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非嗜性、抗生性两个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不同小麦品种的选择性主要通过味觉刺激;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脯氨酸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重要作用,脯氨酸含量与蚜虫的发生量、蚜虫的内禀增长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若蚜历期呈负相关。较低的脯氨酸含量是小麦抗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可溶性糖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棉株游离脯氨酸含量高低与棉花蚜景或蚜害指数成显著负相关。游离脯氨酸是棉花重要的抗蚜性物质之一,对棉蚜的寄主选择性、生长、发育及繁殖均有较强的制约作用。棉株受蚜虫刺吸胁迫后产生生理应激反应,可使游离脯氨酸含量大幅度升高,从而诱导提高棉花的总体抗蚜性强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 9 个品种小麦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分析及其对禾谷缢管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在一定范围内,小麦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与蚜虫内禀增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若蚜历期呈负相关。蚜虫的排蜜露量与小麦维管束膨压呈正相关,蜜露中含糖量则与食料中含糖量呈显著正相关。初步认为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与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种青花菜对桃蚜生长发育与繁殖及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福绿、早青二号和日本旺绿青花菜对桃蚜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数量的影响.以作用因子组建了不同品种青花菜上桃蚜试验种群生命表,并分析了青花菜叶片营养成分与桃蚜产仔量、发育历期的关系.结果表明,福绿、日本旺绿上桃蚜种群趋势指数较大,其值分别为22.490和22.328,较适合桃蚜试验种群增长;早青二号上桃蚜种群趋势指数较小,值为4.543,对桃蚜试验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桃蚜产仔量与青花莱叶中蔗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桃蚜发育历期与蔗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代锦  娄鹏  相建业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1):165-168
在室内20℃条件下研究了大麦黄矮病抗性不同的3个小麦品种对介体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蚜寿命和生殖力有显著的影响,以张春20号对介体蚜虫的影响最大,小偃22号次之,小偃6号抗性最弱。通过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在供试的3个小麦品种上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参数比较,小麦品种对介体蚜虫影响大小与小麦品种对大麦黄矮病抗性强弱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6.
黄瓜叶片营养物质与抗蚜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营养物质与黄瓜抗蚜性的关系,为黄瓜抗蚜性鉴定以及抗虫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感蚜黄瓜为对照,分别测定高抗材料118号、中抗材料227号和311号以及低抗材料321号接种蚜虫前后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总量、脯氨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与黄瓜抗蚜性呈正相关;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蚜性呈负相关;黄瓜接种蚜虫后可溶性蛋白的增长量与抗蚜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小麦麦株内可溶性糖与抗禾谷缢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9个品种小麦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分析及其对禾谷缢管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在一定范围内,小麦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与蚜虫内禀增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蚜虫的排蜜露量与小麦维管束膨压呈正相关,蜜露中含粮量则与食料中含粮量呈显著正相关,初步认为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与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品种中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其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经多年筛选抗感程度较稳定的10个小麦品种,于小麦拔节期对其旗叶中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全面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多处游离氨基酸中影响品种抗蚜性的主要氨基酸种类,并对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品种抗蚜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麦品种中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的含量与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呈正相关;而亮是亮氨酸、脯氨酸、缬氨酸的含量与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呈负相关。说明小麦品种中前4种  相似文献   

9.
