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对2种农药在苹果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1~5 mg/kg添加水平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2%~98%,相对标准偏差为2.0%~9.7%;2种农药在苹果中的定量限均为0.1 mg/kg。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0~6.5 d和13.5~23.6 d。采用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对水施药有效成分质量浓度为0.43和0.64 g/L,分别施药3~4次,距最后一次施药21 d时,苹果中二氰蒽醌残留量为 < 0.1~0.80 mg/kg,吡唑醚菌酯残留量为 < 0.10~0.34 mg/kg,均低于中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苹果中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最大残留限量值5.0 mg/kg和0.5 mg/kg。建议采用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在苹果上的最大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质量浓度0.43 g/L,施药间隔期7 d,最多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2.
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和最终残留量,于2017年在浙江、重庆、湖南和云南4地进行了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及土壤中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溶液提取,N-丙基乙二胺 (PSA) 和C18净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 (UPLC-MS/MS) 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0.0005~0.5 mg/L范围内,吡唑醚菌酯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在0.01、0.5和5.0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杨梅中的回收率为92%~97%,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1.0%~2.7%;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6%~96%,RSD为1.5%~4.1%。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定量限 (LOQ) 均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杨梅中的半衰期为6.6~11.8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0~11.1 d。采用60%唑醚 ? 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分别按有效成分800 mg/kg和1200 mg/kg施药3、4 次,分别于距离最后一次施药21、25和28 d采样检测发现,吡唑醚菌酯在杨梅中的最高残留量为1.4 mg/kg,均低于中国规定的其在杨梅上的最大残留限量(3.0 mg/kg)。建议采用60%唑醚 ? 代森联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最高使用剂量为800 mg/kg,施药间隔期7 d,最多施药3 次,采收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38%唑醚·啶酰菌悬浮剂 (有效成分质量分数:12.8%吡唑醚菌酯,25.2%啶酰菌胺) 在农产品和环境中的安全性,于2015年和2016年在中国北京及山东分别进行了该药剂在草莓及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建立了同时测定草莓及土壤中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经N-丙基乙二胺 (PSA) 净化,电喷雾多反应监测模式HPLC-MS/MS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草莓和土壤中添加0.015~3.0 mg/kg吡唑醚菌酯,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107%和94%~106%,相对标准偏差 (RSD) 分别为1.8%~3.9%和2.2%~4.1%,定量限 (LOQ) 为0.015 mg/kg;添加0.03~6.0 mg/kg啶酰菌胺,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101%和92%~97%,RSD为4.6%~13%和2.9%~14%,LOQ为0.03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草莓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8~6.0 d和5.1~11 d,在土壤中为3.4~10.0和3.4~6.0 d。采用38% 唑醚·啶酰菌悬浮剂,分别按有效成分228和342 g/hm2于草莓幼果期施药,最多施药 4 次,采样时间距离最后一次施药的间隔时间为3、5、7 d。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中的最大残留量为 0.13 mg/kg,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0.5 mg/kg);啶酰菌胺在草莓中的最大残留量为 0.78 mg/kg,低于中国的 MRL值 (3.0 mg/kg)。建议38%唑醚·啶酰菌悬浮剂在草莓上的安全间隔期为3 d,试验结果为农药在草莓中的安全使用和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2和2013年在中国广东省和广西自治区进行了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建立了芒果中氟唑菌酰胺及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用丙酮提取,乙酸乙酯液-液分配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2~9.1和8.0~11.0 d;采用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酯胺悬浮剂(SC),分别按有效成分200和300 mg/L的剂量于幼果期开始施药,施药3~4次,施药间隔期为10~15 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7和14 d采样测定,芒果中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分别为0.004~0.053和0.004~0.072 mg/kg。其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符合中国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0.05 mg/kg),根据试验结果,建议中国可将氟唑菌酰胺在芒果上的MRL值暂定为0.2 mg/kg。  相似文献   

5.
