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凉风沙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冷凉风沙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针对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试验研究了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在提高产量、防治风沙等方面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北方冷凉风沙区实行免耕留茬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耕作层贮水量比传统对照高 5 0 %~ 6 7% ,达到 76 80m3 ·hm-2 ,满足春小麦 30 0 0kg·hm-2 产量的水分需求。机械化免耕留茬保护性耕作抗风蚀能力比传统对照高 33 1%~ 4 8 3%。每hm2 增效达 112 0元左右。实践证明 :实行“机械化收获留高茬→休闲→播前喷施除草剂或浅松机械除草→免耕施肥播种→机收”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工艺体系适合北方冷凉风沙地区  相似文献   

2.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是指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耕作,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①必须取消铧式犁耕翻,这是保护性耕作的首要特征;②免耕或少耕播种,尽可能少动土(即使是播种时也要尽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③播种时必须要有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秸秆全部还田或高留茬(畜牧业发达地区可高留茬),秸秆还田量要在30%以上,播种后秸秆覆盖率不低于30%。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节水抗旱、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的一项技术。2002~2004年进行了玉米旱作农田机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效果明显,很适合旱作区农业的发展。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基地和技术模式1·1试验地点试验地选在凌源市城关镇城南村第三村民组北山地块10 hm2。1·2技术模式1·2·1秸秆覆盖模式玉米成熟人工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浅旋灭茬作业(作业深度达7 cm,2~3年深松1次)———精少量播种,深施化肥———药剂灭草或人工除草———中耕追肥。1·2·2高留茬模式玉米成熟人工收获———高留茬(留茬高度…  相似文献   

4.
邵长敏  齐自成  丁梅  魏希营  李国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21-8125,8213
[目的]解决济宁市小麦/玉米两熟区传统耕作方式生产成本高,对土壤结构破坏大,土壤的生产能力降低的难题。[方法]多次试验示范和总结。[结果]构建农机农艺技术流程为"小麦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覆盖)→玉米直播→喷除草剂→田间管理(灌溉、灭虫等)→玉米收获并秸秆还田覆盖→深松(3~5年深松一次)→小麦免耕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灌溉、除草、灭虫等)"的适合该区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通过万亩试验示范验证,该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能够较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结论]该研究可为济宁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应加快推进全市农业进入保护性耕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桦甸市推广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掌握好如下方法,分别为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应用范围;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主要使用种植模式;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主要种植方式;推广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更好的实施技术要点,实施各项技术内容,即机械化收获与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免耕播种机播种施肥技术;免耕播种机播种机械化除草技术;免耕播种机播种机械化深松技术。为桦甸市玉米可持续生产,达到优质高产稳产高效,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采用少、免耕技术,地表有覆盖物,肥料一般不能通过翻耕、旋耕等方式与土壤混合,传统施肥模式不适用于保护性耕作。为解决保护性耕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施肥量不足、施肥模式单一、秸秆覆盖量少等问题,利用平衡施肥技术确定施肥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耕作方式,包括翻耕、留茬免耕、整秆覆盖免耕,副处理为施肥模式,P、K肥随播种一次完成,尿素追施,一次追施、二次追施为副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不同施肥模式下春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一定的情况下,目标产量实现与耕作覆盖方式、施肥模式有密切关系。耕作方式与施肥方法最优组合为—A3B2(整秆覆盖免耕2次追肥),经济效益最高,对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施肥管理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桦甸市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范围、种植模式、种植方式,并从机械化收获与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机播种施肥、机械化除草、机械化防治病虫草害、机械化深松等方面总结了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点,以供相关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朝阳县的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始于2001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试验面积逐年扩大,并采取了"全秆覆盖浅旋"、"高留茬覆盖浅旋灭茬"、"高留茬覆盖免耕播种"等技术模式与传统耕作进行对比试验。从几年的实验情况看,保护性耕作的几种模式在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肥力,增收节支等方面都优于传统耕作,且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现就朝阳县发展玉米保护性耕作谈点肤浅看法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春玉米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有免耕碎秆覆盖体系、免耕倒秆覆盖体系和深松碎秆覆盖体系等。其工艺流程一般为:秋天收获摘玉米→秸秆粉碎或整秆覆盖→免耕或深松休闲→表土作业→免耕施肥播种→杂草控制→田间管理。1收获  相似文献   