通过9个小麦品种的株高、旗叶长、旗叶宽、叶角、叶片刺密度、芒长、叶色和穗密度等形态特征与对抗禾谷缢管蚜关系的研究,发现在禾谷缢管蚜整个发生期小麦株高与抗蚜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叶片刺密度和穗密度与小麦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蚜虫高峰期旗叶的宽度和长×宽与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蚜虫始盛和高峰期的叶角与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旗叶长、叶色和芒长与抗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若干生化指标与山羊草对禾谷缢管蚜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报道小麦野生物种 9种山羊草 (Aegilopsbiuncialis,A .juvenalis,A .ovata ,A .kotschyivar.varianilis,A .tri aristata ,A .tauschii,A .vavilovii,A .crassa和A .ventricosa)对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padi)的生化抗性机制。苗期山羊草总酚含量与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无关 ,丁布 (DIMBOA)含量与抗蚜性密切相关 ,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同丁布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r=- 0 .76 0 ) ;成株期叶片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与抗性无关 ,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含量与蚜虫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rm=- 0 .0 6 36 +0 .2 3xpro +1.982xser ) ,丁布含量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r=- 0 .819 ) ,低含量的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和高含量的丁布是野生山羊草物种抗禾谷缢管蚜的重要生化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生命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萧  李克斌  尹姣  王冰  曹雅忠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0):2056-2063
【目的】比较小麦品种抗性对麦长管蚜连续2个世代若蚜和成蚜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罩网试验,调查和测量Pm232等10个具有不同抗蚜性的小麦品种上定殖的有翅成蚜数量及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体重、翅型分化和成虫寿命、繁殖力等生命参数。【结果】麦长管蚜对10个供试小麦材料的不选择性有着明显差异,抗蚜材料对蚜虫的趋避作用明显较强。发育历期等5个生理参数的比较表明,抗蚜材料上的若蚜发育历期较感蚜材料明显延长,若蚜存活率、成虫寿命、繁殖力和体重较感蚜材料明显降低或减少,并且这种影响随着小麦抗性的升高而加重。研究还发现抗蚜材料上产生的有翅蚜要显著多于感蚜材料。通过对比不同世代的蚜虫生理参数发现抗蚜材料对蚜虫下世代的影响存在加重现象。【结论】小麦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不仅具有明显的趋避作用和抗生作用,而且其抗生性在蚜虫世代间可能存在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12.
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繁殖能力强,可吸食小麦液汁,携带黄矮病毒,影响麦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是四川省麦类作物主要害虫之一。据资料记载,危害四川省小麦的蚜虫主要有6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麦长管蚜是四川盆地的优势种,70年代以后逐渐被禾谷缢管蚜取代。麦苗受麦蚜危害后,叶片呈现黄色斑点,严重时全叶发黄,小麦抽穗后,麦蚜会群集麦穗危害,受害麦粒干瘪、味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疆栽培的 10个棉花品种上棉蚜种群数量变动的分析说明 ,品种间抗蚜程度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中棉 2 3、新陆中 3号、军棉 1号和大铃棉等品种上蚜虫数量显著多于其余品种。中植 372叶片多毛 ,棉酚含量高 ,表现为抗蚜 ;品种间棉酚含量与感蚜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感蚜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单宁、可溶性糖含量与抗蚜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供试品种的表皮厚度均较薄 ,不足以影响蚜虫的取食。  相似文献   

14.
采用蚜量比值法对目前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初步的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品种(系)的抗蚜能力普遍较低,大部分小麦品种(系)表现为感蚜虫。小麦遭受蚜虫危害后,产量、容重、千粒重、籽粒沉降值、出粉率均明显降低,与危害前相比达极显著水平;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硬度、面粉沉降值、面筋含量有所增加,但均不显著;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也严重降低,与危害前相比达极显著水平。河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受蚜虫危害后,产量性状和各品质性状的变化最大。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抗耐蚜虫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不同抗蚜性品种上的蚜量上升速度、高峰值和主要危害期维持较高数值的时间不同。后期麦蚜种群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对小麦品种的适应性。郑州地区早期以麦长管蚜为主,后期以禾谷缢管蚜为主。不同抗蚜性品种上的蚜虫优势种群变化不同,不同种蚜虫对品种及在麦株上的分布有一定的选择性。瓢虫在抗蚜性强的品种上的上升时间,晚于抗性弱的,  相似文献   

16.
