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研究大田条件下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临草2号’干物质积累及鲜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使‘临草2号’干物质积累量和鲜干草产量明显增加,且随施氮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鲜干草产量呈增加趋势,施氮量在300 kg/hm2时,鲜干草产量最高,氮肥利用效率最高,再增施氮肥干物质积累量和鲜干草产量变化不明显;施氮量相同时,氮肥采用70%基施+30%追施比一次基施更有利于‘临草2号’干物质积累,提高鲜干草产量。因此,在施纯氮300 kg/hm2基础上,氮肥采取70%基施+30%追施,可实现‘临草2号’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2.
为使‘毕单17号’在高海拔地区获得高产,通过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毕单17号’产量及其主要栽培因子--种植密度及N、P、K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根据所得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解析各因子对产量的效应,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结果表明,‘毕单17号’产量≥ 9850.00 kg/hm2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方案为:密度65805~70620 株/hm2,施纯N量449.85~485.1 kg/hm2,施P2O5量273.75~326.25 kg/hm2,施K2O量224.64~323.85 kg/hm2,且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密度 > 氮肥(纯N) > 磷肥(P2O5) > 钾肥(K2O),且氮、钾肥有一定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水稻高产高效栽培,通过对水稻的生理指标的测定和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的调查,研究4个氮素水平对3个粳稻品种(‘沈农315’,‘沈稻7号’以及‘沈稻11’)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均呈增加的趋势。高氮处理穗长较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较多。‘沈农315’和‘沈稻7号’在高氮肥处理下产量最高,分别达到9.78 t/hm2和9.65 t/hm2。其次为‘沈稻11’高氮、‘沈农315’中氮、‘沈稻11’中氮及‘沈稻7号’中氮处理,产量依次为9.21 t/hm2、9.11 t/hm2、8.60 t/hm2、8.49 t/hm2。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条件下,以多穗型小麦‘烟农19’和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两个不同穗型的冬小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再运转,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水平在225~300 kg/hm2范围内,多穗型小麦‘烟农19’和大穗型麦‘兰考矮早8’籽粒产量的形成均以花后绿色器官光合同化为主,其次才是花前积累干物质的再动员分配。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籽粒产量的形成较多穗型品种‘烟农19’更依赖于花后绿色器官同化,积累干物质再运转分配只占籽粒产量的15%左右。两种穗型品种小麦花前贮存物质再动员分配对籽粒产量的贡献都随着氮肥后移而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运转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呈降低趋势。综合物质运转和产量表现,‘烟农19’施氮量300 kg/hm2,基追比例5:5时较适宜;‘兰考矮早8’施氮量262.5 kg/hm2,氮肥基追比例7:3时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氮量对川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川东北丘陵部分稻田氮肥用量偏高的状况,选择重穗型品种冈优188(V1)和稳数型品种阳鑫优1号(V2)为试验材料,设置N0、N1、N2、N3等4个施氮水平,2008年~2009年进行了试验,分析不同施氮量对一季中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的产量影响不同:施氮量为N1 (105 kg/hm2)时,冈优188产量为8623.16kg/hm2,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施氮量为N3(195kg/hm2)时,阳鑫优1号产量最高,达8522.49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吸收氮素的总量增加,氮素吸收利用率、干物质生产效率、稻谷生产效率随之降低.在同一施氮水平上,冈优188的氮素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均高于阳鑫优1号,而氮素吸收利用率则低于阳鑫优1号.  相似文献   

6.
研究基肥施氮量对甘蔗苗期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甘蔗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依据。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采用网室微区盆栽试验方法,设基肥施用15N标记的尿素5 g/盆、2.5 g/盆及1.5 g/盆3个处理。结果表明,苗期甘蔗全氮含量、干物质积累量、从肥料中吸收的氮素总量及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但氮肥利用率却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施氮量明显影响氮素在甘蔗植株体内及不同土层的分布;苗期甘蔗主要吸收20~40 cm尤其是20~30 cm土层的氮素。甘蔗基肥施用氮肥应考虑适宜的量和土层深度。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对超级双季早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施氮量对超级双季早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超级杂交早稻‘新丰优22’和‘金优458’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超级双季早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新丰优22’最高的N4比N0提高了120.86%,‘金优458’N4比N0提高了145.34%,在0~195 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施用量达到195 kg/hm2时产量最高,而后有所下降;在低氮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稻谷和稻草的氮吸收量;成熟期籽粒含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金优458’氮肥农学效率是N1>N2>N3>N4>N5,‘新丰优22’为N1>N4>N2>N3>N5。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获得高产的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以‘油研599’和‘三北98’为材料,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不同时期施氮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研599’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98.211 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89.27 kg/hm2,开盘肥120 kg/hm2,腊肥101.12 kg/hm2,施氮总量为310.39 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28.76%、38.66%、32.58%;‘三北98’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70.14 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120 kg/hm2,开盘肥120 kg/hm2,腊肥37.55 kg/hm2,施氮总量为277.55 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43.24%、43.24%、13.53%。2个品种合并后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13.82 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120 kg/hm2,开盘肥120 kg/hm2,腊肥76.23 kg/hm2,施氮总量为316.23 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37.95%、37.95%、24.11%。  相似文献   

9.
