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婆罗门牛是瘤牛的一种,是一种偏肉用的瘤牛。瘤牛原产于亚洲和非洲。和普通牛十分接近。瘤牛与普通牛可以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有正常的生育能力。瘤牛因为耆甲部有呈瘤状的肌肉组织而得名。婆罗门牛属美洲瘤牛。是在美国育成的新的瘤牛品种。经逐代选择强化了肉用生产性能。婆罗门牛体格高大.头部狭长.这个牛种仍保留着印度瘤牛的特点.耳朵大而下垂、瘤峰高耸.颈垂和脐垂十分发达.前后达成一片垂皮体驱短.四肢长。婆罗门牛的毛色较为复杂.有白、灰、棕、红、黑等颜色.公牛的颈及瘤部多呈黑色。婆罗门牛的公牛体重为800~110…  相似文献   

2.
婆罗门牛(Brahman)作为一个肉用瘤牛品种,也许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瘤牛品种,它不但作为纯种牛在热带亚热带的肉牛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育种材料广泛用于肉牛新品种的育成,如美国用婆罗门与不同的品种育成了圣格鲁迪斯牛、婆罗格斯、婆罗福...  相似文献   

3.
婆罗门牛是美国育成的一个适应热带、亚热带和炎热干旱地带的肉用瘤牛品种,在其育成过程中使用过的育种材料非常繁杂。1849年首次从印度引进瘤牛与当地的海福特牛进行杂交。1882年,1906年又再次引入印度瘤牛,主要是翁戈牛(Ongle)、康克来其牛(Ka...  相似文献   

4.
论婆罗门牛及其饲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婆罗门牛(Brahman)原产于美国西部海湾地区,是美国于1835-1906年从印度引进的4个印度瘤牛(Indian Zebu)品种,即翁戈牛(Ongole)、康克来其牛(Kankri)、吉尔牛(Gir)、克里希那河各牛(Krishna Valley)的后代及美洲瘤牛和部分英国牛杂交培育出来的肉用瘤牛(Bos indicus)品种。1924年成立品种协会。  相似文献   

5.
婆罗门牛的引种及改良云南黄牛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优良瘤牛品种--波罗门牛的品种特征、繁殖性能、生长发育特点和产肉性能,以及其主要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应性,对婆罗门牛成功引种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分析了婆罗门牛疾病发生率,公牛精液品质等。系统地研究了婆罗门牛引入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低纬度、高海拔条件下与云南本地黄牛的杂交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6.
测定8头红安格斯牛mtDNA D-loop全序列911bp,确定的6种单倍型含有49个变异位点,1次颠换,46次转换,明显的转换倾向,2次缺失/插入,其中5种单倍型为普通牛线粒体单倍型,属普通牛支系,而Angus-6属瘤牛支系,表明红安格斯牛兼含有普通牛和瘤牛的遗传背景,但受瘤牛的影响非常小,和大多现代普通牛一样,红安格斯牛受到过瘤牛基因渐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国黄牛Y染色体STRs的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方法]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选择2个牛Y-STRs位点INRA189和BM861,分析16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284头公牛与4头缅甸黄牛公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结果]在中国16个黄牛品种中,2个Y-STR位点可以区分中国黄牛中的普通牛和瘤牛类型,表明中国黄牛有普通牛和瘤牛两种父系起源。4头缅甸黄牛均为瘤牛类型。在中国16个黄牛品种中,普通牛和瘤牛分布频率分别为57.0%和43.0%,其中普通牛频率在北方黄牛中占优势(98.3%),瘤牛频率在南方黄牛中占优势(76.1%),中原黄牛中普通牛频率较高为63.8%,瘤牛频率为36.2%。[结论]中国黄牛存在普通牛和瘤牛两种父系起源;普通牛频率自北向南逐渐减少,瘤牛频率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中原地区为普通牛和瘤牛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旨在为云岭牛内脏副产物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年龄相近、性别相同(阉割公牛)的云岭牛和婆罗门牛各3头进行育肥、屠宰、分割,用国标方法测定云岭牛与婆罗门牛心、肝、脾、肺、肾、肠、胃常规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云岭牛内脏平均水分含量比婆罗门牛高0.38%,其中脾、肺、肾、肠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婆罗门牛(P0.05),心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婆罗门牛(P0.05),而肝、胃水分含量与婆罗门牛差异不显著(P0.05);云岭牛内脏平均粗蛋白含量为15.01%,比婆罗门牛高0.63%,除胃以外,云岭牛内脏各部位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婆罗门牛,其中脾、肾、肠显著高于婆罗门牛(P0.05);云岭牛内脏平均粗脂肪含量高达9.58%,其中脾、肠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婆罗门牛(P0.05),而心、肝、肺、肾、肠粗脂肪含量与婆罗门牛差异均不显著(P0.05);云岭牛心、肝、脾、肺、肾粗灰分含量较高,分别为1.08%、1.34%、1.17%、1.59%、1.19%,其中肺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婆罗门牛(P0.05),心、脾、胃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婆罗门牛(P0.05),而肝、肾、肠粗灰分含量与婆罗门牛差异不显著。[结论]云岭牛内脏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高蛋白质、高脂肪、矿物质含量丰富的理想食品,具有开发利用潜能。  相似文献   

