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KOM活化堆土壤改良剂改良盐碱土壤的效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碱较重的40hm2农田上施入KOM制剂,施入量为60kg·hm2,兑水800—1000倍,1个月后分别试验地和对照取样,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测试分析,8月上旬对作物长势进行调查测试。调查结果表明:在种植农作物的土壤中施人KOM,通过0.5cm、1.0cm、2.0cm、3.0cm、10.0cm孔径筛的土粒的百分率分别为对照的6.0倍、4.3倍、4.5倍、3.8倍和1.8倍;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4倍、1.5倍、8.9倍和4.2倍;菜豆豆荚的平均长度16cm左右,而对照不足10cm。在草地施入KOM(在顶极群落羊草未形成的前提下),优势草层高度和草覆盖度分别提高了5个和14个百分点,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是对照的2.2倍和4.0倍。在苏打盐碱土上施入KOM活化堆土壤改良剂,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毛竹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竹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 :杉木密度为 135 0株·hm-2 的混交林分涵养水源能力最强 ,林冠层持水量比杉木纯林多 0 5 4 5t·hm-2 ,比毛竹纯林多 3 0 4 9t·hm-2 ;地上部分总持水量达 2 5 4 2 4t·hm-2 ,分别比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增加 3 14 3t·hm-2 、3 30 9t·hm-2 ;0~ 4 0cm土壤层贮水量达 6 11 2t·hm-2 ,比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和其它混交林都大 ;初渗值达 6 0 86mm·min-1,稳渗值达 2 4 32mm·min-1,分别是杉木纯林 2 8倍、2 3倍 ,是毛竹纯林的 2 5倍、1 6倍 ;年水源涵养量达 14 4 15t·hm-2 ,比荒山大 2 376t·hm-2 ,比杉木纯林大 74 0t·hm-2 。  相似文献   

3.
继“绥棘”系列沙棘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2 0 0 2年 8月 1 9日 ,黑龙江省农科院浆果研究所又有一个优良品系 HS- 6通过省内专家的田检鉴评工作 ,拟命名为“绥棘 3号”。该品系树势强、开张 ,树冠椭圆形 ,枝条直立近无刺 ,果实较整齐 ,丰产。果实桔红色 ,平均百粒鲜果重6 9.3 g,最大单果重 1 .1 g,果柄长 3 .5 mm,一年生枝棘刺 0 .3个 / 1 0 cm,二年生枝棘刺总刺数 1 .0个 / 1 0 cm,结实密度为极密 ,一般为 6 0~ 6 5个 / 1 0 cm,产量可达 1 .2~ 1 .8万 kg/ hm2 ,果实成熟期 8月 1 5~ 2 0日。其营养成分 β-胡萝卜素 (1 1 6 .72 mg/ 1 0…  相似文献   

4.
油松和侧柏人工林适宜灌溉定额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人工灌水的方法 ,研究 2 0年生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的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 ,确定其适宜的灌溉定额。结果表明 ,油松和侧柏的耗水量与其灌水水平呈正相关 :平水年 ,1 5、1 0、0 5倍降水量的灌水水平和对照条件下 ,5— 10月份 ,油松的耗水量分别为 10 35 8.5、82 90 .5、6 4 5 5 .5、4 337 0m3·hm- 2 ,侧柏为 95 4 7 5、7980 0、6 4 71 0、4 195 0m3·hm- 2 。灌水促进了树木的生长 ,油松在 1 0倍灌水处理时 ,树高、胸径、材积增加最大 ,侧柏在1 0~ 1 5倍处理时 ,分别对树高和胸径影响最大 ,材积在 1 5倍处理时效果最显著 ;油松在 1 0倍处理时 ,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而侧柏则在 1 0~ 1 5倍处理为宜 ;生长季中 ,油松和侧柏的适宜灌溉定额分别为 5 2 5 0~ 6 0 0 0m3·hm- 2和 5 330~ 9330m3·hm- 2 ,分 3次进行灌溉。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引种秃杉与杉木、柳杉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引种秃杉与杉木、柳杉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1981年试验林 ,秃杉在 13年生前各生长量均显著小于杉木 ,15年生时已与杉木差异不显著 ;而 1990年试验林 6年生的各生长量已显著大于杉木、柳杉。15年和 6年生秃杉的树高、胸径年均生长量、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 0 .5 7m ,0 .77cm ,6 .6 8× 10 - 2 m3和 1.0 4m ,0 .5 2cm ,3.0 5× 10 - 3m3。 3树种苗期的苗高、最长根长差异显著 ,秃杉根系细长 ,根长是柳杉的 2 .31倍、杉木的 1.5 7倍。秃杉在广东生长期长达 2 4 0d ,比杉木、柳杉分别长 2 3,2 5d。秃杉在广东引种已获初步成功 ,其苗期和幼林都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
凤爪金银花的组织培养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试验材料带腋芽的嫩枝茎段2 培养条件以 MS为基本培养基。 1诱导丛芽培养基为 MS+ BA1 mg· L- 1 (单位下同 ) +NAA0 .1 ;2继代培养基为 1 /2 MS+ BA0 .5+ NAA0 .0 8+ IBA0 .2 ;3生根培养基为1 /2 MS+ IAA1 .0 + NAA0 .0 4。以上培养基p H值均为 6 .0 ,各分别增加 3%的蔗糖和 0 .7%的琼脂。培养温度 2 4~ 2 8℃ ,每日照光1 2 h,光照度 2 0 0 0~ 2 2 0 0 Lx。3 生长与分化情况( 1 )无菌材料的获得。取凤爪金银花嫩枝带侧芽的茎段 ,剪取 1 .5~ 2 .0 cm长 ,用自来水冲洗后剪去叶 ,用 70 %酒精浸泡 30 s~1 min,无菌水冲洗…  相似文献   

