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修剪方法对催芽处理前后富士苹果一年生枝不同部位碳、氮营养物含量的影响,为完善苹果修剪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 cv.Red Fuji)幼苗一年生枝条为试材,在解除休眠到萌芽期,于离体条件下对枝条进行短截处理(短截1/2、短截1/3),以不短截处理为对照,将按要求处理后的一年生枝带回试验室,将枝条下部剪平,直立放在盛有500mL水的瓷盘里,置于GZX型光照培养箱(25℃(白天)/20℃(晚上)、16h光照/8h黑暗条件)中进行催芽处理,在处理后第0,3,6,9,12天取样,测定枝条不同部位的可溶性糖、淀粉、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研究短截处理对一年生枝不同部位碳、氮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富士苹果一年生枝条不同部位可溶性糖、淀粉、总糖以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有明显分布梯度,表现为从一年生枝顶部向下,对照枝条木质部的可溶性糖含量由93.9mg/g逐渐降到61.9mg/g,淀粉含量从72.6mg/g逐渐降到37.7mg/g,总糖含量从166.5mg/g逐渐降到99.6mg/g。催芽处理前(处理0d)木质部可溶性糖、淀粉及总糖含量高于韧皮部。催芽处理后,木质部碳、氮营养物质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与韧皮部相比,木质部平均可溶性糖、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38.1%,31.6%和15.4%,平均淀粉含量增加了17.4%;而韧皮部以上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小。短截处理未改变枝条自身碳、氮营养物质的分布梯度,不同处理枝条对应部位碳、氮营养物质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对整个枝条平均水平而言,短截降低了枝条内的平均可溶性糖、淀粉以及总糖含量,整个试验过程中短截处理枝条木质部以上营养物质的含量总体低于对照枝条。【结论】短截未改变苹果一年生枝条自身碳、氮营养物质含量的分布梯度,表现为从枝条顶部向下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新疆野苹果枝条解剖结构与苹果小吉丁虫抗性的关系,为新疆野苹果抗虫育种、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新疆野苹果抗虫植株和敏感植株为材料,研究光学显微镜观察野苹果枝条内部解剖特征,分析抗虫表型形成原因。【结果】 新疆野苹果枝条木质部解剖,导管密度对抗虫性的影响较大,抗虫植株的导管密度低于敏感植株,分别为136.2 和163.1 n/μm2;木质部厚度、木化射线宽度对新疆野苹果植株的抗虫性影响不大。新疆野苹果抗、感植株的皮层厚度及韧皮部厚度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抗虫植株韧皮部厚度低于敏感植株,分别为194.9和432.3 μm;抗虫植株皮层厚度高于敏感植株,分别为1 282.9和1 037.7 μm;周皮厚度差异不显著。【结论】 新疆野苹果枝条木质部导管密度越小,抗虫性越好,韧皮部厚度越低,皮层厚度高,抗虫表型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苹果树进入休眠期前的碳代谢规律,探讨碳代谢与进入休眠的关系。【方法】以富士苹果树1年生枝为试材,分析其韧皮部、木质部和芽中可溶性总糖、还原糖、蔗糖和淀粉的含量及其相关酶(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随着休眠期的推进,蔗糖、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在果树不同部位的分布为韧皮部芽木质部,且任意两者糖组分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进入休眠期前,果树木质部中淀粉含量不断积累,其他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不大,在休眠期之后,木质部中淀粉与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56*)。树体进入休眠期前后,芽中各酶活性均高于韧皮部;韧皮部和芽中AI活性与蔗糖含量极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9**,-0.783**);芽中SPS活性与蔗糖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49*)。【结论】苹果在进入休眠期前,木质部开始储藏淀粉,随着休眠期的来临,木质部中积累的大量淀粉被分解使可溶性糖含量升高,与此同时,各部位的蔗糖含量快速上升,这与SPS活性的升高、AI活性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桑天牛不同寄主植物间主要营养成分及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差异,分析其在桑天牛成虫寄主选择行为中的作用,为桑天牛生态控制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笼养法观察桑天牛对寄主和非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分析比较桑天牛取食与产卵寄主和非寄主树种枝条主要营养成分及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其与桑天牛寄主选择的相关性.