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1999,(3)
美国青蛙(俗称美蛙)以生长快、抗病力强、繁殖方便、肉质鲜嫩味美等特点而逐渐赢得养殖场、户和消费者的青睐。但养美蛙的效益与风险同在。欲发展养殖者,必须掌握以下几个技术环节。1.美蛙的特性和习惯美蛙一生包括蝌蚪和成蛙两个发育阶段。从刚孵化出的蝌蚪生长发育到刚脱尾的幼蛙,称为蝌蚪阶段,其发育时间一般70~80天。此阶段全靠外鳃呼吸,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美蛙人工养殖进行研究,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养殖水平和经营效益的经验,从场地条件及蛙池建设、蛙种选择与饲养、幼蛙繁殖、幼蛙饲养与管理、越冬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美蛙人工养殖技术,以期为美蛙的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美蛙人工养殖进行研究,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养殖水平和经营效益的经验,从场地条件及蛙池建设、蛙种选择与饲养、幼蛙繁殖、幼蛙饲养与管理、越冬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美蛙人工养殖技术,以期为美蛙的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 美国青蛙学名沼泽绿蛙,是一种杂交肉食青蛙。美国青蛙和牛蛙原产地均为美国,同为水陆两栖食用蛙。现将美蛙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饲养池的建造 养蛙蝌蚪应选择在背风向阳、无污染的地方。饲养池规模可大可小,水1m,水源排灌各成体系,能排能灌,排灌方便。养殖池需有防逃设备,可用鱼网、麻袋、尼龙纸、塑料膜等围成1m高的防逃障碍。采用常规大池饲养,投资多,占地大,管理比较困难。可建造一种只占地数平方米,6个月内每1m~2可产蛙25kg的庭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棘胸蛙蝌蚪胚后发育变化过程及蝌蚪饲养技术。[方法]采用模拟生境法,对粤北天井山林场棘胸蛙蝌蚪进行人工饲养,观察发育状况,并与自然环境下的蝌蚪进行对比。[结果]蝌蚪从卵膜孵化后需31~32 d才进入胚后发育。蝌蚪胚后发育共需60~61 d,其中26~30期需12~17 d、31~37期需24~26 d、38~41期需9~13 d、42~46期需11~12 d。蝌蚪自孵化出膜经91~92 d可变态成幼蛙。经独立样本T检验,该试验饲养的蝌蚪与野外自然环境下相同分期的蝌蚪,头体长及全长总体平均值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采用模拟生境法,人工饲养的蝌蚪发育正常,饲养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6.
新技术推介     
正1适用于稻田养殖的黑斑蛙种苗选育方法1.1所有权人成都市农林科学院1.2完成时间2017年1.3所属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1.4成果、技术介绍本发明公开了适用于稻田养殖的黑斑蛙种苗选育方法,它包含以下步骤:(1)蝌蚪种苗暂养;(2)蝌蚪种苗进食饲养;(3)蝌蚪种苗测试选育;(4)幼蛙种苗的选育管理:将幼蛙种苗捞出放入选育池中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7.
1株黑斑蛙源蛙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究四川某养殖场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爆发传染病病因。【方法】通过对患病蝌蚪进行病理学检查与病毒分离,并结合人工感染试验、电镜观察、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黑斑蛙患病蝌蚪主要临床特征为体表出血、腹部肿胀、腹腔内淡黄色腹水;组织病理学上,患病蝌蚪肝、肾、脾与胰腺等组织器官受损,出现明显的变性与坏死病灶,且在一些病变细胞胞浆内见嗜碱性包涵体。患病蝌蚪组织匀浆接种鲤鱼上皮瘤(EPC)细胞,25℃培养4 d后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CPE),TCID50为108 mL–1。用病毒液进行人工感染试验,感病蝌蚪表现出与自然患病蝌蚪相似的症状,死亡率达到80%,证实分离病毒的病原性。电镜观察发现,病毒颗粒为正六边形,有囊膜,对角线直径(135±8) nm,在胞质中呈晶格状排列或游离状。针对蛙病毒MCP基因的PCR检测显示,自然患病蝌蚪、饲养水源以及分离病毒均为阳性,基于MCP全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分离病毒与蛙病毒属病毒的相似性在99%以上,且与蛙病毒属FV3病毒类群聚为同一分支。【结论】证实导致此次黑斑蛙蝌蚪大量死亡的病原为蛙病毒属病毒,将其命名为黑斑蛙蛙病毒(Rana nigromaculata ranavirus,RNRV)。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区中国林蛙野外封沟养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东北长白山区中国林蛙野外封沟的养殖技术进行了阐述。内容包括: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基本建设、蛙卵的收集及其野外孵化、蝌蚪与变态蝌蚪的饲养、变态幼蛙的管理、林中生活管理、成蛙的回捕与越冬。  相似文献   