研究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在烟叶和土壤中残留及消解动态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经固相萃取柱SPE-C18和SPE-PSA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2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烟叶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101.9%和93.4%~101.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8%~6.8%和1.5%~10.5%。吡唑醚菌酯在烟叶和土壤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山东、湖南2年2地烟叶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山东青岛烟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9~9.5 d和11.1~13.4 d;在湖南长沙烟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1~5.3 d和5.4~6.4 d。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检测技术,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 BF-500-3 在龙眼中残留分析方法,并依据“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开展了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SC) 在广东省广州市和云南省玉溪市两地龙眼上的田间残留试验,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 BF-500-3 在龙眼中的降解和转化规律。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PSA和C18吸附剂净化,HPLC-MS/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0.001、0.1及2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和 BF-500-3 在龙眼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96%,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3.8%~6.7%,检出限 (LOD) 为0.25 × 10?3 mg/kg,定量限 (LOQ) 为0.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显示:采用30%吡唑醚菌酯SC于龙眼初果期开始施药,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375 mg/kg,施药3~4次,施药间隔7~10 d条件下,距末次施药后5、7、10 d分别取样测定,龙眼中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 BF-500-3 的残留量分别为0.11~0.72和0.011~0.071 mg/kg。研究结果可为指导吡唑醚菌酯在田间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制定其在龙眼上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吡唑醚菌酯在苹果叶片中的残留动态,合理评估其持效期,比较了液液萃取、固相萃取以及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3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对苹果叶片中吡唑醚菌酯添加回收率的影响,优化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检测条件与方法。结果表明:采用QuEChERS法提取时回收率较高,所需有机溶剂少,时间短,重复性好,适合苹果叶片中吡唑醚菌酯的萃取和净化;对于苹果叶片,萃取和净化步骤中的填料可减少为乙二胺-N-丙基甲硅烷(PSA)和石墨化碳黑(GCB)2种,其最佳用量PSA为0.025 g/mL,GCB为0.020 g/mL;苹果叶组织对样品检测具有微弱的基质增强效应。通过对QuEChERS方法的改进以及对色谱-质谱检测参数的优化,建立了苹果叶片中吡唑醚菌酯残留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50.0 mg/L,定量限为0.01 mg/kg。在0.01~10 mg/kg4个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苹果叶片中的回收率为9 2%~9 9%,相对标准偏差为2.2%~5.3%。田间实测结果表明:苹果叶片喷施1 000 mg/L的25%吡唑醚菌酯乳油,其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ct=79.87 e-0.053 3 t,半衰期为13 d。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法测定醚菌酯在黄瓜 和土壤中的残留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了杀菌剂醚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研究了其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 样品经丙酮超声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和弗罗里硅土净化后,通过GC-NPD 检测。该方法最小检出量为9×10-12 g,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5和0.010 mg/kg, 添加回收率为89.4%~104.3%, 变异系数为4.6%~7.0%。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施药浓度为推荐剂量的两倍时(有效成分300 g/ hm2),醚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4和10.3 d。在有效成分为150和300 g/hm2的剂量条件下,施药3~4次,施药后第 5 d黄瓜中醚菌酯残留量低于欧盟规定的MRL值(0.05 mg/kg)。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马铃薯中的残留特性和安全性,建立了测定马铃薯植株和块茎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两种农药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及在马铃薯块茎中的最终残留。样品前处理采用 QuEChERS 法,经乙腈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0.005~0.5 mg/kg添加水平下,戊唑醇在马铃薯植株和块茎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0%~99%、94%~10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8%~5.3%、5.3%~9.2%;吡唑醚菌酯在马铃薯植株和块茎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8%~104%、89%~96%,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0%~8.7%、3.0%~8.0%;样品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定量限(LOQ)均为0.005 mg/kg。监测了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山东烟台、天津武清、四川成都、重庆九龙坡、湖南长沙、安徽宿州、陕西榆林、贵州贵阳、宁夏银川和黑龙江绥化10个试验点的马铃薯中的残留行为。发现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消解速率较快,半衰期分别为6.4~6.5 d和5.0~7.2 d,属易消解型农药。采用32%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用量182.4 g/hm2)施药3次,距末次施药14 d,戊唑醇在马铃薯中的最大残留量不大于0.018 mg/kg,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0.02 mg/kg),吡唑醚菌酯在马铃薯块茎中的最大残留量<0.005 mg/kg,低于中国规定的MRL(0.02 mg/kg)。  相似文献   

10.
