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对1986-2013年贵州省桐梓县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表明:桐梓县农区鼠类有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noruegicus、黄胸鼠R.flauipectus、小家鼠Musmusculus、社鼠Rattusnivivente、白腹鼠R. coxing等6种。小家鼠为住宅区害鼠的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0.95%,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害鼠的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48%。小家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混合鼠种平均捕获率为8.81%,不同年度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稻田、旱地耕作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显著高于住宅区。  相似文献   

2.
瓮安县农区鼠害种类与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贵州省瓮安县1996--2012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瓮安县农区鼠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等4种。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3.10%;黑线姬鼠为农田害鼠优势种,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教的91.99%、92.07%。平均占总鼠数的92.03%。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农区鼠类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3—5月和8—9月出现两个种群数量高峰。因此。褐家鼠、黑线姬鼠应列为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是农区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
对1984—2015年贵州省岑巩县、息烽县、关岭县农田大足鼠种群生态特征资料分析表明,雌、雄鼠体重、体长等形态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大足鼠在稻田区、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1.19%,为农田常见鼠种之一。种群数量较低,平均捕获率为0.035%,每年在6—7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种群数量高峰。夏季和秋季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春季和冬季。种群总性比为0.92,平均怀孕率10.53%,平均胎仔数7.17只,平均睾丸下降率41.94%,平均繁殖指数0.36。主要繁殖期在4—9月。春季和夏季是农田大足鼠种群繁殖力较强的季节。平均肥满度为3.27 g/cm3,不同性别、生境、年龄、季节之间肥满度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对灵山县2005~2014年农区鼠情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灵山县农区鼠类隶属1目(啮齿目)1科(鼠科)7种,其中褐家鼠、黄胸鼠为农宅区害鼠优势种,捕获数分别占农宅区总鼠数的83.91%和10.14%,合计占94.05%;农田区优势种为黄毛鼠,分别占稻田、旱地耕作区总鼠数的79.7%和76.25%,合计占78.37%.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旱地耕作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农宅和稻田,2012年起农区害鼠打破休整期转入密度恢复态势.  相似文献   

5.
2013—2014年在瓮安县开展TBS围栏控制农田害鼠试验。结果表明,2个TBS围栏共捕获鼠类374只。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等3种,以黑线姬鼠和小家鼠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捕鼠数的56.68%和37.97%,鼠种种类及种群组成与历年鼠夹法调查结果相接近。捕鼠高峰在6月和9月。开放式TBS围栏捕鼠数量明显多于封闭式。水稻田、玉米地害鼠平均控制效果为56.67%。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麦田害鼠分布与数量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沟筒调查法对北京地区春季麦田害鼠发生分布数量动态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农田害鼠在试验地的各个环境中均有分布,害鼠群落组成为大仓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优势鼠种为大仓鼠.同时发现大仓鼠主要集中在农田中部,潮湿的地方黑线姬鼠数量高于其他生境.  相似文献   

