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对68~81份苜蓿种质的褐斑病、霜霉病、白粉病的抗性及苜蓿早期叶病综合抗性进行了评定。阿克兰、萨兰斯、哥萨克苜蓿品种综合抗病性好;雷西斯苜蓿抗褐斑病和霜霉病;野生苜蓿为珍贵的抗病育种材料。苜蓿褐斑病和霜霉病间具有极显著相关,但国内的栽培品种对其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新疆苜蓿病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苜蓿病害是限制新疆苜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健因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围绕苜蓿病害进行了多方面研究.迄今,新疆已报道苜蓿病害24种,病原35种.其中仅对苜蓿黄萎病菌、苜蓿褐斑病菌、苜蓿立枯丝核菌、苜蓿霜霉病菌、苜蓿白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苜蓿褐斑病、苜蓿霜霉病、苜蓿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子做了部分研究,其余病害规律及病原特性尚缺乏研究.就新疆苜蓿病害的种类、病原及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新疆苜蓿病害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宁夏引黄灌区苜蓿不同轮作模式效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地苜蓿多年连茬种植,导致产量持续低下、效益较低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宁夏灌区水地苜蓿不同轮作周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宁夏灌区的苜蓿轮作模式为两茬作物的轮作模式.该模式为春季老苜蓿割1茬,种植青贮玉米,第二年春季种春小麦,秋季复种新苜蓿,该模式可达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最优.这项成果的取得,为在宁夏灌区大力推广苜蓿种植业,促进农民种植苜蓿的积极性,推动宁夏苜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大苜蓿产业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2002-2005年苜蓿褐斑病预测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补充2006-2008年3年苜蓿褐斑病发生规律的系统调查数据,结合日均温、降雨量、湿度及天敌等因子,对南部山区苜蓿褐斑病进行相关因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苜蓿褐斑病发生的关键因子[1],改进和完善苜蓿主要病虫害的预测模型,建立了苜蓿褐斑病预测模型y=2.758x3-171.334。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极为显著,历史拟合率均为100%,说明建立预测预报的方法是准确的,精度高且简便易行,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1.适时刈割.一年当中最后1次的刈割应安排在封冻前的30~45天,收获后仍有1个月以上的生长期才有利于苜蓿的养分积累和安全越冬及来年牧草再度萌发. 2.留茬适度.当年最后一茬苜蓿收获时的留茬高度,直接影响到再生草的生长速度.留茬高,再生速度就快,反之就慢.最后一茬苜蓿的留茬高度与越冬率成正比.但留茬过高会影响到前茬的产草量,因此苜蓿越冬前收割的留茬高度以5~6厘米为宜.  相似文献   

6.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7.
1、苜蓿褐斑病. 发病后主要引起叶片脱落,可使苜蓿干草产量减产11%~29%.病斑在叶片上,褐色,呈近圆形小点状.  相似文献   

8.
<正>1.适时刈割。一年当中最后1次的刈割应安排在封冻前的30~45天,收获后仍有1个月以上的生长期才有利于苜蓿的养分积累和安全越冬及来年牧草再度萌发。2.留茬适度。当年最后一茬苜蓿收获时的留茬高度,直接影响到再生草的生长速度。留茬高,再生速度就快,反之就慢。最后一茬苜蓿的留茬高度与越冬率成正比。但留茬过高会影响到前茬的产草量,因此苜蓿越冬前收割的留  相似文献   

