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谷子粟叶甲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叶甲也叫谷子钻心虫、粟负泥虫、舔虫,为鞘翅目叶甲科禾谷负泥虫属害虫。为害谷子、黍子、玉米、小麦及多种禾本科作物,特别为害谷子幼苗。辽西属丘陵山区适宜种植杂粮作物,尤其是谷子。近年来粟叶甲发生有加重趋势,谷子受害面积占播种面积70%以上,严重影响产量。我站2005年开始  相似文献   

2.
谷子粟叶甲发生与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叶甲是谷子苗期为害性较大的害虫。近年来,由于栽培技术、品种及气候环境的变化,粟叶甲在辽西地区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在辽西地区进行粟叶甲田间为害调查,并进行了6种药剂的田间药效筛选试验及粟叶甲防治适期试验。结果表明:防治粟叶甲的理想药剂为28%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12.5%敌杀死乳油;最佳防治时期为6月上旬卵盛期,即谷子3~4叶期。同时明确了粟叶甲在辽西的发生特点为1 a发生1代。  相似文献   

3.
温晓东 《现代农业》2007,(11):28-28
粟叶甲又叫黄肢细胸叶甲、粟负泥虫,幼虫叫白焦虫,属鞘翅目,负泥虫科,是一种成虫幼虫都有为害的农业害虫。近10年来,粟叶甲在我市谷子、糜子等作物上普遍发生,特别  相似文献   

4.
粟叶甲(Oulema tristis Herbst)又称谷子钻心虫、粟负泥虫,俗称白焦虫、脑蛆、舐虫等,属鞘翅目,叶甲科,禾谷负泥虫属。为害谷子、黍子、玉米、高粱、小麦、大麦、黑麦及多种禾本科杂草等,特别是为害谷子幼苗。此虫在冀西北谷黍产区均有分布,特别是近几年,在坝下蔚县、宣化、涿鹿等县的丘陵区旱地上的发生有加重趋势。作者从1997年开始在蔚县桃花及涿鹿卧佛寺谷田,进行了粟叶甲的发生为害规律调查和防治研究。这对于提高广大农民对粟叶甲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的了解,加强田间识别和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多年来由于谷子白发病、粒黑穗病、苗期害虫和粟叶甲在辽宁建平县的为害情况,分析了4种主要病虫害重发生原因,根据四种病虫发生为害情况及发生原因,重点阐述了播前药剂组合包衣一次性防治4种病虫技术及其在该县的推广应用过程及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 粟灰螟是为害谷子的主要害虫。谷子在苗期受害后造成枯心苗,枯心苗率常达10~20%,严重年份达50%以上,产量损失可达15~20%左右。 发生原因 粟灰螟的发生与为害程度,主要决定于虫源基数、气象条件和谷子生育期等三大因素的综合作用。 一、虫源基数。据研究报道,越冬幼虫平均每亩有活虫100头时,谷子枯心苗率为10%左右;亩有活虫140头时,谷子枯心苗率为25%左右;平均百茬活虫达3头以上时,谷子枯心苗率可达10~20%。 1.粟灰螟是钻蛀性害虫,由于不掌握其发生规律,抓不准防治适期,当发现田间出现枯心苗,幼虫已蛀入茎内,防治很困难,因此虫口基数连年积累,越冬基数就大。 2.各级农技部门对粟灰螟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7.
张杂谷是冀西北地区主要种植作物,为保障其丰产丰收,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该地区种植示范区的害虫种类及发生特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谷子苗期主要害虫有粟叶甲、粟凹胫跳甲、粟灰螟和叶螨类;成株期主要害虫有双斑萤叶甲、粟缘蝽、大青叶蝉等。其中粟叶甲1年发生1代,成虫、幼虫均啃食叶肉,形成条斑,为害最为严重。其次粟凹胫跳甲1年发生2代,直接取食掉幼苗顶心,形成"坐苗"。张杂谷害虫种类不多,但为害严重,综合防治技术以农业防治为辅,化学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8.
高巧农药处理种子的作用及操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巧(吡虫啉)农药是由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高效内吸杀虫剂.农作物播种前,应用高巧农药进行种子包衣或蘸根,可有效防治作物苗期蛴螬、蝼蛄、金针虫和蚜虫、甲虫、根蛆、小地老虎等的为害,对马铃薯28星瓢虫、粟叶甲、玉米螟等害虫具有明显的防控作用,还可延缓或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斑病、大葱霜霉病、红芸豆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为害程度.特别是谷子、糜子、黍子用高巧农药包衣后,对地下害虫和粟叶甲、象鼻虫、粟番死甲等苗期害虫的防治效果十分明显.2012年,静乐县植保站在丰润村种了400亩谷子包衣示范田,在粟叶甲大发生之年,没有专门组织化学防治的示范田,谷苗绿油油的,防效普遍高于90%.  相似文献   