7.
苏玉秀  李品禄 《广西植保》1996,9(4):16-17,38
调查四塘农场的农作区,果树区,住宅区和家畜饲养区4个生境类型区的害鼠有2科4属9种,种群数量大的是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和板齿鼠,各不同类型生境的鼠种构成中,分别以及3种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8.
为丰富小家鼠种群生态特征研究资料,给其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息烽县2003-2018年住宅区小家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特征的历史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阶段息烽县小家鼠种群数量较1987-2005年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捕获率为0.78%;每年在3月、7月、10月出现3次种群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分别为1.13%、1.02%、1.08%。平均怀孕率为29.68%,在3—4月和9—10月出现两次怀孕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42.86%~50.00%和33.33%~45.45%。平均胎仔数为4.41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66,在3—4月和9—10月出现两次繁殖高峰期,平均繁殖指数为0.96~1.09和0.71~0.78,繁殖指数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0.93%,4月最高、为76.92%,7月最低、为47.06%。种群性比为1.03,雌、雄鼠数量接近1:1。总体来看,当地小家鼠种群繁殖力呈下降趋势,从而导致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1996~2007年安康市汉滨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本区农田、林区鼠类和家栖鼠类主要种类有7种,黑线姬鼠为农田、林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6.41%;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56.08%;安康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3种害鼠,应将其列为安康市主要的监测对象.同时分析了4种害鼠的分捕率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10.
对贵州省息烽县1987—2017年鼠情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线姬鼠是息烽县农田区优势鼠种,气温和降雨条件对农田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气象条件下稻田区和旱地区种群占比、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对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呈双峰型,在16.1~19.0℃和22.1~25.0℃下捕获率较高,分别为4.45%、4.47%,在低温(1.0~4.0℃)或高温(25.1~28.0℃)条件下捕获率较低,其生命活动的活跃度降低,降雨量对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呈单峰型,当降雨量为180.0~210.0 mm时捕获率最高,为4.97%,降雨量较低(0~30.0 mm)或较高(240.0 mm以上)时,捕获率均表现较低。黑线姬鼠活动温度与降雨的最适宜区间值范围为22.1~25.0℃、180.0~210.0 mm。  相似文献   

11.
黔中地区小家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小家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及其预测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以捕获率为预测指标,建立预测预报模型,对1987~2005年贵州省息烽县小家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种群数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小家鼠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26%±0.86%,在4月、7月、10月出现3次数量高峰期。根据历年小家鼠种群数量变动幅度及发生危害情况,制定了小家鼠种群数量分级标准。分析各月种群数量与数量高峰期4月、7月、10月种群密度的关系,建立了应用3月、6月、9月种群数量提前1个月预测数量高峰期4月、7月、10月种群密度的3个短期预测预报模型:Y1=1.5542X1-0.4258,Y2=1.3799X2+0.3213,Y3=1.1523X3+0.6890,以及应用4月种群数量预测当年平均种群密度的中期预测预报模型:Y4=0.4945X4+0.8187。经回测验证,数值和数量级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数值预测平均吻合率为84.83%~93.94%,数量级预测平均吻合率为77.78%~100%。预测模型在2005年进行应用,结果较准确。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2011—2016年农区鼠种组成及种群数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2016年,在贵州省设置17个鼠情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情监测.监测结果分析表明,住宅区和农田区共置夹418941个,捕获鼠类8613只,鼠种种类隶属啮齿目和食虫目14种.住宅区优势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分别占总鼠数的52.83%、26.04%,农田区(稻田、旱地)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57.43%.住宅区鼠类平均捕获率为2.04%,农田区鼠类平均捕获率为2.10%.鼠类种群数量与历年相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住宅区和农田区鼠类种群数量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李秋阳  赵秀兰 《植物保护》2012,38(6):147-150
为了解云南沧源县农田害鼠种类、密度、繁殖特性、分布及为害特点,采用"夹夜法",于2010-2011年开展调查。结果表明,沧源县农田害鼠有黄胸鼠、臭鼩鼱、卡氏小鼠、大足鼠、小家鼠、宽齿鼹、短尾鼩等7种。黄胸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59.22%;臭鼩鼱和卡氏小鼠为常见种,分别占22.62%和15.18%;其他鼠种占2.98%。混合种群平均鼠密度为2.54%±0.88%;雌雄性比0.94∶1.00。年内夏秋季为繁殖高峰期;5-6月和9-11月为危害高峰。平均怀孕率为31.88%,平均胎仔数(6.92±0.43)只。不同鼠种在不同季节睾丸下降情况不同,夏秋季下降率高。臭鼩鼱具有隐睾现象,睾丸不下降。黄胸鼠和臭鼩鼱分布广泛,全县均有分布。卡氏小鼠主要分布于中低海拔稻区。  相似文献   