[结果]桑天牛雌雄成虫在24 h均能准确地找到取食寄主构树和桑树,且对桑科植物的选择比例显著高于杨树和苦楝,其中对构树的选择率一直保持较高比例.桑天牛产卵寄主杨树枝条木质部的可溶性糖、还原性糖、蛋白质、总酚、单宁和黄酮含量均低于非寄主苦楝.成虫取食寄主构树和桑树枝木质部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苦楝,还原性糖含量均低于苦楝;构树枝韧皮部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苦楝,而桑树与苦楝则无显著差异;构树和桑树枝条韧皮部总酚、单宁和黄酮含量均高于苦楝.雌雄成虫取食选择比例与寄主植物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还原性糖、总酚和单宁含量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对成虫取食选择的影响不大.[结论]寄主植物营养物质含量对桑天牛成虫取食选择具有重要作用,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对桑天牛产卵寄主选择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核桃小吉丁虫近几年发现危害核桃的重要害虫。以幼虫危害枝干皮层,受害严重的枝条,叶片枯黄早落,翌春枝条大部分枯死,造成大量枯枝。一年一代。以幼虫在木质部越冬,4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6月下旬至7月初为卵孵化盛期,幼虫严重危害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树势强、受害轻,蛀道常能愈合:树势弱,蛀道多不能愈合。防治方法:①加强综合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虫力;②饵木诱杀。在成虫羽化产卵期,及时设立一些饵木,诱集成虫产卵后,及时烧毁;③彻底剪除早稍。结合采收核桃把受害叶片枯黄的枝条彻底剪除在成虫羽化前;④药剂防治。幼树被害…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在新疆玛纳斯县的生活史及在美国白蜡(Fraxinus americana L.)树干上的分布规律,通过林间踏查、解剖树干等方法,明确白蜡窄吉丁各虫态发生动态,分析白蜡窄吉丁羽化孔、产卵量与白蜡树高、胸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白蜡窄吉丁在新疆玛纳斯县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越冬,4月上旬至5月中旬为化蛹期,5月上旬至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期,5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产卵和幼虫孵化期,6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为幼虫危害期,7月下旬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危害,7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幼虫越冬期。白蜡窄吉丁最佳防治时期为成虫羽化出孔前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和幼虫韧皮部危害期(6月上旬至7月中旬)。白蜡窄吉丁成虫通常将卵产于距地面1~2 m的主干上,幼虫通常分布于距地面4 m以下的主干上,成虫羽化孔主要分布于距地面1~3 m主干上,白蜡窄吉丁在寄主植物上的产卵数量与其胸径大小无关,而与树皮厚度有关,厚度大于6 mm时产卵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新疆野苹果营养及次生代谢物与苹果小吉丁虫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 (Lebed.) Roem.)植株内营养及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对苹果小吉丁虫( Agrilus mali Mats.)危害的影响,以具有不同抗虫性的新疆野苹果类型单株为试验材料,利用相关性回归法找出营养及次生代谢物质与其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新疆野苹果单株营养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韧皮部内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大于木质部,在4.02~21.72 mg/g之间。可溶性蛋白含量K2最低,为26.10 mg/g,G1最高,为45.74 mg/g,感虫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普遍高于抗虫植株。不同抗性单株单宁、黄酮、总酚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木质部内黄酮含量较低,在0.31~0.89 mg/g之间,韧皮部黄酮含量在1.93~4.05 mg/g之间,抗虫植株平均单宁含量为1.24 mg/g,感虫植株平均单宁含量为0.69 mg/g,抗虫植株单宁含量显著高于感虫植株,即单宁含量越高,其抗虫性越好,感虫植株G6总酚含量最低,为1.43 mg/g,抗虫植株K2总酚最高,达到3.96 mg/g,木质部内单宁含量和总酚含量与苹果小吉丁虫抗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新疆野苹果单株内单宁与总酚含量越高,总虫数就越少,对苹果小吉丁虫的抗性就越好,新疆野苹果受害就越轻。