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揭示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遗传特点,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杂交组合IDO580×宁麦13号、鄂恩1号×IDO580的两套P1、F1、P2、B1、B2和F2的6个世代群体的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合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0)混合遗传的控制;在两对主基因的一阶遗传参数中,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但以上位性效应所占比例为最大;在二阶遗传参数中,主基因遗传率远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B1、B2和F2的3个分离世代中,以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最高,其在这两个组合中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0.49%和82.24%。  相似文献   

2.
《山东农业科学》2019,(12):156-162
大豆荚而不实在黄淮海流域普遍发生,且呈逐年加重趋势,给农业生产以及育种研究带来较大损失,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已成为黄淮海流域大豆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豆荚而不实的发生既与品种遗传特性有关,又与植株生长状况、水肥供给、环境因子及病虫危害有密切联系。从夏播大豆的秕荚率遗传、耕作制度、栽培措施、气象因素及病虫危害方面分析了大豆荚而不实的影响因素与防控措施,以期对大豆荚而不实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为综合防控措施的优化提供参考信息,并为抗病抗虫品种的培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黄淮平原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下,夏大豆迎茬1 ̄4年,单株空荚发生率增加8.8 ̄35.3个百分点;大豆减产12.1% ̄44.9%;迎茬年限与单株空荚发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95**;单株空荚发生率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945**。夏大豆迎茬每增加1年,单株空荚发生率约增加8.8%;单株空荚率每增加1%,大豆约减产43.6kg/hm2。迎茬造成大豆荚而不实和减产的生理生态效应为:株高降低,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及粒重减少,百粒重降低;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不良变化,根腐病、霜霉病及灰斑病等真菌性病害发生程度加重;土壤速效性磷、钾、硼等大量、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明显亏缺;根系生长受阻,根系活力下降。预防迎茬大豆荚而不实的措施有:合理轮作倒茬;选用耐迎茬商豆1099等优良大豆品种;氮磷钾硼肥平衡施用;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4.
王光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474-6477
对大豆抗豆螟品种种质资源抗性鉴定及遗传进行了研究。大豆种质资源豆荚螟抗性鉴定筛选表明,中间抗虫比例一般在30%~40%,高抗、高感材料所占比例在5%~10%,抗虫与感虫比例在10%~20%。个别年份高抗材料所占比率较大,占25%左右;豆荚螟发生为点片发生,且年度间发生程度极不一致。无论抗虫×抗虫组合,还是抗虫×感虫组合,后代中高抗株出现几率多,约占20%~30%。抗虫性分离有“倾向”母本的现象;且抗虫基因有显性作用,另外,抗虫机理有拒虫性、抗生性现象;植株体内有某些生化物质,豆荚螟对其有所选择,一般红褐(黄褐)荚易被豆荚螟蛀食,由于豆荚螟危害期荚的颜色并不表现,因而推测,危害差异可能源自内部生化物或控制荚颜色的基因与某种生化物物质含量相关联。  相似文献   

5.
一、造成荚而不实的原因 1.选用品种或种植制度不当一般说来,偏晚熟而抗性较差的品种,由于灌浆时温度已较低,严重影响灌浆速度,因此诱发荚而不实;大豆重迎茬种植造成土壤养分中硼的含量急剧降低,由于硼是促进大豆荚形成生长的重要微量元素,它的缺乏会诱发大豆荚而不实。同时,重迎茬种植大豆会导致大豆病虫危害加重,从而诱发荚而不实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花生含油量杂种优势表现及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了解是花生遗传改良主要目标含油量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点,指导花生育种实践。【方法】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P1、P2、F1、F2 4个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以花生野生种为高油基因源的4个组合后代群体含油量的遗传效应。【结果】4个组合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中亲优势率分别为1.41%~9.42%。不同亲本组合含油量基因遗传特点差异明显。SW9721-3×特21和SW9721-12×濮花22号2个组合分离世代F2含油量次数分布均呈混合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特征。D-0模型是这2个组合含油量的最佳遗传模型,其含油量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45.00%~47.51%,多基因遗传率为18.72%~22.75%。SW9721-23×95-3和SW9721-38×鲁花11号2个组合F2含油量次数分布均呈正态分布,符合多基因遗传特征,多基因遗传率为66.09%~66.51%。【结论】花生含油量杂种优势和超亲分离普遍存在;控制含油量性状的基因在效应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出现主基因特性;加性基因在花生含油量遗传中起主要作用,通过高油单株定向选择育种可以实现含油量的有效改良。  相似文献   

7.
