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旨在为油菜株型育种和机械化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选用3个不同类型的紧凑型油菜常规品种,以松散型油菜杂交种‘秦优7号’为对照,研究了在15万、30万、45万、60万、75万、90万株/hm2密度下各品系的库源特征及其与收获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紧凑型油菜单株在不同密度下的库源特征与对照松散型相同,单株根、茎、枝、壳干重,角粒数和单株角果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低密度显著高于高密度;千粒重随密度的变化不大。紧凑型油菜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松散型油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说明紧凑型油菜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收获指数对密度的响应在两类型品种表现一致,最低密度15万株/hm2增加到30万株/hm2时达到峰值,以后随着种植密度的继续增加而降低。收获指数与茎+枝+壳干重之和,与库性状角粒数、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与库源关系的粒根比、粒茎比、粒枝比、粒壳比显著正相关,说明要提高收获指数不仅要扩“源”增“库”,还要协调库源的合理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确定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的最佳种植密度,在大田条件下,以‘川油58’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抗逆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抗菌核病、抗蚜虫能力和抗倒伏能力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分枝部位升高,单株主花序长、有效分枝总数以及有效分枝角果总数逐渐减少。群体有效分枝总数、有效角果总数以及群体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植密度为10.50×104株/hm2时,群体获得最高产量2715.52 kg/hm2,当种植密度为8.25×104株/hm2和10.50×104株/hm2时,处理间群体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的最佳种植密度为8.25×104株/hm2~10.50×104株/hm2。  相似文献   

3.
南通市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优质油菜生产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近年来油菜种植面积、产量水量平分别稳定在10万hm2、200kg/hm2以上。以前南通市一直种植生长量偏大、熟期偏晚的秦优7号、秦优10号等优质双低油菜,其个体与群体协调能力较强,不同的茬口条件下,不同的移栽密度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天气变化等原因,农户对早熟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可以有效地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产量。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6.00万株/hm2,分别比对照小垄栽培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5.
密度和施氮量对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旋转回归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二因素五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实验方法,进行氮肥与密度对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施氮量和密度对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均有显著的影响,但密度的变化对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影响大于氮肥施用量对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影响。当密度为93.72~105千株/hm2,氮肥施用量为225~227.02㎏/hm2时,油菜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可望达到最高;氮肥和密度对于油菜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何志华 《种子科技》2002,20(6):367-368
秦优 7号 (原名杂油 86 )系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育成的甘蓝型雄性不育三系双低 (低芥酸、低硫甙葡萄糖甙 )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品种 ,2 0 0 1年 4月通过了陕西省审定并命名 ,同年 12月通过国家审定。我市于2 0 0 1年秋播大面积推广种植 ,其产量表现、抗病、抗逆性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它杂交油菜品种。1 特征特性秦优 7号为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品种 ,全生育期2 4 5 d左右 ,一生长势较强 ;株高 180 cm左右 ,株型紧凑 ,叶片上冲 ,根系发达 ,根茎粗壮 ,一次分枝始节位平均在 4 0 cm以上 ,一次有效分枝 8.4个左右 ,单株有效角果数 30 0个左右 ,每角 2 …  相似文献   

7.
为了指导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的田间生产,选用平展型品种‘鲁单981’和紧凑型品种‘鲁单818’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30000株/hm 2 (D1)、60000株/hm 2 (D2)、90000株/hm 2 (D3)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产量、叶面积持续期(LAD)、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净同化率(NAR)的影响。结果表明,‘鲁单981’在D2时产量最高,为11452 kg/hm 2,‘鲁单818’在D3时最高,为13024 kg/hm 2。在D3下,紧凑型品种‘鲁单818’的LAD[452 (m 2·d)/m 2]及花后比例(50%)、穗位叶LAI以及全生育期NAR [6.87 g/(m 2·d)]更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品种冠层结构紧凑,中下层受光充足,LAD延长,有利于干物质积累,产量上升,更适合高密度栽培。  相似文献   

