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自2005年以来,海参养殖产业是辽宁锦州市渔业支柱产业,年产值20亿元以上。这一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水产捕捞、加工及相关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渔民的生产就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北方海参养殖业充分利用海参养殖池塘资源套养日本对虾,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笔者于2019-2022年进行混养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刺参和日本对虾是黄河口地区常见的海水养殖品种。在池塘中进行刺参和日本对虾混养,可充分高效地利用水体空间,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现将二者的池塘生态健康混养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倪红军 《河北渔业》2013,(11):41-42
<正>通过多年的水产养殖实践,黄骅市已形成成熟的虾、蟹混养模式,并为当地养殖百姓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混养模式中,由于前期池塘自然水温低,达不到日本对虾适宜放养温度,以至于到4月底、5月初才开始投放规格为0.81.0cm的日本对虾苗种,造成日本对虾生长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参贝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研究了海湾扇贝在池塘中与刺参混养,对养殖环境的影响。通过参贝混养与海参单养池的比较研究表明:参贝混养池的水质指标:氨态氮、亚硝酸盐等明显低于海参单养池;扇贝的滤食作用改善了水的透明度,参贝混养池明显高于海参单养池。参贝混养池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优于单养池,海参喜食的底栖硅藻的生物量较多;浮游动物的种类较少,规格也较小。为池塘参贝生态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河北省沧州市三疣梭子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以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提高了养殖水体的利用率及经济效益。但由于池塘的老化及虾病发生,池塘单养日本对虾已不可能,将日本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放在一起混养不仅减少了梭子蟹的发病率,还增加了日本对虾的成活率,在养殖三疣梭子蟹投饵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增加了日本对虾的产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昌黎县刘震养殖场6个养殖池塘作为试验池,进行了河鲀鱼和日本对虾生态立体混养试验.通过对养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技术控制,探索了河鲀鱼和日本对虾立体混养的高效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东港市现有海水养殖池塘近6万亩,其中海参养殖面积1万多亩。目前,海参养殖多以单养为主,为了充分利用池塘的空间和饵料、提高生态效益、增加经济效益,2013年,东港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利用海参养殖池塘进行了斑节对虾与海参混养试验,斑节对虾亩放苗4000尾,对海参养殖无不良影响。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综合利用养殖水体资源,近一二年来,我县沿海部分池塘实行河豚鱼与日本对虾混养的增产措施。日本对虾以河豚鱼残饵、粪便为饵料,既提高了饵料利用率,又有利于水环境的安全稳定;河豚鱼能够将患病害的虾吃掉,防止疾病蔓延,且其体表分泌的粘液能够抑制水中病菌的滋生;由于日本对虾的昼伏夜出,故二者的活动与摄食基本上互不影响。所以,河豚鱼与日本对虾能够互利共生,大大提高生产效益。生产实践表明,除河豚鱼的养殖收入,混养的日本对虾每667m~2单产15~25kg,产值在1000元以上。现将混养技术介  相似文献   

9.
通过仿刺参与日本对虾混养的试验,探索了参池中仿刺参和日本对虾混养的可能性。试验结果:混养池中日本对虾生长迅速,终末平均体长比初始体长增加了205.4%,终末平均体质量比初始体质量增加了29.8倍。混养池中仿刺参的体长增长率为155.6%,体质量增加了9.06倍;对照池中仿刺参的体长增长率为119.4%,体质量增加了6.54倍;混养池中的仿刺参比对照池中的生长更好。试验结果表明,混养池中日本对虾的粪便和残剩的配合饲料等供仿刺参直接摄食,增加了仿刺参的食物来源,有利于其生长;仿刺参能清除池塘中日本对虾的粪便和残饵,净化池塘的水质和底质,促进日本对虾的生长,且参池的水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显著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池塘养殖海参在我国北方地区发展很快,大多采取粗放单养方式,现介绍一种海参与车虾的混养技术,在池塘中混养一定数量的车虾,在不影响海参生长的同时,增加车虾产量,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海水养殖池塘,利用水质调控、饵料强化、生物防控等技术,进行了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美国硬壳蛤生态混养技术试验,有效降低了病害的发生,日本对虾产量达到600 kg/hm~2,梭子蟹产量1 350 kg/hm~2,美国硬壳蛤产量3 000 kg/hm~2,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我站在刘台子乡山东村兴湾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海参池放养日本对虾,进行参虾混养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选择靠近海边、进排水方便的2#池塘(共5个池塘)。池塘面积50亩,南北走向,池深在1.0~1.8米。在进水闸门增设了80目筛绢过滤网,拦截鱼卵及小杂鱼进入池塘,以防蚕食幼虾、抢食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海参养殖行业景气度下降,价格下滑严重,但依然是大连地区海水池塘最主要的养殖品种,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收益,大连地区一般采用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与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混养模式。由于养殖模式粗放,导致对虾产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敌害生物过多导致苗种成活率低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原因。该试验对大连  相似文献   

14.
刘德永 《齐鲁渔业》2007,24(4):32-33
为探索利用盐场低产虾池开展红鳍东方纯养殖,我们从2000~2005年连续在天津汉沽区盐场虾池开展了红鳍东方鱼屯的养殖,在养殖中,我们在池塘中投入了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进行混养,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红鳍东方鲀与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混养技术和一些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12年开始,辽宁省海水池塘海参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我地区实施。项目中推广了网箱保苗技术、参礁改造技术、虾、参混养技术等技术措施。对虾与海参混养技术。每年完成面积66.7hm~2,对虾产值1 000多万元,增加效益100多万元。1对虾的养殖1.1虾苗选择虾苗选择黄海1号、2号抗病毒虾苗。1.2放苗时间和密度规格1cm,投放密度7.5万~15万尾/hm~2。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地区有着悠久的池塘海水养殖历史,其中,刺参、日本对虾和梭鱼是目前最常见的养殖品种。将三者进行混养,不仅解决了单养时出现的不少问题,而且遵循了生态健康的原则。一是能充分利用池塘空间。刺参为底栖动物,日本对虾和梭鱼在中下层水体活动。二是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7.
陈金仙 《水产养殖》2009,30(1):20-21
福建中南部海水池塘秋冬季由于长期养殖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养殖方法单一粗放、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病毒传播蔓延,池塘老化等。自1997年后,对虾病毒性疾病的频繁发生,海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明显下降,造成养殖弱潮。为了减少养殖的肓目性、风险性,提高池塘综合效益,探索更多更好的养殖方法及品种,把池塘从单养模式改为混养模式。经过多年来实践证明,多品种混养有利于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减少病毒发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为了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经济效益,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水产科学技术推广站在本区朱家尖镇、六横镇、虾峙镇的12000余亩海水池塘里,进行了梭子蟹与日本对虾的混养,并获得成功。2005年平均亩产梭子蟹70千克,日本对虾31千克,平均亩纯利5800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主要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虾蛏蟹池塘高效混轮养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闽东沿海群众经过长期的池塘养殖生产实践,摸索出一种第一茬日本对虾与缢蛏混养、第二茬养殖三疣梭子蟹的综合养殖模式,克服了以往虾或蛏池塘常年单养而造成池底质恶化、高温期  相似文献   

20.
正虾贝混养技术就是通过对虾与花蛤生理、生态的不同进行养殖,利用花蛤滤食特点,充分利用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微生物,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净化水质,防止虾池有机污染。利用虾池进行日本对虾与花蛤混养是投资风险小、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养殖模式。以2014年诏安县某家庭渔场承担实施的"日本对虾与花蛤混养生态养殖技术推广"项目为示范简要介绍如下。一、虾池条件1.池塘面积30亩,两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