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印度块菌接种美国山核桃合成菌根苗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印度块菌孢子接种美国山核桃无菌苗,3个月后形成根尖淡乳色的、基部淡黄色的、黄褐色外生菌根。外生菌根为单轴状和羽状结构,外延菌丝为透明、半透明、近直角分支、絮状着生在菌根表面,菌根横切面上能观察到形状像马蹄形的哈蒂氏网结构。在Leica S6D解剖镜测量单根菌根平均长为0.16 cm,平均直径为0.039 cm。分子测序ITS序列同源性为100%,同时采用的是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序峰图清晰、无重叠峰,由此可以确定美国山核桃形成菌根的只有印度块菌。  相似文献   

2.
以黑孢块菌纯菌种对马尾松、云南松、麻栎树根进行了接种侵染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云南松、麻栎树种树根能够感染黑孢块菌并形成外生菌根.  相似文献   

3.
印度块菌菌根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印度块菌接种云南松、华山松和板栗3种宿主植物幼苗,研究幼苗形成菌根后对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印度块菌形成菌根后对3种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对苗高生长促进效果不明显,对地径生长促进效果较明显,对生物量增加的促进效果也较明显.不同宿主植物促生效果不同,对块菌菌根的依赖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印度块菌是云南省重要的出口野生菌之一.云南昆明滇池周边地区土壤为富含磷的石灰岩土,属于云南省较早发现印度块菌的地区之一,是该省印度块菌的主要产区之一.作者于2003年11月调查研究了昆明滇池周边地区3个有印度块菌发生的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和植被特征,以及块菌产量状况.结果表明,昆明滇池周边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特征等适宜印度块菌生长,无论是人工林、自然林或是天然次生林都可发生印度块菌,这为在造林过程中实现人工培育印度块菌提供了实际证据.在地表落叶层厚的土层中,该菌子囊果发生在落叶层与土壤的交界处,一般来说,单个子囊果体积的2/5位于落叶层中,而另外的3/5则埋在土壤中;在落叶层较稀的地方,如果土壤疏松层较厚,则印度块菌常发生在距土表6 cm左右的疏松土层中;如果土壤疏松层较薄(<3 cm),印度块菌则生长在土壤结实层以上或单个子囊果体积的2/3在疏松层中,而另外的1/3在土壤结实层中.昆明滇池周边地区的印度块菌与云南松、华山松共生,属于外生菌根真菌.在所调查的样方中,华山松林下的印度块菌产量比云南松林的高,人工林的块菌产量比自然纯林的高.其产量与林地中云南松分布密度呈负相关,与华山松分布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昆明滇池周边地区印度块菌生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块菌是云南省重要的出口野生菌之一.云南昆明滇池周边地区土壤为富含磷的石灰岩土,属于云南省较早发现印度块菌的地区之一,是该省印度块菌的主要产区之一.作者于2003年11月调查研究了昆明滇池周边地区3个有印度块菌发生的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和植被特征,以及块菌产量状况.结果表明,昆明滇池周边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特征等适宜印度块菌生长,无论是人工林、自然林或是天然次生林都可发生印度块菌,这为在造林过程中实现人工培育印度块菌提供了实际证据.在地表落叶层厚的土层中,该菌子囊果发生在落叶层与土壤的交界处,一般来说,单个子囊果体积的2/5位于落叶层中,而另外的3/5则埋在土壤中;在落叶层较稀的地方,如果土壤疏松层较厚,则印度块菌常发生在距土表6cm左右的疏松土层中;如果土壤疏松层较薄(〈3cm),印度块菌则生长在土壤结实层以上或单个子囊果体积的2/3在疏松层中,而另外的1/3在土壤结实层中.昆明滇池周边地区的印度块菌与云南松、华山松共生,属于外生菌根真菌.在所调查的样方中,华山松林下的印度块菌产量比云南松林的高,人工林的块菌产量比自然纯林的高.其产量与林地中云南松分布密度呈负相关,与华山松分布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对松口蘑菌丝与赤松根形成的外生菌根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松口蘑菌丝的赤松根呈不规则的多分支状或扫帚状,表面覆有松口蘑菌丝,但不形成由菌丝构成的菌鞘。赤松幼根感染松口蘑菌丝的部分呈暗褐色至黑色。被菌丝侵染表皮的细胞壁明显增厚,细胞内容物浓缩、变暗,皮层细胞内有明显的、淀粉粒样的大颗粒,细胞质浓缩、变暗。皮层细胞间不形成明显的“哈蒂氏网”。以上结果表明,松口蘑与赤松形成的外生菌根与典型的外生菌根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VA菌根与外生菌根混合接种对毛白杨盆栽苗生长、P营养、光合及蒸腾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在水分供给得到保证的大田条件下,菌根混合接种较单独接种更能促进宿主对P的吸收,VA菌根与外生菌根之间的负交互作用关系在毛白杨菌根混合接种苗的高生长及光合作用方面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其中在光合作用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就各类菌根对宿主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而言,VA菌根菌>VA菌根菌+外生菌根菌>外生菌根菌;地球囊霉菌>缩球囊霉菌>硬皮马勃;菌根接种苗木在光合特性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是由其叶肉细胞在光活性方面的差异引起的;对大多数菌根接种处理来讲,苗木的光合速率与其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VA菌根及其与外生菌根混合接种均能有效地减少毛白杨苗木的光合耗水量  相似文献   

