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上海地区长足大竹象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足大竹象是慈孝竹上危害性较大的害虫,文章首次报道了其在上海的发生。在上海浦东局部地区,已有63.28%的慈孝竹新笋受其危害而不能成竹。该虫在上海1a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蛹室内越冬,7月上旬成虫开始出土,持续至10月上旬,幼虫危害的高峰期在7—9月,7月下旬—10月下旬化蛹,8月上旬—11月上旬成虫在土中羽化。宝发1号、氧化乐果、乐斯本、阿克泰等4种农药喷雾防治长足大竹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1.70%、31.42%、31.42%及9.09%。  相似文献   

2.
氯氰菊酯对长足大竹象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农药氯氰菊酯对慈竹长足大竹象进行了室内和室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浓度为1∶300~1∶600倍液,竹笋的成竹率从50%提高到87.5%~94.7%。显示了氯氰菊酯对长足大竹象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野外实地观察法详细掌握了长足大竹象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史.选用粮虫克粉剂、敌敌畏、BT粉剂、白僵菌粉剂、粉拟青霉菌粉剂等药剂进行长足大竹象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敌敌畏10倍液涂抹产卵孔的防治效果最佳.文中提倡以营林措施为基础,配合人工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雄性成虫精巢为实验材料,采用醋酸洋红压片法观察了长足大竹象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等,并对其染色体核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足大竹象染色体数目2n=22,其中常染色体10对,性染色体1对,均为中部/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F=22;性别决定机制为Xyp型,核型公式为2n=22=16m+4sm+Xyp;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比大于4∶1,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百分比为0.1,故长足大竹象的染色体核型为2C型,未观察到次级缢痕及随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溴氰菊酯与渗透剂混配防治慈竹长足大竹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溴氰菊酯和以溴氰菊酯为主体添加百威3号高渗增效剂两种药物对慈竹长足大竹象进行了防治研究,以竹笋成竹率评价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慈竹竹笋的成竹率从50.2%提高到67.4%,估算竹材增产34.2%;百成3号高渗增效剂能增强农药渗透能力,从而提高防治效果,使竹笋成竹率从50.2%提高到71.5%,估算竹材增产40.6%。  相似文献   

6.
长足大竹象的危害特性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介绍了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duquetiGu’erin-M’eneville)在四川省慈竹主产区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并总结了一套操作简单、适合推广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绒刺蛾种群发生规律林间分布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桐绒刺蛾(Phocoderma velutina Kollar)在贵州麻江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于五月份用2.5%溴氰菊脂乳油1000倍;敌杀死乳油5000倍;50%敌敌畏乳剂500倍喷杀幼虫,冬季采取人工清除材干周围越冬茧,降低虫口密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长足大竹象生活史标本制作的关键在于获取蛹,蛹的获取几乎只能靠人工饲养。本研究通过在室内利用胶桶、牙签盒、土壤和自来水等工具和材料饲养长足大竹象的老熟幼虫,总结出了一种成功率较高、可操作性强的幼虫饲养化蛹方法。  相似文献   

9.
重庆万州区引种笋用竹病虫种类主要有36种,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有竹绒野螟、竹织叶野螟、一字竹象,长足大竹象,大竹象。山竹缘蝽、煤污病呈零星小块分布。结合抚育措施,冬季深翻土壤,可使越冬茧数量下降38%~55%,保护林间鸟类、猎蝽等天敌,可降低虫口密度。对虫口密度较大的虫源地,喷施1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80%。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和客观评价昆虫肠道各段内纤维素酶的活性,在不同pH及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定长足大竹象成虫肠道3段(前、中、后)内3类纤维素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长足大竹象成虫肠道内有完整酶系,长足大竹象成虫前肠中CX酶的适应温度以及pH的范围较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最适温度(T)在50~70℃,最适pH为6~8,在高温和强碱条件下均为检测出酶活性,且前肠中的C_1酶较其他两段存在最大的酶活性,为0.0349μmol·min~(-1)·mg~(-1)(pH值=3,T=40℃)。长足大竹象成虫中肠中C_1酶的适应范围远大于其余两种,最适温度为30~70℃,最适pH值为5~8,在强酸、强碱情况下均未检测出酶活性。长足大竹象成虫后肠中的3中酶的最适温度区间都为30~50℃,最适pH值区间为5~8,较前、中肠两段的最适温度、pH值区间较窄。  相似文献   