7.
地下滴灌条件下杨树速生丰产林生长与光合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北京沿河沙地I 2 1 4杨树人工林地下滴灌和常规灌溉林地树木生长与光合特性 ,结果表明 :与常规灌溉相比 ,地下滴灌能大大增加树木的生长量 ,提高林地生产力。 2 0 0 0年 (栽植第 4年 ) ,地下滴灌区树木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达到 2 1 1 8cm、1 4 2 3m和 0 1 81 5m3,比常规灌溉增加了 5 4 5 %、36 9%和 2 4 7 6 % ;林地生产力达到 2 2 78~ 2 5 81m3·hm- 2 a- 1 ,比常规灌溉增加了 3 9~ 4 6倍。树木生长改善和林地生产力提高的生理机制是地下滴灌可促进树木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地下滴灌区树木叶净光合速率在一天中几乎一直显著高于对照 ,幅度达 1 0 0 %~ 2 1 4 % ;从一个滴灌周期来看 ,滴灌区树木叶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 9 0 %~ 9 9% ;滴灌区树木水分利用效率也较对照区显著提高。通过相关分析表明 ,表层土壤 (1 5~ 2 5cm)水分含量在 5 %~ 8%时树木叶净光合速率能在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 ,而水分含量低于 4 % ,树木叶净光合速率将降低。建议在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地区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时应结合当地经济条件推广地下滴灌技术 ,这不仅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且将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 ,使我国人工林生产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8.
对11~13年生西南桦纯林(初植密度包括2 m×2 m,2 m×3 m,2 m×4 m,2 m×5 m,2 m×6 m,3 m×3 m和2 m×3 m×7 m)、12年生西南桦与高阿丁枫(初植密度2 m×3m)和11年生西南桦(初植密度3 m×3 m)与山桂花(初植密度3 m×1.5 m)混交林的生长分析显示,西南桦造林后迅速进入速生期。7年生前尤为速生,速生期可延续至10年生林分,在速生期内,平均木的胸径、树高和木材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17~2.50 cm.yr-1、1.20~3.60 m.yr-1和0.000 11~0.018 04 m3.yr-1,其连年生长量分别为0.50~2.65 cm.yr-1、0.5~4.0 m.yr-1和0.000 11~0.018 68 m3.yr-1。西南桦纯林中,2 m×5 m和2 m×4 m的初植密度较为有利于林木生长和木材生产,其13年生林分生长量分别达:(1)年平均胸径1.42 cm.yr-1和1.72 cm.yr-1,年平均树高1.77 m.yr-1和1.72 m.yr-1;(2)单位面积材积为209.807 1 m3.hm-2和208.933 8 m3.hm-2,并且胸径>16 cm的林木分别占80.00%和60.00%。混交林的木材产量:(1)12年生西南桦与高阿丁枫混交林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是同林龄西南桦纯林(初植密度2 m×3 m×7 m)的1.845倍(172.363 7 m3.hm-2比94.978 9 m3.hm-2);(2)11年生西南桦与山桂花混交林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是同林龄西南桦纯林的2.774倍(158.742 0m3.hm-2比57.219 0 m3.hm-2)。在西南桦与高阿丁枫混交林中,1行西南桦与2行高阿丁枫混交模式能提高西南桦高生长和木材产量。高阿丁枫和山桂花是可以同西南桦相匹配营造混交林的两个云南热带乡土树种。  相似文献   

