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鸡地区的干旱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1960~2000年宝鸡地区各县的降水和气温资料,计算了各县历年各月湿润指数(m),分析了该区干旱发生的气候规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干旱发生频繁,个别年份较严重.干旱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持续性特点,年际变化大体上有20a振荡周期.初夏旱和伏旱对我区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前极端天气频发,对各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保定是冀中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厄尔尼诺事件对保定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对指导该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获取该地区1988~2018年气温与降水数据、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和粮食(小麦和玉米)产量数据,根据GB/T 33666―2017确定该地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采用线性趋势和Mann-Kendall (M-K)检验方法,分析1988~2018年保定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与突变情况;利用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距平,分析厄尔尼诺事件对该地区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采用GIS反距离权重法差值,分析保定地区各县(市)气温和降水变化幅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该地区出现超强级厄尔尼诺事件2次、中级厄尔尼诺事件4次、弱级厄尔尼诺事件2次,共计8次。(2)保定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且通过了M-K检验。气温和降水的突变年与厄尔尼诺年耦合。(3)保定市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增强,降水量变化空间分布由北向南逐渐减弱。保定西部暖干趋势最为显著,东部偏干但升温不明显。(4)不同等级的厄尔尼诺事件,4个季节的气候变化差异较大。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农业灾害发生比例增加,且造成当年夏秋粮减产。  相似文献   

3.
2011年夏季清镇市及其所属贵州省发生了严重的干旱气象灾害,为贵州省60年来历年同期最为严重的干旱灾害。该地区水汽供给严重不足,而且又为异常发散区,多下沉运动,晴热高温天气居多,降水偏少,致使当地干旱灾害加剧,达到重旱级别。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9~2008年张家口市坝上地区4县逐月降水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作为干旱等级评价指标,分析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的年际降水变化、月际降水变化和干旱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坝上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中:尚义>沽源>张北>康保;年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连续6~9月的降水量为2 183.5 mm,其中7月份多年平均降水为3 223 mm; 30年发生干旱15次,频率为50%,发生轻旱2次,中旱2次,重旱6次,特旱5次。研究结果可对张家口市坝上地区进行干旱监测与评估,对指导农业生产抗旱减灾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孙俊  张学艺  李剑萍  齐旭峰  魏广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40-20842,20880
[目的]分析研究西北地区历次特大干旱的开端-宁夏西吉县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划分干旱等级并进行统计分析;用季节指数、线形趋势、5年滑动反映干旱变化趋势;时间序列的循环波动用多项式模拟年代际尺度变化,多项式分解的正数部分用柱形图模拟年际尺度变化。[结果]11~6月干旱季节指数大且波动变化;年干旱的总变化趋势呈上升,年代际尺度的干旱以1977年前后最为严重,有约15年、20年的周期,年际尺度的干旱近年急剧上升;对3~5月、9~11月干旱的总趋势、年代际尺度、年际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从500 hPa高空天气图上对西吉第一场透雨、久旱转雨天气形势进行了归类分型。[结论]这些工作对开展干旱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了西北地区历次特大干旱的开端-宁夏西吉县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划分干旱等级并进行统计分析;用季节指数、线形趋势、5年滑动反映干旱变化趋势;时间序列的循环波动用多项式模拟年代际尺度变化,多项式分解的正数部分用柱形图模拟年际尺度变化。[结果]11~6月干旱季节指数大且波动变化;年干旱的总变化趋势呈上升,年代际尺度的干旱以1977年前后最为严重,有约15年、20年的周期,年际尺度的干旱近年急剧上升;对3~5月、9~11月干旱的总趋势、年代际尺度、年际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从500hPa高空天气图上对西吉第一场透雨、久旱转雨天气形势进行了归类分型。[结论]这些工作对开展干旱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宁夏南部山区位于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境内年均降水277~650 mm,大部分地区在400mm以上,其中60%~70%的降水集中在7、8、9月,干旱年份发生频率为65%,气候特点十年九春旱,4-6月干旱少雨,属于旱作农业,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作物产量的提高.