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在晚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方双季稻地区,以不施肥和相同施氮量不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的肥料为对照,研究了纳米碳肥料增效剂改良不同肥料对超级杂交晚稻丰源优299产量形成及氮素释放、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肥料品种在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后,均能协调增加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而增产。同时增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后能减缓肥料释放速度,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分蘖以后的稻株叶面积指数,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增强氮素吸收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天优998营养特性和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天优998’进行了营养特性和施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为N 157.5 kg/hm2、K2O 75 kg/hm2时产量最大;该品种对钾肥的需求量最大,对氮、磷和钾的带走量为1: 0.55:2.68;与钾肥相比氮肥对‘天优998’的产量和农艺性状影响较大,是决定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关键养分因子;‘天优998’对大量元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对锌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后期,而对其他中微量元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中期。研究结果对‘天优998’的科学施肥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缓控释肥料应用于我国水稻生产中,对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研究以连续在湖南进行6年(2013—2018年)的双季稻控释尿素施用试验为研究平台,分析控释尿素施用下环洞庭湖区早晚稻主要生育期地上部氮素累积、氮素阶段吸收速率与氮素利用的关系,探究控释尿素减施对水稻持续稳产增产的原因。结果表明:早稻各施氮处理均有1次明显的氮素阶段吸收速率峰值,控释尿素(controlled-release urea,CRU)处理氮素吸收相对延后,氮素累积主要在幼穗分化始期至抽穗期阶段,占生育期总量的35.31%~42.33%,其次为始分蘖期至幼穗分化始期和抽穗期至乳熟期。晚稻于始分蘖期至幼穗分化始期和抽穗期至乳熟期出现2次明显的氮素阶段吸收速率峰值,均以1.0 CRU(等氮量控释尿素)处理峰值最高;始分蘖期至幼穗分化始期、抽穗期至乳熟期水稻大量吸收氮素,累积增量分别占35.92%~40.52%和23.05%~24.58%。控释尿素还能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早晚稻分别以0.9 CRU(控释尿素减氮10%)和0.8 CRU(控释尿素减氮20%)处理最佳,控释尿素减施的晚稻增产效果优于早稻,且显著提高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CRU处理早晚稻产量与幼穗分化始期、抽穗期、乳熟期、腊熟期氮素累积量和有效穗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晚稻产量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幼穗分化始期氮素累积量与氮肥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呈显著负相关,氮肥偏生产力与早稻幼穗分化始期、抽穗期、乳熟期和腊熟期氮素累积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晚稻抽穗期氮素累积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控释尿素施用使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速率、地上部氮素累积后延,有利于后期生殖生长及籽粒结实,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结合双季稻吸氮特征和籽粒产量,建议环洞庭湖区早稻采用释放期较短的控释尿素或配合速效氮肥施用,进一步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陆两优996产量形成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陆两优996’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方式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方式显著影响超级早稻源库特性与产量,与D2处理(6:2:1:1)相比,D3处理(4:2:3:1)穗分化期略有延长,穗粒数略有提高,成穗率、有效穗数与叶面积显著提高,茎鞘物质输出率显著下降,产量显著提高;氮肥运筹方式显著影响超级早稻氮利用效率,与D2处理,D3处理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效率显著提高。可见,适当增大穗肥比例有利于改善超级早稻源库关系,有利于提高产量、氮肥利用率与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64,自引:4,他引:60  
