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葡萄二星叶蝉,也叫葡萄小叶蝉。除危害葡萄外,也危害梨、苹果、桃等。主要以若虫、成虫聚集在葡萄叶的背面吸食汁液,造成较大的失绿斑点。严重时叶片苍白或焦枯,影响产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2.
记述半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叉脉叶蝉族一新记录属戴克小叶蝉属Dikraneura Hardy,1850,及一新纪录种齿突戴克小叶蝉Dikraneura denticulate Knight, 1968。概述了戴克小叶蝉属的特征,详细描述了齿突戴克小叶蝉的形态特征并附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雅小叶蝉属四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小叶蝉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同翅目叶蝉总科小叶蝉科的雅小叶蝉属Eurhadina Haupt四新种:褐盾雅小叶蝉E.fusca Cai et Kuoh,红冠雅小叶蝉E.rubrocorona Cai et Kuoh,黄冠雅小叶蝉E.flavicoronaCai et Kuoh,红肩雅小叶蝉E.rubromia Cai et Kuoh。标本均采自我国福建省崇安。模式标本保存于安徽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4.
为贵州核桃树小叶蝉族昆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网捕法结合室内鉴定对贵州省7个市州18个市(县、区)的核桃种植区核桃生长期叶蝉类昆虫的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小叶蝉族昆虫标本441号(171♂,264♀,6损坏),分属8属14种;编写了种类名录,对每个种进行了简要描述、外形拍照(95张),并编制了种类检索表。贵州核桃小叶蝉族昆虫发生种类和数量均以夏季最高,其中,核桃辜小叶蝉(Aguriahana juglandis)、蟠小叶蝉(Paracyba sp.)、栎小叶蝉(Typhlocyba quercus)、带小叶蝉[Agnesiella (Agnesiella)sp.]、雾台山辜小叶蝉(Aguriahana wutyshana)和三角辜小叶蝉(Aguriahana triangularis)为危害种,以核桃辜小叶蝉和蟠小叶蝉属1个未定种发生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叶蝉亚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各区、亚区的分布情况,探讨小叶蝉亚科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方法】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基于现有标本及相关文献,建立小叶蝉亚科昆虫在中国的分布区/属、分布亚区/属矩阵,并用PAUP4.0进行启发式搜索得到分布区支序图,用SPSS17.0软件对有小叶蝉亚科分布的亚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中国小叶蝉亚科昆虫分布区形成的顺序首先为东北区、青藏区,然后是蒙新区和华北区,最后是西南区、华中区及华南区;华北区2个亚区与东洋区分布的小叶蝉及滇南山地亚区与西南山地亚区分布的小叶蝉相似性程度均较高。【结论】小叶蝉亚科昆虫动物地理分布区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与第四纪冰期活动有关;华北区的黄淮平原亚区、黄土高原亚区分布的小叶蝉与东洋区的相似性较高,这可能与华北区是物种由南向北扩散的过渡区有关。  相似文献   