现将旱地调水保墒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1950~2000年甘肃省农作物受旱面积的年代际变化与同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事件年甘肃省干旱严重,农作物受旱面积大,在拉尼娜事件年甘肃省干旱轻,农作物受旱面积小;1950~2000年甘肃省农作物受旱面积,最大出现在1995年,最小出现在1964年,而1995和1964年分别出现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离厄尔尼诺事件强的年份时间越近,甘肃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越大,反之,离厄尔尼诺事件强的年份时间越远,或厄尔尼诺事件弱的年份,甘肃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越小;1950~2000年甘肃省农作物受旱面积有显著增加趋势,20世纪50年代受旱面积最小,90年代受旱面积最大;50年代农作物受旱面积在100万hm2的年份没有出现,90年代受旱面积在100万hm2的年份有6年;在每个年代的初期,甘肃省干旱几率最大,对干旱预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干旱与雨涝是我国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气象灾害,分析其发生规律和演变特征,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各种人类活动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帕默尔干旱指数(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对我国近50年干湿趋势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SPI和PDSI在表现我国干湿状况上具有较为一致的结果。过去50年我国干湿变化以东经103°为主要分界线,分界线以东呈现自北向南的东北—华北—西南干旱带,而西北的天山及其以北区和青藏高原东部区域为显著变湿的区域。从季节上看,年际的干旱化趋势主要出现在秋季。干旱频率的年代际分布表现为先分散后集中,以60年代最为严重;雨涝则表现为先集中后分散,频率和强度逐年代增加,90年代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干旱是影响粤西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基于粤西地区湛江、徐闻、电白、阳江、上川岛5站1961~2005 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及其干旱等级序列,统计分析了粤西地区历年冬春季节干旱强度年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冬春两季干旱强度在20 世纪60 年代初期达到近45 年来最强。2000 年以后春季干旱的区域逐渐扩大。近45 年来,春旱发生的次数比冬旱多。在当前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粤西地区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李艳兰  何如  覃卫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99-11301,11430
选取广西88个气象站1961~2009年气温、降水量、干旱指数和广西干旱受灾面积等资料,利用线性倾向计算、阶段性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西气温、降水量和干旱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干旱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9年广西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略呈增加趋势,但年际、年代际变化大,各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一致,春、秋季减少,冬、夏季增加。广西干旱指数、干旱受灾面积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秋旱更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严重干旱灾害的频率明显增多。降水时间分布更加不均匀,少雨年的频率增多是干旱加重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则加剧了干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长治地区11个气象观测台站1960—2013年逐月降水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突变分析、主分量分析等方法,对近54年来长治地区干旱事件的时空异常分布和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长治地区降水的分布特征是东少西多,区域内干旱频繁;长子县是长治地区干旱发生最为频繁、也是近年来旱情趋于严重的地区。从长治降水变化的分布型来看,全区一致旱涝的分布型占主要地位,其所贡献的方差达总方差的70%以上。长治地区降水存在着年代际变化(周期为准4~14年)和年际变化(周期为准2~4年)2个显著的振荡特征;1972—2013年长治地区降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且从1972年开始可能出现了趋于明显减少的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13.
对临夏州19712015年气温、降水,19802015年气温、降水,19802015年干旱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5年干旱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5年,气温急剧增暖,气温变暖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以临夏市变暖趋势最为显著,南部变暖次之,北部变化最小。20世纪70年代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802015年,气温急剧增暖,气温变暖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以临夏市变暖趋势最为显著,南部变暖次之,北部变化最小。20世纪70年代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8090年代偏少,进入21世纪后临夏南部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大幅度较大,北部偏少。临夏出现区域性干旱年份占88.9%,无旱年占11.1%;区域性春旱发生概率为58.3%,春末夏初旱发生概率为44.4%,伏旱发生概率为44.4%,秋旱发生概率为22.2%,春旱、秋旱略有增加,春末夏初及伏旱略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4.