在土培池条件下,研究了2种土壤(砂土和黏土)和4种施氮水平下4个水稻品种(组合)施用氮利用效率、增产效应及吸氮特性。结果表明,(1)在砂土和黏土上施用氮肥均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黏土上的产量显著高于砂土上的,而砂土施用氮肥的增产效应显著高于黏土。(2)不同土壤条件下,水稻对氮肥的利用情况不同。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呈砂土>黏土的趋势,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呈黏土>砂土的趋势,而氮肥农艺利用率则因水稻基因型不同在不同土壤上表现有所差异。(3)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艺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在2种土壤条件下,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氮肥表观利用率在砂土条件下呈一直上升趋势,以高肥处理最高,在黏土条件下则呈现先上升,至中肥最大,高肥显著下降的趋势。(4)秸秆吸氮量、籽粒吸氮量和总吸氮量均呈黏土>砂土的趋势,但差异相对较小。(5)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水稻施用氮肥的增产效应、氮肥利用效率和对氮素的积累与分配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污染河道污泥农业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河道污泥为研究对象,设计施N量为120、240 kg/hm2 2 个水平,研究河道污泥农田施用对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氮素含量、氮素吸收、氮素分配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河道污泥使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植株含氮率显著提高,使各生育时期氮素累积量显著提高;(2)使水稻抽穗后氮素在茎鞘中的分配比例显著提高,使水稻抽穗后氮素在叶片和穗中的分配比例明显下降;(3)使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以及氮素籽粒效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但对水稻氮素收获指数影响不显著;(4)河道污泥×N的互作效应对稻株氮素吸收利用无显著影响。施用河道污泥使水稻植株含氮率、氮素累积量显著增加,而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效率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研究籼粳杂交稻钵苗摆栽超高产栽培模式下适宜的控释氮肥运筹。试验于2016—2017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高产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设置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single 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BC)、与尿素分蘖肥配施(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 combined with urea top-dressing at the tillering stage,BC+TU)、与尿素穗肥配施(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 combined with urea top-dressing at panicle initiation,BC+PU)三种运筹模式,以尿素分次施肥(conventional high-yield fertilization,SU)和不施氮肥(0N)为对照,研究控释氮肥运筹对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相关农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阶段释放基蘖肥:穗肥比例为7∶3,较传统优化氮肥运筹SU(6∶4)整体表现基蘖肥冗余,穗肥不足,因而BC和BC+TU处理显著降低了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与BC和BC+TU处理相比,BC+PU通过基肥减量和尿素穗肥配施,在保证水稻营养生长期基本氮素供应的同时,显著增加了穗分化至成熟期氮素吸收,促进了穗分化至成熟期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在稳定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同时,显著提高了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很好的匹配了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氮素需求。BC+PU两年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2.2~13.1 t hm-2和43.8%~44.1%,分别较BC显著提高7.4%~9.2%和48.5%~59.9%,较BC+TU显著提高8.0%~11.9%和63.9%~74.5%。另外,BC+PU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与SU无显著差异,但由于大幅降低了施氮人工成本,最终提高净收益6.5%~12.3%。在籼粳杂交稻钵苗摆栽超高产栽培模式下,采用70%控释氮肥+30%尿素穗肥处理可有效取代常规尿素分次施肥,获得无显著差异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同时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等量氮肥及合理节肥条件下,控释尿素对水稻的增产效应及氮素的高效利用,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控释尿素(CRU)和普通尿素(CU)在不同施用量下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RU100%处理的产量最高,达8986.5 kg/hm2,较同等氮素用量的CU100%处理增产380.7 kg/hm2,差异呈显著水平。CRU3/4处理与CU100%处理,以及CRU1/2处理与CU100%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减少1/4~1/2的氮素用量时也能达到同样的产量水平。氮肥利用率以CRU1/2处理最高,达68.3%,较同等氮素用量的CU1/2处理提高20.6个百分点。同时,控释尿素还可明显降低水稻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减少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渗漏数量,以减轻对地下水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缓释氮肥通过相对缓慢释放肥效,具有增强植株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形成的效果。