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钙调磷酸酶催化亚基A(protein phosphatase 3 catalytic A,PPP3CA)是PPP3C在骨骼肌中的主要亚型,在肌纤维分化中起重要作用.为研究PPP3CA基因在不同品种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a)发育早期肌肉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肌纤维特性的相关性,本研究选用生长速度差异较大的金定鸭和高邮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鸭13、17、21、25和27胚龄及7日龄胸肌和腿肌中PPP3C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两鸭种同一肌肉组织中PPP3CA mRNA的表达表现出显著的时间特异性,而品种和性别效应并不显著.两鸭品种胸肌和腿肌中PPP3CA mRNA的表达模式虽不同,但均是在13胚龄(13embryonic day,E13 d)时最高,且在出雏后7日龄时极显著高于27胚龄(出雏前)(P<0.01).胸肌中PPP3CA mRNA在21胚龄时显著低于其他各胚龄或日龄(P<0.01);腿肌中PPP3CA mRNA在21胚龄时表达量较高,27胚龄时降到最低,且极显著低于其他各胚龄或日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鸭品种腿肌PPP3CA mRNA表达量与本研究前期检测的肌纤维类型、直径、面积和密度等肌纤维特性呈现不同程度的线性相关;两鸭品种胸肌和腿肌PPP3CA mRNA表达量与均与本研究前期检测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 factor-Ⅰ,IGF-Ⅰ)mRNA表达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或P<0.01).初步推测鸭发育早期骨骼肌中PPP3与肌纤维类型和肌纤维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与IGF-Ⅰ可能共同参与了对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调节.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PPP3在鸭肌肉早期发育中的作用,并为改良鸭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早期限饲对肉鸡肌肉生长及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隔日限饲的方式对1~14日龄三黄肉鸡仔鸡进行早期限饲处理,后恢复自由采食直至63日龄试验结束,以分析早期限饲对肉鸡肌肉生长和肌纤维类型的影响。分别于14和63日龄随机选取对照组和早期限饲组肉仔鸡各20羽,屠宰后采样,记录腓肠肌外侧头重量并采用相对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其不同类型肌纤维肌球蛋白重链mRNA基因表达。结果表明,早期限饲组体重及腓肠肌外侧头重均低于对照组(P<0.05,n=20)。14日龄早期限饲组慢肌及快红肌肌球蛋白重链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n=10),快白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10)。63日龄早期限饲组慢肌肌球蛋白重链mRNA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10),快红肌和快白肌肌球蛋白重链与对照组相比均无差异(P>0.05,n=10)。结果提示:(1)早期限饲阻碍了肌纤维类型的转化,延缓了肌肉的发育及增重,最终引起整体体重的下降;(2)早期限饲对肌肉肌纤维成分具有持久影响,其影响一直持续到63日龄上市。  相似文献   

3.
