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确定稻田不同鼠密度下每666.7hm~2最佳投饵量,以达到经济有效的灭鼠目的。1992年9~10月在中赤乡进行了该项试验。  相似文献   

2.
练德进 《植物医生》1999,12(2):32-32
为了探讨害鼠对田间不同饵料和不同投放场所的盗食情况,笔者选择鼠密度较高的稻区进行了该项试验。一、材料与方法(一)田间不同饵料:试验地点:平川镇城南村。1.无毒饵料:于8月25日水稻孕穗期投饵,每隔5米为一个投饵小区,每个小区内相隔033米,分别投放...  相似文献   

3.
作者研究了不同投饵方式,不同灭鼠季节和不同杀鼠剂的农田灭鼠效果,并研究了溴代毒鼠磷和磷化锌不同浓度与不同投饵量对农田害鼠的灭杀率,筛选出了农田灭鼠优化技术:封锁带式投饵,0.5%溴代毒鼠磷小麦毒饵每堆投饵2克,全年中灭鼠适期为3—4月份。这套优化灭鼠技术较从前采用的灭鼠技术提高了灭效,而且大幅度降低了灭鼠成本。  相似文献   

4.
杀鼠醚属于抗凝血杀鼠剂,是一种慢性、适口性较好、无二次中毒的杀鼠剂。为筛选适宜福泉市农区灭鼠的优质鼠药,2011年9—10月采取一次性投饵法,在城厢镇城郊村用0.75%杀鼠醚粉剂在不同生态环境进行了灭鼠试验。  相似文献   

5.
作者研究了不同投饵方式,不同灭鼠季节和不同杀鼠剂的农田灭鼠效果,并研究了溴代毒鼠磷和磷化锌不同浓度与不同投饵量对农田害鼠的灭杀率,筛选出了农田灭鼠优化技术:封锁带式投饵,0.5%溴代毒鼠磷小麦毒饵每堆投饵2克,全年中灭鼠适期为3-4月份。这套优化灭鼠技术较从前采用的灭鼠技术提高了灭效,而且大幅度降低了灭鼠成本。  相似文献   

6.
在应用毒饵防治农田害鼠的工作中,人们常用棋盘式投饵,按10米投1行,5米投1堆全田毒饵覆盖;起到了一定的灭鼠效果,但用饵量大、费工、经济效益低。1983—1986年经作者研究表明封锁带式投饵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防治农田害鼠适期投放毒饵既能有效地控制鼠害,又能提高灭鼠效益。作者1983— 1985年根据害鼠胃内食物构成季节变动及不同季节灭鼠对比试验结果等综合分析,得出了防治农田害鼠的投饵适期,经近几年大面积灭鼠验证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害鼠胃内食物构成的季节变化野外的自然食物条件直接影响着害鼠对  相似文献   

8.
连续2 a对以一季稻+再生稻为种植模式的桂林市灌阳县稻田进行鼠密度和鼠种监测调查,结果发现,稻田害鼠自开春后4月开始活动频繁,在6—7月和9—10月分别出现2个高峰期和集中为害期;年鼠害中等局部大发生,且有上升发展趋势,其中2017年平均捕获率为4.00%,2018年平均捕获率为7.31%。稻田害鼠常见种类为黄毛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极少量为黄胸鼠。平均捕获率最高的是黄毛鼠,为58.17%,其次是褐家鼠,为36.88%,第三是黑线姬鼠为3.80%,最少的是黄胸鼠,为1.14%。  相似文献   

9.
徐翔  王朝斌  蒋凡  尹勇 《植物医生》2004,17(5):26-26
据报道,家栖鼠在花盆毒饵站和竹筒毒饵站中取食量最大,为进一步了解家栖鼠在农舍不同位置毒饵站中取食的差异,提高投饵准确性,2000年11月笔者在彭山县观音镇进行了家栖鼠对农舍不同位置放置毒饵站的选择性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明确三都水族自治县农区鼠种发生种类、优势种及种群数量的年度、月份及季节变化规律,给农区鼠情监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于每月上中旬,选择晴朗天气,分别于住宅区、稻田区、旱地耕作区置夹进行监测,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2006—2022年不同生境鼠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三都水族自治县家栖鼠和农田鼠种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腹绒鼠、鼩鼱5种,住宅区以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为优势种,稻田区、旱地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小家鼠为常见种,不同月份间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形成3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为3月,第2个高峰期为6月,第3个高峰期为9—10月,春季和秋季的种群密度高于夏季和冬季。【结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三都水族自治县主要监测及防治对象,防治适期主要为春季3—5月和秋季8—9月,主要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和TBS灭鼠技术。  相似文献   

11.
水稻区鼠害防治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伟群 《植物保护》1987,13(5):41-43
1986年10—11月在本地晚稻田中采用堵洞调查、产量调查和灭鼠费用调查的方法,对水稻区鼠类的防治指标作了探讨。试验资料经回归分析得出鼠害减产百分率(y)与鼠密度(X)之关系为:y=-0.6767+0.0715X±0.98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1.46%时,防治指标为2只/亩。并根据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生产水平,市场价格和所用防治手段的防效的不同,以及鼠种间生态习性差异的影响等因素,建立了计算防治指标的动态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家栖鼠对不同类型毒饵站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家栖鼠在竹筒毒饵站中取食量最大[1]。为进一步了解家栖鼠在农舍不同位置毒饵站中取食的差异,提高投饵准确性,2003年11月进行了家栖鼠对毒饵站在农舍放置位置的选择性的实验研究。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点彭山县观音镇地处成都平原,年平均气温16!7℃,雨量充沛。大春以水稻为主,小春以小麦和油菜为主。主要害鼠有四川短尾鼩、褐家鼠、小家鼠等。试验在3个村进行。其中杨柳村和陈家村农户经济状况较好,农舍以楼房为主,相对集中;梓潼村农舍以平房为主,较分散,鼠害重于其他两个村。2材料与方法在观音镇…  相似文献   