8.
核桃林主要外生菌根菌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核桃林外生菌根菌生长发育机制,为核桃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采用温度、湿度、pH值等方面的调控对比实验进行了美味牛肝菌、紫色马勃、鸡油菌等外生菌根菌对核桃浸染的根际菌根形成及菌丝体生物量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菌根接种组还是非接种组(CK)菌根感染率均达到100%;各处理的最优组合为温度20℃、相对湿度70%、pH值6.0,菌丝体生物量均值为127.81 mg.  相似文献   

9.
以云杉外生菌根菌种为试材,比较了各外生菌根菌与云杉形成菌根的能力以及不同菌根感染率,并探讨了外生菌根菌对云杉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褐粘盖牛杆菌的最佳培养温度是20~25℃,最适pH值是6.0;播种时接种外生菌根菌可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并使出苗时间提前.菌根菌能显著提高云杉幼苗的苗高、地径和侧根数,经褐粘盖牛肝菌、微甜乳菇和土生空团菌液体菌剂处理的种子出苗率比对照提高了26.8%、23.9%、22.0%;就各种菌根菌而言,以微甜乳菇菌株的接种效果最好,其次为褐粘盖牛肝菌和土生空团;黑紫红菇和白乳菇对云杉苗促生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菌根化苗木在生长形态方面的抗旱作用。以接种5种外生菌根真菌的马尾松苗木为材料,在温室内采用盆栽方法人工模拟自然干旱。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能促进苗木的高、地径、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且不同菌种、相对含水量以及菌种与含水量间交互项均差异极显著( P<0.01)。中度胁迫时,接种土生空团菌苗木的高和地径生长最好,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7.8%和52.9%;不同胁迫条件下,均以接种褐环乳牛肝菌1的苗木生物量积累最大,较对照增加了230%;干旱胁迫下,菌根菌能促进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尤其对根系作用明显,使菌根化苗木的根冠比显著高于对照,但不同菌种对宿主的亲和力大小有差异,且苗木对各菌根菌的依赖性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在田间条件下布置了毛白杨VA菌根与外生菌根混合接种抗涝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毛白杨菌根接种后若发生较长时间的水涝会严重抑制硬皮马勃、缩球囊霉菌单独及混合接种生长效应的发生,地球囊霉菌接种甚至会抑制毛白杨苗木的高生长。其原因是接种苗叶片的生长发育因水涝而受阻,使得苗木的光合产物积累能力急剧下降;水涝对毛白杨菌根接种苗的光合及蒸腾特性的影响不大,它们的日变化与在正常情况下的日变化表现出完全类似的规律。外生菌根与VA菌根关系对毛白杨菌根接种苗光合作用的影响依然存在;毛白杨苗木根系上硬皮马勃的感染率与VA菌根的感染率之间仍存在较明显的负交互作用关系;另外,水涝还能严重地抑制土壤中地球囊霉菌和缩球囊霉菌的繁殖。地球囊霉菌比缩球囊霉菌的抗水涝的能力要强的多。  相似文献   

12.
景东地区云南松和思茅松挥发物组分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寻找形态鉴定之外的方法进行活体云南松和思茅松的区分,对生长于云南省景东山区的云南松、思茅松活体枝叶的挥发物进行动态顶空密闭循环吸附捕集,并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CT-GC/MS)联用技术加以检测.结果表明,思茅松挥发物中含有1%左右的长叶松烯而云南松挥发物中未发现该成分;云南松和思茅松的挥发物主要以萜烯类成分为主,其中β-蒎烯相对含量(云南松14.44%,思茅松41.68%)均高于α-蒎烯(云南松3.68%,思茅松9.72%),与云南松松脂和思茅松脂松节油中的含量相反.云南松和思茅松挥发物中均检测到约10%的苯系物对繖花烃,云南松挥发物中还检出其少量异构体邻繖花烃.  相似文献   