慢速骨骼肌型肌钙蛋白(slow skeletal muscle troponin I 1,ss TNI,TNNI1)基因主要定位于慢收缩骨骼肌肌纤维,在肌肉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克隆高邮鸭(Anas platyrhynchos)TNNI1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以高邮鸭为实验材料,利用5′和3′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克隆TNNI1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NNI1基因在70日龄高邮鸭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和不同发育阶段肌肉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TNNI1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965 bp,包括56 bp的5′UTR,345 bp的3′UTR和564 bp的ORF,编码187个氨基酸(Gen Bank登录号:KY926794)。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与北京鸭、鹌鹑(Coturnix japonica)、鸡(Gallus gallus)和哺乳动物TNNI1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7.9%、97.9%、97.3%和87.7%。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高邮鸭与鹌鹑和鸡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哺乳动物亲缘关系较远。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TNNI1基因在本实验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腿肌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其次是心脏、肺、胸肌、腺胃、肾脏和十二指肠组织;而大脑、肝脏、脾脏和下丘脑中表达量最低。21胚龄胸肌TNNI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腿肌(P0.01),其他发育阶段均是腿肌表达量显著高于胸肌(P0.05)。高邮鸭TNNI1基因结构与组织表达特征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NNI1基因在鸭肌肉发育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是骨骼肌转录因子MyoG家族的一员,在肌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中心调控作用。利用21窝不同日龄的二花脸猪(Sus scrofa Erhua)共97头,根据日龄组分布分成1组(日龄阶段):49d,2组:58-60d,3组:61-70d,4组:71-80d,5组:81-90 d,6组:228d,采用索氏脂肪抽提法和石蜡组织切片-图像分析法对其背景长肌及半腱肌的肌肉组织学特性进行了测定。根据MyoG基因PCR-RFLP多态性,对二花脸猪不同的MyoG基因型与相关性状即初生重、20日龄体重,断奶重及肌肉组织学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二花脸猪不同的MyoG基因型间,初生重差异极显著(P<0.01),但20日龄体重,断奶重无显著差异;(2)背最长肌的干肉样中的粗脂肪百分含量,肌纤维面积,肌纤维面密度、脂肪面密度在1-6日龄组内不同的MyoG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平均直径在1-5组增表现为AB<BB,4组组内差异显著(P<0.05),6组表现为AB>BB;肌纤维密度在1-5组表现为AB>BB,4组组内差异显著(P<0.05),6组表现为AB<BB;(3)半腱肌中除6组肌纤维密度表现为AB<BB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性状表现为组内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的一员,分α、β/δ、γ3个亚型,是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重要因子.为了解PPARs各成员在鸭(Anas platyrhynchos)骨骼肌发育中的不同作用,本研究克隆了鸭PPARα、PPARβ和PPARγ基因启动子区,预测其共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用qRT-PCR检测PPARs及共同转录因子在鸭胚及出生后骨骼肌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比较表达模式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扩增出鸭PPARα、PPAEβ和PPARγ启动子序列分别为2 526、1 631和2 942 bp,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X845431、KX845432和KX845433.鸭PPARs启动子区存在典型的CAAT-box、TATA-box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存在共同的特异性蛋白1(specificity protein 1,Sp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lpha,C/EBP-α)转录因子结合位点.PPARs成员在鸭胸肌、腿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胸肌中,转录因子NF-κB与PPARβ基因的表达模式一致;在腿肌中,Sp1、NF-κB、PPARβ和PPARγ的表达模式一致.PPARs各成员均参与了骨骼肌的发育调控,PPARβ作用可能更大;PPAPβ、PPARγ在鸭骨骼肌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可能相似;此外,NF-κB可能调控PPARβ在骨骼肌中的表达.