14.
黔南州农区主要害鼠有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和小家鼠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在各种生境均有分布;黑线姬鼠主要分布在农田,在黔南州内由南向北逐渐增多,南部低海拔区为稀有种类.各种害鼠繁殖活动高峰在春、秋两季,春季重于秋季.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土壤、作物、环境和天敌.防治上应采取“春季主治压基数、秋季挑治保丰收”的策略.措施上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生态、生物、物理防治,推广高效低毒无二次中毒鼠药和“毒饵站”投饵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三都县稻田黄胸鼠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胸鼠 (RattusfiariPebus)是三都县稻田分布广、危害重、防治难度大的有害动物 ,为了更好地进行防治 ,减少危害损失 ,笔者通过总结分析该县 11年的害鼠发生防治情况 ,对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1 害鼠的发生特点据 1990~ 2 0 0 1年调查 ,共布放 2 160 0个夹夜 ,捕获害鼠标本 1798只 ,其中黄胸鼠 12 16只 ,占种群的63.63%。1.1 活动规律黄胸鼠主要栖息地分布在稻田水沟旁、高埂的田边、进出水口、田角及田埂低凹处 ,随作物成熟期作季节性转移。当聚集盗食期间 ,在稻田周围的草丛、土埂里咬草开辟鼠道 ,…  相似文献   

16.
黑线姬鼠的发生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ius)是余庆县农田主要害鼠。据4年捕获到的2724只害鼠标本分类统计,黑线姬鼠占94.71%,为当地优势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害鼠发生日趋严重,为探讨防治对策,我们于1986-1990年在余庆、白泥等地,对其生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分布 根据1987—1989年7—10月分别在住宅、稻田、玉米地、甘薯地、甘蔗地、森林等生境调查表明: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农田、旱作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稻区毒饵灭鼠后害鼠种群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大面积毒饵灭鼠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很快.相对而言,小型鼠小家鼠(农舍区)与黑线姬鼠(农田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容易漏灭.在多种鼠并存而灭鼠效果较差的地区,甚至会出现灭后小型鼠捕获率上升的情况,则是先前受种间竞争抑制其活动之故,所以制定灭鼠技术方案应注意当地鼠种组成.灭鼠质量的好坏和灭鼠面积的大小,对灭鼠后的数量回升速度有较大的影响.灭鼠率越高,灭鼠覆盖面积越大,害鼠种群保持在较低水平的时间越长,害鼠种群回升的速度越慢.但无论如何,若生态环境条件不变,毒饵杀灭后害鼠种群密度总会回升,即仅单纯依靠毒饵灭鼠手段,难以持久控制鼠害.所以既要因地制宜提高化防质量以抑制害鼠数量,更应大力提倡生态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社鼠生物学特性调查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鼠(Rattus confucianus Milne-Edwards),又名白尾星,属啮齿目鼠科鼠属,主要分布于海拨150米以上的丘陵山区,其数量占野栖鼠总量的23.89%,最高达48%,居各鼠种之首。危害林木及毗邻的农作物,在农村居民区也偶有发现,捕获量占家栖鼠总量的4.3%,是林区主要害鼠之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广东省典型作物种植区害鼠群落结构状况,采用夹夜法对分布在省内5地(市)的代表性样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黄毛鼠、小家鼠是省内作物种植区优势密度鼠种,板齿鼠为次优势密度鼠种;黄毛鼠、板齿鼠是省内作物种植区的两种优势生物量害鼠;褐家鼠和黄胸鼠等家栖鼠在作物种植区的密度及生物量也有明显升高.分析调查结果,黄毛鼠、板齿鼠依然是本省作物种植区主要害鼠鼠种.在防控中必须重点针对其生物学习性研究持续治理对策.同时,要密切注意害鼠群落中家栖鼠密度变化,及时调整防控策略,以全面做好农业鼠害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0.
2004~2010年,笔者对温泉县麦田鼠情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温泉县麦田主要害鼠种类为小家鼠、灰仓鼠、社会田鼠.通过分析3种害鼠的种群数量及繁殖特征,确定了4月和8月为最佳防治时期.对其防控应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无害化物理器械灭鼠等绿色防鼠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