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缓释尿素配施处理大田试验,研究了等氮条件下不同缓释尿素配比处理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对照(CK)相比,普通氮素常规处理(T1)和配施缓释尿素处理(T2~T5)的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植株干物重、氮累积量和吸收速率、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与T1相比,T2~T5拔节期和大口期的NR和GS活性、植株干物重、氮累积量和吸收速率氮降低,但吐丝以后的各时期NR和GS活性、植株干物重、氮累积量和吸收速率增高。不同缓释尿素配施处理(T2~T5)相比,各生育时期的NR和GS活性随缓释尿素用量增多也随之增高;植株干物重、氮累积量在拔节和大口期表现为随缓释尿素用量增多也随之增大、在吐丝、灌浆和成熟期表现为随缓释尿素用量增多呈单峰曲线,大体以T3峰值最高。随缓释尿素用量增多,灌浆至成熟植株的氮累积量和氮吸收速率增大。与T1相比,T2~T5处理的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提高,以T3(50%缓释尿素底施+50% N尿素大口追施)的产量增幅最大。此外,配施缓释尿素处理T3和T4,成熟期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效率较常规尿素处理T1也明显提高。研究表明,以适当比例缓释尿素(50%总氮)底施配合常规尿素(50%总氮)大口追施,能协调植株各生育时期氮素需求,促进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改善产量的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不同叶龄蘖、穗氮肥组合对粳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主茎叶片数不同的粳稻品种吉粳88 (14片)、沈农265 (15片)和沈农1401 (16片)为试材,采用大田筒栽方式,在总施氮量225kghm–2及轻简施肥(基肥、蘖肥、穗肥)模式基础上,设置基蘖肥∶穗肥6∶4和8∶2两种施肥比例,并分设不同源、库叶龄期施氮组合即不同叶龄蘖、穗肥精确施氮组合。分析了不同源库期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有效穗数、分化颖花数、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方面,吉粳88、沈农265、沈农1401不同氮肥运筹下最佳蘖、穗肥叶龄组合均为6∶4显著高于8∶2。(2)不同氮肥运筹下,吉粳88在8叶(叶龄指数57.1%)、沈农265在9叶(叶龄指数60.0%)、沈农1401在10叶(叶龄指数62.5%)时,即叶龄指数在60%左右时,施用蘖肥效果最佳,最终穗数最多,对保蘖起主要作用;吉粳88在11叶(叶龄指数78.6%)、沈农265在12叶(叶龄指数80.0%)、沈农1401在13叶(叶龄指数81.3%)时,即叶龄指数在80%左右时,施用穗肥效果最佳,最终穗粒数最多,对促花起主要作用。(3)吉粳88-6∶4 (8, 11),沈农265-6∶4 (9, 12),沈农1401-6∶4 (10, 13) 3组处理,在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等方面,显著高于同品种不同叶龄蘖、穗氮肥组合中的其他处理。因此,适当延迟蘖肥施用叶龄期(叶龄指数60%左右)、提前穗肥施用叶龄期(叶龄指数80%左右)同时增加穗肥施用比例,既可以显著提高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又能显著促进成穗率的提高和颖花数的分化,达到保蘖促花的双重作用,实现优源、扩库、充实的目标,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探索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杂交粳稻‘6优53’为材料,应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理,设置5个氮肥用量处理,分析氮素吸收利用指标。结果表明:叶片和茎鞘的氮素积累高峰出现在孕穗期,成熟期稻穗氮素总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和茎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转运贡献率、氮生理效率和氮肥表现利用率在施氮量300.00 kg/hm2时达最大值。氮素收获指数、氮肥效率、氮肥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氮肥农艺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土壤氮素依存率随施氮量增加均呈下降趋势。氮肥表现利用率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与穗数显著正相关,与每穗颖花数显著负相关;穗数与氮肥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极显著负相关,与氮肥效率、农艺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土壤氮素依存率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显著正相关。合理施用氮肥对提高产量、促进氮素吸收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粳稻产量、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云南高原粳稻氮肥减量施用提供依据。选用云南高原非糯粳稻‘楚粳28’和糯型粳稻‘云科粳1号’为试验材料,按照当地常规氮肥施用模式,设置施氮量为0、75、150、225、300 kg/hm2(N0、N1、N2、N3、N4)5个处理。结果显示,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2种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呈增加趋势;在N1处理下‘云科粳1号’产量及增产幅度显著高于‘楚粳28’,其他处理下‘楚粳28’的产量大于‘云科粳1号’。氮肥处理使‘楚粳28’有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平均比‘云科粳1号’高13.36%和6.24%。氮肥使‘楚粳28’生育期延长了1~8天,总叶片数增加0~1叶,使‘云科粳1号’生育期延长了2~9天,总叶片数增加0.3~1.1叶;氮肥处理下‘楚粳28’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总吸氮量平均比‘云科粳1号’分别高4.42%和18.43%,‘楚粳28’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比‘云科粳1号’高2.66%。综上,非糯型粳稻的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率高于糯型粳稻,非糯粳稻‘楚粳28’适合的氮肥用量为225 kg/hm2,糯型粳稻‘云科粳1号’适合的氮肥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