8.
油菜高产群体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油菜高产群体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按照常规田间试验方法种植了15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每个品种(系)设15万、30万、45万、60万和75万株/hm2等5个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油菜群体高产的最佳密度在30万~60万株/hm2。采用灰色关联梯度分析方法就油菜14个农艺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其重要性表现为: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分枝角果数>株高>每角粒数>分枝子拉千拉重>单角果子粒重>一次分枝高度>单位面积花序数>分枝单株产量>密度>主花序角果数>主花序子拉千粒重>主花序单株产量。对高产群体中的角果数、每角拉数及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每角拉数分别与分枝子粒千粒重和主花序子拉千粒重极显著负相关,但与主花序单株产量和分枝单株产量相关性不显著;分枝子粒千粒重和主花序子拉千拉重均与主花序单株产量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分枝单株产量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油菜群体获得高产主要依靠较多的分枝数和角果数,同时兼靠单角果子粒重。研究结果可为油菜高产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可减少油菜高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两种株型玉米灌浆期间子粒积累的影响,于2010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不同密度处理下紧凑型玉米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丰禾1号灌浆期功能叶可溶性糖含量及子粒淀粉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浆期各密度处理下的两种株型玉米穗位叶可溶性糖含量及子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均呈上升趋势。灌浆后期,郑单958和丰禾1均在低密度处理(4万株/hm2、5万株/hm2)下穗位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丰禾1直链淀粉在6万株/hm2处理最高,支链和总淀粉含量及淀粉产量在5万株/hm2处理最高,郑单958的直链、支链及总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均在6万株/hm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0.
以直立型辽绿8号、半蔓生型辽绿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以18.0万株/hm2、24.0万株/hm2和12.0万株/hm2(对照)为3个密度处理,研究高密度种植对不同绿豆株型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辽绿8号直立株型品种随种植密度加大,植株分枝数、芙数、粒数增加,植株根系、叶片、茎杆干物积累增加,种植密度24万株/hm2时最高产量达2835kg/hm2;辽绿6号半蔓生型品种随种植密度增加,植株芙数、粒数减少,干物积累降低,产量下降;在适宜种植密度18万株/hm2时产量达3085kg/hm2。但两种株型品种的单株芙长、单芙粒数和百粒重差异不大。绿豆株型品种种植密度产量表现不一,可能是因在干旱半干旱条件下,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温度提升,光照充裕,群体生长发育协调,绿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加,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渭北旱作区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渭北旱作区主栽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设置梯度种植密度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铜麦6号’‘长航一号’2个小麦品种的生育时期、群体性状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时期无明显影响;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成穗率先增后降,330×104株/hm2时成穗率最高;4个种植密度对小麦穗数影响明显,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铜麦6号’在种植密度为33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389.50 kg/hm2,‘长航一号’在种植密度为39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531.20 kg/hm2,但270×104~390×104株/hm2种植密度下,各小麦品种间产量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结合生育时期、成穗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揭示330×104株/hm2是2个小麦品种在渭北旱作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2.
密度对油菜品种机械化收获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分析适宜高密度种植的油菜的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差异,为机械化高密度油菜种植提供借鉴,以不同分枝类型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种植密度对油菜花期、抗倒伏性、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的花期因为密度的增加而缩短,即开花期时间相对集中,油菜茎秆变细、茎秆抗折断力显著减弱、有效分枝的上移集中。与此同时,单位长度抗折力距呈现先增高后又降低的趋势,种植密度在44.98万株/hm2时达到最大,抗倒伏能力最强。因此,在现有栽培密度15.0万株/hm2~22.5万株/hm2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到44.98万株/hm2左右,油菜花期相对集中,缩短油菜上下部角果成熟时间上差异,茎秆单位长度抗折力距增高,更加抗倒,油菜茎秆变细、有效分枝的上移集中、株型更加紧凑,均有利于机械化收割。  相似文献   

13.
油菜产量与种植密度的新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邓秀兰  祁胜媚 《作物学报》1993,19(3):276-281
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扬油一号供试,主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不同剪叶处理作验证试验。经密度-产量因素的多重分析指出,欲突破目前产量水平,又能降耗、节本,似应摈弃常规密度(1万株/亩左右)而代之以高密度(2万株/亩左右),提出以提高种植密度的方法创造5-7个一次有效分枝的紧凑型株体,以发挥群体角果的生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适宜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用3种不同株型(耐密性)玉米的代表品种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在辽宁省5个不同生态区的6种密度下进行了连续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株型品种在辽宁省同一熟期组不同生态地区的共同适宜密度分别是:平展型品种连玉16为4.8万株/hm2;半紧凑型品种丹玉39为5.7万株/hm2;紧凑型品种郑单958为6.75万株/hm2.在不同生态地区和不同年份共同的适宜密度为5.7万株/hm2和6.75万株/hm2,其中5.7万株/hm2密度的高产和稳产性的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为选育株型紧凑且携带显性核不育恢复基因的油菜新品种,本研究以株型紧凑的纯合两型系为母本,通过连续自交与株系定向筛选,获得株型紧凑、粒重和含油量较高的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恢复系'沪油3301'.为研究新恢复系所配组合产量优势,本试验以2个全不育系为母本,另选2个恢复系为对照,配置6个组合,比较分析其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沪油3301'所配2个杂交组合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为探索种植密度对'沪油3301'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设置5个种植密度(12.0×104,16.0×104,21.3×104,26.7×104和33.3×104株/hm2),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生物产量降低,而小区实收产量先增后降,在26.7×104株/hm2密度下达到峰值,约2183.2 kg/hm2.  相似文献   

