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促进青稞育种工作及产业发展,根据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生态条件、生产情况、青稞育种发展历程及长期从事青稞育种工作实践经验,针对康青系列青稞品种的选育经验进行分析,得出康青系列青稞品种取得成功的主要选育经验,主要为合理制定、适时调整育种目标,切实加强亲本材料的搜集、研究和利用,亲本组配合理,选育策略合理。并对甘孜州青稞育种工作进行展望,提出今后甘孜州青稞育种应主要从选育有特殊保健功能的专用品种和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2个方面考虑,以期为促进青稞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物超高产育种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实现超高产是育种家必须思考的问题。超级青稞的育种是近期及以后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超级青稞育种的主要指标及育种研究、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分析等进行探讨,力争超级青稞的育种有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参加1990-1991青藏高原青稞新品种联合区试的11个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并将所得结果与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的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高稳系数(HSC)能综合地表示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是分析青稞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的简捷方法,可在育种上应用。  相似文献   

4.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参加 1990~ 1991青藏高原青稞新品种联合区试的 11个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 ,并将所得结果与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的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高稳系数 (HSC)能综合地表示品种 (系 )的高产稳产性 ,是分析青稞新品种 (系 )高产稳产性的简捷方法 ,可在育种上应用。  相似文献   

5.
大麦条锈病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气传真菌病害,能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为明确现有主栽青稞(即裸大麦)品种的抗条锈病水平和为青稞抗病育种提供有效抗原材料,采用2个强毒性锈病菌菌株16360-1(云南)和2378 F2-10(西藏),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来源于青藏高原地区75个青稞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的抗条锈性。结果发现,对2个菌株均表现为抗性的育成品种20个,地方品种6个,占鉴定品种总数34.7%,其中高抗条锈病青稞育成品种16份,地方品种3份。本次筛选获得的高抗条锈病的青稞品种可为我国青稞抗病育种提供优良抗源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6.
西藏青稞研究现状及品种遗传改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西藏传统的青稞四大类产区:冬青稞区、冬春青稞兼种区、春青稞区和高寒早熟青稞区。介绍了青稞主要性状遗传规律。分析了西藏青稞育成品种的优点与不足。认为新育成的青稞品种产量潜力提高、品质明显改良,抗倒性、抗病性增强,但也存在遗传基础狭窄,产量水平不够突出,品质不过硬等问题。对今后的青稞育种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7.
甘孜州青稞育种已经历了50年,以甘孜州农科所为主,引育成品种25个。青稞生产统计数据表明,解放初期(1950年)全州青稞平均产量仅570kg/hm^2,2004年达到2494.5kg/hm^2,产量提高了4.4倍,不同时期育成的品种一般都比当时大面积生产种增产8%~20%,最高可达63%。对同期的青稞增产作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青藏高原地区间影响青稞产量的主要因素和对青藏高原青稞种植区进行生态区划,以15个青藏高原主推青稞品种为试验材料,选取9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连续两年进行种植,测定株高、平均生育期、千粒重等8个青稞农艺性状,同时收集了9个地区的日照时数、降水量、温差等8个气象因素数据,利用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对被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生育期、千粒重、月均最低温度和温差与青稞产量显著相关,且在9个地区中均存在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9个地区划分为4个青稞种植生态区,分别为高寒旱作青稞生态区、柴达木盆地灌溉青稞生态区、河谷非饱灌青稞生态区和农林混合山地青稞生态区,其中高寒旱作青稞生态区综合表现最好。利用隶属函数分析对9个地区进行综合评价,其中贵南综合评价得分最高,且不同生态区均存在优势青稞品种。  相似文献   