综上,新疆野苹果内营养物质含量与抗虫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与抗虫性成显著正相关,次生代谢物质含量高的新疆野苹果对苹果小吉丁虫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减轻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苹果果实中糖酸组成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不同品种苹果果实中主要糖、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为苹果品质评价和品种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了12个苹果品种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主要组成及其含量。【结果】苹果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为果糖、蔗糖、葡萄糖、山梨醇,且果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糖,秦冠、新红星、富士Ⅰ、富士Ⅱ果实中的4种糖含量高低顺序为果糖>葡萄糖>蔗糖>山梨醇,弘前富士、金冠、华冠、粉红女士、乔纳金、皮诺娃、红玉、澳洲青苹果实中的4种糖含量高低顺序为果糖>蔗糖>葡萄糖>山梨醇。苹果果实中的有机酸有苹果酸、琥珀酸、草酸、柠檬酸、酒石酸和乙酸,其中苹果酸为主要有机酸。甜度/总酸值比较高的是华冠和秦冠(>400),金冠、弘前富士、富士Ⅰ、富士Ⅱ、乔纳金介于200~400,较低的是新红星、澳洲青苹、红玉、皮诺娃和粉红女士(<200)。【结论】弘前富士、富士Ⅰ、富士Ⅱ、秦冠、金冠、乔纳金、新红星、皮诺娃、华冠果实中的主要可溶性糖为果糖,粉红女士、澳洲青苹、红玉中主要为果糖和蔗糖;12个苹果品种果实中的有机酸均主要为苹果酸。甜度/总酸值是影响苹果果实甜酸风味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3年生普通型红富士为试材,研究拉枝加环割夏季修剪对苹果树枝条内含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拉枝135°+环割处理下,木质部中可溶性糖含量均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对照(拉枝50°)韧皮部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直立枝韧皮部、木质部可溶性糖含量均最低。在拉枝90°+环割处理下,木质部中部、梢部含量最大,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拉枝90°处理韧皮部中淀粉含量最高;在拉枝90°+环割处理下,韧皮部中还原糖含量最高;在拉枝135°+环割处理下,木质部中还原糖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拉枝90°+环割处理下,木质部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拉枝135°处理下,韧皮部中梢部、中部、基部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最高。由此可见,拉枝角度不同,枝条中可溶性糖、淀粉、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不同;不同营养物质在枝条中的积累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中苹果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成虫种群消长动态规律,筛选出对苹果小吉丁引诱剂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缓释瓶,为监控苹果小吉丁成虫提供有效手段。【方法】 将YC和YSYZ 2种引诱剂与浅绿色和蛋黄色2种颜色的粘虫板进行组合,在3种环境中对苹果小吉丁的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对比3种缓释瓶对2种引诱剂田间诱捕效果及缓释作用,比较诱捕器在树冠不同悬挂方位的诱捕效果。【结果】 栽培苹果园于6月中旬、平均气温达到20℃时开始监测到成虫,高峰期出现于6月下旬,平均温度为21.5℃。河滩野果林于6月中旬、平均温度为18.1℃时开始监测到成虫,于7月下旬、平均温度达到20.5℃时为高峰期。山区野果林成虫始见期出现于6月下旬,平均温度为21.1℃,成虫羽化高峰集中于8月中下旬。3种缓释瓶与2种引诱剂组合对苹果小吉丁引诱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软陶扩香瓶的诱捕数量最高;透明扩香瓶对2种引诱剂的持效期最长,软陶扩香瓶缓释效果次之,PVC缓释瓶缓释效果最差。从悬挂方位诱捕数量来看,北面4 m高度诱捕数量最多,3 d平均诱捕数量达到2.60头/张,东面2 m高度诱捕数量最少,仅为0.64头/张。