一、造成荚而不实的原因 1、选用品种或种植制度不当,一般来说,偏晚熟而抗性较差的品种,由于灌浆时温度已较低,严重影响灌浆速度,因此诱发荚而不实的出现。大豆重迎茬种植造成土壤养分中硼的含量急剧降低,由于硼是促进大豆荚形成生长的重要微量元素,它的缺乏诱发大豆荚而不实。同时重迎茬种植大豆会导致大豆病虫危害加重。从而诱发荚而不实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植物生长调节剂预防夏大豆荚而不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洋  张慎举  侯乐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933-8935
[目的]制定夏大豆荚而不实的预防措施。[方法]采取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进行夏大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预防荚而不实试验。[结果]在黄淮平原夏大豆生态类型区,应用784-1、烯效唑、增产灵、亚硫酸氢钠、ABT生根粉5号及三十烷醇等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大豆单株空荚发生率相对减少7.7%~45.6%,大豆相应增产9.4%~21.1%;既有效减少荚而不实又显著增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三十烷醇7、84-1和ABT生根粉5号,其适宜的使用浓度分别为0.52、005、mg/kg;夏大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预防荚而不实发生的生理生态效应为:根瘤数量增加14.7~27.0个/株,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66.2%~89.3%,固氮酶活性增强29.0%~39.9%,根瘤固氮(N)量提高4.1~5.9μg/(株.h);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鲜重)提高0.37~0.86μg/g,光合速率(CO2)提高3.7~7.8μg/(dm2.h);株高、茎粗、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等性状明显改善。[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有效解决夏大豆荚而不实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不同世代遗传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遗传对于培育抗病品种有重要意义。将大豆Essex×ZDD2315组合衍生的后代F2、F2∶3、BC1F2和BC1F4分别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以研究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不同世代抗性遗传率的变化。结果表明:ZDD2315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在F2∶3、BC1F2和BC1F4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15%、72.02%和90.91%;ZDD2315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在F2、F2∶3、BC1F2和BC1F4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03%、57.81%、67.76%和95.91%。说明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比较高,但不同世代检测到的主基因数不同,不同世代主基因遗传率不同,随着世代的提高,主基因遗传率也在提高,因此,育种上高世代选择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豫东潮土区夏大豆发生荚而不实与硼素营养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研究结果表明,豫东平原夏大豆发生荚而不实与土壤缺硼有关。土壤有效硼含量与大豆单株空荚率呈显著负相关,r=-0.4628*;大豆籽粒含硼量与单株空荚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7597**;土壤有效硼含量与籽粒含硼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95**。土壤有效硼含量0.5mg/kg为夏大豆发生荚而不实的临界指标。夏大豆施用硼肥能显著减少荚而不实的发生,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等产量性状也得以改善。用硼肥拌种、作基肥和花期喷施分别使大豆单株空荚率下降10.2,6.2和7.2个百分点,分别增产19.0%,10.7%和23.4%。在2 700 kg/hm2的产量水平下,适宜的N、P2O5、K2O和硼砂的施用量分别是75,150,127.5和7.5 kg/hm2,相应的施肥配比为1∶2∶1.7∶0.1。  相似文献   

11.