10.
按照本研究之二确定的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在研究探讨了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盐分、物理性状、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状况影响的基础上,经实践和不断总结完善,初步建立了试验条件下以免耕、覆盖、深松为主体的节水雨养农业耕作模式,即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条件下,夏玉米一茬采取收获小麦时留茬覆盖→玉米免耕播种→化学控制(杂草及病虫害)→灌抗旱蒙头水→苗期深松→拔节孕穗期追肥→大喇叭口防治玉米螟七道作业程序。其核心技术是免耕、覆盖、化控、深松。该模式运作应注意对不同小麦产量地块、免耕播种机械、深松时机选择等问题,并应特别注意以防除杂草为重点的有效化控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对7种不同耕作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及小麦、玉米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参试的各种土壤耕作模式中,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优于低留茬免耕播种;小麦播种时采用的"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6最好,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38.3%,纯收入增加42.7%;其次是"冬小麦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3,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20.6%,纯收入增加23.9%;免耕作业模式和旋耕作业模式,虽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效果均不理想。【结论】"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耕作模式可显著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促进粮食高产稳产,适宜在关中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玉米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耕作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或秋季保留玉米根茬固土,减少土壤遭受风蚀、水蚀,提高抗旱能力和土壤肥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玉米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环节。利用玉米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地完成侧深施肥、清理种床秸秆、整理种床单粒播种,覆土、重镇压等工序。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是对传统耕作认识和技术工作流程颠覆性的改变与挑战.运用农业机械完成玉米保护性耕作生产方式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应用机械化实现田间玉米秸秆覆盖或留高茬一机械化免耕播种一机械化学灭草、灭虫与防控一苗期深松追肥一机械收获一或秋深松.为德惠市发展保护性耕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14.
1技术实施要点在风蚀严重,以防治风蚀为主,且玉米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实施留茬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机械收获时留高茬+免耕播种作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前茬小麦收获与秸秆处理,玉米免耕播种机的选择与调试,选用品种,精细播种,化学除草,及时查苗定苗,科学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夏玉米免耕机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于2002-2004年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垄作下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和灭茬免耕比传统耕作增产;平作下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和灭茬免耕比传统耕作增产,其中留茬覆盖的增产效果最明显。垄作方式的平均产量高于平作。在保护性耕作方式中,垄作下留茬免耕的产量高于灭茬免耕,平作下留茬免耕的产量低于灭茬免耕,不能判定是否受试验误差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而垄作和平作留茬覆盖的增产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集成创新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田间管理和科学施肥技术,以期改善和提高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对旱地小麦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已有的“旱地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改进提出旱地小麦免耕覆盖宽幅播种技术,并在陕西省合阳县应用该技术布置3年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较常规模式,免耕覆盖宽幅播种技术能显著提高土壤贮水量和养分含量,小麦亩均增产40-60公斤、节约机械耕作成本65元。可见,旱地小麦免耕覆盖宽幅播种技术具有保水防旱、沃土肥田、方法简便等特点,是解决渭北小麦干旱问题的突破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修武县承担河南省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第二年,小麦保护性耕作分为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模式和玉米秸秆直立--免耕播种模式.小麦传统耕作模式一般是指玉米秸秆还田1~2遍,旋耕耙耱后播种小麦的耕作方法,为了进一步探讨小麦保护性耕作不同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在不同质地土壤(黏土和壤土)的表现,特在壤土和黏土地分别设立了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的不同耕作模式对比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实施常规管理方法,并对小麦生长过程实施系统调查,现将试验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马兴 《新农业》2013,(1):61-62
目前辽宁省示范县玉米免耕播种通常采用3种耕作模式:一是碎秆覆盖,即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将玉米秸秆粉碎撒落在地里;二是高茬覆盖,即预留30厘米高的玉米茬;三是立秆覆盖,即玉米整秆留在地里。选择好的免耕播种机则是保护性耕作关键一环,通过生产实践和鉴定向读者推荐几种免耕播种机。1.2BSC-4碎茬免耕播种机建平县臣龙机械有限公司制造。主要技术参数:外形尺寸(长、宽、高)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是指在未经过翻耕犁耙的田(地)上进行播种和不进行中耕管理的方法,是一项集除草、节水保墒、秸秆还田技术于一体的节本增效型栽培技术。玉米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施肥可与播种同时进行,不进行中耕,收获后秸秆粉碎留在地表,防止土壤风蚀、水蚀;用专用播种机在狭小的行距上进行播种,做到精量施肥,精准播种;施用长效缓释复合肥,真正实现除播种以外的免耕,用除草剂控制(可用秸秆覆盖)杂草,保障玉米正常生长。1优点免耕栽培减少犁耙中耕,降低生产成本,秸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