11.
四川乐山市竹林主要病虫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四川乐山竹林区分为6个不同的生态区域,2006~2008年调查研究了乐山竹林的主要病虫害及其发生特点,调查结果表明,乐山竹林区主要虫害10种,以长足大竹象危害最为严重,主要病害4种,以竹基腐病危害最重,且面积逐年增加;随着竹林面积的增加,竹类病虫害呈现上升趋势,防治一虫(长足大竹象)一病(竹基腐病)并加强竹林病虫的预测预报对提高竹林产量、促进竹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树干注射法防治灰同缘小叶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同缘小叶蝉(Coloana cinerea Dworakowska)是秋枫的重要害虫.用16%虫线清乳油、20%叶蝉散乳油、30%氯胺磷乳油、40%乐果乳油和3%吡虫啉微乳剂原药对灰同缘小叶蝉进行树干注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0%乐果乳油施药后7d和14 d,防治效果为98.78%和97.88%,防效良好;30%氯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福建省毛竹林主要笋期竹笋象种类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鉴定,结果表明:福建省毛竹林竹笋象种类主要有5种:竹笋万纹象(Otidognathus rubriceps Chevrolot)、一字竹笋象(O.davidis(Fairmaire))、小竹笋象(O.nigropictusFab.)、三星竹象虫(Otidognathussp.)、大竹笋象(Cyrtotrachelus longi manus(Fabricius)),其中笋万纹象、三星竹象虫为福建省分布的新记录种。竹笋万纹象和一字竹笋象的分布数量最大,二者占竹笋象的66.7%,也是造成竹笋生长不良、新竹畸形、断梢的主要原因,小竹笋象、三星竹象虫的二次危害加重了毛竹林的受害程度。  相似文献   

14.
长足大竹象幼虫种群动态及其气候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8年于四川沐川定期调查长足大竹象为害的3个慈竹林内所有竹笋上的幼卵和幼虫密度变化,运用主成分、相关和通径分析及决策系数研究影响幼虫种群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幼虫种群变化呈单峰型,8月为高峰期,10月上旬以后虫口密度逐渐趋向于0水平。长足大竹象幼虫种群变化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旬平均气温,最主要的决策因素是旬最低气温。8种函数拟合表明平均虫口密度与旬平均气温、旬最低气温之间分别用直线函数方程Y=-0.535+0.031X、对数函数方程Y=-1.594+0.600lnX拟合的效果最好,据此建立平均虫口密度气候预测表,提出长足大竹象防治的温度指标为旬平均温度21.5℃或旬最低温度17.7℃。  相似文献   

15.
白蜡蚧是危害高速公路绿化树种的主要害虫,已经严重危害到了绿化景观的质量,实施有效防治必须要深入了解其生活史与发生规律.通过不同时间段、不同药剂、不同浓度防治试验对比,筛选出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浓度,其防治效果达87%以上,可有效控制该虫害.  相似文献   

16.
震雷乳油是高效无公害生物杀虫剂,以前在凌源地区没有使用过,也未见报道,为了找出最佳的使用剂量,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利用震雷乳油与化学农药20%氰戊乳油和2.5%敌杀死乳油进行防治松毛虫幼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震雷乳油1 500倍液防治松毛虫幼虫72h杀虫效果达到96%以上,因其具有高效无公害、节省资金,对天敌、寄生虫、人畜安全等特点,更具推广性。  相似文献   

17.
5种生物农药喷雾防治竹镂舟蛾幼虫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无公害防控竹镂舟蛾的关键技术,在福建政和县选择竹镂舟蛾为害的毛竹林设立试验研究区,选用1.5%苦参碱可溶液、3%高渗苯氧威乳油、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1.2%烟碱·苦参碱乳油和1.8%阿维菌素乳油等5种生物农药,应用无人机喷雾技术,开展防治竹镂舟蛾幼虫用药的最佳使用剂量筛选试验,并检测竹林土壤和竹笋中的农药残留。结果显示:药后5 d,5种农药均有2个浓度水平对竹镂舟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86%以上;农药的最佳浓度水平(用纯净水以体积比稀释的倍数)是:1.5%苦参碱和1.2%烟碱·苦参碱均为1 500倍液,3%高渗苯氧威为2 500倍液,25%阿维·灭幼脲为1 000 倍液,1.8%阿维菌素为800倍液。在竹笋和土壤中均未检出所施的农药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的5种农药对竹镂舟蛾幼虫致死作用强、防效好,且不会产生农药残留,竹林喷施这5种农药,可大幅降低竹镂舟蛾幼虫的虫口数量,达到无公害防控竹镂舟蛾成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