9.
在21年生、13地位指数的第1茬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通过不炼山、保留杉木萌芽条、套种酸枣更新的5年生萌芽杉木酸枣混交林的生长状况与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茬萌芽更新的杉木酸枣混交林生长良好,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地上部分单株生物量分别为5 6cm、4 5m、0 00817m3、4 788kg·株-1,与萌芽更新的杉木纯林相比,均略有提高,分别比杉木纯林增加3 70%、1 12%、3 29%、2 79%;混交林中酸枣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地上部分单株生物量分别为5 0cm、6 10cm、0 00754m3、3 787kg·株-1,除了平均高外,均小于杉木;混交林总蓄积量和乔木层总生物量分别为24 884m3·hm-2和13 32t·hm-2,分别是纯林的2 29倍和2 08倍。萌芽杉木与酸枣混交林是一种生产力较高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湘林系列5、14、15、18、40、166等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芽苗砧嫁接苗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6个无性系平均成活率和抽梢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4.6%-96.2%和71.3%-93.6%,平均苗高和地径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5-19.8cm和0.303-0.356cm,平均叶片数和冠幅值变化范围分别为8.7-12.7片/株和7.3-8.6cm,平均根长和根幅变化范围分别为6.0-6.8cm和4.7-6.5cm。6个无性系平均成活率和抽梢率分别为85.O%和88.5%,分别大于对照5.0%和2.1%;平均苗高和地径分别为15.8cm和0.33cm,分别大于对照1.4cm和0.022cm;平均叶片数为10片/株,大于对照0.8片/株;平均冠幅、根长和根幅分别为8.0cm、6.5cm和5.4cm,分别大于对照0.43cm、0.25cm和0.78cm。湘林166和湘林5的芽苗砧嫁接苗生长表现较好,其平均成活率、抽梢率及苗高、地径、叶片数量、冠幅与根长等均较大;湘林15和湘林40则生长表现较差,其平均成活率、苗高、叶片数量等均略低于混合优良无性系(对照)苗。  相似文献   

11.
C、N、P元素的养分循环过程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键因素。以广西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桉树幼龄林(1a)、中龄林(2a)、近熟林(3a)、成熟林(5a)、过熟林(8a)叶—凋落物—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探讨林龄对桉树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桉树人工林叶、土壤呈现高C低N、P的元素格局,凋落物呈现高C、P低N的元素格局;叶的C、N、P含量从幼龄林到近熟林呈先增后减趋势,反映桉树人工林早期对养分需求旺盛,随年龄增大需求减小。2)不同林龄叶C、N、P差异显著(P<0.05),凋落物与土壤的N、P、C∶N、C∶P、N∶P均差异显著(P<0.05),凋落物C∶P与叶N∶P、C∶P显著正相关(P<0.05),凋落物N∶P与叶的C∶P、N∶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凋落物养分源自叶,土壤与叶的C、N、P均不相关。3)与叶相比,凋落物中N、P含量偏低,C∶N、C∶P偏高;土壤C∶P、N∶P偏低,说明土壤P素分解较快,可适时施以磷肥来弥补土壤速效磷的不足;土壤C∶N偏高表明土壤有机质具有较慢的矿化作用。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叶N∶P<14,生长过程受N限制;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凋落物分解的主要限制性元素是N,而幼龄林凋落物分解的主要限制性元素是P。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记述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鳞翅目粉蝶科已知19种,包括斑缘豆粉蝶Colias erate Esper、北黎豆粉蝶Colias viluiensis Men、黑缘豆粉蝶Colias palaeno Linnaeus、黎明豆粉蝶Colias aurora Esp、北方豆粉蝶Colias melinos Ev、兴安豆粉蝶Colias tychede Boeber、橙黄豆粉蝶Colias fieldii Menetries、镏金豆粉蝶Colias chrysoheme Esper、绢粉蝶Aporia crataegiL、菜粉蝶Pieris rapaeL、东方菜粉蝶Pieris canidia Sparrman、暗脉粉蝶Pieris napiL、黑纹粉蝶Pieris melete Menetries、云粉蝶Pontia daplidiceL、绿云粉蝶Pontia chloridice Hubner、钩粉蝶Gonepteryx rhamniL、尖钩粉蝶Gonepteryx aspsiaMen、莫氏小粉蝶Leptidea morsei Fenton和突角小粉蝶Leptidea amurensis Mentries。并对其形态特征、习性、寄主和分布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1989年就西双版纳普文林区采集到的槭果黄杞、思茅栲、多穗石栎、柴桂、披针叶楠、勐海山胡椒6个材种的木材标本,对滇产这些树种木材的宏观构造、微观构造、物理力学性质和利用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供开发利用云南的阔叶材作依据。  相似文献   

14.
Streams and drains in blanket-peatland forest in western Ireland were sampled weekly over 5 years, 1996–2000, using continuous, depth-proportional passive sampling. Analysis was for pH, alkalinity by Gran titration, anions by IC, metals by ICP, aluminium speciation by loaded-resin exchange,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by absorbance at 320 nm.

