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牟氏角毛藻的生产性培养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为耐高温单细胞藻类,在泥蚶、牡蛎等贝类育苗生产中,角毛藻作为贝类幼体的优质饵料,与其它单胞藻相比具有耐高温、繁殖速度快、抗污染能力强等优点,所以角毛藻的顺利培养,将是贝类育苗成功的保证。角毛藻的培养方式与其它单胞藻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于其它单胞藻培养的关键技术,笔者通过几年的藻类培养生产实践,总结出牟氏角毛藻大面积培养的一些实用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魏国重  裴光富 《水产科学》2007,26(3):173-174
单胞藻在海水动物育苗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如何培养出纯度高、密度高、细菌少、生长鲜嫩的藻类,直接关系到海水动物育苗的质量和产量。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Cleve)在自然海水中分布广泛,是引起海水赤潮的主要藻类之一,同时也是海水动物幼体的主要饵料,是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梭子蟹(Portunus trituuberculatus)和青蟹(Scylla)涵状幼体的适宜开口饵料。骨条藻营养丰富,对幼体生长、发育和变态起重要作用,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正>单胞藻和轮虫是虾蟹类育苗的优良适口饵料。轮虫和单胞藻的培养大多数在室外进行,而冬季育苗池都处于闲置状态,合理利用闲置的育苗池进行饵料培养,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闲置时间和育苗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开春的育苗工作备好饵料。  相似文献   

4.
目前刺参育苗设施中60%-70%的水体用于幼体孵化和培育,30%-40%的水体用于培养单细胞藻类,供投喂耳状浮游幼体。培养单胞藻的工作,通常要早于幼体培养2个月之前进行。这不仅造成幼体培育水体缩水、生产周期延长,而且培养和储存大量优质单细胞藻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山东省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经过多年的育苗生产发现,刺参浮游幼体并不是必须以单胞藻类作为主要饲料来源,采用以面包酵母为主、多种营养成分综合配制的饵料投喂刺参浮游幼体,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试验总结出取消单胞藻饵料培养环节,利用人工配制饵料培育刺参苗种的新技术。现将刺参育苗新技术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单细胞藻类具有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对环境适应性强的特点,不仅是水中溶解氧的重要来源,还是鱼类及其他养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尤其作为贝类、甲壳类幼体的优质适口饵料,其育苗的成败更是与单胞藻的密度和质量直接相关。单胞藻在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受自然条件限制,存在易衰败,原  相似文献   

6.
<正> 单胞藻是鱼、虾、蟹幼体的基础饵料,是贝类幼体的优良开口饵料。在单胞藻的大量生产中经常会由于敌害生物的污染和危害,造成生产不稳定,不能保证育苗生产中活饵料的持续供应,从而影响经济苗种的产量。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仅供参考。 1 保种期间 1.1 藻种必须“纯”:大部分生产单位的藻种是由一些科研单位购入,为确保“纯种”,应该再次进行藻种分离,使后期的培养有较大的保  相似文献   

7.
生产单位人工育苗锯缘青蟹实践认为:水质处理、亲蟹培育、藻类培养和适口饵料投喂是状幼体培育的重要技术环节,大致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正>大规模商品青虾养殖的基础是有优质、充足的苗种供应。目前国内青虾苗种培育多数采取土池培育的方式,也有的在探索工厂化育苗技术。无论是土池育苗,还是工厂化育苗,关键在于幼体开口饵料适口性和丰度。当幼体在Ⅰ—Ⅲ期蚤状幼体时,以单胞藻为主;当幼体生长到Ⅳ—Ⅶ期时,以轮虫为主。工厂化育苗,需专用设施,饵料有专池培育或使用商品饲料、螺旋藻粉、虾片等,投资成本相对较大,不利于广大养殖者应用。土池培育技术主要包括:池塘选择、池塘清整、施肥、合理放养、科学投饵  相似文献   

9.
浅谈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及在海水育苗中的不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种类搭配在育苗生产中,幼体成长的好坏与饵料的营养直接相关。而多种饵料混合投喂是解决营养全面的最佳途径。如鲍的人工育苗中,在提供适量的底栖硅藻的同时,投喂含大量蛋白质的人工合成饵料以促进生长,而人工合成饵料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单胞藻,如螺旋藻、海泥中的底栖硅藻等;海参育苗已见的最佳投饵方法就是角毛藻、盐藻混和投喂,尽管使用其一甚至小新月菱形藻也能出苗,但受营养及培养条件(主要是施肥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海参、海胆、虾蟹的育苗生产都离不开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单细胞藻类具有生长快、易繁殖、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是水生动物幼体的良好饵料之一。单细胞藻类作为水生动物人工育苗的饵料地位目前尚无法被取代。单细胞藻类具有容易培养、可以节约育苗成本等优点,在环境条件差、生产成本不足的情况下培养单细胞藻类作为幼体的开口饵料显得更加重要。一、准备工作一级扩种培养主要用250~5000毫升三角烧瓶,  相似文献   

11.
对虾幼体进入溞状幼体三期以后,饵料成了育苗的关键,因此,培养一种小型的动物性饵料,就显得很重要。几年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对虾幼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的方法介绍如下:首先要培养好褶皱臂尾轮虫的饵料。单胞藻的扁藻、盐藻、小球藻等绿藻是轮虫的主要饵料,以扁藻为最好。当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我们在有上列几种藻种的土池里进行肥水繁殖,施氮肥10ppm(未施磷肥)、在4日30日到5月18日间共施肥4次,同时也施少量人粪。  相似文献   