9.
粟负泥虫Oulematristis(Herbst)又名粟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是豫北旱作区谷子上的主要害虫,主要分布在豫北一带。为了尽快摸清粟负泥虫的发生规律,控制其危害,近年来我们对粟负泥虫的发生和防治作了一些观察和探索。1材料及方法1.1室外笼...  相似文献   

10.
谷子是阳曲县的主要小杂粮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3300公顷以上,收获谷子10万千克左右。然而由于粟叶甲苗期的为害,年损失谷子0.5万千克,年平均损失率5%以上,严重年份损失15%以上。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小杂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谷子也不例外。谷子种植面积有增无减,为  相似文献   

11.
不同除草剂对糜子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黍子为材料,以喷清水不除草作为对照,研究在糜子4~5叶期喷施56%二甲四氯钠盐可湿性粉剂、72% 2,4 D丁酯乳油及人工除草对糜子田杂草的防除效果,为筛选适宜糜子田的除草剂种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二甲四氯钠盐可湿性粉剂和2,4 D丁酯乳油对糜子田阔叶杂草均有一定的防除效果,平均株防效分别为69.33%、39.62%;与人工除草相比,两种除草剂导致糜子产量分别下降10.27%、12.47%,但与喷清水不除草对照相比,两种除草剂处理下的糜子产量分别高193.6%、186.4%;与2,4 D丁酯乳油相比,二甲四氯钠盐可湿性粉剂对糜子田阔叶杂草的平均株防效较高,地上部积累干物质较多,叶绿素和单株绿叶面积较大,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二甲四氯钠盐可湿性粉剂对糜子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较优于2,4 D 丁酯乳油。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浓度外源硒对谷子农艺性状的影响,旨在为富硒谷子的种植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对"晋谷21号"和"张杂谷10号"于灌浆期喷施不同浓度(0,0.038,0.075,0.113,0.150,0.188和0.225kg·hm-2)亚硒酸钠,测定其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灌浆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谷子株高、穗长、穗粗、茎粗、叶片数、节数等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0.113kg·hm-2的处理对谷子的穗重和穗粒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0.113kg·hm-2亚硒酸钠处理对谷子主要产量性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为谷子大田产量的提高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图像识别方法对常见的谷子叶片病害进行判别,为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集了谷瘟病、白发病、红叶病、锈病共4种谷子叶片病害的原始图像,运用基于超绿特征的最大类间方差法对谷子叶片病害进行分割,提取谷子叶片病害颜色、形态、纹理等共计19个特征,采用蚁群优化算法选择了8个特征。运用布谷鸟算法(cuckoo search,CS)优化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惩罚因子c和径向核函数g,利用SVM对谷子叶片病害进行自动判别。结果表明,当c=80.2662,g=1.8467时,谷子叶片病害和叶片的平均识别率达到99%,表明基于CS-SVM的图像识别方法可对4种谷子叶片病害进行准确分类。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基于网络的谷子突变体库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利用ASP技术,结合Access数据库服务,构建谷子突变体信息数据共享中英文服务平台。通过该信息平台,可以为谷子遗传育种提供丰富的中间材料,为谷子新种质创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我省谷子品质改良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分析了山西省谷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小米食用品质改良中存在的不足:谷子生产中早熟区缺乏优质品种,中晚熟区和夏播区优质品种单一,种植时间长,退化严重,对谷子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在谷子育种研究中,食用品质基础研究薄弱,品质改良手段滞后,不能适应生产和市场对谷子品种的要求。提出了以RVA分析为主的小米食用品质改良的设想:利用RVA分析筛选优质品种资源,开展食用品质的遗传研究,以优×优、优×高产品种进行组配,对其后代材料在田间进行产量性状的选择,在室内采用RVA分析进行食用品质指标测试,室内外相结合,选育优质高产谷子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17.