9.
作者利用美国肉用瘤牛婆罗门品种为父本与闽南黄牛杂交,其杂交一代牛(称婆闽牛)经耕作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婆闽牛在平均年龄比本地牛小半岁的情况下,耕作性能优于本地牛。婆闽牛比本地牛耕作经常挽力提高39.5%,耕犁最大挽力提高79.9%,瞬间最大挽力提高44.3%,平均耕速提高98.1%,每小时耕作面积提高96%,婆闽牛使役后,没有出现疲劳现象。并可比本地牛提前0.5-1年投入使役。  相似文献   

10.
四川黄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对四川黄牛、黑白花奶牛、西门达尔牛、雷琼牛、辛地红牛进行了细胞遗传和生化遗传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川黄牛在遗传基础上[柴色体的一般核型、G—带核型、C—核型、Ag—NOR的频率分布与定位、血液蛋白(Tf、Tb)基因种类及频率分布]与瘤牛(Bos indicus)基本一致,而和普通牛(Bos taurus)有明显的差异。在外形上具有瘤牛的三种峰型及发达的垂皮和体格特征,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具有瘤牛的耐热、耐粗饲、抗湿、抗蜱等特点,根据上述细胞遗传、生化遗传的证据,结合形态学、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根据进化细胞学观点,哺乳动物核型进化理论及生化遗传在分类中的应用原理表明:四川黄牛应属瘤牛种。同时对四川黄牛的发生演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BMY牛MSTN基因外显子2的序列,以期分析其遗传变异.[方法]通过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比较哺乳动物MSTN基因外显子2之间的同源性,并构建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通过PCR扩增,对PCR产物克隆得到BMY牛MSTN基因exon 2序列为372 bp编码124个氨基酸残基,牛亚科物种间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在98.7%~100.0%之间,BMY牛、瘤牛、牦牛与大额牛079-gayal(Bos frontalis)的氨基酸序列一致,而日本和牛在第89位发生了天冬酰胺(Asn)→丝氨酸(Ser)的突变.构建的牛亚科几个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含有瘤牛血统的BMY牛与瘤牛、牦牛的关系较近,且大额牛079-gayal与瘤牛的关系也近,推测大额牛在其形成历史中曾经受过瘤牛的基因渐渗.牛亚科物种的牦牛、大额牛、日本和牛、瘤牛与BMY牛聚为一支,而与水牛的关系较远.人与黑猩猩、猕猴聚为明显的一支.[结论]BMY牛MSTN基因外显子2长度为372 bp,系统聚类分析表明BMY牛含有瘤牛血统和典型的瘤牛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云南瘤牛是中国唯一的瘤牛品种,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和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属于瘤牛品种中较原始瘤牛类型。而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境内的瘤牛本地称高峰牛。在动物学分类上瘤牛属于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 amm alia)、偶蹄目(Artiodactila)、牛科(Bovidae)或洞角  相似文献   

