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壤氮素和水分含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为优化水肥管理实现优质高效栽培, 2014—2015和2015—2016小麦生长季在河南省温县大田水氮长期定位试验地块, 以中筋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进行灌水与施氮两因子裂区试验。主区为灌水处理, 设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750 m 3 hm -2 (W1)和拔节期750 m 3 hm -2 +开花期750 m 3 hm -2 (W2) 3个水平, 副区为氮素处理, 设不施氮(N0)及总氮量180 (N1)、240 (N2)和300 kg hm -2 (N3) 4个水平。与W0处理相比, 2个灌水处理均显著降低耕层土壤(0~20 cm)中的硝态氮含量, 灌水处理的籽粒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淀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均显著高于不灌水处理。灌水还增加了籽粒中小淀粉粒(粒径<5.0 μm)的体积百分比, 2014—2015年度增幅显著, W1、W2处理分别较W0处理增加3.4%和4.8%。施氮提高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 但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和小淀粉粒体积百分比低于不施氮处理。在0~240 kg hm -2施氮量范围内, 籽粒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及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 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总淀粉含量、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最终黏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拔节期灌1水、施氮量240 kg hm -2条件下, 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为19.64~20.55 mg kg -1, 小麦籽粒黏度值较高, 同时改善了淀粉品质。  相似文献   

2.
水氮交互作用对甘蓝产量和硝酸盐吸收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了解不同灌水量和氮肥用量条件下甘蓝生物量变化和不同生育期硝酸盐累积规律,为甘蓝生产中氮素的高效利用和提供硝酸盐安全蔬菜产品生产中合理灌水和施肥提供依据.以北京市种植的甘蓝品种为对象,采用田间裂区试验方法,设置1 800,3 000,4 800 m3/hm2 3个水平灌水量主处理和0,150,300,450 kg/hm2 4个水平氮素用量副处理,测定收获期产量,分析甘蓝莲座期、结球期、收获期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1 800,4 800 m3/hm2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甘蓝产量都显著低于3 000 m3/hm2灌水量处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450 kg/hm2较高施氮量处理下,产量下降,甚至低于150 kg/hm2较低施氮量处理.生长前半期是甘蓝吸收氮素较多的时期,不同灌水量和氮肥用量处理下莲座期植株硝酸盐含量都远高于蔬菜硝酸盐限量国家标准,较低、较高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含量相对较低,3 000 m3/hm2灌水量和300,450 kg/hm2氮肥用量下有较高的硝酸盐含量.随甘蓝生育时期的延长,硝酸盐含量呈显著性下降,到60 d收获时都降到蔬菜硝酸盐限量标准以下;3 000,4 800 m3/hm2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含量显著高于1800 m3/hm2处理;氮肥施用条件下含量都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较低、较高灌水和较高氮肥用量条件不利于甘蓝的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了氮素环境流失污染风险;3 000 m3/hm2灌水和300 kg/hm2氮肥用量条件有利于甘蓝生长、氮素的吸收利用,降低菜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增加产量,适当时期收获并能提供符合硝酸盐含量标准的蔬菜产品,具有较好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3.
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水氮耦合对烟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量一定的条件下随氮肥用量增加,烟田土壤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和水分产值率增大,当氮用量达到67.5kg/hm2时开始下降;灌水与氮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灌水量在225~450m3/hm2范围内,施氮22.5~45.0kg/hm2既可满足烤烟生长的需要又可增强其对土壤水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研究利用脱硫石膏与天然有机物混合土壤改良剂的特有的性质,能够有效地改善盐化潮土土壤的理化环境并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试验采用改良剂成分比例不同的2种配方、4个施用量,以不施改良剂处理为对照,9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脱硫石膏与天然有机物混合改良剂与基础土壤相比降低土壤容重2.30%~11.86%;增加土壤总孔隙度0.16%~10.52%;增加毛管孔隙6.28%~26.30%;降低非毛管孔隙7.82%~52.38%。2种配方改良剂的不同施用量与对照相比,土壤全盐量、ESP、Na++k+和Cl-离子分别下降了5.88%~127.27%; 1.74%~95.69%;34.05%~185.5%;和164.94%~471.2%。增加土壤SO42-和Ca2+最多达到481.19%和478.25%。施用脱硫石膏与天然有机物混合改良剂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离子组成,同时也为作物提供了丰富的腐殖酸及Ca、S等营养物质,与对照相比提高玉米产量10.19%~30.99%,增加经济效益10.72%~18.67%。  相似文献   

