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外耳炎 1.1病因 机械性损伤及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是犬患外耳炎的主要原因,感染则可能是多种因素诱发的结果,如外耳道机械性损伤,耳垢积聚过多,炎热多雨季节耳道内过潮、过热是常见诱因。外耳炎时常见的病原菌有变型杆菌、假单胞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真菌有糠疹癣苗、耳曲霉菌等,常见的病原寄生虫有耳痒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小动物外科感染的病原分布及感染情况,从成都部分动物医院18例小动物(犬、猫)外科感染病例中,无菌采集病灶浓汁、伤口分泌物等样品进行病原分离培养。通过全自动微生物分析鉴定仪及细菌的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鉴定,得到13种共39株细菌。通过真菌的ITS区序列扩增测序,得到3种共11株真菌。39株细菌中革兰阳性菌22株(占56.4%),常见病原为葡萄球菌属细菌(13株)、粪肠球菌(5株)、屎肠球菌(3株)等;革兰阴性菌17株(占43.59%),常见病原为奇异变形杆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大肠埃希菌(3株)和阴沟肠杆菌(3株)等。结果表明,革兰阳性菌是小动物外科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其中以葡萄球菌属为主要病原,且伪中间葡萄球菌是优势病原。18例病例中,混合感染为16例,占比高达88.89%,其中以三重感染率最高,占50.00%,其次为二重感染,比例为22.22%。证实成都地区小动物外科感染类型以混合感染为主,在6个病例的样本检测到真菌,占33.33%,与细菌或多种真菌形成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3.
犬猫皮肤真菌与螨虫混合感染并发脓皮症的诊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犬猫的皮肤病病因多,病原间交叉感染,有的是高度接触性的人畜共患病,而且在防治中病情顽固,治愈疗程长,经常复发,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引起皮肤病的病原很多,常见的有细菌、真菌、螨虫等,且常常是混合感染,如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犬猫自身啃挠导致皮肤溃破细菌入侵感染化脓,引发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7日龄~10日龄仔貉急性死亡的主要病因,无菌采集仔貉的肺脏、脾脏、肝脏及肾脏组织,进行病原的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观察,初步表明分离菌株为犬巴氏杆菌。择优势菌株进行了16SrRNA基因的PCR检测,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所检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与犬巴氏杆菌的同源性在97.8%~100%,在进化树位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对小鼠有强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敏感,对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磺胺嘧啶钠耐药。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某养殖场鹌鹑死亡原因,对病死鹌鹑进行剖检,采集发病鹌鹑肝、心、肺及肠道等组织,分离纯化,对分离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从鹌鹑的肝、心、肺及肠道等组织都分离到同种细菌,其16SrRNA基因与已知的禽类大肠杆菌16SrRNA基因同源性为97.8%~99.6%,结合培养特征,判定分离菌为埃希氏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6.
为了调查规模化驴场皮肤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试验对山东省聊城地区的7个规模化驴场进行皮肤病发病情况调查,采用螨虫镜检、真菌培养、真菌18S rDNA测序鉴定、涂片镜检和饱和盐水漂浮法等方法分别对采集的皮肤、血液、粪便等共90份样品(皮肤样品42份、血液样品26份、粪便样品22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个规模化驴场皮肤病总发病率为13.0%~46.0%,皮肤样品中蠕形螨成虫阳性比例为71.4%(30/42),并分离得到白色念珠球菌(4/42)和毛癣菌(2/42);血液样品中丝状线虫(成虫)和绦虫比例为38.5%(10/26);粪便样品中虫卵(包括蛔虫、绦虫和线虫等)的比例为63.6%(14/22),平均每克粪便含有485个虫卵。说明寄生虫和真菌是引起驴皮肤病的主要病原,并且健康驴也存在较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7.
猫真菌性皮肤病属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引起猫的头、颈、四肢、躯干的皮肤形成鳞屑状癣斑为主要特征。病原主要是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犬小孢子菌等病原真菌,并常伴有螨虫和细菌的混合感染。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多数药物价格较贵且有毒副作用,应用受到限制。而  相似文献   

8.
