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盛宝钦 《植物保护》1992,18(1):34-34
小麦白粉病菌寄主范围的研究,我国尚未见报道。Nava Eshed等在以色列发现有18个属37个种的野生植物,是小麦白粉病菌的中间寄主。笔者收集了54份小麦近缘植物,进行小麦白粉病菌的接种和回接,均获得成功,现通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小麦白粉病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对山西省小麦近缘植物的4个属、15个种的63份材料进行接种,除3份免疫外,其余均接种成功。用其中3个属,11个种的39份小麦近缘植物产生的小麦白粉病菌,对小麦回接亦全部成功。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对小麦近缘植物的寄生像在小麦上一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感病小麦近缘植物的94.7%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感病性,随生育期增长而急剧下降。文中也初步讨论了小麦白粉病中间寄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收集新疆地区的7个属22个种的多年生小麦近绿植物,进行了小麦白粉病菌10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接种和回接小麦实验,获得了成功,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病菌侵染信号传递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后钙调素含量的变化发现其存在差异。如抗病品种钙调素含量高峰出现在接种后4 h,即寄主与白粉病菌接触阶段。而感病品种接种后24 h出现钙调素含量高峰。比较测定了不同的钙调素抑制剂对小麦品种抗白粉性的影响,发现10mmol/L TFP和5 mmol/L CPZ处理使抗病品种变为高度感病,50 mmol/L CPZ处理使小麦感染白粉菌后反应型下降,表明钙调素与小麦抗白粉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非自然越夏区小麦白粉病模拟鉴定病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90~1995年根据陕西省关中麦区小麦白粉病侵染循环特点,人工模拟自然发病条件,在非自然越夏区杨陵(省农科院试验地)成功地建立起白粉病菌可周年存活,且秋、春季均能充分诱发感染的混合菌系病圃,宜对小麦种质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抗白粉病鉴定。利用该病圃已对陕西省1000余份小麦品种(系)及部分国内外抗源亲本材料做了抗病性鉴定和利用评价。  相似文献   

6.
小麦白粉病菌31号小种迅速上升我们自1983年开始鉴定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1990年采用全国统一的9个鉴别寄主品种,以幼苗离体叶片接种鉴定法,系统监测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生理小种组成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当前白粉病菌群体中31号小种的频率在迅...  相似文献   

