代15个组合以及6个自交亲本,考查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5个纤维品质性状,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朱军,1997)分析了以上资料。结果表明:彩色棉纤维长度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纤维强度、整齐度、伸长率和细度的显性方差与加性方差相当。彩色棉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变幅为9.58%(伸长率)~87.01%(纤维长度)。紫絮棉和彩8在纤维长度、强度以及伸长率上都具有正的GCA效应,以它们作亲本可以明显改善后代的纤维品质,是彩色棉品质育种的有效亲本,对优质白棉的利用则会大大改善杂交彩色棉的产量和品质。组合紫絮棉×彩9-1、红叶棕絮×彩8、红叶棕絮×白棉、彩8×彩9-1、彩8×白棉等5个组合在品质上具有较强的SCA效应。上述亲本和组合在彩色棉育种以及杂交棉选育中可以有目的地加以利用。彩色棉与白色棉杂交后代的纤维强度具强的杂种优势,甚至有的组合超过纤维强度好的白色棉亲本。  相似文献   

20.
利用汕优63重组自交系与双亲回交产生的BC1F1和BC2F1群体,采用新发展的包括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多遗传体系QTL作图方法和基因定位软件,对稻米两种半必需氨基酸(组氨酸和精氨酸)进行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0个控制组氨酸含量的QTL以及8个控制精氨酸含量的QTL。全部QTL均具有极显著的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的加性主效应,其中4个QTL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三倍体胚乳显性主效应,7个QTL还具有明显的环境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