正犬的皮肤病发病率较高,真菌性皮肤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国内临床兽医对犬真菌性皮肤病的研究,主要是对皮肤表面微生态环境的探讨,针对不同的病原,结合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做出鉴别诊断;国外学者则侧重于皮肤组织学、皮肤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深度研究。一、病原及流行病学(一)病原分类与人和动物有关的病原约200种,多为条件性致病菌。按形态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按菌落形态分为酵母菌和霉菌两大类。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不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山东某肉牛养殖场犊牛出血性腹泻的病因,采集患病牛粪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rRNA测序分析,接种MDBK细胞分离病毒,运用RT-PCR方法检测分离的病毒,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血清型鉴定为O8型,且该菌耐药性严重。分离到的病毒为基因2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初步判定该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8和基因2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0.
门诊收治1例犬皮肤病病例,疑似蠕形螨感染。采集皮肤刮屑,镜下观察寄生虫形态;取病变皮肤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提取病变皮肤DNA,扩增犬蠕形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序列并进行产物测序。结果:皮肤刮屑中可观察到具有典型特征的蠕形螨;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蠕形螨寄生于感染皮肤毛囊中;从皮肤样品中成功扩增出一条长度为773bp的基因片段,该片段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发表的犬蠕形螨几丁质序列相似性达99%。结论:皮屑寄生虫检查、病理学组织诊断和PCR诊断结果证实该病例为蠕形螨皮肤病。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维生素K3添加水平对五龙鹅胫骨发育、免疫器官指数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试验分为2个阶段,1~4周龄阶段,选用1日龄五龙鹅36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维生素K3含量为1.23mg/kg),Ⅱ~Ⅵ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2、4、8和16mg/kg的维生素K3。5~16周龄阶段,选用28日龄五龙鹅288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鹅。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维生素K3含量为1.18mg/kg),Ⅱ~Ⅵ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4、8、16和32mg/kg的维生素K3。试验期16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4周龄阶段,饲粮中添加4mg/kg维生素K3显著提高了胫骨粗灰分含量、骨密度、骨强度和骨重(P<0.05),极显著提高了胫骨钙、磷含量(P<0.01);5~16周龄阶段,饲粮中添加8mg/kg维生素K3极显著提高了胫骨粗灰分、钙、磷含量及骨密度、骨强度(P<0.01),骨小梁和成骨细胞发育更好。2)饲粮中添加维生素K3对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1~4周龄阶段,饲粮中添加4mg/kg维生素K3显著提高了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极显著提高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1);5~16周龄阶段,饲粮中添加8mg/kg维生素K3显著提高了血清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MDA含量(P<0.05),极显著提高了血清T-AOC(P<0.01)。由此可见,1~4周龄和5~16周龄五龙鹅饲粮中维生素K3添加水平分别为4和8mg/kg时,提高了胫骨粗灰分、钙、磷含量及骨密度、骨强度,改善胫骨发育状况;提高了血清T-SOD活性和T-AOC,降低了血清MDA含量,进而提高了五龙鹅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2.
