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永明  汪寅虎 《土壤》1986,18(3):120-125
自从张守敬和Jeckson(1957年)提出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以来,国内外许多土壤农业化学家对土壤有效磷与各级无机磷之间的关系[1],作物吸磷状况与土壤无机磷组成的相关性[2],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有效磷增加的机理[3],以及磷肥对土壤无机磷组成的影响和转化等方面作了广泛的研究[4]。  相似文献   

2.
无结构土壤透气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清硕 《土壤学报》1958,6(2):123-136
土壤的透气性是指土壤让空气穿透本身的能力。透气性是土壤很重要的物理性质,因为它不仅决定了土壤与大气间空气交换的速度[1],而且和土壤的持水性有关[2],测定土壤的透气性还可以了解土壤其他一系列的物理性质如排水的能力[3]、地表迳流的速度[2]、耐蚀性、空气容量[3]及其结构性的程度等等。土壤中微生物活动的方向与强度、种籽的发芽、根系的发育及其吸收能力、土壤中养分的状态[4]和影响农作物生活的其他重要土壤因素都有赖于土壤的透气性。  相似文献   

3.
土壤湿度计,又名张力计[4]、负压计[1],是测量土壤吸(水)力的一种仪器。  相似文献   

4.
云贵高原土壤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鄒国礎 《土壤学报》1965,13(3):253-261
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前人已做过不少工作.早在1899年B.B.道库恰耶夫便提出了土壤地带性学说[1],继后,普拉索洛夫等先后论述了土壤水平地带、垂直地带的普遍性和基本规律,提出了土壤相性(省性)的科学概念,从而为研究土壤地理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1,2,3].解放后,马溶之等运用B.B.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性原理,结合我国土壤分布的具体特点,研究了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普遍规律,为研究云贵高原土壤地理分布打下良好的基础[4,5].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磷肥施入土壤后,能迅速地转化成难以被作物利用的状态.武玫玲等人[1]指出,可溶性磷酸盐施入土壤2小时后,有40%转化为0.5N HAc不能溶解的状态,经过一个月增加到80%以上.许多研究亦指出,土壤可溶性和交换性盐基的性质和含量[2]、土壤粘土矿物组成[3]、土壤的pH值[4]、影响化学平衡的时间、温度和水分舍量等[5],都可影响磷肥的转化过程.陈魁卿等[6]认为,黑土中的活性铁铝合量与磷酸的吸收没有规律性;而白浆土<0.01毫米的物理性粘粒与磷肥吸收关系较大.综上可见,磷肥肥效受到土壤诸因子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丘星初  朱盈权 《土壤学报》1982,19(4):396-402
偶氮氯膦Ⅰ(简称CPA Ⅰ)作为光度显色剂最初应用于测定铀和镤[4,5],后又用于测定镉、铜、锆、钍、镧和钇[3],近年则被应用于测定镁[1,2].但应用于测定钙,尚未见国内外报道.本文研究了Ca-CPA Ⅰ络合物的形成条件、组成和稳定常数,应用于土壤水溶性钙镁的连续测定,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天津地区土壤中若干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昭华  黄衍初 《土壤学报》1984,21(3):314-319
土壤中的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1],但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与富集能力各不相同。为了寻求土壤中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状况,元素间的相关分析法是良好的方法之一。例如,Ure等[6]测定了苏格兰不同母质的土壤中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并讨论了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Pilotte等[5]用相关性分析法对河口地区沉积物中元素含量进行判断,浅见辉男等[4]用元素相关性描述了沉积物中元素分布,梁伟[5]用元素相关性对土壤背景值进行判断等。本文根据天津地区土壤表土中16个元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探讨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对元素间的相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乙撑硫脲在土壤中的光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岳永德 《土壤学报》1991,28(2):218-222
乙撑硫脲(ethylenethiourea)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dithiocarbamates)的一种杂质和主要环境降解产物[1],具强致畸、致癌性[2],因此,它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一直受到人们重视。本文应用14C标记的乙撑硫脲和近似太阳光波长分布的氙灯光解仪,研究了乙撑硫脲在土壤中的光降解。  相似文献   