【结论】 温度对苹果小吉丁成虫的消长动态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软陶扩香瓶缓释效果良好、诱捕效果最佳;田间使用时悬挂于野苹果树北面4 m处可起到良好的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苹果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自然种群在天山野苹果林的发生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基于17块天山野苹果林标准地,以苹果小吉丁为研究对象,研究天山野苹果林生态系统中海拔、坡度、坡位、坡向等立地因子和林分郁闭度、林分密度、野苹果比例、树种丰富度等林分因子对苹果小吉丁种群影响效应等,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海拔>1 400 m的林分内平均虫口数量最低,仅为0.49头/m样枝,1 250~1 299 m平均虫口数量最高,达到1.26头/m样枝。随着样地坡度的增加,苹果小吉丁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缓坡(6°≤坡度≤15°)林分的平均虫口数量最高,达到1.24头/m样枝,显著高于陡坡(26°≤坡度≤35°)的0.39头/m样枝(P<0.05)。林分郁闭度为0~0.29的林分虫口数量最高,达到1.44头/m样枝,显著高于郁闭度为0.30~0.49和0.50~0.79的林分(P<0.05)。林分密度<0.11的稀疏林分平均虫口数量最高,为1.5头/m样枝。海拔和坡度偏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分别为0.598和0.542,是苹果小吉丁虫口数量的关键影响因子,两者与平均虫口数量的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X1=0.031;PX3=0.047;均小于0.05)。由海拔(X1)、坡度(X4)与苹果小吉丁虫口数量(Y)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为:Y=5.541-0.003X1-0.033X4。经F检验该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达到显著水平(F=12.021,df=2,16,P=0.001)。将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平均差异度为0.193;对实测值与预测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海拔和坡度是影响苹果小吉丁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其次为坡位,而林分郁闭度、林分密度、坡向、野苹果比例和树种丰富度对苹果小吉丁种群数量的影响作用稍弱,均为非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腐烂病菌(Valsa mali)在苹果树枝干木质部内生长扩展是导致剪锯口发病和旧病斑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明确环境因子对腐烂病菌在枝干木质部内生长扩展的影响,为苹果腐烂病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菌饼接种离体富士苹果枝条剪口后,用活体皮层检测病菌在枝条木质部内生长扩展距离的方法,研究温度、枝条相对含水量、枝条龄期、高温处理与浸水等因子对腐烂病菌在木质部内生长扩展的影响;采用菌饼接种离体、活体富士枝条剪口,系统监测腐烂病菌在枝条木质部内的周年生长扩展动态;通过离体培养,测试病菌在枝条不同组织配制培养基内的生长速度。【结果】腐烂病菌能够利用木质部内的水溶性养分生长扩展,病菌在木质部内的生长扩展速度显著快于在皮层内的生长速度;在5—35℃的范围内,腐烂病菌在苹果枝条木质部和皮层内都能生长扩展,最适温度为30℃;在浸水枝条木质部内,腐烂病菌的扩展距离显著短于未浸水枝条;当枝条的相对含水量大于90%时,腐烂病菌在木质部内的生长扩展速度较快,当枝条的含水量低于90%时,病菌的生长扩展受到明显的抑制;病菌在当年生枝条木质部内的生长扩展速度显著快于在2—3年生枝条木质部内的扩展速度;在经高温处理枝条木质部内,腐烂病菌的扩展速度显著快于未处理枝条;在用木质部粉末、韧皮部粉末、木质部浸出液、韧皮部浸出液制作的培养基中,腐烂病菌都能正常生长,其生长速度和生长量都不低于在PDA中的生长;腐烂病菌在韧皮部培养基中,气生菌丝多,在木质部培养基中气生菌丝少;自然条件下,接种到枝条剪锯口上病菌的生长扩展速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12月至次年3月份,腐烂病菌在活体的富士枝条内扩展速度很慢,3—11月份扩展较快。【结论】腐烂病菌在木质部内可利用可溶性养分生长,其扩展速度显著快于在皮层内的扩展速度;腐烂病菌在木质部内的生长扩展速度受温度、枝条含水量、木质部的致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苹小吉丁Agrilus mali Masumura林间引诱效果,为有效地监测苹小吉丁林间发生动态及成虫诱杀为主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野外苹果园内悬挂4种波长粘虫板与5种挥发物组合,评价林间引诱苹小吉丁效果。【结果】4种颜色粘虫板与5种挥发物组合对苹小吉丁在林间的引诱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顺-3-己烯醇分别与蛋黄色和浅绿色粘虫板组合对苹小吉丁的引诱效果较强,3 d 最大引诱数量分别达到66.00、63.00头/张,3 d 平均引诱数量分别为24.67、22.48头/张,与其它挥发物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雌虫的诱捕数量明显高于雄虫。苹小吉丁引诱数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挥发物剂量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结论】苹小吉丁对蛋黄色粘虫板与浅绿色粘虫板具有较好的趋向性,顺-3-己烯醇对粘虫板具有增效作用。