银龙  周小秋  赵娟  姜俊 《动物营养学报》2019,31(7):3023-3030
异亮氨酸是鱼类的必需氨基酸,能增强鳃和肠道的物理屏障功能以及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活性,促进抗炎因子表达,抑制促炎因子表达,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本文就异亮氨酸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将山东省兔产业化经营与传统经营方式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山东省兔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分析了兔产业化经营的影响因素,为兔产业化经营的推广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大蒜中抗病毒的活性成分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iallyl disulfide,DADS)在体内抗鸡马立克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的效果,以弱毒疫苗株CVI988/Rispens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S)获取大量的MDV,感染雏鸡建立模型。主要通过病理组织切片的观察、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以及实时荧光定量QPCR等方法,探讨DADS在鸡体内抗鸡马立克氏病毒的有效浓度范围以及作用效果。结果表明:DADS浓度为250,500,750μmol/m L时能有效降低雏鸡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甘油三酯(TG)的水平,同时也有降低病毒拷贝数的作用。所以3种浓度的DADS能在疾病早期有效抑制患马立克氏病鸡肝脏肿瘤生长并具有体内抗病毒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至油(Oo)和肉桂醛(CA)组合添加对奶牛产奶性能和氮排泄的影响。选取年龄、体重、胎次、产奶量、乳成分及泌乳期[(90±15)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为10个组,每组4头。对照(C)组饲喂基础饲粮,各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组合的Oo和CA。其中,Oo设3个添加水平,分别为11.5(L)、13.0(M)、14.5g/(d头)(H);CA设3个添加水平,分别为15.0(L)、18.0(M)、21.0g/(d头)(H),共组成9个组合,分别为LL、LM、LH、ML、MM、MH、HL、HM、HH组(第1个字母为Oo添加水平,第2个字母为CA添加水平)。预试期15d,正试期60d。结果表明:1)LH、HH、LM、MM、MH、HL组产奶量均极显著高于C组(P<0.01)。2)各试验组乳体细胞数均极显著低于C组(P<0.01)。LH、ML、LM、MM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C组(P<0.01),LL、HH组显著高于C组(P<0.05)。LH、HM、HH、ML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C组(P<0.01),MH、LM、MM组显著高于C组(P<0.05)。3)LH、MH、HH、MM、LL、LM、HM组总氮排泄量均极显著低于C组(P<0.01),ML组显著低于C组(P<0.05)。LH、HH组粪氮极显著低于C组(P<0.01),LL、LM、MH组显著低于C组(P<0.05)。LH、MH、MM、HH组尿氮极显著低于C组(P<0.01),HM组显著低于C组(P<0.05)。MH、HL氮沉积组极显著高于C组(P<0.01),MM、LL、LH组显著高于C组(P<0.05)。LH、HH、LM组氮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C组(P<0.01),MH、LL组显著高于C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联合添加Oo和CA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降低氮排泄量;综合考虑上述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组合为Oo11.5g/(d头)、CA21.0g/(d头)。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铁添加水平对产蛋期种鹅生产性能、繁殖性能、蛋品质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探讨产蛋期种鹅对铁的需要量。选择34周龄体况相近的种鹅12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1公4母)。各组(Ⅰ~Ⅵ组)饲粮铁添加水平分别为0、20、40、60、80、100mg/kg。预试期1周,正试期10周。结果表明:1)Ⅴ组平均蛋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5或P<0.01)。由二次曲线拟合方程得出,饲粮铁添加水平为80.61mg/kg时平均蛋重最高。2)Ⅴ组种蛋合格率、种蛋孵化率和健雏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Ⅴ组种蛋受精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Ⅲ、Ⅵ组(P<0.05或P<0.01)。由二次曲线拟合方程得出,饲粮铁添加水平为79.87mg/kg时,种蛋合格率最高;饲粮铁添加水平为84.82mg/kg时,种蛋受精率最高。3)Ⅴ组蛋黄色泽显著高于Ⅰ、Ⅱ、Ⅲ、Ⅳ组(P<0.05)。4)Ⅳ、Ⅴ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Ⅱ、Ⅲ组(P<0.05或P<0.01),Ⅳ、Ⅴ组血清铁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5或P<0.01)。5)Ⅴ组血液中红细胞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或P<0.01),Ⅴ组血液中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Ⅳ、Ⅴ、Ⅵ组血液中平均红细胞体积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5或P<0.01)。由此可见,饲粮铁添加水平对产蛋期种鹅平均蛋重、繁殖性能、蛋黄色泽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产蛋期种鹅饲粮铁添加水平为80.61~84.82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锰添加水平对产蛋期种鹅繁殖性能、蛋品质、血清生殖激素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34周龄体况相近的种鹅12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1公4母)。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锰含量36.40mg/kg);试验组(Ⅱ~Ⅵ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40、60、80、100mg/kg锰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0周。结果表明:1)Ⅲ组产蛋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Ⅴ、Ⅵ组(P<0.05或P<0.01),Ⅱ、Ⅲ组种蛋合格率显著高于Ⅰ、Ⅴ、Ⅵ组(P<0.05),Ⅲ组种蛋受精率和种蛋孵化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Ⅲ组健雏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Ⅳ、Ⅴ、Ⅵ组(P<0.05或P<0.01)。2)Ⅲ组蛋壳强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Ⅲ组蛋壳厚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Ⅴ、Ⅵ组(P<0.05或P<0.01)。3)Ⅲ、Ⅳ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Ⅵ组(P<0.05),Ⅲ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Ⅱ、Ⅵ组(P<0.05或P<0.01)。4)Ⅱ、Ⅲ组血清促卵泡素含量显著高于Ⅵ组(P<0.05)。5)以种蛋合格率、种蛋受精率和健雏率为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模型的回归方程得出,饲粮锰添加水平为32.91 mg/kg时种蛋合格率最高,饲粮锰添加水平为38.28mg/kg时种蛋受精率最高,饲粮锰添加水平为24.27mg/kg时健雏率最高。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锰能提高产蛋期种鹅繁殖性能、蛋壳厚度、蛋壳强度、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促卵泡素含量,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建议产蛋期种鹅饲粮锰添加水平为24.27~32.91mg/kg(饲粮中锰含量为60.67~69.31 mg/kg)。  相似文献   

18.