研究结果为PPARs基因的表达和功能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肌细胞增强因子2D(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D,MEF2D)是属于肌细胞增强因子2(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MEF2)基因家族一员,被认为与骨骼肌生长发育有关。为研究MEF2D基因的多态性对兴义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a)屠宰性状的影响,本研究利用PCR扩增结合测序的方法对90日龄兴义鸭MEF2D基因外显子区域进行SNP位点筛选,同时运用q RT-PCR对0~150日龄兴义鸭不同组织中该基因m RNA表达规律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在MEF2D基因外显子区域共发现6个SNPs,均为同义突变;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6个多态位点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经χ2检验表明兴义鸭群体在这6个多态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各SNPs与屠宰性状关联分析发现,T16236C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在活重和屠体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A16305C和A21071G位点对多项屠宰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G16359C位点的CC基因型个体半净膛重、全净膛重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其余SNPs对屠宰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兴义鸭CGCCCG单倍型的半净膛重和半净膛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单倍型(P0.05或P0.01);TACCCA单倍型的腿肌重显著高于其他单倍型(P0.05);TATAGA单倍型的全净膛率显著高于其他单倍型(P0.05);q RT-PCR结果显示,在10个组织中均检测到了MEF2D基因的表达,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具有广谱性,且公母差异显著,母鸭腿肌中的表达量最高,心、肝脏、肺脏、肾脏、十二指肠、大脑、胸肌、腺胃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公鸭心肌、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十二指肠、大脑、胸肌、腿肌、腺胃中的表达量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兴义鸭屠宰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参考,同时为鸭MEF2D基因结构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选择具有优良肉质的本地金华猪与肉质较差的引进品种皮特兰猪杂交的金皮F2(金华猪×皮特兰猪)为研究对象,检测其CAST(calpastatin)和MyoG(myogenin)基因的PCR-Msp I多态性,并结合肌球蛋白重链(MH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猪背腰最长肌的肌肉组织学特性,并对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表明,金皮F2猪背腰最长肌MHCs阳性纤维(慢肌)的比例为7.62%,MHCf阳性纤维(快肌)为92.38%.CAST基因的PCR扩增产物长度为1404 bp,酶切后分为A(628 499 277 bp)和B(499 371 277 257 bp)两种等位基因;MyoG基因的PCR扩增产物长度为1050 bp,酶切后分为C(462 408 180 bp)和D(408 290 180 162 bp)两种等位基因.AA、AB和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795、0.5897和0.2308,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743和0.5256.CC、CD和DD的基因型频率为0.3671、0.5696和0.0633,C和D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6519和0.3481.统计结果表明,AA、AB、AB、CC、CD和DD基因型对眼肌面积、系水率、pH值、导电率等屠宰性状均无显著的影响.CAST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对肌纤维的轴比有显著影响(P<0.05),AA基因型有产生较多轴比大(近似椭圆形)的肌纤维的倾向,而BB则控制形成更多的轴比小(近似于圆形)的肌纤维.具有AA基因型的个体有更多的肌间结缔组织,而具有BB基因型的个体的肌间结缔组织较少(P<0.05),AB基因型的个体介于两者之间.MyoG基因Msp I酶切后的各种基因型对肌肉的肌纤维大小和密度有显著影响,具有DD基因型的个体的肌纤维面积较大,而具有CC基因型者肌纤维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转座子介导技术在鸡胚中的转染效果,本研究采用鸡蛋开窗法将Sleeping Beauty (SB)单质粒转座载体pT2-SV40-EGFP-SB11注射至孵化36 h鸡(Gallus domes ticus)胚盘中,同时设开窗不注射组和不开窗组.利用体视荧光显微镜和RT-PCR方法检测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表达率,并比较不同阶段的胚胎成活率、孵化率以及蛋重变化.结果表明,EGFP在鸡胚胎中获得较高的表达率(40%~89%);开窗组和不开窗组在胚胎发育早期蛋重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而后期开窗注射组的蛋重比例显著低于不开窗组(P<0.05);三组胚胎的成活率和孵化率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变化显著(P<0.05).本实验初步证明了经改良的鸡蛋开窗法可用于鸡胚转基因研究,并初步建立了SB转座子介导外源基因在鸡胚中转染方法.  相似文献   

9.
