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雨晴 《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0):101-1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失地农民的幸福感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以杨凌示范区为例,基于因子分析,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探究了失地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深入挖掘了提高失地农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拟对失地农民的幸福感进行初步研究,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建议。研究通过随机抽取意识清楚、有阅读能力或言语表达能力的失地农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和幸福感单项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失地农民的生存环境、社会态度、婚姻状况等因素,对其幸福感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近些年不断掀起的"圈地潮"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导致失地农民数量急剧攀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将会达到1亿人次,对于这一群体能否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安置关系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在此种背景下,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宁乡关山村为例,对该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幸福感现状进行总结,从中得出做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能够很好的提升其幸福感,对此政府应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以确保失地农民幸福感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花晓波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2):133-136
以南通市五一新村为例,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走访和文献研究等方法进行探析,着重以失地农民的城市幸福感为主线,分析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反映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失地农民生活的困难,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愿景。让社会关注这一被城市"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困难,提升他们对政府和城市的满意程度以及主观幸福感。给失地农民更多人文关怀,使之尽早适应新环境下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的主题、特征以及局限进行梳理,并提出研究趋势和新进展。以文献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发现有关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征地补偿和安置方式、社会保障、就业和创业及可持续生计方面。但近年来出现新的趋势,研究热点由关注生存问题向关注发展问题转变;研究视角由宏观向微观转化;研究方法由横向研究向纵向研究转变。因此,失地农民出现的新问题(如家庭资产选择、收入差距与幸福感)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处在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以大量投资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更好的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更好的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失地农民的社会满意度,生活幸福感,使我们国家失地农民这种特殊群体的社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包括农业农村领域、社会民生领域、制度建设领域、经济发展领域、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我们国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从制度上保障了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就业与再就业,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不过,在政策的落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那么我们国家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为了更切实的解决失地农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本篇文章对如何完善我们国家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进行了思考,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当失地农民因社保问题所产生的问题源流影响足够大的情况下,我们追根溯源,从政策角度出发、问题角度出发、政治角度出发,最终探讨出适合我们国家的,因地制宜的制度优化方案,出台失地农民保障对象界定制度、保障延迟退休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失地农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保待遇办理的服务水平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框架下对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失地农民福利的变化进行研究。首先提出构成失地农民福利的功能性活动和指标,其次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地休闲利用前后农民的福利变化进行度量。结果表明,农地休闲利用后模糊评价值从0.159上升至0.385,失地农民福利水平明显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从功能性指标看,生活便利程度、发展机遇与就业环境、幸福感均有较大程度的好转;从转换因素看,被抚养人口比重、受教育水平是导致农户福利差异的显著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吕海燕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9):196-197,211
概述失地农民转移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失地农民转移衍生的社会问题一以江门市失地农民为例,分析了失地农民转移的障碍因素,包括失地农民转移的机会成本大于期望收入、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用工市场需求、地域优势导致江门市失地农民转移困难、城市的歧视性政策影响失地农民转移,并进一步提出了失地农民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侯莹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0):44-45,47
针对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丧失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包括失地农民获得的征地补偿款偏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参保率低等,并从完善征地制度、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权利视角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维护失地农民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城市化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是缓解征地矛盾、解决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维护失地农民利益的重要方面.通州区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在马驹桥镇开展了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维护了失地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1.
对公共图书馆面向失地农民开展阅读服务的必要性、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文化状况、阅读服务对失地农民的文化作用以及公共图书馆面向失地农民开展阅读服务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公共图书馆面向失地农民开展阅读服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屈晓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96-2398
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出现的问题:一是失地农民转成市民后家庭经济生活困难;二是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就业困难;三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剖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制度化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根源;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与失地农民的自我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主观因素;四是城市就业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客观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与利益分享机制;二是为失地农民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三是加大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其就业率;四是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改造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失地农民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代农业一起逐渐取代了原有意义上的"三农",逐步成为农户贷款需求的新主体。一、失地农民的基本现状各地政府对失地农民实施一次性货币补偿后,又逐步实施了由政府、村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问题。但由于货币补偿标准低,无法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又因受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制约,仅满足了部分年龄较大的失地农民的低保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通化地区近几年的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失去了土地以后就业率低,这是由于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机制缺失、就业方式单一和失地农民就业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造成的,建议从设立再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城乡统筹管理制度和转变失地农民思想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本文中,笔者介绍了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总结了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如地方政府缺乏高度重视、社会就业环境对失地农民就业不利以及就业培训机制不完善等。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应针对失地农民就业在制度、资金、渠道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从而多角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失地农民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帮助其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16.
庞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52-11854
分析了失地农民在政府征地过程中的权益受损状况,论述了政府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政策措施: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执政理念的转变,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尊重其政治权利和人格尊严,全方位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使政府行为与农民利益达到共赢。  相似文献   

17.
谢庆 《湖南农业科学》2012,(17):137-139,14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失地农民成为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弱势群体。通过对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失地农民的实地调查,介绍了当前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社会就业等现状,在分析了失地农民失地后普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现状,特别是其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的调研材料的分析,提出了改变政府征地制度,土地市场化,多途径推进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和创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吸纳更多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迁移,建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何玲玲  陆永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94-15997,16000
在对柳州市河东村随机抽取的40户失地农民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柳州市城中区河东村征地情况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城市拆迁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村民失地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拆迁安置标准偏低,难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生活来源发生改变,但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是更多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针对目前状况,提出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分别是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的机会,千方百计为失地农民广辟就业渠道,构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对近年来铁岭高新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论述,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失地农民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对经济和社会以及失地农民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普遍存在的边缘化倾向和贫困化现象;以上问题的产生是制度因素和失地农民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提出并研究了"农联"模式在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上的应用;并从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机制和建立失地农民培训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