13.
首次报道了云南主要地方牛肿肌肉矿物持含量的测定结果。钙,镁,锌,铜和锂的含量,均以迪庆黄牛,中甸牦牛和中甸犏牛明显高于大额牛和云南瘤牛;钾含量以云南瘤牛最高;钠含量以云南瘤牛最高;钠含量则以云南瘤牛最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吉安牛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方法]采用PCR扩增、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结果]在26头吉安牛mtDNA D-loop区共检测到52个变异位点,定义了7种mtDNA单倍型。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吉安牛具有瘤牛和普通牛两个母系起源。[结论]吉安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有瘤牛和普通牛两个母系起源,且受瘤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瘤牛性能耐热、耐旱、抗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特有牛种。近几十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用它与温带品种进行杂交,育成了许多热带品种,如婆罗格斯、婆罗福特、圣格鲁迪、夏勃雷、肉牛王、邦斯玛拉、巴左娜等品种,瘤牛还参与我国了黄牛的形成,如南方黄牛肩峰高耸,就含有瘤牛较多的血液。其它如中原黄牛中的四大品种一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和鲁西牛也程度不同地含有瘤牛的血液。可见瘤牛对我国黄牛形成贡献之大。但是有关瘤牛情况介绍,以往报道不多。现将邹霞青同志译自苏联《瘤牛饲养业》中“瘤牛的外貌、体质及内部结构”,“瘤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陆续在本刊发表,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16.
新生犊牛弱犊综合征 ,在瘤牛的发病率较高 ,其它品种的肉牛和黄牛也有报道。婆罗门肉牛繁殖存活率低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饲养者的首要问题 ,而新生犊牛弱犊综合征是影响犊牛存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了解和掌握这种病的发病机理和发病情况及对它的护理和治疗 ,可减少这种病的死亡率 ,对提高婆罗门牛的繁殖存活率有重大的意义。  据报道许多品种的肉牛都会有孱弱的新生犊牛 ,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弱犊患有一种“弱犊综合征”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 :新生仔畜软弱无力 ,不能自己站立、不会吮乳、体温调节能力极差等症状。有的犊牛对外界刺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主要地方牛种肌肉氨基酸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镒报道了云南主要地方牛种肌肉氨基酸测定分析结果。氨基酸总含量;云南瘤牛,中甸牦牛和大额牛均明显高于迪庆黄牛和中甸犏牛;必需氨基酸含量;云南瘤牛,中甸牦牛和大额牛均显著高于迪庆黄牛和中甸犏牛;必需/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大额牛,中甸牦牛和云南瘤牛均明显高于迪庆黄牛和中甸犏牛。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温岭高峰牛线粒体DNA全基因组序列以分析温岭高峰牛的母系起源及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DNA提取、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结果]通过对19头温岭高峰牛线粒体DNA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共发现263个变异位点,定义9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SD)为0.778±0.096,核苷酸多样度(Pi±SD)为0.0017±0.0014,表明温岭高峰牛的遗传多样性较低。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进化网络图表明温岭高峰牛有普通牛和瘤牛2种母系起源。[结论]温岭高峰牛线粒体DNA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较低,有瘤牛和普通牛两个母系起源,但主要受瘤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BMY牛和婆罗门牛的毛色遗传,本文分析了BMY牛和婆罗门牛的生产资料,以期在BMY牛新品系的经济性状达到稳定遗传的同时,也达到毛色的相对固定。BMY牛和婆罗门牛的红色、黑色和灰色所占比例分别为31.55%、16.04%、14.98%和44.03%、0、11.19%。BMY牛3个毛色个体的比例占群体的62.57%,这暗示着还存在很大的选择潜力。基于毛色的遗传基础,推测BMY牛红毛和灰毛两个品系将快于黑毛品系育成。另外,我们也认为尽管毛色标志着品种的基本特征,但也不能一味强调对毛色的选种选配,而应更注重于经济性状的选择与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测定岭南牛线粒体D-loop全序列来了解岭南牛的母系起源及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PCR扩增、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结果]通过对30头岭南牛mtDNA D-loop序列分析,共发现62个变异位点和19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260,单倍型多样度(Hd)为0.8920,表明岭南牛遗传多样性丰富。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表明岭南牛有普通牛和瘤牛2种母系起源。[结论]岭南牛属于南方牛类型,受瘤牛的影响较大,具有瘤牛和普通牛的种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