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排袋。菌丝成熟的菌袋,打开一端,将塑料袋卷退到另一端的边缘,但不要全部脱掉,使之形成土壤与菇体的隔离层,避免出菇时菇体带土。在地沟中间部位,把菌袋头对头(相隔8厘米)并放两排,未脱去塑料袋的一头朝外。每袋间留2厘米间隙,所有间隙用肥沃壤土填充,每层菌袋覆土3厘米,并喷水使土壤吸足水分。照此依次排放第2、3、4层,共排8  相似文献   

2.
一、看天气.天气干燥要多喷水,天气湿润则少喷水. 二、看室温.菇房温度25℃以上时,应在夜间或早、晚待气温下降后喷水. 三、看菇房保湿性能.保湿性能差的菇房喷水要多,否则要少. 四、看菌袋两头料干湿.料干,喷水量要足,次数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3.
<正> (一)空根自心茹 菇房喷水少,湿度小,覆土层含水不足,子实体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菌柄就会产生白色,髓部甚至空心。适时喷水,出菇期菇房保持在35%以上的相对湿度,可防止空根白心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香菇菌棒经过秋冬季出菇后,出菇潜力仍不能小视。春季出菇会面临一些新问题,一是菌棒经过秋冬季出菇,营养成分消耗掉大部分,菌袋变得松散;二是春季气候多变,时晴时雨,温度时高时低,如果管理不当,产量和品质将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出现霉筒烂菇。以上两个因素,增加了春季管理的难度。要达到优质高产,管理技巧上须做到"六要六防"。1.喷水管理要看天,防霉菌。春菇生长期的喷水,要在连晴天气菌筒表皮  相似文献   

5.
袋栽香菇,在子实体分化、现蕾时,常发生烂菇现象.其原因主要有:长菇期间连续降雨,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菇房湿度过大,杂菌易侵入,造成烂菇;有的属病毒性病害,使菌丝退化,子实体腐烂;有时因管理不善,秋季喷水过多,相对湿度高达95%以上,加上菇床薄膜封盖通风不良,二氧化碳积累过多,使菇蕾无法正常发育而霉烂.      ……  相似文献   

6.
<正>贴壁菇生长在瓶壁(培养袋)与培养料之间,一般菇体较小,没有商品价值,但贴壁菇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使栽培袋表面的子实体不能正常生长或生长缓慢,严重者栽培袋表面不形成子实体原基。  相似文献   

7.
不同出菇方式对杏鲍菇子实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种不同的出菇方式下杏鲍菇产量和子实体的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出菇方式对杏鲍菇出菇时间、子实体形态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半脱袋地埋覆土出菇方式出菇较早,子实体大小适中,色泽明亮,外形美观;覆土出菇比不覆土产量明显提高;脱袋后用泥土砌成菌墙出菇方式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张坤朋  蔡敏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6):1181-1183
采用5种不同的出菇方式,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DC.ex.Fr.)Quel]产量和子实体的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出菇方式对杏鲍菇出菇时间、子实体形态和产量均有较大的影响:脱袋地埋覆土出菇方式出菇较早,子实体大小适中,色泽明亮,外形美观;进行覆土出菇比不覆土的产量明显提高,脱袋后用泥土砌...  相似文献   

9.
1 空心白根菇 菇柄疏松变白,严重时收缩形成中空。发生原因: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由于空气干燥和高温引起。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下,覆土层含水量较少,菇房内气温在18℃以上时,蘑菇生长快,水分蒸发也快,导致菇体内吸收的水分小于蒸腾的水分而造成。防治方法:白天及时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早晚喷水  相似文献   

10.
1、空心白根菇:菇柄疏松变白,严重时收缩形成中空。发生原因: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由于空气干燥和高温引起。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下,覆土层含水量较少,菇房内气温在18℃以上时,蘑菇生长快,水分蒸发也快,导致菇体内吸收的水分小于蒸腾的水分而造成。防治方法:白天及时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早晚喷水后及时通风,降低菇棚温度,保持在14-18℃。  相似文献   

11.
杨青 《农技服务》2003,(10):26-26
<正> 1、空心白根菇 菇柄疏松变白,严重时收缩形成中空。发生原因: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由于空气干燥和高温引起。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下,覆土层含水量较少,菇房内气温在18℃以上时,蘑菇生长快,水分蒸发也快,导致菇体内吸收的水分小于蒸腾的水分而造成。防治方法:白天及时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早晚喷水后及时通风,降低菇  相似文献   