施氮量对超高产大豆中黄35花荚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氮肥对超高产大豆花、荚形成及产量的影响规律。田间研究了施纯氮(0,45,90,135 kg/hm2)处理对中黄35叶片生长、开花、结荚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90,135 kg/hm2较未施氮明显增加主茎第9节至第15节的叶面积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加第9节至第14节花数、第6节至第16节荚数和腔数,开花期、结荚期分别延长0~4 d,0~12 d;单位面积总花数、腔数和产量分别增加8.4%~37.4%,3.9%~29.2%,3.1%~11.5%,施氮135 kg/hm2处理的产量达6 514.8 kg/hm2,其总花数为3 489.5×104朵/hm2,总腔数为3 349.5×104个/hm2。开花期施氮肥增产的重要原因是促进上部节叶片生长,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并延长开花期和结荚期,增加上部节的花数、荚数和腔数。超高产大豆田的适宜施氮量为9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2.
2005年进行的冀黄12和中黄19两个大豆品种的打顶试验结果表明, 冀黄12在苗高27.5 cm、中黄19在苗高30.0 cm时打顶4 cm,大豆经济性状表现最好,生育期可缩短3~4 d,单株结荚数增加11.30~11.58个,单株粒数增加31.04~36.73粒,折合产量最高,分别为3 683.33、3 800.00 kg/hm2,分别较CK1、CK2(不打顶)增产38.4%、40.3%,且与CK1、CK2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打顶过长(6 cm)会减少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和单产.  相似文献   

13.
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沿淮地区广泛种植的41个菜用大豆品种的生育期、株高、茎粗、倒伏性、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有效荚数、荚长、荚宽、单荚粒数、鲜豆百粒质量等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变异、相关、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1个菜用大豆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其中结荚高度变异最大(变异系数31.41%),荚宽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6.45%)。相关性分析表明,除生育期与株高、单株荚数、荚长,荚长与荚宽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5外,其他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小于0.5。通过聚类分析,利用类平均法在欧氏距离5.597 3处可将41个菜用大豆品种划分为4大类群, 各类群的农艺性状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表明,生育期、株高、茎粗、倒伏性、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及单株荚数等7个农艺性状累计贡献率为87.028 1%,可以反映出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选用辽宁省育成大豆品种铁丰27号和沈农6号与美国俄亥俄州育成大豆品种OhioFG1和HS97—4534作亲本,配成正反交4个杂交组合,探讨了短果枝性状的遗传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组合正反交F3、F4代中短果枝上的每荚粒数有所不同,以高值亲本作母本高于用低值亲本作母本的,这说明短果枝上每荚粒数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且F4代结果大于F3代。以短果枝荚数和粒数多的材料做母本,其F3和F4代的短果枝荚数和粒数也较高。说明,在利用短果枝性状时,配置杂交组合应以短果枝荚数和粒数较多的试材做母本。亲本沈农6号是多短果枝品种,其短果枝粒重率高达22.87%,以它为母本与美国的OhioFG1杂交,其F4代中短果枝的粒重率也高达到7.21%。  相似文献   

15.
选择9个来源于黄淮海地区的大豆品种,在播后苗前用乙草胺进行土壤处理,研究了乙草胺对不同大豆品种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对乙草胺的敏感性有差异.2250mL/hm2处理,冀豆7号和五星1号药害症状较轻,冀豆7号、冀黄13号、五星1号和鲁99-10的株高有所增加,其它品种的株高均降低;喷施乙草胺,所有参试品种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产量均低于人工除草,但是冀豆7号和五星1号减产幅度较小;中作011大豆的蛋白质含量略有增加,其它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均降低;除冀黄13号和早熟18号大豆外,其它品种的脂肪含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6.