蛋黄色或浅绿色粘虫板与顺-3-己烯醇组合,可作为苹小吉丁林间种群动态监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乙烯与1-MCP处理在7℃冷藏条件下对伯谢克辛甜瓜采后生理品质的影响,为甜瓜采后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伯谢克辛甜瓜为原料,分别采用500 mg/L的乙烯和2 μL/L 1-MCP对甜瓜进行处理,每隔24 h测定甜瓜果实硬度、呼吸强度、细胞膜渗透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还原糖、VC、可滴定酸等品质指标。【结果】 与CK相比,1-MCP可以明显降低甜瓜果实呼吸强度、细胞膜渗透率,保持甜瓜果实硬度,抑制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总糖、可滴定酸、VC含量下降,乙烯处理降低果实硬度,促进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糖、酸含量和VC含量的下降。【结论】 伯谢克辛甜瓜为乙烯敏感性果实,1-MCP处理能够抑制甜瓜采后呼吸作用,减缓甜瓜果实营养物质的流失,较好的保持甜瓜品质,乙烯处理提高了甜瓜的呼吸强度和细胞膜透性,降低果实硬度,加速了果实采后品质劣变及软化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有机颗粒肥施入量对穴盘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适合穴盘辣椒生长的有机颗粒肥施入量,为育苗过程中减少营养液使用及培育健壮辣椒幼苗提供参考。【方法】瑞霸5号为材料,以有机颗粒肥为变量,在椰槺∶蛭石=3∶1(体积比)复合基质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比的有机颗粒肥,并以浇灌日本园试通用配方营养液为对照,测定幼苗生长指标、同化物积累及生理指标,分析有机颗粒肥施入量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对辣椒幼苗的生长都有影响,其中,T4幼苗生长最好,出苗率最高为100%,根系活力为0.65 g/(g·h),G值为10.91 mg/d,壮苗指数为0.30,可溶性蛋白含量为22.71 mg/g,可溶性糖含量为6.81 mg/g,叶绿素含量为1.247 mg/g;T7幼苗生长的相较对照而言最差,出苗率为82.18%,根系活力为0.37 g/(g·h),G值7.49 mg/d,壮苗指数为0.18,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0.08 mg/g,可溶性糖含量为3.52 mg/g,叶绿素含量为0.900 mg/g。【结论】在辣椒穴盘育苗过程中复合基质中加入适量的有机颗粒肥,有助于辣椒幼苗的生长,其中采用复合基质T4 (椰糠∶蛭石∶有机颗粒肥=3∶1∶2,即复合基质中含有300 kg/m3有机颗粒肥)育苗,辣椒幼苗长势最好,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新疆厚皮甜瓜果实可溶性糖积累规律及其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新疆厚皮甜瓜果实可溶性糖积累规律,为新疆厚皮甜瓜高糖品种培育及栽培管理奠定基础.[方法]以可溶性糖含量具有明显差异的3份新疆厚皮甜瓜为材料,从授粉后10 d至果实完全成熟,采集心部和边部果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结果]材料HH、HL和LL成熟期心部果肉总糖含量依次为110.8、88.0和7...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木质部汁液负责为地上部分运输水和营养物质,韧皮部汁液则主要负责光合产物的运输,在植株受到非生物胁迫时,它们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目的】研究低磷胁迫下黄瓜木质部与韧皮部汁液内各种代谢物含量变化,探究黄瓜在低磷胁迫下的代谢变化规律,为黄瓜磷匮乏状态诊断提供新思路与依据。【方法】采集正常磷水平(1.25 mmol∙L-1)与低磷胁迫(0.3125 mmol∙L-1)下黄瓜植株的木质部与韧皮部汁液,经三甲基硅烷化衍生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检测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低磷胁迫下木质部汁液内糖类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多数氨基酸的含量与正常情况相比明显上升,有机酸中的苹果酸呈显著下降趋势,软脂酸、油酸等则显著高于正常水平;低磷胁迫下的韧皮部汁液中,糖类与氨基酸多数低于正常水平,草酸、琥珀酸等有机酸的含量也明显降低。此外,为筛选黄瓜木质部与韧皮部汁液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使用OPLS-DA与独立样本T检测方法对GC-MS试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在黄瓜木质部汁液检出8种低磷胁迫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VIP>1,P<0.05),分别为尸胺、苹果酸、四氨基丁酸、软脂酸、肌醇、纤维二糖、N, N-二甲基十二酰胺与单硬脂酸甘油酯;在黄瓜韧皮部汁液中检出7种低磷胁迫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VIP>1,P<0.05),分别为丝氨酸、亚油酸、10, 13-环氧-11-甲基十八碳-10, 12-二烯酸、脱氢枞酸、N, N-二甲基十二酰胺、2, 2'-亚甲基双(6-叔丁基-4-甲基苯酚)、L-2-哌啶酸。