以抗蚜品种早二N和感蚜品种四川寸金为试材,研究瓜蚜取食对2个品种黄瓜抗生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瓜蚜取食后,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上升,取食72 h达最高值,此后逐渐下降,取食96 h时恢复到取食前水平;当瓜蚜取食时间较长时,虫口密度对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有一定的影响。黄瓜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在瓜蚜取食后迅速上升,取食48 h达最高值,此后逐渐下降,取食96 h时恢复到取食前水平;瓜蚜虫口密度越大,对黄瓜叶片中游离脯氨酸诱导强度越大。瓜蚜取食后,酚类化合物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取食48 h后上升且高于取食前,取食72 h达最高值,此后逐渐下降,取食96 h时恢复到取食前水平;随着瓜蚜虫口密度的提高,黄瓜叶片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瓜蚜取食后快速上升,取食48 h达最高点,此后逐渐下降,取食96 h时恢复到对照水平;随着瓜蚜虫口密度的提高,黄瓜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抗、感玉米幼苗玉米蚜为害后不同时间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抗、感玉米幼苗在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为害后不同时间的生理响应,本试验初步测定了接种蚜虫后不同时间(0 h、24 h、48 h、96 h)感蚜品种蠡玉16和抗蚜品种郑单958三叶期叶片的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5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接种蚜虫时间的增加,两个玉米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个玉米品种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接种蚜虫后24 h时,两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到最小值,其中郑单958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小于蠡玉16;在接种蚜虫24 h时,两个品种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升达到最大值,其中郑单958的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低于蠡玉16,郑单958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升幅度大于蠡玉16;在整个时间段内(0 h、24h、48 h、96 h),感蚜品种蠡玉16对照组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抗蚜品种郑单958对照组。因此,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与抗蚜性呈负相关关系,抗性高的品种下降缓慢,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抗蚜性呈负相关,含量低的品种抗性较高。在蚜虫为害过程中,两个玉米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两个玉米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表现不一致,郑单958的PPO活性随玉米蚜刺吸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蠡玉16的PPO活性随刺吸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感蚜品种蠡玉16的SOD、POD、CAT和PAL活性升高率一直低于抗蚜品种郑单958;蠡玉16的PPO活性接种蚜虫前期高于郑单958,到了接种蚜虫后期则低于郑单958。说明SOD、CAT、POD活性升高可能是玉米接种蚜虫前期(0~24 h)抗蚜的主要因素,PPO、PAL活性升高可能是玉米接种蚜虫后期(48~96 h)抗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繁殖能力强,可吸食小麦液汁,携带黄矮病毒,影响麦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是四川省麦类作物主要害虫之一.据资料记载,危害四川省小麦的蚜虫主要有6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麦长管蚜是四川盆地的优势种,70年代以后逐渐被禾谷缢管蚜取代.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外源基因遗传表达的稳定性、转基因小麦农艺性状和抗蚜效果,为转基因小麦商品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于2009/10年度在北京市进行转基因安全评价中间试验,田间调查转基因小麦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等各种农艺性状和田间的抗蚜虫效果,并与室内抗蚜鉴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4代转sGNA基因小麦株系2-5、3-7、3-20和5-20均为纯合株系.在田间栽培条件下,个体生长发育正常,生长发育各个阶段所需的天数与对照基本一致,生长特性没有发生变化;但转基因小麦在株高、分蘖数、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等性状上与对照存在差异,千粒重和小穗数达到了显著水平.这4个株系都具有抑蚜效果,麦蚜虫口密度抑制率2.3;~48.3;.在转基因株系单分蘖上着生的蚜虫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结论]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表现正常,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和表达,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蚜虫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冬麦区小麦品种抗蚜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蚜量比值法对目前我国推广种植的84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和有苗头的优质小麦新品系,进行了初步的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的抗蚜能力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小麦品种表现为感蚜虫。比较各供试小麦品种(系)上麦蚜的蚜量比值可知,对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及混合种群表现感虫性的品种(系)分别占供试小麦品种(系)的86.90%,57.14%和86.90%。麦蚜的消长曲线也表明各供试小麦品种(系)不抗蚜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