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的测定与评估是猪(Sus scrofa)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osin heavy chain genes,MyHC)所编码的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可影响猪肉的嫩度和多汁性。为促进新培育的瘦肉型新品种日照大白猪的合理利用和市场推广,本研究选择34头100 kg的日照大白育肥猪进行集中屠宰分割,测定其胴体、肉质和营养成分等各项性状指标,并与沂蒙黑猪、大白猪以及大关二元猪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分析了MYH1、MYH2和MYH4在日照大白猪、梅山猪腿肌和背肌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胴体性能上,日照大白猪的屠宰率(75.43%)、腿臀比例(32.79%)、胴体瘦肉率(67.32%)等指标与大白猪无显著差异,极显著高于其母本沂蒙黑猪及杂交猪种大关二元猪(P0.01),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和遗传互补性;而在肉质性状上,肉色评分4.4分、肌内脂肪含量1.54%,较大白猪有所改善,但脂肪沉积能力极显著弱于沂蒙黑猪,肉质口感稍逊;在营养成分上,日照大白猪的氨基酸含量丰富,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沂蒙黑猪、大白猪及大关二元猪,而脂肪酸含量整体极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猪。日照大白猪腿肌中MYH1、MYH2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背肌,MYH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梅山猪腿肌,但梅山猪肌肉中红肌纤维的比例整体上高于日照大白猪。由此可见,新品种日照大白猪具有产肉性能好、营养价值高等优良特性,但肉质有待进一步改善。本研究为促进日照大白猪的合理持续选育、市场推广和利用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1 alpha,PGC-1α)是调控肌纤维类型转换的关键因子,已成为研究畜禽肌肉品质的一个热点基因.为探讨生长速度不同的两个品种鸡(Gallus gallus)生长发育早期两种表型肌肉中PGC-1α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GC-1α mRNA和蛋白在慢生型清远麻鸡和速生型隐性白羽鸡的比目鱼肌(主要含慢肌纤维)和趾长伸肌(主要含快肌纤维)中的发育性(0,1,3,5,7和9周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同一种肌肉组织中PGC-1α mRNA均是0周龄时表达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周龄(P<0.05);肌肉组织中PGC-1α mRNA和蛋白表达趋势虽然均不相同,但其表达均与肌肉表型和品种相关,即相同周龄时,两个品种鸡的比目鱼肌中PGC-1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其趾长伸肌,两种表型肌肉中PGC-1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是清远麻鸡高于隐性白羽鸡,且在0周龄时,mRNA表达差异均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鸡骨骼肌PGC-1α表达可能与慢肌纤维含量密切相关,并与鸡肉品质存在关联.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PGC-1α在鸡骨骼肌中的作用,并为改良鸡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分析microRNA(miR)-27b在安徽白山羊(Capra hircus)和波尔山羊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了解其在山羊肌肉发育中的重要作用.选用安徽白山羊和波尔山羊不同发育时期(初生,6月龄和12月龄3个时期)背最长肌为材料,利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RT-PCR)方法检测miR-27b的表达变化.同时,分析了miR-27b在6月龄山羊各组织中(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腿肌和胸肌)的表达.并用MEGA3.1分析miR-27b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结果显示,miR-27b在安徽白山羊和波尔山羊骨骼肌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安徽白山羊12月龄背最长肌miR-27b表达最高,初生时最低.在山羊不同组织中,骨骼肌和心脏中miR-27b表达量较高,肝脏和肾脏中miR-27表达处于中度水平,而在另外4种组织中表达量较低.实验结果表明,miR-27b可能参与山羊肌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影响山羊骨骼肌生长发育,与山羊肌肉的生长类型有关.同时序列分析显示,miR-27b在10个物种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山羊miR-27b的表达具有的组织和时序差异性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iR-27b的功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长白猪和梅山猪背最长肌组织中RYR1基因mRNA表达量在初生(0月龄)、1月龄、2月龄、3月龄、4月龄和5月龄间的变化及其与体重、肌纤维面积(CSA)和肌内脂肪含量(IM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白猪的体重、CSA在多数月龄均高于梅山猪,而梅山猪的IMF在多数月龄均高于长白猪。两品种RYR1基因表达量的发育性表达模式极为相似,均表现为波动起伏中逐渐上升的趋势。相同月龄时,梅山猪RYR1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长白猪。本文初步揭示了两猪种生长发育过程中RYR1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模式和品种差异,为进一步研究RYR1基因对猪肉质性状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入溶菌酶基因(hLYZ)牛胚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主要探讨经基因修饰和筛选后转基因供体细胞的挑选及处理对牛转入溶菌酶基因克隆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用含人溶菌酶基因(human lysozyme,hLYZ)乳腺特异表达载体pEBH重组质粒转染高产荷斯坦牛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后的转基因阳性细胞作为核供体细胞成功构建了转hLYZ基因克隆胚胎.结果发现,基因转染及筛选过程对转基因重构胚的发育有不利的影响,囊胚发育率显著降低;以注核针内径为参照,挑选直径为15~20μm的转基因阳性细胞作为供体细胞,重构胚的融合率和囊胚率较其它组差异显著(分别为80.4%和33.8%,P<0.05);生长旺盛期的细胞构建的转基因克隆胚的卵裂率及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经血清饥饿和生长接触抑制处理组(P<0.05);所有的转基因克隆胚在体外发育的各个发育时期都能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但表达的强弱在不同个体及相同个体不同发育时期之间存在差异.随机挑选10枚囊胚以PCR法进行鉴定,结果全部为阳性转基因胚胎.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方法可以获得转舰hLYZ基因的克隆胚胎,重构胚可成功的发育到囊胚阶段;挑选生长旺盛期的直径为15~20 μm的转基因阳性细胞作为供体细胞可显著提高转基因克隆胚的融合率和囊胚率.  相似文献   

14.