7.
采用苗期人工接菌的方法鉴定了25份北欧小麦对河南省7个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菌分离物的抗性,同时利用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2、Pm3f、Pm4、Pm6、Pm13、Pm16、Pm21和Pm24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其中抗性优良的材料进行基因检测。结果表明,8份材料对所有接种的白粉病菌菌株表现高抗或免疫;其中NGB7476和NGB7809携带Pm4a和Pm16基因, NGB7481和NGB9954携带Pm6和Pm16基因,NGB9955和NGB9956同时携带Pm4a、Pm6和Pm16基因,8份材料均不携带Pm2、Pm3f、Pm4b、Pm13、Pm21 和Pm24基因。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不同时期采集的小麦白粉病菌越夏、越冬和春季菌源共238个菌株的生理小种、毒性基因结构和对9个推广品种的毒力频率。结果表明三种菌源在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组成及出现频率是相似的,对9个推广品种的毒力频率均较高。这样在白粉病菌毒性和品种抗病性研究中,可以采集应用越夏和越冬菌株标样,避免了夏季高温季节保存菌株的工作;而且从毒性结构方面进一步证实白粉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夏季侵染高海拔地区的自生麦苗而越夏,再逐渐扩展至秋播麦苗越冬后导致春季大田发病,病菌的子囊孢子在平原地区侵染循环上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简便、快速和灵敏的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分子检测技术体系,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技术,以BGT96224V316_LOCUS1725基因(GenBank:VCU40465.1)为靶标序列,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建立小麦白粉菌的LAMP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和应用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基于筛选出的1套特异性引物建立的LAMP方法能够从8种白粉菌属菌株和1种腐生菌中特异性地检测到小麦白粉菌;对小麦白粉菌DNA样品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300 fg/μL;对发病叶片的检测显示该LAMP方法能从人工接种的小麦叶片中准确检测出小麦白粉菌,检出时间为接种4 h及以上。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小麦白粉菌的LAMP检测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等特点,丰富了小麦白粉菌的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10.
白粉寄生孢种群多样性、生物学特性及生防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白粉菌(Erysiphales)的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Ces.ex Schlecht.)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多样性、流行、分类、生防菌种的筛选、生防机制及生物学特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广泛调查采样,从国内外105个地点采集感染白粉菌的样品406份,分别进行了植物种类和真菌种类鉴定。研究表明,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在内的12属42种白粉菌寄生在27科67属77 种植物上;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只寄生于8属15种白粉菌上,寄生率为15.66%,主要发生于菊科和葫芦科植物白粉病菌上。首次发现锥(Castanopsis sp.)、大花金鸡菊 (Coreopsis grandiflora)及山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 上寄生有白粉寄生孢;白粉寄生孢寄主真菌中,中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已知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载体品种以及2005—2007年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采集陕西关中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菌作为菌源,分年度在人工诱发病圃中对32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品种及578份新育成小麦品种(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目前在陕西省仅Pm21、Pm4a、Pm5 6、Pm2 Talent及小黑麦具有优良的抗病性;Pm4b、Pm5(Mli)、Pm13、Pm19、Pm"Era"、Pm2 Mld的抗病性较弱;其它基因抗病性较差。新育成的小麦品种(系)中绝大部分对白粉病表现感病,苗期和成株期均抗病的材料仅27份,占4.67%,成株期抗病性的46份,占7.96%,其中,簇毛麦后代材料抗病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离体叶段法,分别测定了从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和四川5省分离的53个小麦白粉病菌单孢菌株对苯菌酮和喹氧灵的敏感性,并分析了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和苯菌酮以及喹氧灵之间的 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苯菌酮和喹氧灵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001 9±0.000 6) 和(0.013 1±0.002 0) mg/L,苯菌酮比喹氧灵具有更高的抑菌活性;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和苯菌酮与喹氧灵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R2值分别为0.102 6和0.491 9);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前1 d和接种后1d施药,苯菌酮和喹氧灵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与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92.21%、84.25%和82.43%、70.25%,表明这2种药剂不仅具有优异的保护作用,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引自原苏联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osa L.Schur 2n=14VV)及其与硬粒小麦杂交育成的双二倍体TH1 TH1W TH2W TH3 TH3W,普通小麦-簇毛麦6D/6V异代换系及普通小麦亲本和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18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用84个来自美国、德国、中国的小麦白粉病菌菌系进行苗期接种鉴定。发现簇毛麦及其衍生系对所有参试的白粉病菌系表现免疫和抗,比供试的已知抗性基因的18个小麦品种抗性强,抗谱广。其抗性基因在81086A、D311、墨75、陕7859、宛7107、冀麦30等小麦遗传背景下均能很好表达,呈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研究三唑类药剂戊唑醇、苯并咪唑类药剂多菌灵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毒力及最佳配比筛选, 通过比较对2个不同品种小麦的防效差异, 为大田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盆栽法, 调查小麦叶片发病情况, 计算病情指数, 测定3种药剂对2个小麦品种上白粉病菌的毒力及其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CTC), 找出合理配比。结果表明在‘山农16’和‘泰农18’2个小麦品种上多菌灵与戊唑醇配比5∶3时, 增效作用均为最优, 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2.66和123.56; 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配比在2∶1时, 增效作用均为最优, CTC为139.09和129.97; 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配比1∶1时, 增效作用均为最优, CTC为135.15和145.24。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小麦白粉病在我国小麦产区上升为主要病害,严重制约小麦生产。沿海北部及淮北地区,小麦白粉病常年发生4级左右。目前麦类白粉病的防治药剂主要有三唑类、嘧啶类、苯并咪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等。但小麦白粉病菌变异快,繁殖迅速,以及药剂长期单一使用,造成小麦白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1995年我国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在16.8倍以上。因而,急需寻找和开发替代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新型药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继三唑类杀菌剂后出现, 是一类内吸保护型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1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抑制真菌生长。此类药剂于1996年投入德国市场,尚未在我国小麦白粉病防治上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1999~2002年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毒性基因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粉病菌小种种群结构复杂,1999~2002年共鉴定出33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均为15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40.48%、22.22%、29.03%、30.30%,其次为11号和5号小种。毒性基因V3e、V3f、V5、V8的毒力频率较高,在50%以上,而V2、v4a、V4b、V12、V16、V19的毒力频率较低,低于20%。供试的小麦白粉病菌菌株含3~7个毒性基因的较多,其中含4个毒性基因组合的比例最高。为25.84%。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侦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置小麦白粉病菌毒性侦察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全国各主要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性结构、动态及各主要已知或未知抗病基因的抗性表现和变化,为抗源的合理利用、杂交亲本的选配,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和更替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瓜白粉病菌接种及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建立了孢子悬浮液接种黄瓜子叶测定黄瓜白粉病菌杀菌剂敏感性的简便方法。比较了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涂抹法和喷雾法接种黄瓜幼苗子叶的效果,结果表明,涂抹法发病率高,均匀度更好;测定了接菌后不同时间施药,白粉病菌对己唑醇、腈菌唑、三唑酮、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等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接菌后96h施药较为敏感,测得的EC50较小。最后确定接种及毒力测定方法为:接种时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分散悬浮,孢子浓度为15×10倍显微镜下每视野30~40个,接种后96h施药,发病后直接利用病斑数来计算毒力测定结果。该方法可用于黄瓜白粉病菌抗药性监测和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相似文献   

19.
2007-2009年,在甘肃天水对不同生态条件及海拔高度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闭囊壳形成率观察、模拟病圃试验及越夏调查,结果表明: 小麦白粉病菌有性时期最早在扬花期开始出现,不同抗性类型品种、不同生态条件下出现的迟早和形成量的多少有较大差异。小麦白粉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天水市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生麦苗上越夏,是当地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二阴山区高海拔地区病叶率高于川道及低海拔地区。闭囊壳在正常年份只侵染自生麦苗,在整个侵染循环中仅起着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0.
鉴别有性世代闭囊果的死活,对于了解小麦白粉病菌初侵染的形态、数量,研究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循环,现介绍两种简易方法,可供一般测报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