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放牧系统单元是放牧过程中形成的草地、家畜、人居三位一体的稳定格局,具有移动性、适应性、灵活性、多样性、地带性(地理地带性和时间地带性)和脆弱性,可以提供支持(如土壤保持)、供给(如草畜产品)、调节(如气候调节)、文化(如文化传承)等多种服务功能。放牧系统单元的组分?草地、畜群、人居之间的相互割裂是放牧管理不当的严重问题,容易造成草地退化和牧民贫困等生态和经济问题。放牧系统单元的重建对我国草地畜牧业转型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放牧系统单元的重建可以采取3种模式:1)联户/合作社为单位的现代游牧模式;2)家庭/小型牧场为单位的定居放牧模式;3)合作社/大型牧场为单位的划区轮牧模式。  相似文献   

2.
划区轮牧与草地可持续性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区轮牧是一种充分利用饲草生长旺季而进行的集约、区块式放牧管理系统。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轮牧制度的发展现状,概括了划区轮牧的优势包括: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性、草地生产力;降低草食动物肠胃线虫感染率;分析了其与传统连续放牧相比所具有的局限性。进一步从放牧类型的延展、放牧策略的改进、人为因素的投入、生态模型研究等多角度综合考究,提出综合协调生物因素与环境、平衡生态与经济以及优化牧企合作现状的轮牧策略,以期为轮牧对于生态恢复和草地可持续性利用的生产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优化管理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电围栏是从外国引进的用来进行划区轮牧的先进技术,通过围栏对草地进行划区轮牧,将原始粗放的放牧方式改造为集约化的放牧方式,是原始放牧畜牧业向现代放牧畜牧业的重大转型。草地围栏是提高草地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有效措施,是提高草地单位面积产草量和载畜量的重要途径。以前我国对草地的划  相似文献   

4.
草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放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与传承草原文化,就应以放牧为核心,建立现代轮牧制度。人、草原、家畜是草原文化的3个基本要素,通过放牧这一基本功能,将草原-家畜-人居耦合成一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系统运行中产生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总体现。其中包含了草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艺术形式、民族性格等,并延伸到政治、军事行为。在草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放牧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20世纪30年代前后各生产先进国家都完成了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转型。其转型的主要内涵为以划区轮牧为核心,配合定居点、饮水点、围栏、饲草料、牧民合作社等系统建设,建成人-草地-家畜的草原生态系统,这是保持与传承草原文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草地家畜放牧系统草畜平衡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区轮牧是提高草地家畜系统产出和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放牧制度。放牧管理的方针是把草层高度(草地牧草生物量)保持在最利于草地生长、草地质量和家畜采食的范围内。饲料计划依据不同的时期和管理层次分为饲料概算、饲料预算和放牧计划三个水平。饲料供给由草地牧草生长速度、草地生物量和补饲确定,而饲料需求由牧场家畜数量及其生产指标水平决定。实行季节畜牧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使草地供给和家畜需求达到季节和全年的动态平衡。系统管理和效益的三个关键是划区围栏、畜群结构和载畜量。  相似文献   

6.
划区轮牧是提高草地家畜系统产出和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放牧制度.放牧管理的方针是把草层高度(草地牧草生物量)保持在最利于草地生长、草地质量和家畜采食的范围内.饲料计划依据不同的时期和管理层次分为饲料概算、饲料预算和放牧计划三个水平.饲料供给由草地牧草生长速度、草地生物量和补饲确定,而饲料需求由牧场家畜数量及其生产指标水平决定.实行季节畜牧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使草地供给和家畜需求达到季节和全年的动态平衡.系统管理和效益的三个关键是划区围栏、畜群结构和载畜量.  相似文献   

7.
正草原管理的目的是为家畜生产、生态保护以及自然景观等方面提供物质保证和先进技术,是将植物、土壤、水以及动物生产有机结合,按照系统管理、综合管理的理论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划区轮牧是在季节放牧地的基础上,通过围栏把每一季节放牧地分成若干轮牧分区,按照一定次序逐区采食,轮回利用的一种放牧制度。1划区轮牧制度的几种放牧方式(1)一般的划区轮牧:把一个季节放牧地或全年放牧地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确定了新源县则克台镇春秋草地的4种利用方式:打草、自由放牧、分段放牧、划区轮牧,对比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自由放牧方式土壤砂粒含量最高,平均达到21.23%,粉粒含量最低,且在10~20 cm土层显著高于划区轮牧方式(P<0.05)。4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容重为1.08~1.26 g·cm-3,土壤没有表现出压实效应。放牧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高于打草地,其中,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分段放牧方式,自由放牧方式仅使土壤表层碱解氮显著升高,其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的含量均低于分段放牧和划区轮牧。因此,划区轮牧和分段放牧是研究区较为合理的利用方式,可防止土壤养分降低。但是,与划区轮牧相比,分段放牧使土壤表层砂粒含量增高,容重增大,有机质含量降低,所以,采用分段放牧时,应适当降低利用强度。  相似文献   

