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资源化处理是彻底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最终方式。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特点、国内外处理处置技术的应用及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城市垃圾不应偏重于某一项处理方法,而要结合城市特点将几种处理方法合理组合,同时重视垃圾预处理及后处理,这样才能使垃圾处理效果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介绍了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主要技术,并提出了未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四川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方案为研究对象,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结构,进行目标项两两比较确定权重及归一化处理,确定决策层对目标层的权重。并以成都为实例,确定方案层对决策层的权重,根据权重累加后的综合得分对技术方案进行优选,结果表明成都市采取全部焚烧,并对焚烧余热进行利用是最佳方案。最后对四川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方案选择的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一种简化方法,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巫丽俊  王丹丹  钟树明  张维清  戴莹  孙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71-8272,8297
介绍了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等农村生活垃圾常规处理技术;在概述各种处理工艺的适应性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提出了解决垃圾污染问题的若干对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郑天辉 《现代农业科技》2010,(7):317-317,320
介绍和分析了城市垃圾处理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以实现垃圾"减量、再用、循环"的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导入区,其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对农村环境卫生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小城镇也是农村区域的基层行政管理中心,对村庄生活垃圾的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讨论小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对镇区本身和周边村庄生活垃圾的处理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小城镇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分析了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行政管理和财政支持条件;在概括现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的成本比较,提出以“村分流-镇分流/处理/运输-县(市)处理”为特征的村镇县协同模式是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适宜模式.以镇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节点,有利于发挥小城镇的行政管理和财力优势,有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城市垃圾能源化及资源化处理方案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调查兰州市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实地抽样分析市区不同区域垃圾的成分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将城市垃圾处理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相结合,认为解决兰州市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实现垃圾处理的能源化、资源化.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垃圾能源化处理利用的4种方法在兰州市应用的适用性,按照科学、合理、优化、可行的设计原则,对兰州市已封场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和正在处理的城市垃圾的能源化、资源化处理利用方案进行了设计,提出了新的垃圾管理、处理模式,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两个方面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认为方案是可行的.该方案的实施可解决兰州乃至国内大中城市垃圾处理及有效利用的问题,并能取得较佳的环保效益、能源效益、循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技术路线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通过实地凋研和文献综述,概括了我国村镇生活垃圾的产生与处理现状,重点根据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和技术进展,讨论了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的适用技术路线.目前,我国村镇两级居住社区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为0.5~1.0 kg·(人·d)-1和0.4~0.9 kg·(人·d)-1,产生量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垃圾主要组分为易腐有机垃圾,可回收废品的比例较低.我国的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同样与地域经济水平正相关,发达地区采用的集中式处珲模式,有利于终端处理的规模效益和无害化,但运输成本高达总成本的50%左右;而在分类收集的前提下,易腐有机垃圾就地处理可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基于我国村镇垃圾组成的特点,提出了"分类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置结合"的技术路线,可在村镇就地处理与利用60%~80%的垃圾量,有效削减处理总成本并提高无害化水平.推进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规范化,推广全过程专业化运营模式,加强垃圾处理过程物流管理等,是促进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规范化发展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着重分析了几种生活垃圾处理方案,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及农村环境的特点,提出了较适合新农村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余才鼎 《吉林农业》2011,(3):197-197
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将直接污染农业环境。通过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和成分分析,提出了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的情形下,实现其中有机质无害化以及资源化处理,对当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环境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状况以及厌氧消化技术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研究进展,并着重分析了影响厌氧消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简述了厌氧消化后剩余固体产物沼渣的资源化技术.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提出了厌氧消化技术仍将是我国生活垃圾未来资源化处置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调查分析浙江省丽水市垃圾资源化现状和资源化潜力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和处理措施,并展望了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典型固废处理处置场周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污染来源,以浙江两家典型危废处理处置场和一家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场周边作为研究区域,采集并测定表层土壤样品中5种重金属(Cd、Hg、As、Pb、Cr)的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特征进行评价;采用多元统计法分析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d为首要污染物,三家固废处理处置场分别有56.25%、50.00%和58.82%的点位达轻度污染等级及以上;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处理处置场周边重金属来源不同,其中危废处理处置场周边Cd、Hg、As和Pb主要受处置危废种类、处置模式等因素影响,Cr主要受自然因子和历史原因影响。研究区土壤Cd潜在生态风险程度最高,三场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604.26、1 473.08和165.13,其次为Hg,三场地分别为202.99、441.83和139.64。研究表明,危废处理处置场周边土壤污染比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场周边严重,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Cd、As和Cr。危废处理处置场周边土壤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场高,且分布较不均匀,应引起警惕,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涉及多方面因素,结合我国的标准提出了垃圾填埋场选址中应注意的地质问题,主要包括第四纪沉积层、基岩和地质构造对选址的影响,并说明了城市垃圾场地质勘察和渗滤的工作程序、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城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置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现状,分析了单一处理方式,如填埋、焚烧和堆肥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镇生活垃圾"三位一体"综合处置的工艺路线;探讨了垃圾综合处置系统应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城市果蔬垃圾处理现状及再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文  沈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41-43,49
介绍了果蔬垃圾的特性,阐述了城市果蔬垃圾的处理方式,包括焚烧、好氧堆肥、卫生填埋、厌氧消化、固体发酵、生产饲料蛋白。鉴于几种果蔬垃圾处理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单一的堆肥化处理、厌氧发酵或固体发酵生产饲料蛋白处理不符合城市果蔬垃圾处理需要的现实情况,设计了一套以厌氧发酵、好氧堆肥和固体发酵生产饲料蛋白技术处理果蔬垃圾系统,该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果蔬垃圾减量化等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李琳  张玉涛  朱金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67-14768
对来源于安顺城区具有代表性的6个包含不同功能区的采样点生活垃圾的灰分随时空的变化进行研究,找出灰分随时空的变化规律,为处置安顺城市生活垃圾并对安顺城市生活垃圾残渣无害化利用以及将来安顺垃圾焚烧厂兴建和防治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引起的环境污染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处理生活垃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结构特点及其对渗滤液和微生物生态的影响,并概述了国内外有关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处理生活垃圾研究的主要类型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