GC-MS/MS法测定草莓中吡唑醚菌酯 残留量及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GC-MS/MS)测定草莓中吡唑醚菌酯的含量, 〖JP+1〗通过探究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评估吡唑醚菌酯的膳食风险?样品经1.0%甲酸乙腈提取, Cleanert MAS-Q净化管净化, DB-5 MS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 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检测?吡唑醚菌酯在质量浓度为0.001~0.2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 =0.999 8), 在0.02~2.0 mg/kg添加水平下, 草莓中吡唑醚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96.8%~101.4%, 相对标准偏差为1.8%~3.3%?定量限为0.020 mg/kg?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中的残留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其消解半衰期在2.2~3.0 d?膳食风险评估表明末次施药5 d后一般人群吡唑醚菌酯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the national estimated daily intake, NEDI)为1.34 mg, 占日允许摄入量的70.9%, 我国居民对吡唑醚菌酯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测定了乙螨唑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土壤样品经丙酮提取,苹果样品经V(丙酮)∶V(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提取,两者均无需净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测定。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乙螨唑在苹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3%~9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8.0%;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1%~104%,RSD为0.70%~8.3%;最小检出量为0.001 n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kg。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中国和美国均未制定乙螨唑在苹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日本规定乙螨唑在苹果上的MRL值为2.0 mg/kg。本研究参考日本规定,采用150 g/L乙螨唑悬浮剂按有效成分30 mg/L剂量(推荐剂量的1.5倍)施药,其在苹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4~14.2 d和4.2~18.1 d,施药后21 d苹果中乙螨唑的最终残留量≤1.65 mg/kg。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二嗪磷、毒死蜱和辛硫磷3种有机磷农药在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的残留动态规律,采用在工厂化双孢蘑菇栽培基质 (覆土和培养料) 中拌料施药的方式,开展了田间试验,运用QuEChERS净化前处理技术结合UPLC-MS/MS分析,检测了3种农药在双孢蘑菇子实体和栽培基质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建立的双孢蘑菇子实体、覆土和培养料3种基质中3种有机磷农药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经验证,在二嗪磷分别以0.000 3、0.003、0.1 mg/kg为添加水平,毒死蜱和辛硫磷分别以0.000 6、0.006、0.1 mg/kg为添加水平下,3种有机磷农药在双孢蘑菇、覆土和培养料3种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6%~108%,相对标准偏差为2.2%~13%。检出限分别为:二嗪磷0.000 1 mg/kg、毒死蜱和辛硫磷均为0.000 2 mg/kg,定量限分别为:二嗪磷0.000 3 mg/kg、毒死蜱0.0006 mg/kg和辛硫磷0.000 6 mg/kg。在2 和10 mg/kg两个施药水平下,二嗪磷、毒死蜱和辛硫磷在双孢蘑菇栽培基质中的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培养料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2、10.6、13.6 d和5.6、11.4、12.3 d;在覆土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5.9、41.7、27.2 d和41.7、48.1、36.8 d,且在培养料中的消解快于在覆土中的。在施药剂量不超过10 mg/kg的条件下,在双孢蘑菇子实体中毒死蜱残留量最高,为0.014 mg/kg,超过了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其余均低于现行日本、欧盟和美国规定的MRL值。  相似文献   

13.
甜椒根腐病防治药剂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甜椒根腐病(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危害。甜椒根腐病发生迅速,发病前的药剂预防和发病后的及时补救都离不开高效低毒的杀菌剂。本试验利用我国现有的防治蔬菜病害的新杀菌剂对甜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壬菌铜水乳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等对菌丝生长表现出很好的抑制作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5%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等药剂防效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14.
噻虫胺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两年3地的田间试验,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05、0.01和0.05 mg/kg添加水平下,噻虫胺在番茄中的回收率为90%~12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0%~4.5%(n=5),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8%~92%,RSD为3.6%~5.8%(n=5),番茄和土壤中噻虫胺的定量限均为0.005 mg/kg,可满足现有限量标准的要求。噻虫胺在番茄中的消解动态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5~17.3 d。当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以推荐剂量(有效成分)60 g/hm2在番茄生长到成熟个体一半大小时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时,噻虫胺在番茄上的最终残留量在< LOQ~0.32 mg/kg之间,远低于日本规定的最大允许残留量(MRL)值3 mg/kg,推荐采收安全间隔期为1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