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用"生命线"来概括和表述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生命线"是"保证线"、"边防线"、"稳定线"、"发展线"、"造血线"。"生命线"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发挥着保证、导向、协调、育人、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
"五三式"优良学风建设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莉  许盈 《高等农业教育》2009,(8):26-27,71
学风建设是一个大学的生命线,是一个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催生了大学学风新的内涵,需要不断去实践和探索.近几年山东农业大学在管理中探索出了一条"五三式"学风建设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具有系统、长期、复杂的教育特点。残健融合高职院校由于其培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致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特殊性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加大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以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全育人"实践为例,在探析残健融合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协同育人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前提保证;构建过程性评价是实现"三全育人"重要保障;创新育人机制是实现"三全育人"终极目标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政治思想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当前不同程度存在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还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疑虑,以及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重申了“生命线”的论断,并从“服务”和“保证”方面概括了“生命线”的科学内涵,廓清对“生命线”的曲解。较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突出阐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环节对实现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对搞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的保证作用以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聚焦作用.强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是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使高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辐射源。  相似文献   

5.
从"适应性"原则谈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第一生命线."适应性"原则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的实践与运用,是由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6.
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精神发展的家园.是城市管理的基础,也是党的工作的基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从过去单纯的隶属单位、依赖单位变为走进社区、依托社区,社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如何把握社区意识的主流,弘扬主旋律,正确引导居民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为社区营造健康、文明、祥和、安宁的空间,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社会的稳定的"生命线"、"中心环节"、"重中之重",必须"抓得狠抓得紧".  相似文献   

7.
2009年8月1日,敦煌种业公布半年业绩,种子收入同比大幅增长,但其中有一半左右的收入来自与美国杜邦先锋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杜邦先锋研发的"先玉335"已经成为敦煌种业业绩增长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8.
浅谈"线"在插花艺术造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在插花艺术造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线在插花艺术设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本文从线条本身的审美价值和线在插花创作中的几种作用加以论述,并指出插花设计者一定要掌握线的变化和线的和谐组合规律,并加以利用才能设计出好的插花造型。  相似文献   

9.
何悦  王维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200-201
《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消灭私有制,然而私有制经济却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发挥私有制作用"这对矛盾?本文通过运用马克思社会时空性和条件性及中国"消灭私有制"的实践性理论来分析这一矛盾,提出如何正确认识"私有制"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在原规划的"三界四区"基础上提出了"三线"划定,要求土地利用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地区生态安全。2016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三线",并要求在"三线"划定中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很多地区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将这几条线和区域进行简单重叠分析,实际上是不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本文通过分析"三线"和"三界四区"的划定技术,探讨"三线"与"三界四区"的关联性,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师大多倾向于表现视觉化的传统元素符号,殊不知传统家具的灵魂存在于功能、结构和形式的综合框架之中,即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在"中国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新中国主义"的本土化创新理论,其目的在于分析传统家具中先进文化的脉络,探讨"中国风"、"新中式家具"等与核心理念的关系,并以当代设计中的"新中国主义"家具为例,详细而深入地论证"新中国主义"的本土化成长经历,及"新中国主义"发展的必要性与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抗除草剂水稻新品系“E32HR”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基因枪法转化获得的转bar基因水稻"HR"为供体亲本,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优势组合"65396"的恢复系"E32"为受体亲本,经过4次回交转育成对除草剂Basta具有稳定抗性的水稻新品系"E32HR"。对"E32HR"及其杂种"培矮64S/E32HR"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E32HR"的株高明显高于"E32"以外,其余性状均无明显差异。文中对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的结合以及抗除草剂水稻的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略论网络时代“全民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浅阅读"、"快餐阅读"、"阅读危机"等现象。阐述了在此背景下提倡"全民阅读"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应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改系即黄早4及其改良的衍生系,具有配合力高、株型好、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统计分析吉林省1980~2006年审(认)定的358个品种亲本种质表明,我省利用黄早4及其改良衍生系组配的杂交种90个,自选黄改系29个,其中吉单180、四单19、吉单209、通吉100、郑单958、银河101等种植面积较大,为吉林省粮食生产、畜牧业及加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针对黄改系及其组配杂交种耐旱、质优、耐密特性,浅议在吉林省玉米育种与生产上进一步应用的发展前景。指出今后我省利用黄改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干旱胁迫下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与耐旱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干旱是限制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研究干旱胁迫下玉米穗部性状与耐旱性的关系,为玉米耐旱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287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耐旱鉴定,调查穗长、穗粗、粒长、粒宽、粒厚、单穗干重、穗轴粗、粒重、百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等穗部性状,研究穗部性状与耐旱性的关系.[结果]相关分析发现单穗干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重与玉米耐旱性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穗粗和百粒重与玉米耐旱性存在显著相关性;通过对耐旱相关的穗部性状主成分分析,得到“产量”因子、“果穗行数”因子、“籽粒重量”因子、“轴部”因子、“果穗尺寸”因子,上述5个因子可以反映玉米自交系穗部的耐旱性;通过聚类分析获得耐旱性弱、适中、强的3种类群.[结论]单穗干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重、穗粗和百粒重是十分重要的耐旱参考指标,在穗部耐旱性状中,对耐旱性的贡献大小依次为产量因素>果穗行数>籽粒重量>轴部因素>果穗尺寸,玉米在干旱胁迫下粒长、穗轴粗、百粒重较对照下降较少,穗长、穗粗、穗行数、粒重、单穗干重较对照略有增加,行粒数较对照下降适中,此类自交系耐旱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王艳安  李志民  李帆  李景  苏静  罗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63-9965,10011
分析了延安市革命旧址现状,依据叙事性和体验型理论指导,对延安革命公园进行了概念规划,将公园整体布局为1条水景主轴,1条游览主线,3个游览分区,17个片区包括13个革命主题片区和4个服务片区,并对13个革命主题片区中的"建党伊始"、"井冈誓师"、"飞夺泸定"、"徒穿草甸"、"陕北圣都"、"建国胜利"6个片区景区布局和景观意向做了深入介绍。  相似文献   

17.
张秀 《现代农业科技》2010,(6):202-202,204
以"红线公园"概念的出现为导引,分析了墙的可存在性;从围墙最基本的功能出发,论述了墙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蕴藏了大量的有关文学的言说和著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命名就从没间断过。主要命名有“中国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理论”、“诗学”、“文论”,可都有不足。相比较于这些外来的和现代的语汇,“文说”倒是历史的还原,它能准确地体现“中国”、“古代”说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述形态,使中国古代“文说”与现代“文论”的差异和西方“诗学”的区别从名称上就可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国人品茶及对茶的研究历史悠久,但"茶"字何时产生、为何产生?古今学者则所言不详。本文拟从"对荼认识的深入""荼字音的分化"及"对荼味苦的避讳"三个方面进行探析。此文探析"茶"字产生的原因,可为饮茶历史的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