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马铃薯/大豆套作复合群体品种搭配原则,为马铃薯/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当前西北一熟制灌区生产中广泛种植且间套优势明显的早熟马铃薯/大豆间套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大豆品种中黄30(早熟)、冀豆17(中熟)和齐黄34(晚熟)单作为对照,分析套作马铃薯收获前后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合速率的变化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评价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结果】(1)相对于单作,套作条件下各大豆品种的开花期延迟7 d左右,但不影响全生育期,套作大豆营养生长期延长而生殖生长期相对缩短。马铃薯与大豆各品种间的共生期差异不显著,但其生殖生长共生期差异显著(齐黄34为12 d,冀豆17为35.5 d,中黄30为41.5 d)。(2)在马铃薯/大豆共生期间,套作大豆LAI上升慢于单作,晚熟大豆LAI慢于早熟和中熟大豆品种,在马铃薯收获后,中、晚熟大豆品种可保持较大叶面积指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尤其是晚熟品种。(3)单作大豆在出苗后60 d内干物质积累较快,而同期套作大豆平均干物质积累为单作大豆的44.27%。不同品种间单作大豆净光合速率高于套作,其中,晚熟品种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P<0.05);出苗后100 d(套作马铃薯已经收获)单作大豆干物质积累相对变缓,套作大豆生长加快,尤其是晚熟品种增幅显著,此时套作大豆Pn相对于单作上升幅度大,中、晚熟品种Pn接近于单作大豆。(4)较单作模式,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的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每荚粒数均有所降低,其中早熟品种下降显著(P<0.05),分别下降了24.15%、22.14%、18.92%,而中、晚熟品种下降不显著,尤其是晚熟品种,套作模式较单作模式仅仅下降了6.34%、8.3%、1.71%。套作模式下,中、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较早熟品种分别提高了79.85%和145.08%,LER分别达到了1.77和1.83。【结论】中、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套作优势更强,其生育期较长,营养生长期相对延长导致生殖生长共生期缩短,使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为马铃薯收获后进行光合补偿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保证了套作大豆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Soybean cyst nematode causes serious damage to soybean production. In 1991, we started breeding studies on the resistance of soybeans to the cyst nematode. We found that near the Beijing area the dominant race of the cyst nematode was race 4. We made more than 50 combinations of cross. The best combination was Dan 8 × PI 437654 which resulted in marked segregation in plant height, pod habit, resistance to cyst nematode and maturity. We obtained many new soybean lines highly resistant to the cyst nematode through the pedigree method of selection, enlarging the number of plants of good combinations, alternative breeding in the North and in the South, and identification at an early generation. We now have released three soybean cultivars, Zhonghuang 12, Zhonghuang 13 and Zhonghuang 17 with moderate resistance to the cyst nematode in Beijing, Anhui, Tianjin and Northern China. In addition, we obtained many lines which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the cyst nematode.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并引进适应山西大同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以3份鲜食大豆、4份普通大豆共7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大豆品种的出苗期、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共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3个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综合得分评价分析,确定不同品种在山西大同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参试的7个大豆品种在山西大同地区均可正常成熟,各个性状在当地的适应性较好。每荚粒数和主茎节数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173和062;绿75出苗早,生育期短,口感好,可作为鲜食豆在当地引种;翠扇大豆及中黄35农艺及品质性状表现均优良,可作为当地普通大豆的主推品种。不同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出苗期、株高与主茎节数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脂肪含量和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综上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可知,翠扇大豆、绿75、中黄35在大同地区的适应性最好。上述结果可为山西大同地区育种及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自不同产地的377份大豆品种10个主要农艺性状在北京地区的表现进行遗传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区间大豆种质资源的产量构成因素在品种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品种间农艺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存在着差异性。具有极大遗传进度(RGS%>40%)且遗传力>60%的有南方大豆的株高;具中等遗传进展(40%>RGS%>10%)且遗传力>60%的性状有北方复种夏播大豆区品种的株高、单株荚数、全生育期,北方一熟春播大豆区品种的结荚高度,南方复种多播季大豆区品种的结荚高度、全生育期,国外品种的株高、全生育期;具一定的遗传进展(1%>RGS%>5%)且遗传力>60%的有:北方一熟春播大豆区品种的单株产量。在5%的选择强度下,全生育期、株高、结荚高度、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的相对遗传进度均大于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