5.
宁夏引黄灌区低洼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导致土壤出现严重盐渍化现象,而添加土壤改良剂是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为研究不同改良剂对宁夏引黄灌区低洼区域盐渍化土壤改良效果,在位于银北地区南梁农场的一块地势低洼的盐渍化耕地,选用不同改良剂进行改良试验。设置对照组、单一施用糠醛渣、单一施用脱硫石膏、复合施用糠醛渣+脱硫石膏及不同用量,共10个处理组,将研究区域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施用不同处理组改良剂,并种植油葵作物,比较分析不同处理组下油葵生长指标和产量及油葵收获后土壤全盐量、各盐分离子、pH,探究该区域盐渍化土壤的最优改良方案。结果表明,在表层土壤,施用糠醛渣+脱硫石膏复合改良剂后全盐量下降较为明显,低、中、高3种不同施用量下与对照组相比盐分含量降低了10.44%、10.14%、0.88%,单一施加脱硫石膏和糠醛渣一种改良剂盐分降低不明显。总体而言,施用糠醛渣+脱硫石膏复合改良剂对降低土壤全盐量、钠吸附比和提高作物产量效果较为显著,糠醛渣与脱硫石膏的最佳配合比为7:3,最佳施用量为17960 kg/hm2。  相似文献   

6.
 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水氮耦合对烟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量一定的条件下随氮肥用量增加,烟田土壤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和水分产值率增大,当氮用量达到67.5kg/hm2时开始下降;灌水与氮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灌水量在225~450m3/hm2范围内,施氮22.5~45.0kg/hm2既可满足烤烟生长的需要又可增强其对土壤水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水肥耦合对日光温室生菜品质和产量影响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利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不同水肥组合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组合与生菜品质和产量呈极显著关系。其中磷肥对VC含量和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灌水量、氮肥和钾肥,而对可溶性糖的贡献率顺序为P>N>灌水量>K。鉴此,提出了温室生菜生产最优水肥组合方案:氮肥施用量为518.3~583.5 kg/hm2,磷肥施用量为536.1~626.3 kg/hm2,钾肥施用量为150.0~154.5 kg/hm2,灌水量为537.2~545.9 m3/hm2。  相似文献   

8.
葡萄园施用土壤消毒剂1号对产量及防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葡萄产量以及控制土壤障碍因子的发生,采用土壤消毒剂1号在葡萄园进行不同用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消毒剂1号450~900 kg/hm2结合施45%葡萄专用肥750 kg/hm2,比不施土壤消毒剂1号对照(施45%复合肥750 kg/hm2)提高葡萄产量20.7%~28.6%,提高经济效益19.8%~28.6%;有效防治白腐病、炭疽病、霜霉病危害。4个不同量处理比对照处理减少的白粉病、炭疽病、霜霉病危害率分别为73.7%、78.9%、78.9%和78.9%,明显提高防病效果。同时更进一步表明,以750 kg/hm2施用量对葡萄产量和经济效益及防病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石河子地区滴灌春小麦土壤耗水量、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从而为增大新疆春小麦的种植面积进行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灌水量为3 900 m3/hm2的处理为最佳水分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也达到了2.14 kg/m3,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可得当灌水量为4 806.7 m3/hm2时,滴灌春小麦产量最高为8 813.98 kg/hm2。  相似文献   

10.
王建平 《种子》2013,32(1):119-120
青杂7号的高产制种适宜区域为海拔2 500~2 700 m,年平均气温2~3℃的冷凉地区,制种隔离距离不小于1 000 m,父母本行比2∶6,田间制种密度52.5万~57万株/hm2,尿素施用量150~187.5 kg/hm2,磷酸二铵施用量450~525 kg/hm2为宜。制种区花期必须要有蜜蜂辅助授粉。  相似文献   