屎肠球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在临床上报道的越来越多,主要引起宿主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目前关于屎肠球菌的耐药性研究已日益突出,其原因主要在于该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天然耐药及对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增强,但该菌耐药性传播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本研究拟描述1株林麝源屎肠球菌多重耐药基因岛的特征,显示出该基因岛在不同属细菌中的传播。采用单分子测序技术对这株林麝心源屎肠球菌进行从头测序,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工具对该基因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株屎肠球菌染色体上携带多个耐药基因,其中携带ANT(9)、ErmA的Tn554转座酶和携带AAC(6′)-le-APH(2″)-la的一对插入元件IS256共同构成的一个多重耐药基因岛来自金黄色葡萄球菌,该基因岛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抗性。结果表明从死亡林麝内脏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屎肠球菌,该菌株携带有一个多重耐药基因组岛PRI1,该类型基因岛目前在屎肠球菌中并未有相关报道,同时这株菌来自野生动物,可为野生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传播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酸化乳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3日龄左右、体重(40±5) kg的健康荷斯坦犊牛20头,随机分为2组,即酸化乳组和巴氏杀菌乳组,每组10头。酸化乳组饲喂酸化乳,巴氏杀菌乳组饲喂巴氏杀菌乳,2组均自由采食颗粒料,试验期共180 d,在试验第60天时断奶。每天记录犊牛的采食量,于犊牛生长期的第7、30、60、90、180天分别测量体尺、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同时采血用于测定血清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酸化乳组乳尿素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1),乳大肠杆菌、总菌数量显著低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乳糖率、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第31~5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液体饲料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 <0.01);第61~9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固体饲料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 <0.01)。3)第60~18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 <0.05)。第6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体直长、体高和管围均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90天时,犊牛体直长、体斜长、体高和管围均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18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体直长、体斜长和体高均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1)。4)第60天时,酸化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90天时,酸化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1);第90和180天时,酸化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30天时,巴氏杀菌乳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5);第60天时,巴氏杀菌乳组血清IL-1β含量极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1),血清IL-6含量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5);第90天时,巴氏杀菌乳组血清IL-1β含量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 <0. 05)。综上所述,利用甲酸酸化牛乳对牛乳成分影响不大,可抑制牛乳中有害细菌生长,改善适口性,提高犊牛采食量,改善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建立克伦特罗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对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并利用猪尿液进行添加回收试验。结果显示:ELISA反应CLE-OVA包被抗原和CLE单抗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40 000和1:20 000,间接竞争ELISA的线性范围为0.016 l^8.520 0 ng/mL。该方法对克伦特罗、溴氯特罗、马布特罗和溴布特罗均有交叉反应。对冷冻储存半年以上的猪尿进行ELISA测定时,发现检测限可达58.848 3 ng/mL,药物添加回收率为85.19%~5 173.25%,变异系数为4.78%~96.79%;而经过MCX固相萃取柱净化处理后,检测限为0.076 ng/mL,添加回收率在101.21%~119.10%之间,变异系数为6.05%~18.38%。结果表明,SPE净化处理后,可有效去除尿液中的色素、蛋白等基质,提高了该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