6.
斑叶蝉族Erythroneurini是小叶蝉亚科Typhlocybinae中最大的一个族,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叶蝉总科Cicadeuoidea,叶蝉科Cicadeuidae。在我国广泛分布于20多个省(市),是农林果树、蔬菜、花卉等的主要害虫,对农林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但迄今未有人对我国该族小叶蝉进行系统的整理、报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检视采自贵州梵净山荨麻上的小叶蝉标本,经室内解剖雄性生殖器,其鉴定结果为:泰普沙小叶蝉Shaddai typicus Distant,1918,此种归属于眼小叶蝉族的沙小叶蝉属Shaddai,是中国新纪录种,此前仅记载在印度、尼泊尔、越南和缅甸4国有分布。通过整理此种现有文献的生殖器图片和描述,发现同种在不同地理甚至同一地理中均会出现形态特征的变异现象,而泰普沙小叶蝉在泰国和中国贵州的不同区域,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生殖器结构上,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特征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8.
安小叶蝉属Anaka由Dworakowska等建立于1975年,模式种为产于印度卡纳塔克邦(Kamataka)的Anaka colorata Dworakowska et Viraktamath,1975。该属隶属于叶蝉科Cicadellidae小叶蝉亚科Typhlocybi-nae叉脉叶蝉族Dikraneurini。迄今为止,该属全世界共记录7种,中国尚无报道。该属种类均取食为害竹类植物。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膜小叶蝉在贵阳猕猴桃园的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掌握其发生危害特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15-2017年对膜小叶蝉田间种群动态开展定点定时系统监测,每7 d调查1次,记录种群数量和虫态,分析膜小叶蝉种群发生规律,明确其年生活史及危害高峰期。结果表明:膜小叶蝉在贵阳猕猴桃园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树缝、杂草和低矮植物越冬。4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迁入园危害,5月上旬第1代若虫孵化,6月下旬第2代若虫孵化,8月上旬第3代若虫孵化,9月上旬第4代若虫孵化,为危害盛期,10月下旬种群密度下降,进入越冬。6月初和8月上旬是为防治膜小叶蝉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0.
1.清除果园 葡萄落叶后及时清除落叶、枯枝和杂草,集中起来烧毁,防治葡萄十星叶甲、葡萄二星叶蝉、杨叶甲和葡萄小叶蝉等在落叶、枯枝和杂草中越冬的害虫。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一些高效、低毒杀虫剂品种对灰同缘小叶蝉的影响和适用性,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的毒力及对灰同缘小叶蝉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杀虫剂对灰同缘小叶蝉的毒力差异明显,其中阿维菌素的毒力最高.经阿维菌素、吡虫啉和噻嗪酮-异丙威处理后,灰同缘小叶蝉体内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在多数时间段均得到增强,其中吡虫啉的作用变化较平稳.解毒酶的活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向,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对灰同缘小叶蝉体内的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噻嗪酮-异丙威的作用则变化较大,表现为在作用时间内CarE完全受到抑制,而GST的活力在作用前期、中期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外观察,对灰同缘小叶蝉(Coloana cinere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树上的灰同缘小叶蝉在中山地区1年发生3代以上,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一年四季可见若虫和成虫同时存在.在26℃条件下,卵、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分别为(9.10±1.14)d、(17.17±2.09)d和(56.5±0.56)d.灰同缘小叶蝉成虫将卵产在叶片组织内,卵主要分布在叶片基半部,占全叶的80%以上.一般在上半年灰同缘小叶蝉为害最烈,而到下半年其危害减弱.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为害楝树的一叶蝉新种—揀白小叶蝉(Elbelus melianusKuoh),此种属叶蝉总科小叶蝉科,发生于中国中南部,为害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更进一步研究小叶蝉亚科昆虫分子鉴定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小叶蝉亚科:叉脉叶蝉族Dikraneurini、小叶蝉族Typhlocybini、小绿叶蝉族Empoascini、斑叶蝉族Erythroneurini、眼小叶蝉族Alebrini昆虫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22种叶蝉测定分析线粒体COI基因646 bp碱基序列,运用Kimura 2-parameter模型分析叶蝉物种间的遗传距离,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片段作为DNA条形码准确鉴定小叶蝉亚科昆虫种类的可行性。【结果】变异位点512个,保守位点134个,简约信息位点415个,自裔位点97个。所有位点中A、G、C和T碱基含量分别为27.6%、15.5%、15.3%和41.6%;A+T含量较高,为69.2%,明显高于G+C含量,A+T碱基偏嗜,符合昆虫线粒体基因碱基组成的基本特征。该段序列没有饱和,可以得到准确的进化分析。同物种间和不同物种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25~0.044和0.024~0.291,平均为0.358。基于COI基因序列应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NJ树)显示,同一物种聚为同一小支,分支自展值均为100%:近缘种能聚集在一起,且置信度很高(≥97%)。【结论】昆虫COI序列能够区分不同物种,COI基因片段的DNA条形码进行小叶蝉亚科昆虫分类鉴定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葡萄斑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又名葡萄小叶蝉、葡萄二星叶蝉,近年来传入新疆。2002年该虫在库尔勒市发生,危害日趋于加重。为摸清该虫发生规律,为防治提供依据,2004~2005年两年间课题组对本地区的葡萄斑叶蝉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小叶蝉亚科不同类群网粒体储存区的形态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小叶蝉亚科昆虫的行为学以及系统学提供信息。【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对小叶蝉亚科6族19种昆虫翅面的网粒体储存区进行超微形态观察。【结果】小叶蝉亚科昆虫翅面网粒体储存区的特点是其上均具有横脊,并分布有感器。但不同类群横脊分布的明显程度和感器的密集程度存在差异,网粒体储存区可分为显著型、较明显型及模糊型3个主要类型。【结论】网粒体储存区形态上存在的差异可能与昆虫生活的生境密切相关,其形态上的差异可为昆虫分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葡萄二星叶蝉,又名葡萄斑叶蝉、葡萄小叶蝉、葡萄二星浮尘子,俗称小蠓虫等。Erythmneura apicalis Nqua.属同翅目、叶蝉科,是葡萄生产中主要害虫之一,在全国不少省区发生为害,一般在通风不良、杂草繁生的葡萄园发生为害较重。同时还可为害桃、苹果、梨、山楂、樱桃等。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危害贵州黑麦草人工草地和混播草地的叶蝉种类及发生动态,为该类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采用网捕法调查2种草地的叶蝉种类和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危害黑麦草人工草地和豆禾混播草地的叶蝉种类主要有7种,分别是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1896)]、棉奥小叶蝉[Austroasca vittata(Lethierry,1884)]、烟草嘎叶蝉[Alobaldia tobae(Matsumura,1902)]、印度顶带叶蝉[Exitianus indicus(Distant,1908)]、二点叶蝉[Macrosteles fascifrons(Stl,1858)]、橙带铲头叶蝉[Hecalus porrectus(Walker,1858)]和异长柄叶蝉[Alebroides discretus ChouZhang,1987];危害豆禾混播草地的叶蝉主要是除印度顶带叶蝉外的其他6种。其中,棉奥小叶蝉和烟草嘎叶蝉为优势种群;棉奥小叶蝉种群数量在黑麦草草地呈双高峰型(分别在7月2日和8月15日),在混播草地上发生较轻;烟草嘎叶蝉在黑麦草草地上发生较轻,在7月中旬有1个发生高峰,在混播草地上则呈多峰型(集中于7月中旬至8月底)。  相似文献   

19.
<正>一、葡萄小叶蝉(又名二星叶蝉、葡萄斑叶蝉)1.形态识别及为害特征。成虫:体长3~4毫米,淡黄色,头顶有2个明显的圆形斑点,小盾片前左右各一个三角形黑斑纹。卵:长圆形稍弯曲,黄白色,约0.2毫米。若虫:初孵若虫为白色,  相似文献   

20.
<正>柿斑叶蝉(Erythroneura sp.)柿斑叶蝉又名血斑小叶蝉、柿小浮尘子,属同翅目叶蝉科,是严重危害柿树的害虫之一,分布极为广泛(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和四川等省)。柿斑叶蝉寄主植物除柿树以外,还有枣、桃、李、葡萄和桑等植物。成虫和若虫密集在柿树叶背面刺吸汁液,破坏叶绿素的形成,柿树受害严重时,可以造成叶子早期脱落。成虫及若虫在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叶正面呈现退绿斑点,严重时斑点密集成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