9.
牛蛙蝌蚪的饲养好坏,直接关系到蝌蚪的质量、养成的规格和成活率,以及变态成幼蛙的规格和质量,所以是整个养蛙生产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0.
引进美国青蛙(以下简称美蛙)种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引种时间。尽量避免在高温季节引种。气温太高,种蛙在运输过程中受热容易死亡,操作不当使蛙体受伤也易引发感染。特别是怀卵雌蛙在高温天气运输死亡率较高。在初春和秋末气温变化较大时也不宜引种,否则不利于种蛙适应新环境。  2.严格区分种蛙和商品蛙。美蛙种蛙与商品蛙在培育方式上有很大差异。商品蛙由于近亲繁殖,品种退化严重,体质弱,抗病力差,生长缓慢。引进种蛙,必须选择经提纯复壮和远缘交配培育的性状优良的蛙。  3.不要误引牛蛙。美蛙与牛蛙的主要区别是:美…  相似文献   

11.
林蛙解除冬眠,气温稳定通过10℃以后,开始取食。林蛙在一个饲养年度内,生长期(取食期)长,生长越快,加速了商品蛙出栏。但在气候条件方面必须具备二个资源,一是在蛙卵孵化期的10天左右和蝌蚪变态期的50天,共计60天左右的时间内,孵化池和蝌蚪饲养池水温不能超过  相似文献   

12.
自古巴牛蛙、林蛙热因饲养成本高、销路不畅诸原因冷却后,美国青蛙由于一些报刊的宣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美蛙信息又是"蛙声一片",养美蛙致富的广告又时时见诸报端.有些信息小报,像天女散花随处飞,打开一看,全是"我养美国蛙,抱个金娃娃","养殖美蛙,一年赚了20万……把美国青蛙吹成易饲养、不生病、生长快、市场畅销、投资3000元养10对蛙,当年就可收入20-30万元"的致富神话,没经验的农民很容易上当.  相似文献   

13.
<正>美蛙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是我国引进的肉蛙新秀,为食用蛙类中体型比较大的,体重可达1千克以上。美蛙系两栖类动物,具有食性广、生长快、产卵率高、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的特点。用网箱高密度养殖美蛙,能有效地利用池塘、水库、江河、湖泊等水体,不占耕  相似文献   

14.
封沟养殖林蛙蝌蚪期饲养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沟养殖林蛙(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David),蝌蚪期饲养技术不过关,易造成大量蝌蚪死亡,甚至全场性毁灭.其主要原因有饲喂不当、管理不细、水污染、水中缺氧、放养密度过大及天敌、疾病危害等.该期饲养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养蛙的成败.因此,封沟养殖林蛙,蝌蚪期饲养管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美蛙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是我国引进的肉蛙新秀,为食用蛙类中体型比较大的品种,体重可达1公斤以上。美蛙系两栖类动物,具有食性广、生长快、产卵率高、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的特点。用网箱高密度养殖美蛙,能有效地利用池塘、水库、江河、湖泊等水体,不占耕地,不用投资建水泥池,且美蛙在网箱中养殖生长快、产量高,效益颇佳。1.选择水体  相似文献   

16.
4.幼蛙的饲养幼蛙饲养是指蝌蚪完全脱尾变态后(体重约5~6克)饲养至体重达20克左右幼蛙的这一时段。(1)幼蛙池的建造。幼蛙池为长方形,面积以5平方米左右为好。池内水陆各半,一端是幼蛙栖息的水体部分,水深20厘米,面积占全池面积的50%左右,池内常年保持微流水,进、排水口安装防  相似文献   

17.
中国林蛙雌性输卵管,称为田鸡油、哈士蟆油.在养殖中,自然孵化的蝌蚪,雌性蛙仅占40%~50%.目前在1~1.5龄的蛙群中识别性别,非常困难.因此,无法实现单雌性养殖,只能雌雄混养,严重地影响中国林蛙养殖效益的提高.作者借鉴鱼类养殖的性别控制技术,经过3年试验,实现了中国林蛙蝌蚪向雌性诱变的定向培育.人工饲养的蛙群中,雌蛙的比率上升到81%,平均增加了36个百分点,使蛙油的产量由原来饲养1000~1250只蛙产1kg,变为饲养620只蛙就产1kg,节省了大量的饲料,增加了蛙油产量,降低了成本,使经济效益提高了44%.  相似文献   

18.
养殖业     
美蛙牛蛙巧辨认美国青蛙和牛蛙原产地均为美国,同为水陆两栖食用蛙,其外部形态很相似,一般人很难分清。现将它们的主要特征简述如下,供养殖户参考:1.肤色美国青蛙(简称美蛙)一般呈黄褐色,其肤色可随环境而变化,具有深浅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纹,腹部白色;而...  相似文献   

19.
牛蛙幼蛙是指脱离蝌蚪后1~2个月内饲养的小蛙,其体重一般在50克以下,生长迅速,但其体质娇嫩,适应环境能力弱,尤其对寒冷和病害的抵抗能力更弱。因此,养殖户应加强幼蛙的饲养管理。一、幼蛙池的建造幼蛙池可以是水泥池或土池,面积不宜过大,尽量利用小面积的水面集约放养幼蛙。①水泥池。可建数个,每个  相似文献   

20.
泽陆蛙蝌蚪栖息地和人工饲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泽陆蛙产卵、蝌蚪水中生活时期多与稻田相关,稻田是蛙类的最佳栖息地。泽陆蛙产卵期较长,蛙类从卵到幼蛙成活率低(约3%),影响繁殖成活率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水源>挖沙>农药>捞鱼>水质>天敌。人工饲养蛙卵放归田间,试验数据支持这一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