β-1.4-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β-1.4-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Galnact-2)是催化O-聚糖合成第一步的糖基转移酶。根据已公布的鸡Galnact-2基因的DNA序列,在突变位点c.363C>G的侧翼(区)设计引物,用PCR-XhoⅠ-RFLP方法在6个鸡(Gallus gallus)品种:隐性白洛克鸡、杏花鸡、泰和丝毛乌骨鸡、白耳黄鸡、康乐鸡和南城黑鸡276个体中检测其多态性,并运用华南农业大学杏花鸡与隐性白洛克鸡资源群全同胞参考家系研究这个突变对鸡体重和脂肪沉积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突变位点在各品种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2)该位点与鸡的体重显著相关。GG型个体的体重比CC型大,两者在出生重及21、28、35、49、56、63、77和84日龄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GC型与CC型之间的出生重及21、56和63日龄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35、49、77和84日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GG型与GC型个体体重差异不显著。(3)各种基因型个体的皮下脂肪厚、腹脂重、脂肪带宽、胸肌粗脂肪含量、腿肌粗脂肪含量等5种脂肪沉积性状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摘要:β-1.4-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β-1.4-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Galnact-2)是催化O-聚糖合成第一步的糖基转移酶。本研究根据已公布的鸡Galnact-2基因的DNA序列,在突变位点c.363C>G的侧翼(区)设计引物,用PCR- XhoⅠ-RFLP方法在隐性白洛克鸡、杏花鸡、泰和丝毛乌骨鸡、白耳黄鸡、康乐鸡、南城黑鸡等276个体中检测其多态性,并运用华南农业大学杏花鸡与隐性白洛克鸡资源群全同胞参考家系研究这个突变对鸡体重、脂肪沉积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突变位点在各品种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2)该位点与鸡的体重显著相关。GG型个体的体重比CC型大,两者在出生重及21、28、35、49、56、63、77、84日龄体重差异极显著(P <0.01);GC型与CC型之间的出生重及21、56、63日龄体重差异极显著(P <0.01), 35、49、77、84日龄体重差异显著(P <0.05);GG型与GC型个体体重差异不显著。(3)各种基因型个体的皮下脂肪厚、腹脂重、脂肪带宽、胸肌粗脂肪含量、腿肌粗脂肪含量等5种脂肪沉积性状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试验探索重离子束辐照对绵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及体外受精卵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用不同剂量的重离子束辐照绵羊卵母细胞和精液,观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及体外受精后早起胚胎的卵裂率、桑椹胚率及囊胚率。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1.5Gy辐射可以明显提高绵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p0.01);重离子辐照绵羊精液和卵母细胞并做体外受精后,早期胚胎发育有着显著变化。当用0.5、1.0Gy剂量辐照精液时,绵羊早期胚胎的卵裂率和桑葚胚率显著升高(p0.05),囊胚率无显著变化,1.5 Gy剂量,卵裂率显著提高(p0.05),2.0 Gy剂量,卵裂率、桑葚胚率、囊胚发育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当重离子束辐照卵母细胞时,0.5、1.0Gy剂量组的卵裂率、桑葚胚率和囊胚发育率显著升高(p0.05),而2.0Gy剂量组的卵裂率和桑葚胚发育率极显著降低(p0.01),而囊胚发育率为0。结果表明低剂量的重离子辐照绵羊精液、卵母细胞,对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高剂量辐照则抑制细胞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绍兴蛋鸭出雏至90日龄卵巢GnRH-Ⅰ和ER-βmRNA表达丰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90日龄卵巢GnRH-ⅠmRNA含量逐渐升高,1日龄水平最低,60和90日龄时水平显著高于1和30日龄(P<0.01);卵巢ER-βmRNA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60日龄时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1、30(P<0.01)和90日龄(P<0.05).提示:绍兴鸭卵巢内GnRH-Ⅰ mRNA表达的上调可能对后期等级卵泡的形成起重要调节作用;而ER-βmRNA则主要参与介导E2对卵巢早期发育调节.  相似文献   

18.