11.
为了减轻和抑制咸水灌溉土壤盐分积累及对土壤理化环境的影响,研究3种有机无机-土壤改良剂配方进行咸灌土壤改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土壤改良剂能够明显地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施用土壤改良剂的土壤容重比咸灌土壤和对照降低8.55%~12.82%;土壤毛管孔隙增加5.68%~10.63%;土壤渗水速率提高22.41%~49.14%。土壤改良剂能够有效地调控咸灌土壤的化学离子组成,施用改良剂处理的土壤Na++K+、Cl-分别比对照减少了43.38%~64.88%和99.65%~122.69%;Ca2+增加了15.91%~67.21%。改良剂B和C降盐效果较改良剂A更为明显,比咸灌土壤分别下降了20.45%~57.35%,同时土壤pH降低了0.36%~1.84%。有机无机-土壤改良剂还为土壤、作物提供了充足的天然腐殖酸、活性有机物质以及Ca、S等营养物质,增加了玉米抗逆能力,提高产量,比对照增产20.63%~34.28%。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情景下阿拉善盟灌溉玉米对水资源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非充分灌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情况及玉米生产可采取的节水型灌溉方式,利用作物模型和PRECIS模拟输出的吉兰泰地区的未来时段的气候数据、历史观测数据,模拟设计了多个灌溉水平,分析当地玉米的水分生产力,并选取最优灌溉方案。结果表明:当前种植中存在灌溉用水偏多、无效灌溉现象明显;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不同的灌溉水平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较小,主要影响产量和生物量;A2、B2气候情景下,采用58%充分灌溉量的灌溉方式其水分生产力均达0.68、0.80 kg/m3的最大值,玉米单产可达充分灌溉条件下的77%~82%,并且比充分灌溉方式节约用水2700 m3/hm2。因此,当地应采取选择非充分灌溉方式,节约农用水,提高水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佳灌溉与施氮方式组合。以‘定西42号’春小麦为材料,采用水氮互作的方法,设4种灌溉量(单位面积水深50 mm、100 mm、150 mm、200 mm)和3种施肥方式(拔节期施纯氮肥40 kg/hm 2、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拔节期和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和50 kg/hm 2)。(1)灌溉量150 mm与开花期施氮肥40 kg/hm 2处理时,小麦产量都最高。(2)灌溉量150 mm时各个土层含水量最高,不同施氮处理,各个土层含水量高低顺序为分蘖期<开花期<拔节期。(3)小麦植株耗水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增加而减少。(4)分蘖期灌溉量150 mm时各个土层硝态氮含量最高;拔节期,0~10 cm土层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开花期,灌溉量150 mm和追施纯氮肥40 kg/hm 2时各个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最高。灌溉量150 mm和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方式搭配,对甘肃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产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和水分节约最有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膜下滴灌木薯块根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推广木薯膜下滴灌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试材,设置450、750、1200 m3/hm2 3种灌溉定额,以0 m3/hm2为对照,对各处理土壤理化性状、木薯生长状况和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孔隙度、气相比例、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显著增加,木薯株高、茎粗、产量及经济效益也均显著提高。其中,450、750、1200 m3/hm2 3种灌溉定额的木薯块根产量分别比CK增加了46.22%、75.60%、93.45%,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19.24%、26.46%、61.07%。可见,膜下滴灌条件下增加灌溉定额,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木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灌溉定额以1200 m3/hm2处理效果最好,在木薯生产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为当地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滴灌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年大田滴灌试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设3780 m3/hm2(W1)、3360 m3/hm2(W2)、2940 m3/hm2(W3)、 2520 m3/hm2(W4)、2100 m3/hm2(W5). 5个滴灌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各处理复播大豆全生育期的株高及茎粗均表现为W2>W1>W3>W4>W5;叶面积指数及叶日积均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各处理均在鼓粒期达到最大值,以W2处理最高,分别为5.66和97.83 m2?d; W2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Vm)、干物质总量及产量均为最高,其中产量为3133.25 kg/hm2,较W1、W3、W4、W5处理的分别提高了8.08%、11.48%、27.87%、47.73%;灌溉水利用效率在W2、W3、W4之间则差异不显著,但W1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复播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得出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膜下滴灌量为3360 m3/hm2。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模式对金盏花土壤水分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本文研究了垄作沟灌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内金盏花土壤水分变化及其产量。试验结果发现:与平作4200 m3/hm2相比,垄作沟灌3600 m3/hm2在各生育期各个土层中保持了较高的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高41.15%,可增产25% 。结果表明金盏花垄作沟灌合理的灌水量为3600m3/hm2。  相似文献   