9.
草田轮作粮食增产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4-2006年,分别在苜蓿后茬和作物后茬上种植玉米,通过对比,结果表明:苜蓿后茬种植的玉米产量明显高于作物后茬,平均提高14.3%,草田轮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并分析不同杂草盖度紫花苜蓿田苜蓿叶、茎以及0~30 cm土壤中N、P含量及其氮磷比,研究了不同杂草盖度对苜蓿、杂草和土壤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自第二茬时出现较多杂草,对照组的土壤全N含量较高;杂草中度侵害等级的土壤全P含量较高;对照组和杂草轻度侵害等级的土壤氮磷比较高.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及氮磷比均受杂草盖度的影响,且第二茬和第三茬的苜蓿叶氮磷比小于14,说明苜蓿的生长受氮限制,可在其刈割后追施氮肥.在同一杂草侵害等级下,第三茬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均高于第一茬和第二茬.在不同杂草侵害等级和不同茬次下,相同杂草的N、P含量及氮磷比也不相同;苜蓿叶、茎和土壤中N、P含量以及氮磷比均能影响相应杂草的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发现特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增加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是保证河北省紫花苜蓿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为了在紫花苜蓿上合理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以2 a生的中苜1号为试材,苜蓿1 a刈割3茬,在每茬草的分枝期叶面喷施2次(间隔期7 d)0.01%的肥料溶液,试验肥料种类设铜、硒、硼、钼、锌和钙6个处理,每次溶液施用量均为100 m L/m2,以清水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对各茬次紫花苜蓿主要生物学性状(株高、茎粗、干鲜比、叶茎比和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铜、硒、硼、钼、锌和钙肥均能增加不同茬次紫花苜蓿的株高、茎粗、干鲜比以及干草产量,但是,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对各茬次苜蓿指标的影响不同。其中,硼、钼肥能显著促进不同茬次苜蓿株高以及第1茬和第3茬苜蓿茎粗的生长,锌肥能显著促进第1茬和第2茬苜蓿的株高生长,钙肥能显著促进第1茬和第2茬苜蓿株高以及不同茬次苜蓿茎粗的生长,铜、硒肥仅显著促进第1茬苜蓿株高和茎粗的生长;硼肥能显著提高不同茬次苜蓿的干鲜比,钼肥仅显著促进第1茬苜蓿的干鲜比;钼肥能显著提高不同茬次苜蓿的叶茎比,硼、锌肥能显著提高第2茬和第3茬苜蓿的叶茎比,钙肥仅显著提高第3茬苜蓿的叶茎比;钼、硼肥能显著提高不同茬次苜蓿的干草产量,锌肥仅显著提高第1茬苜蓿的干草产量。喷施中微量元素肥料有利于紫花苜蓿的株高生长和茎秆发育,增加其干物质的积累,提高苜蓿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适口性。  相似文献   

12.
苜蓿蚜虫是石嘴山市苜蓿上的重要害虫,分别发生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两茬苜蓿均可受到严重危害,根据预测预报,并结合当年的气象信息综合考虑,可采取大面积综合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蚜虫,将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  相似文献   

13.
不同茬次刈割对苜蓿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全年选择黄河三角洲地区种植的4个紫花苜蓿品种,研究了3茬刈割前后对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第2茬分枝数比第1茬明显增多,第1、2茬分枝数变化呈二次函数曲线,以第2茬最明显,分枝数在刈割后第18~22 d期间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减少.4个品种以第1茬刈割后日生长量最高, 以后逐茬下降,但苜蓿9651316和中苜1号第2茬刈割后日生长量有增长趋势.苜蓿SD003株高在第2茬略有增长, 其余3个品种逐茬降低.每平方米干质量也是随着茬数增加而降低.结合每茬生长发育动态和干质量情况,对第2 茬产量低的品种如96S016和中苜1号等品种,第2茬的收割日期可适当提前5-10 d.苜蓿SD003可适当延长第1茬收获时间.  相似文献   

14.
正阿勒泰地区光、热、土、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苜蓿,但是本地苜蓿种植和病害防治的管理水平不同,为提高苜蓿管理水平,科学规范防治病害,总结出阿勒泰地区苜蓿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一、褐斑病1.发病症状褐斑病在苜蓿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出现在植株下部,自下向上蔓延;早期症状是叶片有黄点,扩大以后呈深褐色、椭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斑点,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和很多黑色小点,当病斑聚集多时,数个病斑互相合并,病  相似文献   