Effects of felling are identified graphically from two forest drains whose catchments (both about 1 ha) were clearfelled, and partial clearfelling of one larger catchment (somewhat over 1 km2), in summer 1999. Calcium concentrations and alkalinity were increased in the drain- and streamwater from the felled areas. The pH was increased in drains, while in the larger stream, pH range decreased while the mean increased. Phosphorus increased markedly with clearfell, in the absence of recent fertilising, and also increased with fertilising; these results are reported in an accompanying paper. Ammonium-nitrogen concentrations were increased in the two drains with felling, and temporarily decreased in the larger stream. Nitrate increased in some cases. Potassium and manganese concentrations also in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DOC and organic monomeric aluminium increased gradually, subject to a continuing strong annual cycle. There were no clearfelling effects on concentrations of solphate, suspended solids or inorganic monomeric aluminium. In the two drains (fully clearfelled), concentrations of sodium, chloride and magnesium, and conductivity, were all reduced after felling. Fertilising effects other than for phosphorus were indistinct.

Effects of the combined clearfell–reforestation treatment were testable statistically, using randomised intervention analysis, between two larger streams (1 km2) as a treatment–control comparison.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responses in streamwater concentrations of nitrate, potassium, calcium, DOC and aluminium fractions. The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practice depend on whether the loss of nutrients is sustainable for future crop productivity, and whether critical limits and loads of receiving ecosystems are exceeded.  相似文献   


15.
叶蜂科两新种记述(膜翅目,叶蜂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记述了中国叶蜂科两新种,吴茱萸蛞蝓叶蜂及山药叶蜂。文中附有形态特征图2幅。  相似文献   

16.
福建南安五台山西南桦不同种源生长差异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进西南桦25个种源在福建五台山进行栽培试验,生长及寒害调查初步显示25个种源中A、V、T、Y、K、QI、、P等8个种源表现出生长快、产量高、干形好的特点,适于当地栽培和发展;M、C、G、S、F、O、J等7个种源生长差,不宜在当地推广和发展;D、E、N、U、H、X、R、B、L、W等10个种源生长中等,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7.
瓜州绿洲植被退化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瓜洲县近年来人口数量增长和土地开发规模过大,成为水资源紧张、植被退化、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绿洲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影响很大,因此,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土地开发规模,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保障生态供水,加强对现有植被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是瓜洲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日本竹工艺文化历史久,种类多,有10类562种,具有产生早、应用广和实用性、普遍性、工艺性的特点,经历了产生、兴盛、低迷的过程,现在呈现出复苏苗头。  相似文献   

19.
中国跳小蜂科六新记录属六新记录种(膜翅目:小蜂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采自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福建等省的6种跳小蜂,即巴库小雅跳小蜂Baeocharis pascuorum Mayr,茧蜂伊思跳小蜂Echthrodryinus azureus(Mercet)。黄色伊伦跳小蜂Erencytus dewitzi Mahdihassan,柯木玛赫跳小蜂Mahencyrtus comora Walker。栖桔副暗跳小蜂Parablatticida citri(Mercet)。玛娜利捷行跳小蜂Trechnites manaliensis Hayat,Alam et Agarwal,除玛娜利捷行跳小蜂出自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茧蜂伊思跳小蜂寄主有误外,其余4种为扫网采集,这6种跳小蜂在我国属首次报道。主要寄生各种树木上的介壳虫和木虱。这6个属也是中国分布新记录属。  相似文献   

20.
分析我国加入WTO后茶业的机遇和面临的严竣问题 ,提出西双版纳茶业发展应加速低产茶园改造 ,推广无性系良种 ;保护茶园生态 ,应用生物技术 ;调整产品结构 ,开拓国内外市场 ;建立龙头产业 ,实施名牌战备等四项建议。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 ,为我国茶叶出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 ,19世纪几乎垄断了整个世界茶叶市场 ,进入 2 0世纪 ,肯尼亚、斯里兰卡后来居上。 1999年全国茶叶产量达 6 8万t,出口仅2 0 .2 9万t,云南茶叶产量 7.5万t,出口仅 1.0 3万t,版纳茶叶产量 1.5万t,几乎全部内销。国茶出口不畅 ,其主要原因是受经营机制和产品质量的制约 ,如何抓住中国加入WTO的机遇 ,振兴国茶在国际市场的声誉 ,促进版纳茶业再上新台阶 ,必须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 ,改革现行茶叶经营机制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