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水稻负泥虫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兼,重点消灭越冬成虫,在幼虫期配以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2.
枸杞负泥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枸杞负泥虫在吉林市1年发生5代,以蛹和成虫在被害株树冠下土中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翌年5月上旬成虫出蜇,出蜇后的成虫开始取食为害,各虫态在不同世代的历期不同。10月下旬入土越冬,越冬代有些出现滞育现象。该虫食性单一,仅危害枸杞。  相似文献   

3.
密山地区水稻负泥虫卵、幼虫、蛹和成虫的田间种群数量动态符合近似抛物线型曲线;幼虫盛发期在6月下旬,田间种群密度与水稻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回顾方程为:Y(损失率)=0.0033X(百丛虫量)^1.419,种群数量达300头/百丛时水稻显著减产:药剂防治指标为幼虫田间种群数量92.4头/百丛。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百合负泥虫(Lilioceris lilii(Scopoli))是贝母生长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害虫和发现的负泥虫亚科新纪录种.每年发生1代,成虫多在近溪流的岩石缝隙里越冬.越冬成虫从4~6月底相继出现,幼虫出现于5~6月底,卵、幼虫和成虫在田间重叠明显.产卵于叶背面,孵出的幼虫立即啮食寄主嫩叶.为躲避早春冰冻,1~2龄幼虫钻入地下鳞茎内部蛀食造成多数孔道.成熟幼虫在地下10cm处化蛹.5~6月是虫口发生的两个明显高峰.不同地点诱捕试验证明:早春的砂贝母(Fritillaria karelinii(Fish)Baker)和秋天的木山茄(solanum depila-tum kitag)和大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tosum(willd)kitam),对百合负泥虫是强效的诱虫植物.试验表明,栽培1;的诱虫植物,远比为防除成虫、幼虫和卵,在整个贝母田间喷洒杀虫剂或沸水的效果好得多.从而避免了残余杀虫剂对药用鳞茎和花枝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水稻负泥虫俗称稻叶甲,又名巴巴虫。主要发生于我国东北地区和中南部及华南、西南等一些稻区。是黑龙江省水稻常发性害虫。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谷子、游草、芦苇和碱草等。负泥虫以幼虫和成虫危害水稻,沿叶脉取食叶肉,造成白色纵痕,重者造成全叶变白,以致破裂、腐烂,造成缺苗。即使存活也将造成水稻迟熟,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6.
稻负泥虫俗称背粪虫,是北方水稻产区主要害虫之一。在黑龙江省是水稻常发性害虫。水稻先后受负泥虫成虫和幼虫重复危害,其中以幼虫危害较重。成虫多从叶尖沿叶脉取食,形成白色条斑,后期为害严重时使叶片纵向撕裂。幼虫舐食上表皮和叶肉,也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条斑。所以在虫害发生重的田块,稻苗一片枯白,叶片枯焦破裂,致使水稻生长迟缓,植株低矮,分蘖减少,延误农时,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5%~40%。  相似文献   

7.
水稻负泥虫俗称背粪虫、巴巴虫,在我国主要发生于东北及中南部的一些水稻产区,在黑龙江省是水稻常发性害虫。除危害水稻外,尚可危害谷子、游草、芦苇、碱草等。 负泥虫以幼虫和成虫害水稻,沿叶脉取食叶肉,造成白色纵痕,重者造成全叶变白,以致破裂、腐烂,造成缺苗。即保存活也将造成水稻迟熟,影响产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以水稻-水稻负泥虫为研究模式,通过测定水稻负泥虫取食和机械损伤情况下水稻植株体内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时间变化,分析寒地水稻抗虫、感虫品种对水稻负泥虫为害胁迫下的应答能力及其与机械损伤的异同。结果表明,水稻负泥虫取食和机械损伤处理,水稻抗虫和感虫品种植株内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比对照无损伤的降低,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均比对照增加。该研究为水稻负泥虫抗、耐品种的筛选以及水稻负泥虫胁迫下水稻的生理应答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初步研究表明,中稻负泥虫卵、幼虫、蛹和成虫四虫态田间数量分布近似抛物线型曲线;虫口密度与为害程度及产量损失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当田间幼虫为每百丛400头以上时减产显著;负泥虫药防指标为每百丛76.7头幼虫。  相似文献   