9.
藏区青稞考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月对青藏高原青稞主产区的生产、加工和科研概况进行了考察和资源收集.并与青稞研究单位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工作和种质资源交流,进一步了解到青稞研究动态.在青稞产品开发、新品种选育、综合栽培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攻关目标,达成了共识和合作意向.在国家小宗粮豆委员会的工作平台上,更好地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和国家青稞区域试验工作.依据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气候区,制定相应的区域育种目标和生态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0.
甘孜州从60年代开始有目的多途径地培育青稞新品种以来,先后育成10个青稞新品种(系),对甘孜州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但也存在基础研究滞后,近10年没有培育出综合性状良好的新品种等问题。阐述了甘孜州青稞育种成就及现状,提出未来青稞育种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甘孜州多棱青稞育种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孜州从 6 0年代开始有目的多途径地培育青稞新品种以来 ,先后育成 10个青稞新品种(系 ) ,对甘孜州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但也存在基础研究滞后 ,近 10年没有培育出综合性状良好的新品种等问题。阐述了甘孜州青稞育种成就及现状 ,提出未来青稞育种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青稞规范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研究室多年来集累、总结的相关资料 ,结合育种和栽培试验实践 ,分析现状 ,查找问题和潜力为基础 ;以试验和高产实例为依据 ;预测未来消费市场对青稞的需求为目标 ;参照青稞生长发育的共性 ,对青稞良种多品种结构较高生产水平提出规范化通用技术要求。为目前青稞高产栽培和将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青稞规范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研究室多年来集累、总结的相关资料,结合育种和栽培试验实践,分析现状,查找问题和潜力为基础;以试验和高产实例为依据;预测未来消费市场对青稞的需求为目标;参照青稞生长发育的共性,对青稞良种多品种结构较高生产水平提出规范化通用技术要求,为目前青稞高产栽培和将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全国第二大藏区,青稞是藏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秸秆是牲畜过冬的主要饲料,因此,青稞产量的高低对于甘孜州经济、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灾害性天气气候频发,干旱已成为影响青稞产量的主要因素。根据甘孜州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育种研究,在优异种质收集、筛选鉴定;相关基因的克隆、结构、表达模式分析、功能分析、验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为青稞抗旱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青稞种质资源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昆仑 《麦类作物学报》2011,31(6):1030-1034
为了明确青藏高原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为青稞育种提供依据,利用分布于青稞14条染色体长、短臂上的14对SSR引物对来自青藏高原区域内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的55份青稞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每个位点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为2~10个,共检测出总位点数48个,平均3.7个,各多态位点检测出基因型为1~21种,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4998,平均为0.2921,Shannon信息指数为0~0.6930,平均为0.4461,表明青藏高原青稞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生态区青稞材料在遗传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云南参试材料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最高,Shannon信息指数最低,是四个区域中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五组,部分材料的来源与所研究的SSR引物位点相关性状存在独立性,但总体上基于SSR多态性的聚类与材料来源地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杂交组合灰色评判在青稞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原理和方法,根据选育种目标,对青稞F1代杂交组合的株高、千粒重、抗病性等7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比较其灰色关联度,确定出优良组合,为青稞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一种较客观的量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原理和方法,根据选育种目标,对青稞F1代杂交组合的株高、千粒重、抗病性等7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比较其灰色关联度,确定出优良组合,为青稞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一种较客观的量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发掘可提供西藏青稞育种利用的优异品种资源,并为西藏青稞生产提供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考察了来自6个地区34份青稞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西藏青稞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矮秆、穗数多和千粒重偏低等特点。相关分析表明西藏青稞各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如穗粒数与株高、单株有效穗数与穗长、总小穗与穗长等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和偏相关,单株有效穗数与株高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千粒重与单株有效穗数呈极显著的负偏相关。主成分分析将西藏部分青稞7个农艺性状分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91.192%,穗型的贡献率最高,达到46.4338%。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5.18水平上可聚为三大类,分为矮秆短穗少粒型、长穗多粒型、穗多粒重型等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首次利用一种新的分子标记IT-ISJ(Intron-targeted intron-exon splice junction,内含子-外显子拼接位点)对34份来自中国青藏高原、欧洲和北美的栽培青稞品种(系)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20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87条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4.35条条带。其中8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条带为93.10%。共扩增出134个等位变异,变幅为2~11个,平均每个引物对检测到6.7个。34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在0.437~0.931之间,平均为0.743±0.094。材料间平均遗传距离较低,仅为0.257,遗传多样性在0.2509~0.8460之间,平均为0.59。本结果表明IT-ISJ标记能有效用于大麦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因此,大麦育种者在杂交育种中应广泛发现和挖掘优异青稞资源,扩大青稞种质的遗传基础,提高青稞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生产中正在推广使用的7个青稞良种的4个产量构成性状间及其与样段产量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样段产量与样段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正相关.与穗粒重、千粒重呈负相关;样段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样段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样段穗数对样段产量的直接效应和总贡献最大.穗粒数次之。提出了从选育株型紧凑型品种入手,创造高穗数群体,兼顾穗粒数,是川西高原青稞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