鸭早期胚胎发育相关基因消减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胚胎发育受到多个基因的表达调控,为探索鸭早期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本实验构建了鸭早期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消减文库,筛选与鸭早期胚胎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采集两个不同时段的鸭(Anas platyrhynchos)胚(6和20 h)分别作为驱动组(driver)和实验组(tester),通过由双链特异性核酸酶(designatedduplexspecific nuclease,DSN)介导的消减杂交方法,构建鸭早期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消减文库,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构建好的文库中随机挑选216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最终共得到54条有效序列,平均长度为1 084 bp.将这些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比对,其中44条有同源基因,基因注释(geneontology,GO)显示,这些基因与代谢、建立细胞定位、生物调节等各种生物途径相关,它们在鸭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如神经系统发育、免疫调节、转录调节等)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与鉴定,有助于家禽早期胚胎发育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选择具有优良肉质的本地金华猪与肉质较差的引进品种皮特兰猪杂交所产的金皮F2代为研究对象,检测金皮F2代猪CAST(calpastatin, CAST)基因、MyoG(Myogenin, MyoG)基因的PCR-MspI多态性,并结合肌球蛋白重链(MH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猪背腰最长肌的肌肉组织学特性,并对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发现,金皮F2代杂交猪背腰最长肌MHCs阳性(慢肌)纤维的比例为7.62%, 快肌纤维为92.38%。CAST基因的PCR扩增产物为1404bp的片段,酶切后分为A(628bp+499bp+277bp),B(499bp+371bp+277bp+257bp)两种等位基因;MyoG基因的PCR扩增产物长度为1050bp,酶切后分为A(462 bp +408 bp +180 bp)和B(408bp+290bp+180bp+162bp)两种等位基因。.AA、AB和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0.1795、0.5897和0.2308,A和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0.4743和0.5256。CC、CD和DD的基因型频率为0.3671,0.5696和0.0633, C和D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519和0.3481。统计结果表明,AA、AB、AB、CC、CD、DD基因对眼肌面积,系水率、pH值、导电率等屠宰性状均无显著的影响。CAST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对肌纤维的轴比有显著影响(P<0.05),AA单型有产生较多轴比大(近似椭圆形)肌纤维的倾向,而BB则控制形成更多的轴比小(近似于圆形)的肌纤维。具有AA单型的个体具有更多的肌间结缔组织,而具有BB单型的个体的肌间结缔组织较少(P<0.05),AB单型的个介于两者之间。MyoG基因MspI酶切后的各种基因型对肌肉的肌纤维大小和密度具有显著影响,具有DD基因型的个体的肌纤维面积较大,而具有CC基因型者肌纤维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20.
玉米小孢子胚胎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观察玉米小孢子胚胎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发现:离体培养条件下单核后期的花粉可以通过均等分裂和不均等分裂两条途径形成胚状体,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淀粉的积累,多核小孢子的液泡化以及花药壁的衰退都可影响雄核发育。将诱导培养3周的花药转移到降低蔗糖浓度、去除TZBA并附加KT的分化培养基上,有利于球形胚和梨形胚的极性分化和成熟,而发育较迟的胚状体则停止发育,趋向退化。因此胚状体之间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