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新时期背景下,农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农村政务、经济、思想文化和内外部环境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法治文化的建设与培育提上了日程。“一五”计划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虽开展了多年的农村法制教育,但由于诸多因素,在农村法治建设和农村普法工作中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探讨了河北省乡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乡村法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杜秀予 《乡村科技》2023,(12):31-34
农村“厕所革命”事关民生福祉,“十四五”时期,各级政府仍将以“厕所革命”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通过调研海南省Y市农村“厕所革命”现状,分析发现Y市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在参与性、责任性、法治性、透明性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提升农户主动性、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丰富信息公开内容和渠道、建立科学长效管护机制等建议,以进一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顺利实施,从而更好地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数字科技赋能农村民生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5个方面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科技赋能农村民生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刻认识数字赋能对农村民生建设的全方位影响,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应用场景,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推动信息科技企业服务农村,加强政策协同与引智返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意义深远而重大。在社会学视阈里,促进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建设乡村社会共同体、重塑乡村社会公共精神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改善和保障乡村民生、实现乡村社会"七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托底;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化不断深入之下,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为提高综合国力,加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成为大势所趋,相应的法治保障建设也必不可少。对乡村振兴法治价值进行分析,并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探究该县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主要受思想意识、普法经费、法律完善性等因素影响,当地出现村民学法用法能力弱、干部执法不规范、普法宣传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乡村法治建设发展。对此,可通过完善乡村振兴法律、规范干部选拔、创新普法方式等手段,使涉农基本法地位得以确定,执法监督与普法宣传得到全面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6.
春耕正当时     
正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并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14-215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我国乡村实际,提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营造美丽和谐家园、培养一批有能力的乡村建设主力军、建立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重点,乡村科技振兴是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民生环境的重要途径。"三下乡"活动包括了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参加"三下乡"实践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能为乡村科技振兴提供智慧,新技术和新的思路,也为乡村振兴项目后期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通过"三下乡"活动,能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乡村,建设乡村。以广东韶关九峰镇为例,就大学生"三下乡"与科技振兴乡村融通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前乡村存在的农民价值信念匮缺、传统文化消弭、法治意识淡薄、传播环境失衡的现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利用好当前互联网媒体平台,加强乡村普法宣传,优化新时代农村信息传播环境,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更好的实施.此外,还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治理提升,才能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  相似文献   

10.
2018年1月2日,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意见》系统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工作原则,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指导"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 我国的乡村建设发展谋划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发展路径。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当前农村精准扶贫 的实施现状,剖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以期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乡村提 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的普遍性在于可行性前提下的普遍性,在于百花齐放的普遍性。乡村振兴的 特殊性在于宽范围之中的可行性,在于可发展类型的特色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 法,处理普遍与特殊的辨证关系,普遍寓于特殊,特殊内含普遍,乡村振兴鼓励特色发展,特色模 式值得普遍推广但又要注意特殊普遍化,以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角度构建了我国现代化治理格局,本文基于乡村治理研究和村民基层自治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模式,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现代治理框架和政策体系进行梳理,以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提供创新性思路和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对农村市场的重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电子商务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诞 生。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传统高职商 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农村电商新环境下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的路 径进行了探索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摘要:农业保险是农村社会转型的“蓄水池”,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发挥农业保险在服务“三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抓手的“助推器”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保险面临的弊端,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提出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黄国勤 《农学学报》2020,36(2):149-154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如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兴旺?这是值得研究的紧迫而现实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突出标志;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其次,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将其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传统产业缓慢发展;第二阶段:1978~2000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第三阶段:2001~2011年,新型产业不断涌现;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乡村产业绿色“转型”。 第三,指出了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产业门类少、生产规模小、产业层次浅、产业链条短、生产效率低、特色产业弱、品牌产业缺、产业环境差、产品质量低和缺乏竞争力。最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遵循以下6大原则:“三农”并重原则、“三效”并举原则、“三产”融合原则、城乡共进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并采取10项具体措施:(1)制定战略规划;(2)改造传统产业;(3)发展新兴产业;(4)延长产业链条;(5)拓展农业功能;(6)打造产业品牌;(7)优化生态环境;(8)鼓励返乡创业;(9)培养乡村人才;(10)强化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开始占 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作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获得我们足够的重 视。从实际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并非一路平坦,仍然有许多的问题有 待解决,我们必须及时寻求有效的措施来强化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本文就对于农机工 程科技产业化建设进行了探讨分析,从内涵和意义入手,对于当前阶段农机工程产业化当中所存在的 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希望可以为切实强化农机工程的产业化水平起到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调查和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苏州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新常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新常态下苏州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政策路径、模式路径、技术路径。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和推进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乡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而产业融合的基础又是产村融合。城市边缘区乡村公共空间是城乡纽带中产村融合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边缘区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应在产村融合的导向下,构建"产业模式—行为规律—乡村公共空间"科学联系,遵循适度开发、分类建设和营造田园意境的原则。城市边缘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要以产业引领、民生促进和生态保障为设计维度来营造符合现代村民、城市居民行为规律的人居环境,从而激活城市边缘区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城市边缘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化发展,最终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20.
何侠 《古今农业》2020,(1):15-22,14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型职业农民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理应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羊。为此,应通过大力培育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农村产业发展新引擎,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培育文明乡风,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并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