16.
棉花高密度种植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棉花3种高密度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棉花个体及群体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生长发育减弱,而群体的生长发育则以株距加密(26.1万株/hm2)的模式最强,表现群体结铃数多、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中,棉株中下部铃占总产的85%以上,而棉株内围铃占总产的90%。据此认为,在进行棉花高密度栽培生产时,应选用株型紧凑的Ⅰ、Ⅱ类分枝型品种,中等肥力田,采用株距加密(理论株数26.1万株/hm2)的模式进行种植,并加强管理,促进中下部多结玲,可望实现更加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秦优 797 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培育的油菜新品种,于 2022 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油菜(2022)610248。该品种株高 164.6cm,1 次分枝数 6.8 个,单株有效角果数 229.4 个,每角粒数 23.1 粒,千粒重 4.28g,含油量 48.1%,芥酸含量 0.01%,硫苷含量 22.86μmol/g(饼),系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一般产量 250kg/667m2 左右,高产田产量可达 300kg/667m 2 以上;为促进品种推广,研究制定出秦优 797 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品种优势,促进油菜产业稳定和绿色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油菜机械收获关键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小勇  周敏  王涛  张兰  周广生  蒯婕 《作物学报》2018,44(2):278-287
油菜机械化生产中, 茎秆倒伏和角果开裂是引起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为探究密度对油菜机械化关键性状的影响, 以中双11、华油杂9号为材料, 设置4个密度(15万株 hm-2、30万株 hm-2、45万株 hm-2和60万株 hm-2), 测定产量构成、倒伏指数及抗裂角指数相关指标。结果表明, (1)不同密度下, 群体有效角果数, 每角粒数差异显著, 2个品种产量均在45万株 hm-2时最大; (2)随密度增加, 油菜根颈粗变细, 茎秆倒伏指数增加, 增加了倒伏风险; 在低密度(15万株 hm-2和30万株 hm-2)下, 茎秆临近冠层部位最易倒伏, 在高密度(45万株 hm-2和60万株 hm-2)下, 茎秆中部及中部偏上部位倒伏指数较大, 即与低密度相比, 高密度油菜茎秆倒伏发生部位降低; (3)分枝抗裂角指数均小于主茎抗裂角指数, 且随分枝高度降低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不同品种油菜主茎抗裂角指数对密度响应存在差异: 中双11随密度增加逐渐降低, 在15万株hm-2下最大, 华油杂9号则随密度增大呈先增后降趋势, 在30万株 hm-2下最大。角果发育初期至成熟期含水量下降速率与抗裂角指数极显著负相关, 且相关系数最大, 表明该指标是密度影响抗裂角指数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安麦1241和安麦9号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安麦1241、安麦9号和周麦18为主处理,以播量180万/hm2、240万/hm2和300万/hm2为副处理进行随机区组排列,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麦1241和安麦9号产量三要素在种植密度180万/hm2和240万/hm2的表现优于300万/hm2。小麦株高越冬期和返青期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单株分蘖数越冬期和拔节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同一密度下,安麦1241和安麦9号单株分蘖数高于周麦18,株高则相反。安麦1241和安麦9号在种植密度180万/hm2产量最高,种植密度300万/hm2产量最低;同一密度下,安麦1241和周麦18 的产量显著高于安麦9号,安麦1241和周18的产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早熟高粱品种绥杂7号的合理种植密度,须构建良好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以绥杂7号为试验对象,研究每hm2种植20万、25万、30万、35万、40万株5种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株高呈增加趋势,穗长、穗粗逐渐下降;对于生物产量而言,高密度高于低密度,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且对产量形成具有较高协调性。绥杂7号在佳木斯地区,通过加大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子粒产量,种植密度在35万株/hm2时,子粒产量最大,为8416.67kg/m2。该密度在高粱生产中形成了良好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了光能利用效率,高粱群体与个体得到协调生长,使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