12.
<正>一、原因主要是低温季节管理不当,在低温季节菇棚内湿度有可能过大,喷水过度,菇体上附着游离水过多,吸水后不能蒸发,致使菇体新陈代谢减弱,造成各种病原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而引发子实体的各种病害;持续低温天气,造成菇棚内温度过低,食用菌子实体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环境而导致发病;食用菌出菇期处于3~4茬,菌袋内营养不良,现蕾后的子实体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供应,而造成发黄死亡。  相似文献   

13.
李南 《农技服务》2001,(4):20-20
<正> 平菇的袋栽、床栽和室外覆土栽培,是当前平菇的三大主要生产模式。这三种生产模式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袋栽平菇朵形端正,出菇均匀,料袋搬动灵活,温度低时可以堆叠旋转,占地面积小。但后期出菇时由于基质水分散失多且难以补充,养分利用率低而造成浪费。床栽平菇一般采用立体式层架栽培。这种栽培方式立体空间利用率高,但出菇朵形不均匀,常出现菇体过分拥挤等现象,影响菇体品质。室外覆土栽培平菇,地表湿度大,水分易保持,菇质细密产量高,但发菌阶段管理不便,易烂料。  相似文献   

14.
杨青 《今日农村》2004,(3):27-27
1.空心白根菇 菇柄疏松变白,严重时收缩形成中空。发生原因: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由于空气干燥和高温引起。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下,覆土层含水量较少,菇房内气温在18℃以上时,蘑菇生长快,水分蒸发也快,导致菇体内吸收的水分小于蒸腾的水分而造成。防治方法:白天及时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早晚喷水后及时通风,降低菇棚温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白灵菇培养料在不同出菇时间的失重和含水量变化,及其不同补水量对白灵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菇20d时,菌袋失重最大;随着出菇时间的增加,培养料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出菇过程中不断补水有利于子实体生长,补水量每袋40 g时,总产量提高31.7%。  相似文献   

16.
正(续上期)三、黑木耳出耳管理1.水分管理。栗树蘑、黑木耳菌棒摆放完毕后,根据土质保水性能的不同,每日或隔几日适当喷水,保持地表不干燥即可。约15天后,黑木耳即陆续出菇。出菇后,应增加喷水次数,由每天4次增加到6次,增加空气湿度,注意不要让水灌进黑木耳菌棒,否则菌棒易感染杂菌。  相似文献   

17.
白灵菇不同出菇方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灵菇6种不同出菇方式(脱袋两段立式覆土出菇、脱袋立式覆土出菇、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双排袋泥垛式单向出菇、双向卧式出菇、单向卧式出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方式较好。其出菇、采收时间最短,子实体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品质也较好,是白灵菇生产上适宜推广的出菇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1998,(9)
平菇是一种人们喜爱的蔬菜,其栽培技术不甚复杂而被广泛种植,但其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生理性病害,既影响产量又影响品质,现逐一加以分析。1.幼菇枯萎小菌盖突然变黄、发软,子实体基部变粗、水肿发亮,继而枯萎腐烂。主要原因有:突然受到高温、低温刺激,菌体代谢紊乱;采菇时松动幼菇,引起菌丝断离。预防措施:严禁直接在刚刚形成的子实体的菇床上喷水;防止温度在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采菇时切忌用力硬拔,以免牵动周围的幼菇。2.菌丝徒长其原因是配料时水分过多、料面湿度太大;管理不周到,气温高、料温高、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9.
1.温差刺激法在平菇子实体形成阶段每天给予7~12℃的温差刺激,可促使出菇提早,子实体发育整齐。方法是:白天盖膜实行保温,晴天傍晚或早晨揭膜露床,通风降温,这样加大温差,并结合高湿浇水诱导出菇。2.高湿刺激法先将菌床(或菌袋)敞开干燥1~2天,然后连续进行重喷水,使菌面上有大量的积水存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平菇袋栽法,来收两潮菇后菌袋严重失水缺肥,然后采用浸泡法补水、补肥,不仅搬运麻烦、费时,而且袋内水分难以控制,水肥一次性供给菌丝体难以吸收,若营养液浓度过高还会使菌丝体内的水分出现反渗透而产生肥害.江苏滨海食用菌研究所经过多年栽培实践,摸索出平菇圆柱式出菇高产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