10.
于磊  王丽艳  张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523-11525
[目的]研究不同杀虫剂对水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体内解毒酶的影响。[方法]以水稻负泥虫为研究对象,分析幼虫在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和吡虫啉3种杀虫剂处理1、4、9和15d后,幼虫体内羧酸酯酶及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变化。[结果]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3种药剂处理的幼虫体内羧酸酯酶活性均较对照增高,且差异明显;而3种药剂处理的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均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明显。[结论]解毒酶的变化在害虫抵抗杀虫剂处理过程中起到指示作用,该研究可为水稻负泥虫抗药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水稻负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为14±0.5℃、18±0.5℃、22±0.5℃、26±0.5℃和30±0.5℃,光周期为14L:10D,相对湿度为85%条件下,研究了水稻负泥虫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水稻负泥虫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39、7.20和7.23℃,有效积温分别为53.01、118.31和122.36日.度。建立了发育速度、发育历期的理论模型,同时得到水稻负泥虫各个虫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12.
水稻负泥虫俗称背粪虫、巴巴虫,在我国主要发生于东北及中南部的一些水稻产区,在黑龙江省是水稻常发性害虫。除危害水稻外,尚可危害谷子、游草、芦苇、碱草等。负泥虫以幼虫和成虫害水稻,沿叶脉取食叶肉,造成白色纵痕,重者造成全叶变白,以致破裂、腐烂,造成缺苗。即保存活也将造成水稻迟熟,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3.
曲友 《吉林农业》2012,(12):150
奇变瓢虫是森林内蚜虫的重要天敌,对抑制蚜虫种群数量增长起着一定作用。该虫一年一代,以成虫在向阳干燥的石洞、石缝中越冬。成虫四月下旬活动,五月上旬至六月下旬为产卵期,五月中旬至七月上旬为幼虫期,五月下旬至七月下旬为蛹期。本文对奇变瓢虫生物学特性及饲养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寒地稻田内水稻负泥虫幼虫及卵的调查,计算了5种聚集度指标,并进行了Iwao回归分析和Taylor幂的法则分析,结果表明:该虫幼虫及卵在田间均为聚信分布,聚集强度对种群密度具有依赖性,环境条件是引起虫体聚集的主要因素,幼虫在田间在分布单位为个体群,卵为单一个体,同时提出了理论抽样数的公式。  相似文献   

15.
温晓东 《现代农业》2007,(11):28-28
粟叶甲又叫黄肢细胸叶甲、粟负泥虫,幼虫叫白焦虫,属鞘翅目,负泥虫科,是一种成虫幼虫都有为害的农业害虫。近10年来,粟叶甲在我市谷子、糜子等作物上普遍发生,特别  相似文献   

16.
水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 Kuwayama),俗称巴巴虫、背粪虫,是鞘翅目叶甲科的昆虫.其危害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以及中南部的一些水稻产区,特别是在黑龙江省,水稻负泥虫是常见的害虫,而且近些年来,水稻负泥虫灾害发生的面积和危害程度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成为黑龙江寒地水稻区的重点防治对象.此外,水稻负泥虫除了对水稻产生危害之外,对于芦苇、游草、碱草、谷子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水稻稻负泥虫俗称背屎虫,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在喜德县两河口镇三合村3组、瓦库村1组发生,特别以瓦库村1组危害最重.其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危害水稻,危害时沿叶脉取食叶肉,造成白色纵痕,严重的造成全叶变白,以致破裂、腐烂,造成缺苗,远看稻田一片白色,且延缓水稻成熟,影响产量,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达到50%以上.笔者近3年在两可口镇驻点进行防治,对该地区稻负泥虫的发生规律进行初步分析,并结合发生规律进行了防治,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供大家相互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枸杞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该虫肛门向上开口,粪便排出后堆积在虫体背上,故称负泥虫。该虫为暴食性食叶害虫,食性单一,主要为害枸杞的叶子,成虫、幼虫均嚼食叶片,幼虫危害比成虫严重,以3龄以上幼虫为害严重。幼虫食叶使叶片造成不规则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全部吃光,仅剩主脉,并在被害枝叶上到处排泄粪便,早春越冬代成虫大量聚集在嫩芽上危害,致使枸杞不能正常抽枝发叶。1形态特征1.1成虫。体长5~6 mm。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蓝  相似文献   

19.
<正>枸杞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该虫肛门向上开口,粪便排出后堆积在虫体背上,故称负泥虫。该虫为暴食性食叶害虫,食性单一,主要为害枸杞的叶子,成虫、幼虫均嚼食叶片,幼虫危害比成虫严重,以3龄以上幼虫为害严重。幼虫食叶使叶片造成不规则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全部吃光,仅剩主脉,并在被害枝叶上到处排泄粪便,早春越冬代成虫大量聚集在嫩芽上危害,致使枸杞不能正常抽枝发叶。1形态特征1.1成虫。体长5~6 mm。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蓝  相似文献   

20.
负泥虫又称负泥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据调查,负泥虫对小麦危害较严重,青河、阿勒泰、富蕴、布尔津等县(市)均有发生。发生严重地块,成虫达5~8头/m2,部分达到20多头,可使粮食减产10~25%。近年来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1形态特征阿勒泰地区的负泥虫,有两个亚科:即谷负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