谷子抗咪唑乙烟酸新种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抗除草剂谷子品种是解决谷田除草问题的重要途径。谷子不具有抗除草剂基因,但其近缘野生种资源丰富、遗传变异类型广泛,对谷子的抗除草剂育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各种类型的抗除草剂谷子品种在生产上应用的较少。咪唑乙烟酸能根治谷田的各种杂草,且价格低廉。我们现已培育出抗咪唑乙烟酸的谷子新种质和一些新品系,产量已经接近于生产水平,抗咪唑乙烟酸新种质对谷子抗除草剂育种将具有重大意义。简述了谷子抗除草剂材料、谷子抗除草剂育种研究进展以及谷子抗咪唑乙烟酸材料及其特点、育种材料的创新方法,详细介绍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谷子抗咪唑乙烟酸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谷子成熟期的鸟害调查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优质小米生产基地,但谷子成熟期鸟害严重。为了减轻鸟害,在谷子成熟期将安塞县划分为3个区域,采用路线法调查危害谷子的鸟类,以便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危害谷子的鸟类有17种,均为杂食性留鸟,隶属于6科9属,其中鸦科有9种,鸠鸽科有4种。安塞县南部次生林区鸟害较轻,北部典型草原区较重。危害最严重的鸟类为雉鸡和麻雀,其中雉鸡主要集中在沟坡地,麻雀主要集中在村庄旁及川地。在不伤害鸟类的前提下,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物理驱鸟、化学驱鸟等以减轻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整理分析近17年间全国糜子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变化,探讨中国糜子品种改良进展和育种水平变化,为未来中国糜子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多元回归、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1998—2014年国家糜子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不同年份主要性状的变异,比较主要育种单位选育糜子品种性状的差异。【结果】1998—2014年糜子参试品种性状变异显著。随年份推进,粳性糜子品种产量和单株粒重以及糯性糜子品种产量、单株粒重和穗长持续增加。17年间粳性和糯性糜子产量分别增加了50%和21%,单株粒重分别增加了90%和7%,穗长分别增加了19%和29%,生育期长度、株高、主茎节数量和千粒重等性状变化不明显。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9个糜子主产省(区)的17家育种单位提供了65个糜子区域试验品种,其中7家同时提供了粳性和糯性糜子品种,2家只提供了粳性糜子品种,8家只提供糯性糜子品种。来自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3家育种单位贡献了参试品种的55.4%。近6年来自这3家单位的品种产量表现优异,是中国糜子育种的中坚力量。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粳性糜子的生育期长度、主茎节数量和单株粒重决定了产量82.8%的变异,糯性糜子的主茎节数量和单株粒重决定了产量78.6%的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粳性和糯性糜子的主穗长和单株粒重均与单株产量显著正相关,而其他性状间相关性在粳性和糯性糜子中均有所不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粳性糜子育成品种分为2类,糯性糜子育成品种分为3类。【结论】1998—2014年,国家区试中粳性和糯性糜子参试品种产量稳步增加,表明中国糜子育种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育种手段相对单一,育种方法多样性程度较低。糜子区试对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关注不够,培育高产、优质、适口性好、蒸煮品质优良、抗性淀粉含量高、耐落粒、适合机械化的糜子品种是未来糜子育种的发展方向。强化杂交、远缘杂交、诱变育种、双单倍体以及多倍体育种等传统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学研究方法,加强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是系统提升糜子育种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晋谷56号选育及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抗除草剂优质、高产谷子新品种晋谷56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进行了论述,并利用其抗除草剂特性进行了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以及最佳留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晋谷56号与其不抗除草剂姊妹系按4.5 kg+7.5 kg比例混合均匀,每公顷播量为12 kg,在苗期三叶一心期喷施除草剂拿捕净,能成功起到化杀间苗并除草的作用;每公顷留苗36万株左右时产量最高。此项研究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