9.
<正> 草库伦建成以后实施划区轮牧,是草地放牧利用方法中最合理的基本方法,也是最集约的方法。截至目前,这种方法在我州乃至全省尚未普遍实施,仅处于试验阶段中。为了探索万亩以上用作放牧草库伦实行合理的划区轮牧、畜群配量等经验,我们选择了海晏县甘子河公社托力大队冷季牧地二万一千亩草库伦进行本次试验研究。这次轮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证实在冷季牧场实行轮牧比自由放牧可提高产草量、载畜量、繁活率。现将本次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草地划区轮牧饲养原则及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推进北方草地可持续集约放牧饲养管理,促进完善划区轮牧实验设计及目的,本文总结了放牧国际划区轮牧的10条原则:单位时间的产草量确定载畜率,拔节期指示春季放牧开始时间,开始恢复再生的时间决定放牧时间天数,放牧间隔日数决定放牧频次,计算确定区块数及区块面积,满足牲畜采食行为,充分利用饲草质量和营养,保证牲畜饮水充足,环境友好、易执行、可操作、有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个划区轮牧实践参考方案,并论述了划区轮牧目标及管理评价标准,讨论了1条北方草地可持续集约养羊畜牧业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关于退牧还草的意义和技术标准问题探讨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杨汝荣 《草业科学》2004,21(2):41-44
退牧还草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但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对究竟怎么退、如何退,缺乏规范和技术标准,这集中表现在没有明确什么样的草地需要禁牧、什么样的草地需要休牧、什么样的草地需要轮牧等问题上.禁牧、休牧和轮牧的工程标准和技术措施缺乏,给当前正在进行的退牧还草工作带来很多混乱和困难.因此,规范退牧还草的技术标准是当前退牧还草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宁夏滩羊放牧系统草地利用率及草畜平衡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5-10月在宁夏盐池荒漠草地进行了滩羊放牧强度试验,测定了宁夏滩羊采食量、采食率和草地产草量,以期确定草地适宜利用率,为解决宁夏草地全面禁牧后的重新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整个放牧季,草地现存量波动明显,放牧强度对试验区荒漠草地现存量峰值的出现时间及出现次数有明显影响;滩羊日采食量与放牧强度呈负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2.04-0.54x (R2=-0.85,n=55)。滩羊采食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具有周期波动特性;滩羊采食率在整个放牧季呈单峰变化趋势;试验草地的适宜利用率为10%~15%。实践中,不能仅依靠草地现存量去确定草地载畜量,这往往会被草地现存量“过剩”的假象所迷惑,造成草地超载、退化。  相似文献   

13.
狼毒型退化草地是藏北高原主要的退化草地之一,禁牧是退化草地治理常用的措施。以藏北高原狼毒型退化草地为对象,于2010-2012年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禁牧(2004年开始禁牧)和放牧样地的植物群落特征及生产力进行了3年的跟踪观测,旨在揭示禁牧对藏北高原狼毒型退化草地群落特征及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禁牧显著增加了狼毒型退化草地地上总生物量(P<0.05),且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2010-2012年禁牧样地地上总生物量相比于放牧样地分别增加了62.4%、64.3%和70.2%。2)禁牧在提高其他牧草产量的同时,对狼毒生产力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且随着禁牧时间的延长,这种促进作用逐渐强化。2010-2012年放牧样地狼毒地上生物量比禁牧样地分别低了43.8%、55.3%、89.3%(P<0.05)。3)禁牧有利于改善狼毒型退化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随着禁牧年限的增加,禁牧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4)放牧样地各类植物生物量随禁牧年限的变化与禁牧样地呈相同的趋势。综上所述,禁牧对狼毒型退化草地的恢复作用并不明显,还应结合其他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农牧交错带草场禁牧政策下草场制度创新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了解现行草场制度状况的基础上,对宁夏盐池县现行草场禁牧政策导致的制度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的草场利用方式和管理规则形成进行分析,从保护草场生态和兼顾农户生计的角度出发,对草场制度的创新进行探讨,并提供草场权属划分和草场利用方式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可供选择方案,为农牧交错带草场制度创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放牧对草原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78,自引:23,他引:55  
从退化演替与恢复演替、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种群繁殖特性、生殖分配对策、植物组织养分分配和氮素循环以及生产力等方面综述了放牧对草原植物的影响,指出了草原生态学研究中不仅杨研究放牧影响下群落的演替过程及演替方向,而且还应加强对放牧影响下草原植物的生态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土壤活性有机碳能够准确反映土壤有效性,表征土壤质量变化,是探索可持续草地管理措施的关键指标之一。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围封、放牧和刈割野外控制试验,探讨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发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SOC含量表现为围封>刈割>放牧,其中围封区和刈割区土壤SOC含量显著大于放牧区,围封区与刈割区土壤SOC含量差异不显著,在土壤活性有机碳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为放牧>围封>刈割。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均表现为围封>刈割>放牧,围封区与刈割区土壤MBC和土壤ROC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大于放牧区。土壤MBC、ROC和SOC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ROC和土壤MBC与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围封与刈割有利于土壤SOC、MBC、ROC的提升,放牧对土壤DOC有一定累积作用。围封和刈割增强了土壤SOC的稳定性,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不同放牧强度下羊草草地三种禾草叶片再生动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刘颖  王德利  王旭  巴雷  孙伟 《草业学报》2001,10(4):40-46
运用组织转化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对天然羊草草地3种禾草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叶片再生动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禾草在不同再生期间的叶片伸长率、萎蔫率、发生率及枯死率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放牧强度对这些参数的影响一般不显著(P>0.05)。放牧不利于羊草叶片发生,中等强度放牧促进芦苇和碱茅叶片伸长与发生。  相似文献   

18.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建立放牧试验平台,研究秋季、冬季和初春放牧对草地植物返青期土壤温湿环境和植物生长以及生长旺季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地返青季,秋季放牧草地表层土壤湿度相对于其他处理显著降低,而温度相对升高;土壤表层湿度与草地枯落物总量、立枯量呈显著正相关;秋季和冬季放牧显著降低草地返青期的地上生物量;秋季放牧显著降低优势植物地上生物量;而初春放牧不影响草地返青期的群落生物量。在生长旺季,初春放牧草地群落及其高大优势植物大针茅和羊草的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其下层的糙隐子草和杂类草生物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