17.
节水减氮对土壤硝态氮分布和冬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当前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量、灌溉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研究节水减氮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籽粒产量、水氮利用及硝态氮淋失情况,能为确定冬小麦节水减肥环保增效的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7—2019年在陕西杨凌开展冬小麦节水减氮田间栽培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处理,灌水量为副处理,设施氮量处理N300 (300 kg hm~(–2))、N225 (225 kg hm~(–2))、N150 (150 kg hm~(–2))、N75 (75 kg hm~(–2))、N0 (不施氮)和灌水量处理W2 (1200 m~3 hm~(–2))、W1 (600 m~3 hm~(–2))、W0 (0),分析小麦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淋失情况。结果表明,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小麦季灌水处理较不灌水处理分别增产14.88%~15.01%和4.11~4.16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越冬期灌水600 m~3 hm~(–2)土壤硝态氮淋失风险显著降低。在越冬期灌水600 m~3 hm~(–2)处理下, 2017—2018年施氮量150 kg hm~(–2)处理产量最高, 2018—2019年则是施氮量225 kg hm~(–2)处理产量最高,但2018—2019年施氮量150 kg hm~(–2)处理在较高产量基础上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淋失量也较施氮量225 kg hm~(–2)处理2个年度分别降低了15.87%和10.20%。因此,施氮量150 kg hm~(–2)配合越冬期灌水600 m~3 hm~(–2),能够在保障产量的基础上,提高水氮利用效率,降低硝态氮淋失风险,实现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节水减肥环保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灌溉水氯含量与灌溉次数对烤烟叶片氯含量的影响,采用低氯(7.7 mg/L)、中氯(24.6 mg/L)、高氯(43.2 mg/L)含量的灌溉水,进行灌溉1次、2次、3次(每次灌水量按照525 m3/hm2)9个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成熟期、烤后叶片氯含量随灌溉水氯含量与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加,其对叶片氯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低氯水灌溉3次成熟期、烤后中部与上部叶片氯含量仅为0.43%~0.49%。中氯水灌溉1次叶片氯含量相对较低,成熟期、烤后中部与上部叶片氯含量0.51%~0.55%,灌溉2次成熟期、烤后中部与上部叶片氯含量0.61%~0.72%,灌溉3次叶片氯含量0.8%左右;高氯水灌溉1次叶片氯含量0.59%~0.64%,灌溉2次叶片氯含量超过0.85%,灌溉3次超过1.1%。中氯水增加1次灌溉对叶片氯含量相对贡献率19.2%~30.9%,增加2次灌溉对叶片氯含量相对贡献率达到31.3%~54.5%;高氯水增加1次灌溉对叶片氯含量的相对贡献率超过44.1%,增加2次灌溉相对贡献率超过86.4%。综上所述,灌溉水氯含量与灌溉次数对烤烟叶片氯含量影响显著,尤其高氯水灌溉对氯含量影响较大,要控制烟叶氯含量在0.3%~0.8%适宜范围内,应选用低氯水灌溉,合理限制中氯水灌溉,控制高氯水灌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率,确定沙区杨树人工速生林的合理供水量,实现杨树人工林的科学化管控目标,通过4年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乌兰布和沙区‘小美旱杨’林地不同年供水量(1500、3000、4500、6000、7500 m3/hm2)下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不同供水量对土壤的增湿效应存在差异。各土层、各月土壤含水量均随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年供水量的土壤含水量峰值出现在7月,而其他的出现在6月;‘小美旱杨’速生丰产的年供水量阈值为7500 m3/hm2,它能使剖面土壤水分补给层达70 cm以上,且补给层以及6-9月高温时期的土壤含水量均保持在20%以上;供水量越大,土壤含水量随树龄增加而降幅越大。年供水量每增加1500 m3/hm2可提高土壤贮水量4.69%~7.43%,增加土壤有效含水量1.42%~15.5%;供水量对田间持水量影响不明显;随供水量的增加,土壤水分亏缺明显趋于平缓,土壤温度递减,在同一土层内下降1.66~3.26℃,沿剖面向下降低8.64~9.66℃。最小和最大供水量应分别在4月低温期和7月高温期进行,以满足林木生长的水分和温度之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