12.
目前,河蟹工厂化育苗技术日致成熟,但成本较高;而土池育苗具有成本低、收效高的特点,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经过几年的买践,我们总结出,河蟹土池育苗的投饵原则为:适时、适口、适量。能做到这三适,才能使河蟹幼体培育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具体方法是:育苗池在1个月前清池,消毒后,用60~80目筛绢严格过滤海水。1.植物性饵料要做到“先肥后清”(1)先肥阶段在河蟹幼体孵出前4~5天,每亩施化肥硝酸铵1.5公斤左右,同时接种事先培养好的单胞藻藻液于池中,这样,能证幼体田出后,马上就2能摄食到适的奉胞藻泪料。如果遇阴雨天…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随着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的发展,尤其是河蟹的工厂化育亩,需要大量的单胞藻,仅靠半咸水中自然繁殖的单胞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势必探索一条短期内在人工半咸水中培养出大量单胞藻的途径,这样才能确保育苗生产对单胞藻需求量的日趋增加。为此我们在人工半成水中进行了单胞藻的纯培养实验,现总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以三角褐指藻和青岛大扁藻为培养材料。培养容器采用20000毫升细口瓶和80×40×30厘米的玻璃培养箱。培养容器  相似文献   

14.
贝类育苗中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贝类资源丰富。近几年,随着自然海区环境的恶化,贝类野生资源不断遭到破坏,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苗种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作为贝类幼体的优质适口饵料,单胞藻饵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贝类育苗的产量和质量。下面根据工作经验,简述一下贝类育苗中  相似文献   

15.
单胞藻扩种在我国正呈迅猛发展的势头,特别是随着我国生物产业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生单胞藻类的经济价值在医药、农业、保健等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以水产为例.在传统虾蟹、贝类等特种水产育苗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大量的单胞藻作为幼体的直接饵料。在新兴的地方特色水产资源选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大量的单胞藻来投喂水产幼体喜食的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作为选育幼体的开口饵料。同时在现代农业的高集约化、  相似文献   

16.
三角褐指藻和新月菱形藻具有生长快、耐低温,容易培养的优点,是贝类和虾类幼体的良好饵料,在象山县水产养殖公司育苗厂,笔者于1989、1990、1992年在培养这两种藻类用于中国对虾育苗的生产过程中,在藻类培养池面积有限的条件下,采用原池追肥和吸去沉淀物少量补充培养的方法,有效地延长了藻类的生长期和提高了培养浓度,从而保证了在整个育苗过程中随时都有较高浓度的优质藻液供应,以下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晓霞 《河北渔业》1999,(3):34-34,43
<正> 在对虾、河蟹、贝类育苗中,离不开单胞藻的培养,特别是贝类育苗中,需求量更大。有些单位经常出现单胞藻供不应求,饵料短缺的现象。本人根据多年的经验以新月菱形藻为例介绍在短期内大规模培养单胞藻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新月菱形藻对温度,盐度适应范围很广。在5~28℃,含盐量为18‰~61.5‰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曹红军 《科学养鱼》2007,(11):66-67
单细胞藻类培养是贝类工厂化育苗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解决贝类养殖特别是种苗培育阶段饵料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贝类人工育苗的成败。近三年以来,本单位开展了青蛤人工育苗,获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单胞藻饵料培养是关键,藻类饵料培养无菌操作是核心。单细胞藻类培养按培养规模大小和培养目的分为一级培养、二级培养和三级培养,即分为藻种培养、中继培养和生产性培养。  相似文献   

19.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 ,本文所讨论的培养方法归为连续分级培养。即培养工艺为 :保种培养 ,在 30 0 0毫升三角烧瓶小规模接种→接种 ,转移到较大玻璃器皿内扩大规模培养→接种 ,转移到培养池内大规模培养→养成并输送至贻贝育苗池。1 保种培养种类作为厚壳贻贝苗种饵料的微藻主要是金藻、扁藻、褐指藻和小球藻。藻种一定要选择生长良好 ,生活力旺盛 ,色泽鲜艳 (硅藻类为黄褐色、绿藻类为鲜绿色 ) ,无沉淀及无明显附壁现象 ,镜检无其他混杂种类、浮游动物、原生动物之类污染的藻种。培养用的海水是经煮沸或过滤除菌法消毒后的海水。…  相似文献   

20.
郑进春 《海洋与渔业》2010,(4):49-49,38
骨条藻是渔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浮游藻类之一,学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属于硅藻门、中心纲、圆筛藻目、骨条藻科、骨条藻属。细胞呈透镜形或圆柱形,直径为6—7微米,与邻细胞的对应刺相接组成链状群体。骨条藻是一种广温、广盐的近岸性硅藻,在盐度7~50‰、水温10~34℃中均能生长繁殖,具有营养丰富,易培养等特点,是对虾育苗初期理想的生物饵料。近几年,随着牡蛎工厂化育苗的发展,逐步被应用为牡蛎幼体中后期的生物饵料,解决了夏秋季节南方地区单胞藻培养青黄不接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