9.
陈际型 《土壤》1977,9(6):296-301
自七十年代以来,离子选择性电极在工农业生产中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1],在土壤研究中已用钾电极测定土壤溶液中的钾[2];我们也曾用钾玻璃电极测定窑灰钾肥的含钾量和用1NHNO3提取土壤的酸溶性钾,结果都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陈际型 《土壤》1987,19(3):127-129,169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钾、氮配合施用已成为不少地区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1-3],所以研究土壤中钾、氮比的变化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对这个问题,以往多看重于肥料的氮、钾比与作物产量关系的研究。从现有资料看,土壤中的氮钾相互之间对植物的吸收有着颉颃与促进的双重作用[4,5],并且还存在着钾的外流现象[6]。  相似文献   

11.
过兴度  刘多森 《土壤》1975,7(4):206-209
土壤全硫(S)的平均含量为0.05%[1],即1克土壤平均含S为0.5毫克。  相似文献   

12.
土壤空气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云生 《土壤学报》1965,13(3):344-353
土壤空气是土壤物理学研究领域内比较薄弱的一个分支学科[3].但是,它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和土壤肥力的培育过程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Вернаднский[7]曾以“无气体不成土壤”这句话来表达土壤空气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土壤有机质一般是用丘林法进行常规分析[1,2,3],资料3曾介绍过稀碱热浸比色法,由于条件限制,这两个方法均不便田间速测。  相似文献   

14.
土壤中氧化铁的转化及其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何群  陈家坊  许祖诒 《土壤学报》1981,18(4):326-334
氧化铁虽是土壤粘粒中的次要矿质成分,但它具有较高的活性,对土壤性质有重要的影响。作为胶结物质之一,氧化铁的形态及其含量,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亦起重要作用[4,8]。某些水稻土中细孔隙增多,土块趋向紧实等问题[1,2],似乎与土壤中氧化铁存在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李继云  汪夕彬  刘志远  辛业全 《土壤》1975,7(5):213-217
锌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微量营养元素之一。许多研究已证实植物缺锌多发生在pH≥6的土壤上[1-3],并且还证明玉米是对锌最敏感的一种禾谷类作物[4-6]。  相似文献   

16.
油-稻轮作条件下土壤硫形态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无机硫主要是水溶和吸附态SO42-,它能被作物直接吸收。有机硫是作物利用硫的主要来源,分为HI还原有机硫(硫酸酯)、碳键硫(C-S)和惰性硫。有机硫只有转化为SO42-后才能为作物吸收[1]。土壤硫形态转化规律室内培养和盆栽研究较多[1,2],田间试验研究较少,国外探讨了油菜一休闲制中土壤硫形态转化规律[3]。水一早轮作制是中国主要轮作制之一,该轮作制中土壤处于干一湿交替之中,土壤硫转化规律可能有其特异性。本研究选择油一稻轮作制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硫形态消长和分配规律。其结果将为评价土壤供硫能力和了解土壤硫肥力维持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何同康 《土壤学报》1965,13(1):77-88
在山区森林线以上,山地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通称“山地草甸土”。Н.А.Богосовсий(1897、1902)和В.В.окуаев(1899)首先将其做为特殊的发生土类划分出来。我国早期有关论著[3-7]多以“高山草原土”称之,在1954年的土壤分类表[8]中,才“首次分出了……山地草甸土”[9]。山地草甸带如拥有较大的垂直分布空间时,可细分为高山草甸和亚高山草甸带。  相似文献   

18.
土壤酶活性的总体在评价土壤肥力水平中的作用   总被引:85,自引:2,他引:85  
土壤酶学的研究,从一开始便与土壤肥力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本世纪五十年代初,Hofmann[5]提出了用土壤的酶活性作为衡量土壤的生物学活性和生产力的指标.其后,Lajudie与Pochon[8]指出,根据土壤蛋白酶活性进行的分类,能较好地反映土壤的表观肥力.Moureaux[9]在研究了许多土壤的转化酶活性后,也提出了类似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有机氯农药六六六(BHC)在土壤中的持留性已有大量的研究[3,5,7],并认为它在土壤中十分稳定,不易被降解,残留时间较长,可积累在土壤中,长期使用六六六会造成土壤污染,因此使得这种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受到了限制。但在六十年代以后,很多报道部指出[2,4-6],六六六在淹水土壤中可被土壤微生物快速降解,这一发现说明六六六在稻田上壤中的使用有可能不致造成土壤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γ-666在含水率低的旱地土壤中持留期可长达3—11年之久,并可引起水质、土壤和植物的污染[1]。从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渍水土壤中微生物对γ-666的降解作用已作了大量研究[1-7]。确定渍水土壤中γ-666的降解比旱地土壤容易得多[1-3],并先后分离到了二株嫌气性降解菌[2,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