13.
溴敌隆防治农田黑线姬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溴敌隆是近年来上海农药研究所合成的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我们于1986年6至7月在白泥大坝进行了农田灭鼠药效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一.试验区概况 试验在白泥镇环城、子营两个村进行,海拔580米,溴敌隆试区205亩、杀鼠迷试区198亩,其中稻田占95%,西瓜、甘蔗、菜地占5%。两试区以公路为界、防前鼠种分布和鼠密度相似,鼠密度为15.75%,黑线姬鼠占85.71%,褐家鼠占14.29%。  相似文献   

14.
94年农田害鼠回升及其主要原因宜城市植保站张道巡1994年的农田害鼠有明显回升。特别是主要害鼠尤其为突出。据1994年1—10月共布鼠夹6006个,捕获害鼠585只、捕获率为9.69%,其中室内布夹3000个,捕鼠318只,捕获率为10.6%,农田布...  相似文献   

15.
农田黑线姬鼠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 ̄1995年10年监测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为浙江农田优势种,每年4 ̄5月和9 ̄10月为繁殖高峰期,6月和10 ̄11月为数量高峰。冬前冬后密度基数,种群年龄结构,繁殖力,温度,降水,天敌和药剂防治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及预测的依据。根据害鼠密度与稻麦为类损失率及经济允许水平,提出主害期控制的鼠密度指标为:大小麦2.7% ̄4.4%,早稻4.6% ̄6.7%,晚稻6.9% ̄8.4%,防治指标为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设施保护地害鼠监测及持续控制方法,于2014—2018年在北京市平谷区开展设施蔬菜园区TBS控鼠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线形TBS和封闭式TBS对害鼠均有防控效果,且在鼠密度较低的情况下,可用于鼠害监测。2015年应用封闭式TBS后,试验园区鼠密度得到很好控制。鼠害明显减轻,2016—2018年夹捕法调查显示园区内灭鼠效果达到100%。受周边环境影响,封闭式TBS不同方位捕鼠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摸清贵州省岑巩县不同生境的鼠种种类、组成及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鼠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每月在住宅区、稻田区、旱作区置夹进行鼠情监测,对贵州省岑巩县2003—2022年鼠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岑巩县农区鼠种有9种,其中,住宅区以黄胸鼠、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61.78%、32.44%,农田区(稻田区+旱作区)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总捕获数量的82.13%。住宅区、稻田区、旱作区捕获率分别为2.08%、1.13%、1.26%,平均捕获率为1.49%,每年在3—4月和9—10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在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鼠类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3种主要害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为当地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防治方法可选择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和TBS灭鼠技术。  相似文献   

18.
采用6种常用杀鼠剂进行田间和室内药效综合测试,结果表明:农田在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下,防效最好为氯敌鼠钠盐,其次为溴鼠灵和溴敌隆,再次为杀鼠醚、生物猫和敌鼠钠盐;农舍在以褐家鼠为优势种下,防效最好为溴鼠隆和氯敌鼠钠盐,其次为溴敌隆;城镇室内在以小家鼠为优势种下,防效最好为溴敌隆、其次为溴鼠隆和氯敌鼠钠盐。取得了田间害鼠日摄食量和死亡时间观察资料。在农田中等鼠密度下,每666.7 m2投饵量为:溴鼠隆75 g、氯敌鼠钠盐75 g、溴敌隆150 g、生物猫170 g、杀鼠醚200 g、敌鼠钠盐250 g。  相似文献   

19.
闽西山区稻田以黄毛鼠为优势种,占86.2%。黄毛鼠有近水生活习性,早晨和傍晚活动频繁,食性杂,以取食水稻为主。年度间发生量较平稳,月间捕获率因食料关系有一定差异。一年中以3、4月份和8、9、10月份两个时期为繁殖高峰,繁殖指数下半年比上半年高。怀孕雌鼠以成年组妊娠率最高,其次为老年组、亚成年组。怀孕雌鼠一般年产仔2~5胎次,极限为6胎次,平均每胎产仔数为5.52±1.62。雄鼠睾丸下降以亚成年组为始见,一年中以3~9月份睾丸下降率较高,12~1月份较低。雌雄性比为1:1.35。  相似文献   

20.
小家鼠(Musmusculus Linnaeus)是与人伴栖的常见害鼠。近年该鼠在贵州省息烽县各种害鼠混合种群中所占比例迅速上升,由过去的25.16%增加到60%以上,上升为主要害鼠。为了给防治提供依据,我们采用夹夜法,在息烽县下阳朗乡定期采集标本,观察研究小家鼠的生态,结果报告如下。1 种群数量分布经住宅、稻田、旱地三种生境逐月调查结果,小家鼠主要分布在住宅区,占总捕获量的96.35%,稻田、旱地仅占3.65%。又据对不同生境鼠密度统计,住宅为4.17%,稻田和旱地分别为0.33%和0.11%,其结果与数量分布趋势一致,说明在息烽县小家鼠以家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