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鸭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鸭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关系,为临床相关感染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CLSI推荐的初步筛选试验和表型确证试验方法,检测了临床分离的12株鸭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情况,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环丙沙星等9种抗菌药对其的抗菌活性。临床分离的12株鸭大肠杆菌中,有4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3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对多种药物耐药,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产生交叉耐药,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产生多重耐药性,产酶菌的耐药性明显大于非产酶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鸭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分析藏鸡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耐药性的关系。采用CLSI推荐的方法检测了临床分离的4株藏鸡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情况,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8种抗菌药对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临床分离的4株鸡大肠杆菌中,有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2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对多种药物耐药,4株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率均达1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鸡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这对指导西藏地区鸡大肠杆菌病防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从临床分离鸡致病菌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β-内酰胺酶(BLA)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同时测定了多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经鉴定9株致病菌中1株为沙门菌,8株为大肠杆菌;9株致病菌均为BLA阳性,其中有1株为ESBLs阳性;9株细菌对部分抗生素耐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荆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能部分的恢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旨在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庞卓  夏晓潮  陈锋  王建荣 《野生动物》2010,31(5):249-251,253
为了检测从野生草食动物临床标本中分离的62株奇异变形杆菌对23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活性以及这些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正确指导兽医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用API-20E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鉴定,双纸片协同试验和确证试验筛选超广谱β-内酰胺酶,纸片扩散法检测AmpC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药敏试验采用标准的纸片扩散法。实验证实分离获得的奇异变形杆菌产酶率为25.8%(16/62),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16.1%(10/62),AmpC酶为9.7%(6/62)、金属β-内酰胺酶为0%(0/62)。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头孢噻肟钠、丁胺卡那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大于80%。这说明产β-内酰胺酶的奇异变形杆菌在野生草食动物临床中占较大的比例,实验室需加强检测。三代头孢菌素、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是治疗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注射用混悬剂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莫西林(Amoxycillin,AMO)为兽医临床上普遍应用的半合成广谱青霉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为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的特点,是当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类抗菌药物之一。但AMO不耐酶,细菌对其易产生耐药性,细菌对AMO的耐药机理最主要的是产生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6.
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检测5株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对常见药物的耐药性,同时检测其是否产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表明:5株临床鸡大肠杆菌对12种常见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耐药,其中两株山东分离株最严重,但均未发现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  相似文献   

7.
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从临床分离鸡致病菌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β-内酰胺酶(BLA)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同时测定了多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经鉴定9株致病菌中1株为沙门菌,8株为大肠杆菌;9株致病菌均为BLA阳性,其中有1株为ESBLs阳性;9株细菌对部分抗生素耐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能部分的恢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旨在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香蕉茎秆水煮液联合西药抗菌药对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应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香蕉茎秆水煮液及阿莫西林、阿米卡星、磷霉素、恩诺沙星、痢菌净、阿奇霉素、利福平、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头孢噻呋钠等19种西药抗菌药物对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采用棋盘法检测香蕉茎秆水煮液与19种西药抗菌药物对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联合抑菌作用,通过计算其最小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来判断药物相互作用效应。结果发现,香蕉茎秆水煮液与痢菌净、磷霉素联用时,FICI≤0.5,表现为协同效应;香蕉茎秆水煮液与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噻呋钠、头孢噻肟、阿莫西林、磺胺间甲氧嘧啶钠、阿奇霉素、氟苯尼考及利福平联用时,0.5FICI≤1,表现为相加效应;香蕉茎秆水煮液与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及林可霉素联用时,1FICI≤2,表现为无关效应;香蕉茎秆水煮液与克林沙星及加替沙星联用时,FICI2,表现为颉颃效应。由该试验结果可以得出,香蕉茎秆水煮液与部分西药抗菌药联合使用能增强其对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菌株显著增加,成为预防和控制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障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它能水解氧氨基头孢菌素和氨曲南,但也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ESBLs产生的细菌,不仅对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6,(4):35-38
为了逆转由β-内酰胺酶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能够抑制β-内酰胺酶的7种天然化合物,并应用"棋盘法"分别测定它们与抗生素联用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槲皮素、香紫苏醇、木犀草素、苦参碱、大蒜素和五味子甲素对β-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均可增加抗生素对产ESBLs大肠杆菌敏感性,且其增加程度与其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强度呈正相关,表明此7种天然化合物增加抗生素对产ESBLs大肠杆菌敏感性的机制是通过抑制大肠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免于水解而发挥作用的。该研究为解决由β-内酰胺酶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β内酰胺酶是一类常见的为细菌提供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水解酶。本文总结了近期我国动物源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流行、变异等研究情况,为科学应对动物源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流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共价键与细菌细胞壁合成有关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选择性好,是很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1].但近年来,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其疗效大大下降.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细菌对该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对于细菌因产生β-内酰胺酶而引起的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严重问题[2,3].在对待产酶耐药菌的感染时,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将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保持甚至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不失为一快捷、有效的方法[4].  相似文献   

13.
1生物化学机理1.1细菌产生破坏抗生素结构的酶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由于β-内酰胺酶的产生,使其β-内酰胺环的酰胺键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该类酶可为染色体介导,也可为质粒介导。  相似文献   

14.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许多细菌产生质粒介导的能水解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头孢及氨曲南等单酰胺类抗生素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给临床抗感染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本文介绍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本概念、特性、分子进化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CLSI推荐的初筛试验和表型确证试验方法,检测临床分离的12株鸭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氨苄西林等8种抗菌药及其与舒巴坦联用对产ESBLs鸭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分析探讨鸭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ESBLs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临床分离的12株鸭大肠杆菌中,有9...  相似文献   

16.
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32)对引起鸡肠毒综合症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做了β-内酰胺酶(BLA)、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的检测和药敏试验,测定了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经过鉴定分离的6株致病菌中3株为大肠杆菌,另外3株分别为阴沟肠杆菌、假单胞菌、柠檬酸杆菌。经检测6株致病菌均为BLA阳性且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较严重,β-内酰胺酶抗生素/抑制剂或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能部分恢复药物对细菌的敏感。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南京地区奶牛场犊牛腹泻的原因,对犊牛腹泻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获得了27株细菌。本试验对这些细菌进行了培养特性、染色特性、生化特性、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和TEM、SHV、CTX-M-1、CTX-M-9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27株细菌均为大肠杆菌,只有1株细菌对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和头孢呋辛耐药,且此菌株检测出CTX-M-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试验结果表明犊牛腹泻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犊牛腹泻大肠杆菌能产生CTX-M-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导致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福氏志贺氏菌的诱导及其诱导耐药菌MIC与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探讨福氏志贺氏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结果表明,随诱导代数的增加,诱导菌对抗菌药的MIC值亦逐步增大,诱导至30代时,三代头孢对诱导菌的抗菌活性显著降低,MIC范围为2μg/mL-32μg/mL。当对福氏志贺氏菌诱导5代时,已有β-内酰胺酶的产生;诱导至15代时,已有ESBLs产生。诱导至30代时,ESBLs已大量产生。志贺氏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主要耐药机制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水平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β-内酰胺酶是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开发和广泛使用,许多细菌产生质粒介导的能水解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头孢及氨曲南等单胺类抗生素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D—lactamases,ESBLs),尤其是CTX-M型ESBLs,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在世界各地广泛、快速地传播,甚至在局部地区出现爆发流行。本文就CTX-M型ESBLs的起源、流行病学、遗传特性和遗传背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