商丘旱作农区云水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俊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429-7430,7434
从商丘的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出发,研究了该市干旱缺水的气候环境及多年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干旱是商丘最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最严重;该市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年际变化较大,且各季降水分布不均,夏季降水最多,冬季降水最少;7月份降水最多,11月份降水最少;东部降水日数多于西部。该市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剧,年平均气温上升0.7℃,冬季增温现象最明显。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实施人工增雨战略工程,是解决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宁夏山区干旱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宁夏山区8个县站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比较分析了宁夏山区近38 a(1971-2008年)的各月干旱指数,并分析全年、月度干旱的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的年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山区年季干旱强度呈现降低趋势,但干旱发生频率和干旱面积增加,特别是2000年之后干旱频率和站次比呈增加趋势;宁夏山区以轻旱-中旱为主,特大干旱发生相对较少,近5 a来山区各县发生区域性干旱频率增加较明显;春旱和秋旱有加重的趋势,而夏旱和冬旱发生少,但春、夏、秋连旱在2000年之后发生频率和涉及的区域呈现增加的趋势;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山区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台风降水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1951-2008年安徽省台风、降水及灾情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气候倾向率以及T检验等方法,分析台风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安徽省的台风以登陆闽、浙的台风为主;台风对安徽省的影响以7-9月为主,台风年发生1.7个,年代际变化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台风持续天数以2~4 d居多;安徽省台风降水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的特征明显;台风暴雨站次以及过程雨量≥100 mm站次呈不显著的年代际减少趋势.台风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农业基本无影响,而对江淮至沿江东部以及江淮之间西北部危害较为严重;台风对农业的影响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农业经济损失分别占各类气象灾害总损失的3%和6%,近年来台风对农业的危害有加重趋势;另一方面,台风也是一种资源,其充沛的降水对缓解伏旱和高温天气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961—2015年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和民勤气象站气温和降水气象数据为基础,利用线型趋势分析法和距平值法分析了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气候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用气候干旱指数综合分析了该流域不同地区不同年代干旱情况。结果表明,近55年来,石羊河流域年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气温升高幅度较大。降水总体也呈相对增多趋势,但存在较大的年际变化和丰枯交替现象。同时,石羊河流域气候干旱指数也趋于增大。气候越来越干旱,而民勤的干旱化趋势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临夏地区1950—2014年65年的气候资料,研究分析临夏地区大气环流特征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年与次年,与临夏地区干旱与丰雨年的代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或次年,临夏地区出现干旱的几率较大,为58.3%;而厄尔尼诺出现的当年,临夏地区出现偏涝的几率较小,为12.5%。拉尼娜当年或次年临夏地区多为偏涝年,临夏产生降水偏多的几率较高,为57.9%。离厄尔尼诺事件强的年份时间越近,临夏地区发生干旱几率越大,反之,离厄尔尼诺事件强的年份时间越远,或厄尔尼诺弱的年份,临夏地区发生干旱几率越小;在每个年代的初期,临夏地区干旱几率较大,厄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几率较大,为52.9%。该结果可为临夏地区旱涝趋势预测,提供较为科学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61-2010年中国主要麦区冬春气象干旱趋势及其可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冬春连旱事件已经严重威胁到冬小麦的安全生产和粮食增产,本研究以中国主要麦区为研究对象,分析1961-2010年中国北方主要麦区冬春季降水、无降水日数和极端干旱频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当地冬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揭示冬春干旱在当前气候背景下的演变趋势,为科学应对冬春干旱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线性倾向估计与Robust F线性显著性检验分析1961-2010年中国北方各站点冬春季降水、冬春季无降雨日数的线性倾向与显著性,揭示冬季、春季和冬春季的降水和无降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根据气象干旱等级的国家标准GB/T 20481-2006将干旱5个等级中的重旱和特旱定义为极端干旱,基于降水距平的滑动平均,计算1961-2010年各年冬春季极端干旱频次的线性倾向,分析极端干旱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趋势和干旱风险剧增区降水的时间变化,揭示干旱时间动态趋势。【结果】(1)1961-2010年,华北为中心的冬麦区冬春气象干旱呈加剧趋势,其中心区域山西、河北和山东西北部冬春两季极端干旱的频次呈现增加趋势,陕西东部和湖北西北部春极端干旱的频次也呈增加趋势;(2)1961-2010年华北冬麦区的冬季降水呈减少趋势,且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即冬季气象干旱呈加剧趋势,其他区域的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3)1961-2010年华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中南部和西北春麦区南部的春季降水均呈减少趋势,且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其他区域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无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4)从重点区域降水的时间动态看,近20来华北地区的冬季和春季降水呈急剧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冬春气象干旱风险呈剧增趋势;近50年来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而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长江中下游麦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春季降水呈持续下降趋势。【结论】华北地区冬春季降水呈急剧下降趋势,无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华北冬小麦冬、春干旱势必由于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和抗旱成本的增加而导致干旱风险加大;黄淮冬麦区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春季降水尽管也呈下降趋势,由于该区域春季平均降水量对小麦来说以偏多为主,降水减少还不会影响到小麦生长,该区域降水的减少可能对冬小麦生长有利;气候干旱区东北和内蒙春麦区、西北春麦区西部50年来的冬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有利于春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20.
干旱是影响粤西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基于粤西地区湛江、徐闻、电白、阳江、上川岛5站1961~2005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及其干旱等级序列,统计分析了粤西地区历年冬春季节干旱强度年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冬春两季干旱强度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达到近45年来最强。2000年以后春季干旱的区域逐渐扩大。近45年来,春旱发生的次数比冬旱多。在当前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粤西地区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