15.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产草量及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常规方法测定研究国内外1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产草量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干草产量以西香最高(17 345.87 kg/hm2),其次为阿尔冈金、苜蓿王、WL-323、WL-323ML、巨人,分别为16 685.85~15 208.76 kg/hm2.粗蛋白含量最高的为会宁品种,其次为巨人、农宝、WL-323HQ、WL-323ML、阿尔冈金、金黄后、苜蓿王、分别为18.2%~17.01%.头茬及二茬的产草量、粗蛋白含量明显高于三茬.从产草量和营养价值综合考虑,苜蓿王、巨人、WL-323ML、阿尔冈金、WL-323HQ、西香产量高、品质好,综合性状突出,应成为渭北旱塬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豆科牧草品种.高品质的豆科牧草的适宜利用时期为初花期.  相似文献   

16.
不同苜蓿品种刈割时期与产草量·粗蛋白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苜蓿刈割时期与产草量、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方法]以6个不同的苜蓿品种为材料,于2002年刈割2次2、003年刈割4次2、004年刈割2次,每次刈割后测定苜蓿的产量、粗蛋白含量。[结果]1年刈割4次,6个苜蓿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均以第2茬最高,其次是第3茬,第1茬最低,其中苜蓿王和爱菲尼特平均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22.95%和22.53%;干草产量均以第1茬最高,其次为第3茬和第4茬,第2茬最低。1年刈割1次,6个苜蓿品种播种当年的粗蛋白含量均高于第2年。6个苜蓿品种2003年、2004年干草总产量均高于2002年。[结论]1年刈割4次,苜蓿的粗蛋白含量以第2茬最高,干草产量以第1茬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苜蓿刈割时期与产草量、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方法]以6个不同的苜蓿品种为材料,于2002年刈割2次2、003年刈割4次2、004年刈割2次,每次刈割后测定苜蓿的产量、粗蛋白含量。[结果]1年刈割4次,6个苜蓿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均以第2茬最高,其次是第3茬,第1茬最低,其中苜蓿王和爱菲尼特平均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22.95%和22.53%;干草产量均以第1茬最高,其次为第3茬和第4茬,第2茬最低。1年刈割1次,6个苜蓿品种播种当年的粗蛋白含量均高于第2年。6个苜蓿品种2003年、2004年干草总产量均高于2002年。[结论]1年刈割4次,苜蓿的粗蛋白含量以第2茬最高,干草产量以第1茬最高。  相似文献   

18.
11个苜蓿品种的适应性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8年试验结果表明;在豫西地区苜蓿一年可刈割4茬。从产草量,再生速度,茎叶比,越冬性,越夏性,抗病虫性等多个方面综合比较,表现较好的国外苜蓿品种为卡夫101,安斯塔苜蓉,秘鲁苜蓿和埃及1643,国内苜蓿品种为晋南苜蓿和保定苜蓿。  相似文献   

19.
苜蓿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它生长寿命长,可达20~30年。但生长最旺盛,产草量最高的时间只有4~6年,一般从种后的第七年开始产草量逐年下降。而每年的产草量头茬最高,二茬次之,三茬最低。从苜蓿的整个生长过程看,盛产期太短,只有4~6年,只占整个生命周期的13%~20%。而对于每年来讲,头茬苜蓿产草量占全年的45%左右,二茬苜蓿产草量占全年的35%左右,三茬苜蓿产草量只占全年的25%左右。二茬三茬苜蓿产草量大幅度递减。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生命周期很长(20~30年),而盛产期很短(4~6年),而对每一年来讲,又是头茬产量高,二茬三茬递减呢?主要是苜蓿…  相似文献   

20.
褐斑病又称锈斑病,是平菇子实体生长阶段易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褐斑病轻度危害时,对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虽有影响,但不构成威胁;危害加重后,不仅会造成子实体死亡,还会影响下茬菇的正常生长,并能引起其他病害和虫害的交叉感染。受褐斑病危害过的平菇,干巴收缩,色泽差,商品价值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