【结论】低磷胁迫下,黄瓜的木质部与韧皮部汁液内的糖类、氨基酸和有机酸均发生了变化,但是变化趋势并不相同。分别在木质部和韧皮部汁液中筛选出8种和7种生物标志物,可为黄瓜磷匮乏状态诊断提供新思路与依据。生物标志物中,苹果酸、四氨基丁酸、软脂酸、丝氨酸与亚油酸的检测手段已经较为成熟,以其为检测对象的黄瓜磷匮乏状态诊断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与不同为害时间下,棉花植株对烟粉虱持续取食胁迫所产生防御应答响应,分析叶片中防御酶活性,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分析烟粉虱与棉花的互作关系。【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内,叶片真叶生长至5叶的棉花植株(NJ-135)上,分别接入0头(对照)、50和500头烟粉虱,单株罩140目尼龙网,在烟粉虱持续取食24、48和72 h后,分别采集棉花叶片,测定总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过氧化氢酶和叶绿素的含量。【结果】50和500头/株处理组,烟粉虱持续取食24、48和72 h,叶片中总蛋白、脯氨酸、过氧化氢酶含量均与取食时间的增长呈正相关,随取食时间和密度的加大而增高(3.23, 4.87和5.55 μg/mL, 3.84, 5.38和5.92 μg/mL; 0.85, 0.92和0.99 μg/g, 0.89, 0.98和1.21 μg/g; 9.81, 10.98和18.45 U/mg prot; 12.42, 15.29和19.16 U/mg prot),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随取食时间延长逐渐下降(16.77, 15.83和15.64 mg/g; 18.10, 15.75和7.84mg/g),丙二醛含量随烟粉虱持续取食时间延长先下降后升高(3.76, 3.26和4.44 nmol/mg prot; 4.45, 3.94和5.15 nmol/mg prot),叶绿素含量变化低密度与高密度处理含量动态变化不同,50头/株为先下降后上升(1.27, 0.90和1.92 mg/g),500头/株为逐渐上升(0.50, 0.86和1.98 mg/g)。【结论】 棉花叶片会对烟粉虱取食胁迫产生相应的防御应答,与棉花生理生化性质改变有关。密度与烟粉虱持续取食时间,均是诱导叶片内总蛋白、脯氨酸、丙二醛、过氧化氢酶、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因素。高密度的烟粉虱会增强这种应答的程度,随着为害时间的延长应答程度也随之增强。  相似文献   

19.
甘薯块根可溶性糖组分特征及其与食味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可溶性糖含量是甘薯块根食用品质和加工性能的重要指标,研究可溶性糖组分特征及其与食用品质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块根可溶性糖组分在加工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味的影响,为甘薯鲜食与加工的品种选择、专用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HPLC-ELSD)测定102份甘薯种质资源的生薯和蒸熟薯的可溶性糖组分含量,对不同干物率类型的块根可溶性糖组分特征进行分析,并用相关性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可溶性糖组分与食味的关系及其对食味的贡献。【结果】甘薯的生薯和熟薯均含有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4种可溶性糖。在生薯中,蔗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25.79 mg·(g·FW)-1,占生薯可溶性糖的45.31%;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相近,关系密切,果糖含量(y)和葡萄糖含量(x)的拟合方程为y=0.807x+1.275;麦芽糖含量最低,平均含量为6.79 mg·(g·FW)-1,仅占生薯可溶性糖的11.92%。生薯可溶性糖含量高低主要由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决定,通常情况下,低干物率品种具有更高的生薯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生化甜度更好。在蒸熟过程中块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主要在于产生了大量麦芽糖,麦芽糖含量从生薯的0.96—24.67 mg·(g·FW)-1提高至14.80—136.16 mg·(g·FW)-1。熟薯可溶性糖含量高低是由麦芽糖含量决定的,中、高干物率类型具有更高的熟薯可溶性糖和麦芽糖含量。甘薯块根食味增量主要来源于蒸熟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糖;麦芽糖、果糖、蔗糖是甘薯块根食味的重要影响因子;麦芽糖对食味增量的贡献率近50%,对香味和质地的作用尤为突出;果糖对黏度的贡献最大,而蔗糖对质地的贡献优于果糖。【结论】生薯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是反映甘薯生薯甜度的重要指标,熟薯可溶性糖、麦芽糖含量是反映甘薯食味的重要指标。麦芽糖、果糖、蔗糖是影响甘薯块根食用品质及加工性能的重要可溶性糖组分。筛选出甘薯块根可溶性糖特异种质11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