13.
在温室花盆中播种白桦 (B .platyphyllaSuk .)种子获得白桦幼苗 ,并对幼苗接种外生菌根真菌进行菌根合成试验。所用的外生菌根真菌有 :灵芝 (GanodermalucidumKarst)、铆钉菇 (Gomphidiusviscidus)、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grevillei)、褐环乳牛肝菌 (S .luteus)、彩色豆马勃 (Pisolithustinctorius)、美味牛肝菌 (Boletusedulis)、赭丝膜菌 (Cortinariusrussus)、土生空团菌 (Cenococcumgeophilum)。接种两个月后 ,在灵芝、铆钉菇、厚环乳牛肝菌、褐环乳牛肝菌、彩色马勃和美味牛肝菌接种的白桦幼苗上观察到了外生菌根 ,而赭丝膜菌和土生空团菌接种的白桦幼苗上未形成外生菌根。进一步对形成的外生菌根做组织切片观察 ,在细根皮层细胞间均形成明显的哈蒂氏网 ,证实了6种外生菌根真菌与白桦幼苗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块菌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菌根食用菌。在西藏进行了波士块菌与橡树菌根苗合成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用块菌孢子接种橡树6个月可形成菌根,块菌菌根苗合成技术在西藏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5.
影响人工接种外生菌根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接种效果.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中心苗圃.对落叶松和樟子松苗木进行了3年人工接种外生菌根真菌的试验研究。对不同基质、苗龄型、接种时间及长短、施菌量等各项因子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使用的Suillusgrevillei等6个菌种在不同基质上均能形成菌根.而有利的土壤基质更能促进菌根的形成和苗木的生长;苗龄不同。菌根的感染率不同。随着苗龄的增加.菌根的感染率减少.故应在幼苗期接种;最佳的接种时间应在苗木长出第一级侧根时进行.为了不增加成本、在播种时接种亦可;适宜的施菌量为250g/m ̄2。  相似文献   

16.
用分布于大青山前山半阴坡天然虎榛子灌丛根际土壤作为接种体,在实验室内开放条件下进行油松菌根人工合成试验.幼苗在光照室内经过6个月培养,接种幼苗全部形成菌根,菌根感染率为2.4%~67.4%.苗高、地径及生物量分析结果显示,接种幼苗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3.67%、68%和101.72%.  相似文献   

17.
植物根系与某些真菌形成菌根,导致相互有利的共生现象。大多数植物有菌根,只有少数几个科的植物不形成菌根。菌根的三种普通类型是: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外内生菌根。 外生菌根主要在森林树种上形成,特别是松科等树种上与担子菌、子囊菌共生。真菌在根上形成称为套膜的菌丝保护层,定殖在根皮层细胞内,与没有菌根的根相比,有外菌根的根变的特别厚,出现分枝。  相似文献   

18.
采用2种不同的外生菌根真菌Boletusedulis和Xerocomuschrysenteron,在施钠盐量分别为0、0.06、0.12和0.24mol.L-1的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生长发育、细胞质膜透性、根系活力、水分利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钠处理水平下,与未接种相比,菌根促进了油松幼苗的生长,提高了油松的生物量干重,增长率分别为25.55%、30.96%、61.86%和15.62%、3.06%、17.04%;不同钠盐水平下菌根油松幼苗细胞质膜透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是接种B.edulis和X.chrysenteron2种菌根真菌对植物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升高,B.edulis菌根植物细胞质膜透性比逐渐增加,而X.chrysenteron菌根植物细胞质膜透性比几乎没有变化;菌根油松幼苗对水分吸收及利用的能力有增强的趋势,相对缺水率有所降低;菌根油松幼苗根系伤流量较非菌根幼苗明显增加,并达到显著水平,其中B.edulis菌根植物分别是非菌根植物的1.10、1.24和1.23倍,X.chrysenteron菌根植物分别比非菌根植物增加了2.85%、10.48%和7.48%。由此认为,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后,菌根通过增强油松苗木细胞质膜的稳定性,提高植物根系的活力,增强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能力,提高了油松幼苗的耐盐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蓝莓资源中菌根真菌进行了实地采样调查,通过压片法对野生蓝莓菌根真菌着生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根真菌对野生蓝莓的侵染率在75%左右.外生菌丝有隔,菌丝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侵入点侵入同一根段或不同根段;观察到2种内生菌丝体类型:穿梭于细胞间的菌丝和胞内菌丝团.另外,还观察到菌丝体侵入细胞形成的一种"扳口"状结构和根表皮细胞的缺失.研究认为,大兴安岭野生蓝莓中菌根真菌侵染率较高,菌丝侵染方式多样.  相似文献   

20.
植物的根同某些真菌结合形成菌根,它是一种互为有利的共生体。大多数植物都有菌根(mycorrhiza),只有少数植物例外。菌根的两种主要类型是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 外生菌根是由担子菌和子囊菌引起的,绝大多数存在于松、山毛榉、桦木和桃金娘科的树木中。这些真菌在植物的根外形成一层稠密的菌丝,称做菌套,并伸入根皮层的细胞间隙中。外生菌根的外观特征比一般非菌根植物的根增粗并且分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