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对家蚕微粒子病感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裕兴 《蚕业科学》1998,24(3):156-161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胚种传染、蚕座传染的规律性。指出对丝茧育来说感染越早危害越大,对种茧育来说感染越晚危害越大;食下感染的次数具有累积效应,但以起蚕期和将眠期(5龄为将熟前)影响最大;在蚁蚕就有感染蚕存在的情况下,丝茧育有二个蚕座传染周期,种茧育有三个蚕座传染周期;淘汰措施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随着基数毒率的增大而降低,只有当丝茧育的基数毒率在3%以下,种茧育的基数毒率在1%以下时淘汰措施才能取得95%以上的有效性,而且淘汰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微粒子病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毒母蛾产下卵通过催青后,遗传毒率在蚁蚕期已基本达到最大值,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遗传毒率的增幅不大而主要是孢子密度的增加;同一有毒母蛾产下卵用不同方式保护后,越年种蚁蚕毒率显著大于即时浸酸种蚁蚕毒率,说明微孢子在蚕卵的休眠期仍在增殖中;胚种传染带毒蚕的死亡时期大部分在3龄以前,影响发病死亡早晚的主要因素是母蛾的带毒程度。  相似文献   

2.
以广西地区现有的84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于2龄起蚕经口接种BmNPV,调查不同品种品系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间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供试品种中7532(B)的发病率最低,为21.46%;Z6、中黄4、9497等品种的发病率高达100%;发病率55%以下的品种中绝大多数为日系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的抵抗性也有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选育抗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 养蚕布局是建设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环节。我们认为,本市“四改三期”应以春蚕、秋蚕为主,适量饲养夏蚕。这种布局有利于提高桑树春叶和全年桑叶产量,有利于推广多丝量蚕品种,有利于提高原料茧质量,也有利于增加蚕农收入和提高社会效益。养蚕布局的确定应当使桑叶适熟高产期与蚕期相吻合,最大可能减少与农忙冲突,避开农业使用农药高峰期和摄氏30℃以上高温,达到蚕茧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早秋蚕饲养期正处于高温季节,农药中毒多、蚕病  相似文献   

4.
不同地区BmNPV对家蚕致死中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8种不同地区的BmNPV,经纯化后,配制成实验浓度10~7个多角体/ml,然后按10倍梯度稀释成5级浓度,分别添食三龄起蚕,每24h调查一次,统计其发病头数,计算发病率,用几率值法求出不同地区Bm-NPV对家蚕的致死中量LC50,比较其致死中量的大小,推断不同地区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的致病力由强到弱顺序是:Z-BmNPV>T-BmNPV>A-BmNPV>G-BmNPV>S-BmNPV>X-BmNPV>W-BmNPV>E-BmNPV。  相似文献   

5.
将省外引进的春蕾×锡芳、春蕾×镇珠、871×872三个家蚕新品种,以781×782·734和菁松×皓月为对照,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综合成绩以春蕾×锡芳最好,春蕾×镇珠次之,三个引进品种均优于两个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6.
<正>在1995年春季原蚕生产中,我场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的管理方针,在不利条件下,第一年就地制种克蚁单产达15.54张,超产19.54%,各批蚕种质量基本合格。我们认为,春季原蚕生产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家蚕新品种871、87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蚕品种之一,1995年审定通过.1997年春我场首次饲养871、872这对新品种,对其性状作了较为详细的观察、记载.现就以下方面谈一些体会.一、饲养情况1.催青与收蚁:871为二化性中国系统,卵色灰绿色,产附良好;872为二化性日本系统,卵色灰紫色,产附良好.催青标准参照苏五、苏六.只是积温要略高于苏五、苏六.催青过程中胚子发育整齐.催青经过为11天,孵化齐一,收蚁方便.  相似文献   

8.
家蚕品种性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训理  刘庆信 《蚕业科学》1996,22(4):256-257
家蚕品种性状稳定性研究刘训理,刘庆信,周洪荣,宋晓妍,方德文(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青州蚕种场)研究品种性状的稳定性,特别是稳产性,对科学评定品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家蚕新品种86A·86B×54A[1]、86A·86B×243·463[2]的性状稳...  相似文献   

9.
<正> 75新×7532是我省主要秋用品种之一。几年来,许多场反映饲育成绩不理想,主要是7532不结茧蚕多,产卵慢,不受精卵和残存卵较多;75新黑死蛹及生种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钱祥明 《江苏蚕业》1998,20(3):32-33
<正>蚕种催青是养蚕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蚕种孵化率的高低和蚁蚕的整齐度、强健度,以至影响蚕茧的产质量.尤其是近几年来,广大蚕农对蚕种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希望自己领到的蚕种既要一日孵化率高,又要头数多、蚁体强健、好养.而影响蚕种孵化率的因素很多,除与催青工作有关外,还与蚕种的特性和制种的质量有关.目前,我省将要扩大推广的5对新品种与大面饲养的当家蚕品种苏五×苏六相比,在催青技术上有明显的差异,且5对新品种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为了正确认识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